古典音樂發燒友必讀
另外不要盲目的輕易購買一些不是很熟悉的作品,尤其是在你並不熟悉這個作品的作者,指揮及演奏的情況下,因為這樣很有可能你買來就會發現其實它根本就不適合你,而且更慘的是它絲毫沒有收藏的價值。小弟曾收藏過某個版本的黃河大合唱,其演唱水平基本與我校業餘女子合唱團成立初期(約排練3次左右)的水平持平。
建立基礎曲目庫時,我的建議歸納成一句話就是:買大牌唱片公司的「廉價雙片系列」或者拿索斯的CD,以最少的代價取得最大的覆蓋面。曲目最好全面地覆蓋巴洛克、文藝復興,古典過渡時期、晚期浪漫派時期、民族樂派,經典歌劇等等古典音樂的各個發展時期的各種風格。
所謂「廉價雙片系列」,是指大牌唱片公司推出的廉價系列CD,如德國唱片(DG)的雙子星系列、荷蘭菲利浦公司的DUO系列、小天使系列等。這些系列的CD都是一套兩張,只賣一張正版CD的價錢,它們之所以便宜,一是因為裡面的錄音都是已出版過的老版本,版權費相對較低,所以廠商的利潤比較容易滿足;二是為了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大家知道,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不同,往往老是錄音反而比新近的更精彩。特別是一些經過時間考驗被證明是優秀的經典版本,出現在「廉價雙片系列」中時,尤其值得購買收藏,比化大錢買新近的錄音合算得多。
上面提到的各個大牌唱片公司的「廉價雙片系列」大致來說水準都是很高的,指揮家、演奏家和樂隊也大多為名家,保險係數很高,說得再詳細一些的話,DG的特色是德、奧作曲家的曲目,而且它的演繹幾乎都是德、奧學派的演奏家、指揮家和樂隊,但總的來說DG的錄音素質不算超群。
這裡重點要說的是荷蘭菲利浦的DUO系列。錄音水準超卓,音色精美、氣氛親密,最精彩的要算小編製的室內樂,幾乎張張都夠得上精品。室內樂愛好者應該多關注DUO系列。小弟早年收藏的CD中就以菲利浦的廉價雙片系列為最多。(當然現在D版DVD又便宜效果又好,曲目又全,當然見到了一定要收藏的說.....)
建立基本曲目庫時,還要特別當心那些所謂「精選集」 。不是說這種「精選集」不能買,而是要注意鑒別。很多精選集CD里的曲子確實很經典,但它是把每部作品裡抽取一小段,如一個樂章,有的甚至一個樂章也不全,拼揍成一張曲目似乎很多、似乎內容很豐富的大雜燴。古典音樂的欣賞是講究完整性的,把每部作品裡抽出一段(往往是最好聽的一段)拼湊在一起,初看好像很濃縮,很適合「初聽者」,但初聽者肯定是要成長的,肯定是要成熟起來的,不會永遠停留在對古典音樂不求甚解的初級階段上。一旦初聽者成熟起來,他就必然要知道作品的完整全貌,必然要聽整部作品。那時,這些七拼八湊的「精選集」就失去了價值,只能被打入冷宮了,豈不浪費很得?倒不如一開始就買比較完整的「精選集」,這樣,這張CD將來還是有價值,還是有欣賞的機會。
第二步,也歸納成一句話就是:縮小範圍。 在古典音樂的茫茫大海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大家知道,在建立基本曲目庫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接觸到古典音樂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很多作曲家的東西,同時也會對很多一流的樂隊、指揮家、演奏家和演唱家有所了解。只要做個有心人,聽的同時作些心得記錄,並參考一些介紹音樂家和音樂史的輔助書籍讀物,不必是很艱深的專業讀物,只要淺顯的入門書籍即可,就會在建立基本曲目庫的過程中逐漸熟悉各位作曲家作品的特色,以及表演藝術家們的演奏特色,以便從中選擇你所喜歡的作品及演繹,避免你所不喜愛的。 慢慢地,你就會把古典音樂從17世紀到20世紀的發展線條串起來:從巴洛克時期(巴赫、亨德爾),到古典時期(海頓、莫扎特),到貝多芬,再到優美清新的早期浪漫派全盛時期(舒曼、李斯特),發展到19世紀末的晚期浪漫派(瓦格納、布魯克納和馬勒)
你不可能喜歡所有這些,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儘快從中找到最合乎自己性格的那一部分。另外根據小弟的一些淺顯的經驗,建議一開始不要馬上接觸你不熟悉的作曲家的作品。尤其是布拉姆斯、馬勒這些大師的作品,他對於欣賞者的欣賞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過早的接觸不利於學習欣賞音樂。 慢慢地,你還會知道,樂團的風格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德國樂團的風格是厚重、沉穩、大氣,善於表現德、奧經典曲目,法國樂團和義大利樂團風格比較散漫自由一些,或者說「浪漫」一些,美國樂團豪放粗獷,偏向熱烈外向,不如歐洲頂尖樂團細膩、講究音色(但也有例外如波士頓交響樂團)。慢慢地,你還會分辨海菲茨、斯特恩、格魯米歐等小提琴大師音色和演繹差別,魚賓斯擔、里赫特、塞爾金、肯普夫、布倫德爾們的鋼琴藝術的不同……。
雖說欣賞古典音樂是欣賞作品本身,從道理上講演奏家應該是次要的,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演奏家的魅力歷來一直是吸引樂迷的重要因素。很多時候,樂迷們、特別是有經驗的資深樂迷們,不僅要聽作品,還對演奏家特別地講究。近年來,一些世界知名的演奏家紛紛來國內演出,特別是北京和上海兩地的音樂廳,已留下了帕爾曼、朱克曼、斯特恩、穆特、鄭京和、夏利、迪圖瓦等指揮名家的足跡。當這些大牌演奏明星來訪舉辦音樂會時,你說是沖著演奏曲目而去聽的樂迷多,還是沖著演奏家而去的樂迷多呢?
隨著對音樂演奏家熟悉程度的漸漸提高,你還會懂得一個道理;沒有一樂團、一個指揮家、一個小提琴家是全能的,能完善地表現所有的古典音樂。每個音樂家、每支樂團都有自己的特長——魯賓斯擔彈奏的肖邦遠比他的貝多芬有魅力、海菲茨拉浪漫派時期的作品好於他拉古典樂派、欣賞傅聰的鋼琴藝術基本上只能聽莫扎特和肖邦、美國作曲家的作品最好還是聽美國樂隊演奏……等等。知道了這些,你在挑選同一曲目的不同演繹版本的時候,就會比較容易找出演繹較好的版本。
小弟個人認為最好的版本是A國作曲家+A國指揮+A國樂隊=最佳版本!當然,諸如《企鵝CD指南》《CD聖經》之類的讀物在這個方面也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第三步,也就是在第二步的基礎上,有目的性地選購「由你所喜愛的演奏家表演的你所喜愛的作曲家的作品」。
到了這時,購買CD應該已經成為一種方向性很明確的行為,不再像第一步「建立基本曲目庫」時那麼盲目。因為你對古典音樂作品、古典音樂演奏家都已經有所了解,知道什麼合乎自己口味、什麼不合自己胃口,也知道誰適合演奏誰的作品。就以我自己為例,小提琴家中,我特別喜歡海菲茨、來爾斯坦、格魯米歐等幾位早已作古的前輩大師,所以就有選擇性地買他們各自最擅長的曲目——如海菲茨演繹的勃拉姆斯、維尼亞夫斯基、格拉祖諾夫、格魯米歐拉的莫扎特、巴赫、貝多芬、米爾斯擔表演的古典樂派作品等等。
注意一點,我不推薦買某位演奏家的「海菲茨全集」、菲利浦出品的「格魯米歐全集」等,除非你錢多得用不掉,或者對某位演奏家的已達到狂熱的程度。原因很簡單:沒有一位演奏家是全能的,全集錄音中必然只有一部分精彩的演繹,必然包括一些「雞肋」。 最後說一下我個人對於D版的看法,既然我們所聽到的作品的作者都已經沒有機會收取版稅了,那麼我們就沒有必要再為唱片公司創造經濟利益了,畢竟我們的經濟收入還沒有達到那麼高的水平,另外我個人認為D版的DVD/CD的音響質量也不錯,什麼時候我們的經濟能力達到了欣賞正版CD的水準的時候再考慮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