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麼(下)

重建大中華價值範式(下)

錢宏 2011-02-25

三、大中華文化需要怎樣的價值範式重建?

雲杉先生說得好,「價值觀是時代的產物,只有反映時代的要求,才能引領社會進步」,他不無豪情地指出「面向世界,關注人類文明進步的趨勢,闡明自己的核心理念和價值主張,敢於在超越他人中引領潮流。」「為人類文明發展有所貢獻」。我們假設,雲杉先生文中提到的「如果政治制度變革需要6個月,經濟體制變革需要6年,那麼文化的改變至少需要60年」這一形象說法是成立的,那麼,當代中國文化建設正好累積了60年、30年、100年,應當進入一個大發展、大繁榮、大建樹的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期,大中華價值重建勢在必行,而非無限推遲出場!

同時,愛因斯坦說:「你不能用跟造成問題相同的思維,去解決問題」。文化、文明、科學的演進史告訴我們,批判、解構不能代替建設,不能代替範式的創新(參閱《歷史行進中的「破」與「立」》及《中國的真實經驗與當代使命——從走向共和,到走向共生》)。真正的革命,必是創新——範式的創新!成敗總是階段性的,勝利乃價值積累。一個國家、一種文化只有當擁有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柱時,才能獲得強有力的世界價值!我們不需要與誰一比高下、雌雄,我們只要國民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的實現和基於實力的機會均等,僅此帶來的基於實力的報酬,將無以倫比。

5、人類需要新的智慧引領向前

人類500年來的近代化、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形成了兩種思維方式:一是人與神、靈與肉、思維與存在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一是科學主義的切割式專業分工、學科化教育體制、被工商文明寵壞的惰性和奢侈攀比帶來的利益博弈等等,形成的碎片化思維方式。這兩種思維方式帶來的問題,就是:人類生產、生活、生態的片面性發展和人格扭曲的問題。

這一切,昭示著人類正處於又一個歷史大變局的前夜,亟需新的智慧引領向前,新智慧從何而來?

八個字:必集大成,方得智慧。讓我們從人格與國格開始。

人有人格,國有國格。一個人之人格與一個國家之國格,都有一個是否富有魅力的問題,這首先涉及到個人形象和國家形象。

個人形象、國家形象與個人利益、國家利益的整體相關性不言而喻。

所謂「不言而喻」,是指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人際交往和國際交往中,彼此承認後,就不再需要時時掛在嘴邊,大家心照不宣。只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你沒有足夠的信心知道別人是不是真的承認你的利益,但即使是這樣,當你動輒就把利益或核心利益掛在嘴上,以至動輒以「傷害感情」相要挾時,你的形象魅力,乃至做人、當國應有的尊嚴,人家嘴上不說,心中卻已蕩然無存。

當一個人意識到,並開始謀求自身利益(「自己活得好」)時,自由主義就成為人們的處世哲學;而當一個人同時意識到並承認他人、他者也擁有這與生俱來的權利(「也讓別人活得好」)時,平等主義就成為人們的處世哲學。迄今為止,人類在自由主義道路上達到的最高境界,是以理性、科技、工商、金融、貿易、正當、效率、法制等為標誌的現代經濟文明;人類在平等主義道路上達到的最高境界,是以神性、道德、信仰、民主、正義、公平、良治為標誌的現代政治文明。儘管在歷史進程中,現代經濟文明和現代政治文明,並非總能達到完全同步推進的水平,但卻依然是一塊硬幣的兩面,不會錯位到哪裡去。如果發生錯位且錯位較大,那必是系統性、結構性問題,非重鑄、再造、更新,不可持續。

自由主義強調學無禁區,在人際關係上不設任何邊界,而平等主義強調習有禁忌,在人際關係上卻有明確邊界,這就產生了一對倫理價值上的矛盾。於是,協調自由主義與平等主義的矛盾,便成為現代人身心靈健康成長所必修的人格功課。這也是現代教育的根本出發點。所以,一個人格成熟的現代人,必是一位能夠較好地協調好自由與平等關係的人,必是一位富有尊嚴和幸福感的人,因而必是一位充滿人格魅力的人。

當自由主義、平等主義同時成為所有人的處世哲學時,每個人的自由就成為一切人自由的必要條件;每個人的平等就成為一切人平等的充分條件;而尊嚴主義、幸福主義就隨之成為人們的處世哲學,於是乎,每個人的尊嚴、幸福也就成為一切人富有尊嚴、幸福的充要條件——這,就是迄今為止,人類智慧能夠達到的最高倫理境界和最大價值訴求。而能夠體現這種最高倫理境界和最大價值訴求的處世哲學,我以為就是共生主義或共生學說(symbiosis theory),而全球化、信息化、生態化運動的出現,總體上也呈現為趨於共生主義。

這種最高倫理境界和最大價值訴求,在各個歷史階段和不同文化區域,表現為各不相同的意識形態,或處世哲學。但是,從哲學上看都是自由主義處世哲學及其變體(包括個人主義、理性主義、科學主義、資本主義、福利主義、精英主義、人權-事權-物權三位一體的民權主義等)和平等主義處世哲學及其變體(包括群體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民主主義、民生主義、民粹主義、草根主義等),在各個國家異彩紛呈的表現,同時,都有其自身的問題,且在全球化、信息化、生態化現實運動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所以我一再強調,人類(不是哪個國家)亟需尋求新的智慧引領向前,以適應這種最高倫理境界和最大價值訴求。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當每個人、每個國家都意識到謀求自身利益,同時,意識到並承認他人、他國也擁有同等、對等的權利時,問題又回到了原點,即:人格形象與國家形象,人格魅力與國家魅力,乃至俊傑氣度、大國風範!

那麼,何謂共生主義?前面已經說過,共生主義是對自由主義與平等主義及其各自異彩紛呈的變體的整合與超越,是一切人富有尊嚴與擁有幸福的哲學表達。因而是一種全新的智慧和世界觀、價值觀。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2周年,去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明年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國100周年。為了完成工商文明為內容的現代主義,中國人在過去的100年內先後完成了對自身傳統社會的兩次毀滅性的顛覆。一個是以市場利益為導向的30年,一個是以革命理想為導向的60年,反思100年、60 年、30年,我們不能不承認,革命和市場,分別扮演著傳統社會解體的衝擊力量和現代社會整合的動員力量。革命導向(演變為「政府管制主導型經濟模式」)與市場導向(演變為「市場自由配置型經濟模式」)及其混合體運行的成就和問題,是同樣巨大的,現在問題是,這100年我們在推行現代主義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大家現在都講中國崛起,還有幾近起鬨似地跟一些老外在辯論所謂的「中國模式」,我們二十多萬億的GDP,兩萬億外匯儲備,這都是看得見的成就,但是它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或者說付出了沉重的自然代價、社會代價和人文代價,即成本透支。那麼,下一步我們到底會往哪裡走?

6、世界需要一個健康的中國

當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時,世界需要一個健康的中國,作為一個時代命題就提出來了。這些年大家都在講復興,但復興遠不只是整體經濟的強大,更是一種「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的古老智慧復興,是中國人新文化形象的復興,是中國崛起時代共生處世哲學的復興。為此,我們在此拋磚引玉,提出十六個字:全球視野、東方情懷、善待他者、和合共生。

a、 全球視野

世界是一個整體,天下大道,就是全球共生。由於互聯網、衛星傳播、大型噴氣式飛機、高速公路、高鐵,以及跨國經濟流通和文化頻繁交流,人與人、國與國的距離在迅速拉近,地球村已然不是一個概念而將成為活生生的實況,世界再沒有什麼東方西方南方北方,各個國家和地區密切聯繫在一起、誰也不能完全孤立。錢學森先生曾對此稱作「大社會」,這個大社會,將逐漸打破地區、國家的界限,日益促進全世界政治、經濟一體化,為走向世界大融合,奠定物質文化、工藝文化、精神文化的堅實基礎。

我想,「大社會」,應當成為今日中國人了解和對待事物新起點。是的,在過去的一千年中,世界最重要的歷史運動亦即文化建設,是西方的崛起,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環大西洋地區的人們即所謂西方人,於確立自身的文明共和制度的同時,經常從其他地方的人們那裡秉承思想(精神文化)和技術(工藝文化),從而不成比例地引發推進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大變局。然而,在人類進入世界大社會之際,亞太地區的崛起之勢,已是不爭的事實。世界大社會,是世界歷史發展到網路時代的產物,是和解共生年代的產物,是國家主義、平等主義、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趨同融合的產物。世界大社會的到來,表明人類的交往由民族、國家內的交往發展為跨越民族、國家、個人及民間團體、城市社區、組織界限的普遍交往的事實狀態,是人類交往的普遍性、世界性理念和立場的體現。我們首先倡導的是一種「全球視野」,即不僅富有東方文化底蘊,更將天下、世界、社會瞭然於心,毫無阻隔地克服和超越自身狹隘的民族主義、沙文主義、機會主義和盲動主義心態。

只有這樣,才有資格、有能力、有胸懷進入整合色譜斑斕的世界文化,引發推進人類文明的新紀元——世界大社會的共生、共棲、共濟。那麼我們,當真能夠刷新人類文化建設的記錄,開創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嗎?今日中國人,世界有期待。

b、 東方情懷

全球視野離不開固有文化的精神支撐。人要富有尊嚴而自信,富有尊嚴而包容,富有尊嚴而顯現自處高貴的幽雅氣度,所謂東方情懷或東方神韻,即在於此。

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在關於東西方文化比較的著名歷史性對話中,曾專門討論過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尊嚴。其實,中國自古就有人獸之辨,孟子有言:「人之異於禽獸者,幾稀,君子存之,庶民去之」。「幾稀」的意思,是只那麼一點兒,相當少,幾乎少得可憐。但就是這麼一點兒差別,君子能夠自覺到,尋常人卻沒有這個自覺。自覺到什麼?就是在乎性理、性情、面子、做人的尊嚴。東方之道德倫理思想與哲學精神的核心,即在指出人的尊嚴,維護人的尊嚴,將天、地、人並立於世。如果說,自由主義可以視為西方文明的靈魂,那麼,尊嚴主義,則無疑可以視為東方文明的神韻和情懷。肇始於古代希臘文明的文化精髓,是講求自由,其自由主義的文化大潮煙波浩蕩源遠流長。而發軔於亞細亞的東方文化,骨子裡講求的就是尊嚴,亦即先秦諸子時代展現的以天下為己任的那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性理、性情、「浩然正氣」、「自在風骨」和神韻情懷。這風骨正氣,神韻情懷,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尊嚴主義,即遇事把人的尊嚴放在首要和優先位置,東方的尊嚴主義的傳統甭管是歷經兩千年家國專制乃至極權利害的壓制利誘,還是列強踐踏,仍然灰蛇走線倔強挺立於中華大地,無論東西南北中左右,還是江湖廟堂農工商,綿延不絕,浴火重生。集大成者,乃今日仍令人無限神往的「唐宋氣度」,那種自信與包容,亦曾是東方神韻情懷的靈光一現!

我們說,中國人亟需精神重建,首先就要復興這種富有東方情懷的尊嚴主義,這種講求人格尊嚴、國格尊嚴、文化尊嚴,就是人人自我負責而富有尊嚴地生活著(一種永遠的現在進行時)。如此,中國的官場文化、商場文化、藝(娛)場文化、社區生活等等,就沒有那麼複雜,中國人就不必那麼累於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權謀或謀略,中國的地緣政治、人緣政治,乃至整個生產、生活、生態也將為之改觀。每個人的尊嚴是一切人尊嚴的前提,所以,尊嚴主義必然導出自信、包容、自處高貴的文化精神。只要這種「神韻情懷」成為每一個中國人行為方式的現在進行時,中國人的精神重建也就開始上路了,現時代的天下相安世界共生之道亦必行於世。

c、 善待他者

東方神韻情懷的展現,需要內在心靈的安頓。在現時代,中國人不僅需要提高自己的智商和情商,還需要喚醒內在的靈商,中國人也需要自己的「世俗上帝」。因為,人類面對的一切危機,歸根到底是文化的危機,人性的危機,價值的危機。當代中國精神重建的核心命題,依然是華夏先賢大哲提出的良心、良知、良能。即:發動良知、發現良心、發揮良能。發動良知是為了發現良心、確立本體;發現良心是為了發揮良能、重建世界、重建社會。良心、良知、良能三位一體,就是中國人的世俗上帝,此亦即海外華人所說的「良知教」。這一世俗上帝的第一原理或道德律,就是「善待他者」。

所謂他者(the other),是指「我者」(Myself或Ourselves)以外的所有的生命存在,所有的人,所有的社群,所有的國家,所有生態,所有物事。是「五倫」關係即「官民、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關係之外的「第六倫」,即陌生者,亦即「群倫」關係,尤其是相對「我者」,處於弱勢的陌生人群、弱小國家以及「我者」的「過節者、厭惡者、仇恨者」,「異族」、異國、異類及其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以及「第七倫」即物事,「第八倫」即神的關係。我們中國人曾經把「他者文化」,界定「狄」「狨」「蠻」「夷」「匪」「偽」「非人」「異己分子」「蕞爾小國」……並相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那麼,如此相處的結果,遲早是要麼「我者」徹底征服,甚至徹底消滅「他者」,要麼「我者」被「他者」征服或消滅。然而,人不能也不可能只限在自己的自然生命及親情之內,每一種我與自身、親情之外的個體、社會及自然事物即「他者」的關係,都成為一根生命的經緯線,從而構成生命的世界圖景(錦)。當我們把一根一根的生命線抽取、剝離下來時,生命之「錦囊」便空無所有了。所以離開健全的人倫關係、人情關係,就沒有了人生,也沒有了社會;離開了人在他者中所創造和傳播的文化,就沒有了天下,沒有了世界。

人性無善惡,因良知而有向善、從善、至善及臻於完美生活的秉賦。何為善?善,就是他我、群己合適的和合共生關係的實現。那麼所謂「善待」,就是公正地對待、兼相愛地對待、無私地對待、真誠地對待、平等地對待、自主地對待、無差別地對待、無障礙地對待。生命是地球優於群星的標識,生命是地球最美麗的花朵,人類作為生命意識形態的「我者」,是從第一次發現「他者」的存在,開始確立「我者」的存在,即從「他者」觀照自身的快樂體驗中,重新發現了「我者」,也發現了「他者」是「我者」存在的條件這一事實,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因此,每個人善待他者的行為是一切人善待他者行為的條件,於是,善待他者的行為便成為人類一切公民共生體、幸福共同體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今日中國人,應當樹立起這樣的信念:善待他者的人格形象、國格形象(包括外交形象)、文化形象高於一切。是人際交往、國際交往的最高準則。

d、 和合共生

如果說「善待他者」還有目的,那麼其終極目的就是:普天之下,和合共生。

今天,人類的生產、生活、生態已然走向「三大極限」,同時還有三大融合:一是經濟生活領域裡的「增長的極限」與全球融合,一是政治生活和意識形態里的「對抗的極限」與天下相安,三是文化生活領域的「施惡的極限」與全民身心靈安頓。尤其是後兩者,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受著地緣政治為核心的權力關係轉圈子,而爭鬥不已,單是剛剛過去的20世紀就遭受了兩次世界大戰、以核軍備競賽和意識形態爭鬥為內容的「冷戰」,儘管早在60年代就清楚地知道核戰爭無最後贏家,而互聯網時代可能出現的黑客「超限戰」,更是只要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夥子坐在家裡的電腦前,就可以在一夜之間讓一個國家的核心部門歸於癱瘓,「對抗的極限」的底線,「施惡的極限」的底線,是任何群體或個體生命如果得不到善待,他或他們的身心靈如果無從安頓,即使你強勢到結成國家集團,或不可一世的帝國(如美國和前蘇聯),也可能在瞬間瓦解。於是,人們不能不重新認識到保護地球、呵護生命、尊重生態高於一切,不能不重新認識到眾生和合共生——和解共存、和衷共濟、和諧共享——的價值高於一切。

這裡,我必須強調,和合共生的第一步是「和解」。正所謂「劫波歷盡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和解,表現在文化觀念上,就是承認所有人(包括敵人)的生存權利,不以人為敵、以鄰為壑,而以謀求共存共濟、互補合作為出發點;在政治經濟上,再次確立「公民主權高於官員主權」的運行秩序,所有階層及國家,不再謀求獲得特殊利益的權力為政治目標,從而以生態政治、生態經濟超越地緣政治、地緣經濟。是謂「和解的年代」,也是我所謂和解哲學、背景主義哲學的現實訴求!和解的年代,是建設的年代——即提升智慧改變思維方式、改革體制、創新制度的年代。有句英文諺語,叫做「Live and let live」(「自己活得好,也讓他者活得好」!),和合共生,真正體現出人類「敬畏生命」的宗教情懷和「他者高於一切」的哲學倫理原則。

縱觀世界歷史的近代腳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惟有全民和解後,才能一心一意謀發展,全心全意奔全球。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如此,南北戰爭後的美國如此,天鵝絨改革後的俄國也必將如此(不要眼睛看著鼻子底下)。中國要全面補好工商文明的課,穩健走上生態文明的路,也必須「對內實現全社會大和解,對外樹立魅力大國形象」,而社會大和解與魅力國形象,都是離不開教育——廣義的關乎國民精神健康的教育。

正所謂,經濟再好也只能管今天,科技發達尚可管明天,惟有教育方能管後天,管未來,我們的教育,應當著眼於和合共生——這一中國精神重建和文化再造的時代主題!

7、用共生價值觀為一切硬道理導航

我非常欣賞雲杉先生這樣提出問題的氣魄和境界:「在國際社會中,像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運,就必須有自己的文化設計,有自己的文化力量。」

完成中國人新的文化形象塑造,包括中國文化在內的世界文化、文明的超越與整合,我們將本著這樣一種共生哲學,從這樣六個層面漸次展開探微索幽,即:一切從身心靈的健康開始;一切從語言的改變開始;一切從世道人心(社會誠信心理氛圍)的改進開始(或一切從收復道德失地開始);一切從全民全生態社會的人權、事權、物權開始;一切從現代政治文明(結構)的建構開始;一切從發揮公民、社會、政府三大自組織力開始。一句話,讓我們把迷失的發展目標和常識性生活找回來。

e、 和諧中國的社會建設應當倡導共生價值觀。

共生價值觀堅持多元、個性、合作、互助、互動、共濟、共棲、共生的原則,以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全面和解與「全生態和諧發展」為目標,促進個體生命自組織力發展作為集體、國家、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以社會生產、生活、生態均衡可持續發展為價值目標,提倡發揮三大自組織力——政府自組織力、社會自組織力、公民自組織力——的相互作用,既保證社會整體充滿活力,又確保國家安定有序,最終實現和諧中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從禮樂的價值取向,到物慾的價值取向,再到共生價值取向,是中國生命文化的回歸,也是(包括當下中國在內的)世界生態文化的重建。

f、 解決人類異化和片面發展需要共生價值觀。

20世紀是對抗、戰爭、發展的世紀。主客二分、我他二分的思維模式,使人類在改造世界取得驕人經濟奇蹟的同時,過分地擴張了人類中心主義,強勢集團中心主義,人類弘揚的主體性是一種異化了的片面發展的主體性,這種片面性肢解了人的自我個性的豐富性和完整性,不僅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對抗和戰爭,而且導致了人與他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緊張對峙,人變成了「異化人」,個人在社會發展中只得到片面的、畸形的滿足。唯有整體主義、背景主義的共生價值觀才是解決人類異化和片面發展的不二法門。人類從「改造世界」到「敬畏生命」,再到「善待他者」的價值重建,將昭示一條這樣的真理:當今世界最大的政治,是人的身心靈健康。

g、 解決全球性問題出路在於認同共生價值觀。

世界各國從環境污染、溫室效應、能源危機,以及金融危機、恐怖主義(甚至核恐怖主義)、國際經貿的博弈中誕生的氣候政治(一說「碳政治」),其精神文化支撐點,在新的國際關係政治實踐中,仍然首先是藉助(環境)科學名義、(國際)法律手段和(自由)市場機製得以通行,但是,其哲學倫理基礎,卻應當是共生思想和共生價值觀。因為,只有共生價值觀才能為科學、法律、市場、政府行為設置全球道義底線。從而避免人類再次陷入增長的極限、對抗的極限、施惡的極限「三大極限糾結症」的困惑之中,保持地球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生態與自然大循環重新趨於一致,以及正常可持續發展。不管各國政客專家如何展開博弈的技巧,但各國領袖們應當在新價值取向上達成「世界共生」的共識,將氣候政治納入生態政治的國際語境之中,用「共生世界」為「無核世界」導航,乃至用共生價值觀為一切硬道理導航。

8、良知、文明、共生——中華民族百年不逾的主題流變

近年來,面對「中國問題」,政治家、理論家們只是忙於舉什麼樣旗,走什麼樣路,喊什麼口號;然而,不管是什麼人,代表什麼階級、階層、群體、場域,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喊什麼口號,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否偏離過、偏離了中國人民必須直接面對的三大現實背景及其三大價值目標,從而用我們超常的熱情、智慧和勇氣不斷在出背景、創新價值!

h、 三大現實背景:

第一,在社會基礎力量(物質)上,是否偏離民族、民權、民生的主軸;

第二,在國家政體運行(工藝)上,是否偏離保障主軸有序運動的憲政軌道;

第三,在民族文化品性(精神)上,是否偏離良心、良知、良能的原動力。

i、 三大價值目標:

第一,當我們走向國家政治現代化時,是否偏離現代文明的目標。

第二,當我們凸顯中華文化生態化時,是否偏離多元融合的目標。

第三,當我們應對社會網路全球化時,是否偏離群倫共生的目標。

中國的三民主義,是由師夷制夷與發奮自強的反覆激蕩,而在辛亥革命的妥協與抗爭中成長的;中國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由科學與民主的啟蒙孕育,而在十月革命的炮聲中誕生的;今天,中國的社會共生主義,則是由改革開放與多元文化的滋養萌動,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問世!

如果說三民主義(國家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合金)飽含感性的力量,而共產主義(經歷了新民主主義、蘇式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階段)具有理性的光芒,那麼,社會共生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民主義、英特納雄耐爾合金)則富有德性的光輝!三者承前啟後相得益彰。

從「新舊三民主義」,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經了一個異常曲折且付出巨大社會交易成本(自瀘溝橋事變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之後的若干年,甚至於新世紀、新時期的今天還在付,且遠遠沒有付夠)的過程;那麼,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再到「中國特色大社會主義」,亦即「社會共生主義」,但願中國人民不必再付一次社會大革命的代價,因為,這於情於理於愛于思當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講到核心價值觀,我注意到雲杉先生提出的這一形式訴求:「塑造核心價值觀還有表述形式的問題,要儘可能鮮明、簡潔、凝練,讓人們易懂、易記、易表達。」

中華價值重建,有賴於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核心價值觀,不僅要深涵智慧的浸潤,而且應當是簡潔、明快、相互連貫、普遍認同、謹記篤行的幾個基本理念。如英聯邦提出的天賦人權、拓展觀念、紳士精神;如近代中國提出的民族、民生、民權;如法蘭西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如日本提出的「忠、勇、誠」;如美利堅提出的自由、民主、人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公民,有了這樣簡明互動的基本理念所涵攝的核心價值為根基,不管他們內部生活、生產、生態博弈中出現怎樣的矛盾、衝突和問題,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社會階層,人們總是能找到共同接受、各得其所的共同語境和解決之道。同時,面對世界,就有了自己的主心骨和民族魂,並顯現其獨特的文化魅力,也必將綻放出人類德性的光輝!

從「中國問題」百年不逾的主體流變來看,中華價值重建也需要幾個具有最大世界公約性的基本理念,以我愚見,這就是——良知、文明、共生。

良知,鮮明的中國元素,且以紅色為標誌。人們秉承某種文化背景過程中發動良知、發現良心、發揮良能的自組織動力學表達,其中整合、濃縮孟子良心教、王陽明心學、胡塞爾現象學之精粹。良知,即是以實行社會大和解樹立魅力國形象為路徑的整體開放心理氛圍與善行。

良知的現實價值取向是:建立全球範圍內的人與人、國與國、人與自然、人與自己和諧共生永續發展的組織行為。相當於「好的國家主義」。

文明,突出的海天元素,且以藍色為表徵。與野蠻、奢侈、蒙昧、壟斷相對,是良知激發的火花、光明,是人們通過分工、合作、互助和睦、自由地生活於某「公共空間」中的行為狀態,以及到達這一狀態相互照耀的過程與結果。用共生價值觀為一切硬道理導航的當代政治制序與責任。

文明的內在邏輯要求是:自覺迴避上層精英相護權貴化的各方便法門,建設公平契約和法律最高的社會基礎秩序。相當於「好的資本主義」。

共生,綜合的時代元素,且以綠色為象徵。以全生態社會建設和「善待他者」為基石的新型包容性群倫倫理關係與美德。共生,是生態文明條件下的天下(社會)相安、相宜、相幫之道;共生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共生主義,是一種健康、高尚、簡約、低碳、幸福、可持續而富有尊嚴的全新生活方式。

共生的現實文化背景是:走和解、自由、開放、共贏並落實為生產、生活、生態和諧共生與世界分享幸福的道路。相當於「好的社會主義」。

我相信,良知、文明、共生三位一體,將成為中國和中國人新世紀新時期受到普世歡迎的文化標識或文化名片,而它的背面寫著三個字——中國夢!

我渴望生我、養我、育我的國土,人民與國務活動家、企業家與外交官,無分精英或大眾,權貴或草根,強勢或弱勢,在「良心、良知、良能」基礎上早日取得一種重疊共識,並在自己對內、對外的言行中一以貫之地走向未來,走向全球、走向共生。

共生公式:生態文明行為X每一個人(我)=拯救世界的力量!

最後,我想說,如果中國人能較快較順暢地理順自己的內部事務,如果中國註定要在全球化背景中復興或重新崛起,成為繼羅馬帝國、大英帝國和美利堅合眾國之後那樣引領世界的優勢文化大國,那麼,中國帶給當今世界的,絕不再是以軍事強權、政治強權和經濟強權為先導的文化,而一定是一種更加上進、更具兼容、更有德性的全球良知、文明、共生的普世福音——中國率先全球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構想,是為著普及一種健康、高尚、簡約、低碳、可持續的共生主義全新生活方式!

果然如此的話,我想引用「中國學」開創者費正清先生髮人深省的話結束這篇小文。他說:中國既然有獨一無二的過去,它必將有獨一無二的未來。這個未來,就是引領人類超越和整合工商文明的現代主義,率先走向生態文明的共生主義新天地。最後,我送給讀者諸君一句話:

善緣廣結 為本

簫韶九成鳳來儀

2010年12月18日-2011年1月6日上海-北京開關居

推薦閱讀:

羅徵啟:中國傳統文化與建築風水(實錄)
觀象台:傳承傳統文化,需要更多的「武亦姝」
孟母教子:從故事到傳統
呼喚傳統節日的回歸
中國傳統紋樣,值得保留收藏一份

TAG:中國 | 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