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背後的愛恨情仇

概要:電影《敦刻爾克》刷屏,熱度不減。迷霧君帶您深入挖掘那段歷史背後的愛恨情仇。

二戰前,英法推行綏靖政策,默認德國的擴張野心。1938年3月,希特勒吞併了奧地利;8月,英法德意慕尼黑協定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結果不到半年,1939年3月,希特勒撕毀慕尼黑協定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英國首相張伯倫推行的妥協策略徹底破產,丟盡了臉面。一戰後德國部分領土割讓給了波蘭,大家都知道希特勒下一個目標就是波蘭。為了挽回局勢,英國宣布保證波蘭的獨立。

英法期望聯合蘇聯一起對抗德國,三國開始秘密談判,但是波蘭人擔心一旦蘇聯進入波蘭就再也不走,談判爭吵不斷。希特勒也一樣要爭取蘇聯。老謀深算的斯大林權衡了局面,和德國交易不但可以置身歐戰事外,還能瓜分波蘭,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因此,8月23日蘇德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戰鬥18天就結束了,德蘇瓜分了波蘭。英法雖然戰爭爆發後就向德國宣戰,但是一直按兵不動。

1940年5月10日,德國做好了所有的準備,發動對法國的進攻。德軍主力繞過馬奇諾防線,從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實施突襲,包圍了比、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德軍閃電大包抄

藍色為盟軍,紅色為德軍

40萬盟軍被德軍包圍在被炸毀的港口敦刻爾克,危機一觸即發。

影片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了。關於《敦刻爾克》的精彩影評,已經非常多了。

技術派完美的分析了諾蘭的出色技藝:

「影片中,諾蘭用他最富個人色彩的「多線敘事」手法,用海陸空三個視角,全景式勾勒戰爭緊迫氛圍。將海上(一天)、陸地(一周)、空中(一個小時)三個時空串聯在一起,在營造代入感和勾勒緊迫氛圍上卻見足功效:

第一條線,敦刻爾克大撤退的一個星期里,觀眾可以跟隨海灘上一個無助的士兵,在各種死裡逃生中,見證歷史中到處都是重複的人性;

第二條線,英國普通民眾駕船救援的一天之內,觀眾可以跟隨船主,最大限度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去接近營救和生還帶來的喜悅;

第三條線,三名英國飛行員護航的一小時內,觀眾彷彿被一雙無形的大手推著去面對一個終極抉擇——拯救世界還是拯救自己。

最終,海陸空三條線索交織彙集:英軍飛行員擊落敵機,海上救援船隻靠岸,敦刻爾克士兵成功撤離。這時,配音中令人緊張的倒計時終於剎然而止,旋律舒緩下來。107分鐘觀影過程中積壓的恐懼、緊張全在這一刻得到宣洩。

《敦刻爾克》中能夠尋找到許多諾蘭過去作品中的元素和線索,可是組合在一起,卻又一次讓全世界觀眾大開眼界。」

《南方周末》一如既往的灌輸著心靈雞湯:

「我看到的是幾十萬互不相識,潰不成軍的逃亡軍人還在有秩序地排隊上船,看到的是他們一人一次只拿一塊乾糧,看到逃離時的秩序和速度,岸上人們的歡呼和贈送食物......」

「在爭先恐後逃生的海水裡和即將沉沒的艦艇上,沒有英雄主義和捨己救人,無論是慌不擇路還是下意識地伸向同伴的援手,都是人性在某一瞬間所做出或高尚或本能利己的行為。」

「被擊落在海上掙扎而幸運被救起的飛行員說的第一句話是『下午好』;」

「英國本土的命令是只帶回自己的士兵,而當三十餘萬英軍撤離後,在港口指揮的那位、當德國飛機呼嘯而過時絕不趴下的司令官卻選擇了留下來救助尚未逃離的法國的軍隊。」

「那些僥倖生還的士兵在火車上惴惴不安地設想著該怎樣向家人交代這次潰敗,但最後都化為了一句話,這就是『回來就好』。」

「這樣的寬厚治癒了戰爭本身的醜惡,撫平了痛楚、悔恨、羞辱,繞開了成王敗寇的慣例,抒發的是人類文明最寬大的善意。『活著就好』,這是對活著就是勝利的認可——讓有能力拯救世界的人去拯救世界,讓普通的一般人也都問心無愧地活著。」

「偉大」的另一面體現在「為活著而乾杯」的慶賀中。到底人為了什麼才活著?為了真理?為了正義?當你對真理、正義、事業產生懷疑時,就不活著了嗎?是還得活著,但總還得為了一個什麼吧?我們把這個要求儘可能降低,就只剩下為了愛,為了僅存的良知,為了給死者一個交代。

還有人升華著影片的主旋律:

「當指揮官博爾頓從望遠鏡里看到,海面上密密麻麻的小船從對岸的祖國駛來,全都懸掛著英國國旗,你就知道,《敦刻爾克》的主旋律奏響了。」

「但它又極為不同。《敦刻爾克》,你第一眼看不到英雄。電影中的兩個主角,更換軍裝利用傷員逃命;被救起的士兵,拒絕隨民船重回戰區。」

「諾蘭這樣說:最終在戰爭當中發生的事情是非常隨機性的,不是有邏輯的,它不是有詩意的,我會尊重這種人類尋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說真正的英雄主義。這種本能一部分來自於自私,另一部分是來自於求生存的慾望。」

「這就是諾蘭的主旋律。他承認平凡的弱點,也讚揚接受平凡的勇氣。」

當然也少不了讚歎敦刻爾克的奇蹟和英國人永不投降的精神:

「敦刻爾克的奇蹟在於,誰也不知道自己能勝利,每個人都那麼渺小和無助。但最後,一群平凡的人創造了奇蹟。」

「丘吉爾希望能撤退3萬人」。但結果是他預期的10倍:「英國保存了大部分軍事力量,德國佔領歐洲的計劃失敗,二戰迎來轉折點,也改變了當今歷史格局。」

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丘吉爾在下議院發表演講《我們將戰鬥到底》,將一場「倉皇潰敗」形容為「永不言棄的奮戰精神」。《敦刻爾克》正是以此結尾。

「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

「我們絕不投降……」

嗯,好一個英雄卧薪嘗膽,最後戰勝惡魔的故事......

英法勾心鬥角

然而,現實並不是那麼的簡單和美好的。

敦刻爾克的英國船隻一開始不讓法國人上船,差點引起械鬥。

敦刻爾克撤軍之後,法國士氣低落,陷入絕境。這時候,丘吉爾提出,將英法兩國合併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建立統一的政府、國家和國會。英國將承擔法國繼續作戰所需要的一切物資。

法國人頓時都覺得被英國人出賣了,指責英國是為了將法國淪為保護國,奪取法國的殖民地。這個計劃意味著法國的徹底滅亡,徹底臣服於大英帝國之下。不但如此,還要為英國人當炮灰,與德軍廝殺。

為了防止建立英國控制下的敵對政府,貝當元帥甚至逮捕了數名主戰派官員,將他們以叛國罪投入監獄。

經過激烈的爭論,法國人達成一致:與其被英國吞併,不如成為納粹德國的一個省,英國自己都自身難保。

吞併法國的「丘吉爾計劃」就此破產了。

法德的停戰協議不像《凡爾賽合約》那樣苛刻,保留了法國人的一點面子。法國西南地區歸定都於維希的貝當政府管轄,可以保留一支軍隊,法國海軍可以不投降。法國殖民地基本上仍然由維希政府統治。

作為當時第四強的法國艦隊,擁有238艘艦艇,包括1艘航母,11艘戰列艦,數十艘巡洋艦和一百多艘潛艇。基本沒有受損。

丘吉爾試圖讓法國投降前把艦隊交給英國,也遭到拒絕。法德停戰協定簽定後,英國海軍突襲停泊在英國港口的法國軍艦,並接管了艦隊。

英國還要求北非米爾斯克比爾的法國艦隊:要麼加入英國開展對德作戰,要麼六小時內自行鑿沉所有艦船。遭到拒絕後,英國擊沉擊傷了大多數法國船艦,一千三百餘名法軍官兵喪生。英國又打擊了在北非達喀爾的法國艦隊,致使法國兩艘驅逐艦被燒毀和擱淺。

法國人被激怒了,德國人尚且允許法國人保留自己的海軍且不參戰,而幾周前還並肩做戰的盟友英國人,卻要對法國人趕盡殺絕。至此法國海軍和英國結下了血海深仇,貝當政府斷絕了與英國的外交關係。

跑到英國的主戰派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因為這次行動里外不是人。維希政府藉機大做文章,戴高樂也被很多法國民眾視為賣國賊、英國的傀儡,對自由法國敬而遠之。

1942年11月法國海軍司令達爾朗命令海軍倒向盟軍,但仍有艦隊仇恨英國向英軍開火。法國海軍倒戈讓希特勒氣急敗壞。11月27日黎明,德軍對土倫軍港的法軍發動襲擊,法國海軍官兵沒有執行德軍要求投降的命令,而是將艦隊船隻鑿沉海底,包括斯特拉斯堡號在內的100多艘戰艦爆炸、燃燒、傾斜,最終沉入了地中海。

英國的百年攪屎棍政策

其實,英法歷史上的恩怨由來已久。不說長達116年的英法百年戰爭,近代就有18世紀的西班牙王位爭奪戰、奧地利王位爭奪戰、北美殖民地爭奪戰等。

英國人在加拿大擊敗了法國,而法國則幫助美國人獨立。美國的國父應該是路易十四,沒有他幫助美國人打英國,美國獨立不了,所以後來法國人給美國送來了自由女神像。

拿破崙出征埃及,法國艦隊被英國消滅在了埃及港口,3年後法軍不得不向英軍繳械後才能回國。

1815年,拿破崙也是被英國威靈頓率領的反法盟軍在滑鐵盧擊敗,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勒拿島。

從此之後,英法之間才改變了長期敵對的關係,更多的成為盟友。

這一切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說:「英國四百年來的對外政策,就是反對大陸上出現最大、最富於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國家」,英國總是「參加不那麼強大的一方,同它們聯合起來,打敗和挫敗大陸上的軍事霸主,不管他是誰,不管他所統治的那一個國家。」

這段話是對英國幾百年攪屎棍搗亂政策的最好概括。核心就是,英國不希望歐洲大陸出現強權統一歐洲,誰強就聯合其他國家打壓它,這樣才能保持英國對歐洲大陸的控制力。

看懂這句話,你才能看懂英國這個國家。

拿破崙戰爭之前,由於歐洲大陸法國最強大,所以英國要聯合其他國家對抗法國;拿破崙戰爭之後,法國馳騁歐洲戰場的霸氣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普魯士王國。自此以後,俄國和普魯士崛起,英國開始聯合法國對抗俄國和普魯士。

對於英國來說,戰爭哪裡是為了什麼人類正義的事業,一切都是利益。

幾百年自私自利的攪屎棍政策,終於將英國打造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國。

可惜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英國最好的學生美國,有樣學樣,採用同樣的手段,通過一戰和二戰,取代了英國的位置,成為新的全球霸主。

美國的霸權藍圖更加宏偉,英國的攪屎棍政策僅限在歐洲,而美國的攪屎棍政策涵蓋整個歐亞大陸和全球。美國也同樣不希望歐亞大陸上出現強權國家,更不希望歐亞國家聯盟,否則孤懸歐亞大陸之外的美國,就是下一個被邊緣化的對象。

二戰後的英國,從當年的老大蛻變為美國攪亂歐盟的小跟班,帝國的光環早已褪去,只能在電影里,回味一下落日的餘暉。

實際上,如果沒有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借著一戰、二戰的大災難而取得成功,一戰和二戰沒有就正義可言。你知道嗎?下一篇文章會告訴你,希特勒,是美英和猶太人扶植起來的;斯大林,是德國武裝起來的......關注撥開謎霧看世界,看清世界的真相。

推薦閱讀:

《敦刻爾克》電影中有哪些歷史是不正確的?
敦刻爾克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如何評價電影《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為何在國內賣不過《血戰鋼鋸嶺》?
不玩套路 《敦刻爾克》直面戰爭的荒誕和真實

TAG:背後 | 敦刻爾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