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中國近代建築之30——日本在華政治類建築(二、三、四)

?

探尋中國近代建築之三十——日本在華政治類建築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還是一個封建國家。德川幕府大權在握,天皇受幕府節制,手中並沒有實權。幕府在國內推行嚴酷的高壓統治,百姓怨聲載道,時常進行反抗,日本的社會生活十分落後。在對外政策上,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只有荷蘭和中國的商人被允許在原本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長崎繼續活動。此時,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進而形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在商品經濟型態的快速擴展下,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逐漸增強,他們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藩地諸侯)、武士,和要求進行制度改革的商人們組成政治性聯盟,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基礎。   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未能倖免。1853年7月8日,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領艦隊進入幕府統治的要地——江戶灣岸的浦賀,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史稱「黑船事件」。在美國的威脅下,幕府被迫接受,並答應一年後回復。1854年3月,日本與美國在神奈川的美國軍艦上籤訂了《日美親善條約》,又名《神奈川條約》,規定開放下田和函館兩個港口,允許美國在下田派駐領事,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這一時期,日本的命運軌跡與中國等其他亞洲國家相似,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接踵而來。1858年7月,日美又簽訂了《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又稱「安政條約」,日本又開放了神奈川、長崎、新瀉、兵庫為通商口岸,美國還取得了派遣領事權、旅行權、自由貿易權、協定關稅權和領事裁判權。1859年,日本開放神奈川、長崎、函館為自由貿易港,大量的外國商品進入日本,衝擊著舊有的社會體制,日本列島上貨幣貶值,物價飛漲。日本在政治、經濟上面臨著嚴重的危機,開始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   為了使國家不致淪喪,日本爆發了「尊王攘夷」運動,以趕走外國人為目的,帶有明顯的封建排外性質。中下級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成為「尊攘派」的主力,他們主要集中在長州、薩摩兩藩,襲擊外國人,炮擊外國軍艦。他們的義舉一度得到了孝明天皇的支持。但是,「尊攘派」顯然不是列強的對手,外國軍艦立即對他們進行了報復,長州、薩摩兩藩損失慘重。此時,天皇認為「尊攘派」的行動打亂了封建的統治等級,就聯合幕府驅逐了這些人。受到帝國主義國家和國內封建頑固勢力雙重打壓的「尊攘派」意識到,單純的排外並不還能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通過富國強兵,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國家落後的面貌。他們認為,幕府的統治成為日本發展壯大最大的障礙,於是從「尊攘派」中,分化出一部分人,他們聚集在長州藩,下決心推翻幕府統治,成為了「倒墓派」。 高杉晉作是長州倒幕的領袖,1865年,他率軍奪取了長州藩的政權,建立倒幕割據政權後,他提出「富國強兵」、「殖產興業」、「開國貿易」等方針,並積極與薩摩藩的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進行合作,結成倒幕聯盟。與此同時,英國也權衡利害,改變策略,援助倒幕派,英國公使巴夏禮在暗中積極給予援助。幕府方面則投靠法國,於1866 年7月發動第二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此時人民起義風起雲湧,沉重打擊幕府。1867年,第十五代德川幕府掌門德川慶喜提出「奉還大政」給天皇,但更多的實權依然掌握在德川家族手中。舉報 | 486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5 20:54:42    1867 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位,是為明治天皇。1868年1月3日,天皇召開御前會議,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廢除爭夷大將軍的特權,當晚,以天皇為首的第一次政府會議上,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不甘失敗的德川慶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復古大號令」為非法。1月27日,以薩、長兩藩為主力的天皇軍 5000人,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1.5萬人激戰,德川慶喜敗走江戶。戊辰戰爭由此開始。天皇軍大舉東征,迫使德川慶喜於1868 年 5月 3日交出江戶城,統治日本200多年的德川幕府被推翻,幕府體制崩潰。至11月初平定東北地區叛亂諸藩。1869年春,天皇軍出征北海道,於6月27日攻下幕府殘餘勢力盤踞的最後據點五畯廓,戊辰戰爭結束。明治政府成立之初,謀求列強的承認是第一要務。1868年6月,明治政府派遣外國官副知事兼神奈川知事東久世通禧在江戶接管了幕府時期與外國簽訂的《修好通商條約》,後又模仿舊約簽訂了內容相似的新約,此舉贏得了外國的信賴。1869年7月,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先後謁見天皇,遞交國書,正式承認了明治政府。   1868年4月6日新政府發布具有政治綱領性的《五條誓文》,6月11日公布《政體書》。9月3日天皇下詔將江戶改稱東京,10月23日改年號為明治。1869年5月9日遷都東京。以明治天皇為首新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廢藩置縣,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廢除了「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逐步廢除封建俸祿,剝奪了武士的特權。實行地稅改革,在法律上廢除了領主土地所有權,許可土地買賣。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發展近代義務教育,翻譯西方著作,歷制上則停用陰曆,改用太陽曆計日。1871年,以右大臣岩倉具視為正使的使團赴歐美考察,歷時22個月,考察了12個資本主義國家,對各國的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進行了認真考察。回國後,副使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制訂了憲法建議書、殖產興業建議書和振興國外貿易建議書。天皇動用國庫資金和各種政策,加速資本原始積累。重點投資於戰略性的礦山、鐵路、機械製造三個部門。1872年,第一條鐵路——東京至橫濱間鐵路通車。興辦官辦企業,引進繅絲、紡織等近代設備,建立示範工廠,推廣先進技術;招聘外國專家,派留學生出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效仿歐美的股份公司,成立株式會社,扶植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國營企業和礦山廉價出售給與政府勾結因而擁有特權的資本家,以優厚的保護政策鼓勵華族、地主、商人及上層士族投資經營銀行、鐵路及其他企業,培植了一大批財閥。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製,陸軍先是參考法國,普法戰爭後接受了普魯士的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製;並於1872年頒布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通過改革和巨額的軍費投入,一支強大的日本近代軍隊已經建成。國力的日漸強盛,使日本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主動,與西方列強不斷交涉,逐步廢除了一些列不平等條約。日本成為近代亞洲唯一的獨立自主的現代國家。舉報 | 487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6 09:21:34    與同時期在中國開展的「洋務運動」相比,日本「明治維新」要更加全面和徹底。「洋務運動」雖然提倡在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改革,但卻極力避免觸及政治改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充其量只是改良。而日本則是全盤西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進行深刻的變革,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在法律上確定了日本的改革方向。同時,西方殖民者大多將目光投注在像是印度、中國這樣既有廣闊市場又有豐富原料的國家,也讓日本贏得了較為寬鬆的發展空間。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實現了「脫亞入歐」,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並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相比,近代日本對華的侵略是讓全體中國人受害最深,受傷最痛的。通過了解不同時期日本的對華政策,能夠加深我們對這段中華民族最為屈辱歷史的記憶。  1584年,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後,就曾制定先佔據 ,繼而征服中國和印度的「統一」計劃,這份計劃中,居然囂張的提到在1593年佔領北京,並在1594年遷都北京。德川幕府統治時期,思想家佐藤信淵提出了「征服支那」的理論,他提出征服支那應當首先攻略滿洲。19世紀50年代,長州藩士吉田松陰提出了「海外擴張補償」論,他們為日本的國力還無法與俄美等列強相抗衡,因此「在此期間善蓄國力,征服易取之 、滿洲、中國,在貿易上失之於俄美者,由 、滿洲之土地以為償。」後來明治維新的元勛木戶孝允、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人都曾侍從於吉田松陰,因此吉田的思想由他們繼承下來。早在1868年,天皇睦仁就頒布了《御筆信》,其中就提到了「經營四方,安撫億兆……布國威於四方」,揭示了大力推行對外擴張的方針,這被認為是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最初萌芽。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經濟發展迅速,但國內市場狹小制約了工業的發展,所以近鄰 和中國就成為理想的市場和原料基地。1876年2月,日本強迫 簽訂了《江華條約》,條約中 開放釜山,允許日本公使進駐漢城,在通商口岸派駐領事,並享有領事裁判權。日本用西方列強曾經強加於自己的那套枷鎖,開始了侵略亞洲大陸的計劃。1882年,日本又通過《濟物浦條約》取得了在 的駐軍權。  1868年,日本通過英國駐滬領事向上海道台提出通商要求。道台答覆只要不違反清朝法律即可,但只准在上海一地通商。1870年,明治政府派遣外務權大丞柳原前光和外務權少丞藤原義質來到中國,商談通商事宜。9月27日,日本人在天津會晤了直隸總督李鴻章。當時朝中一些保守的官吏反對與一個先朝的朝貢國達成條約關係,李鴻章認為日本雖然是明朝的朝貢國,但從來不是清朝的朝貢國,地位和 、安南等國不同,日本的要求並沒有受西方國家指使或幫助,表明其獨立性和善良願望。日本有很多華僑,中國每年需要從日本進口銅,而且兩國又是近鄰。對於日本人表示的與清朝通力合作,抗擊西方國家侵略的誘惑,李鴻章十分感激,於是致信總理衙門,主張與日訂約,但不同意給予最惠國待遇。  1871年,日本派遣大藏卿伊達宗城為欽差全權大臣前往中國, 9月3日,中方代表李鴻章和日方代表伊達宗城在天津共同簽訂了《中日修好條約》,這是兩國歷史上籤訂的第一部條約,日本並未得到與西方列強一體均沾在華利益的特權,雙方互相承認主權,建立外交關係,各自享有治外法權和關稅協定權。同時簽署的《中日通商章程》,規定兩國可在對方指定的口岸進行貿易,具體是:中國開放上海、鎮江、寧波、九江、漢口、天津、牛庄、芝罘、廣州、汕頭、瓊州、福州、廈門、淡水十四個口岸,日本開放橫濱、箱館、大阪、神戶、新瀉、夷港、長崎、築地八個通商口岸。這兩則條約是建立在兩國平等關係的基礎上,日本也知道自己羽翼未豐,還無法取得與英法美等國在華的地位,能讓中國開放通商口岸已經是不錯的結果了。  舉報 | 488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6 09:52:18   《中日修好條約》剛剛簽訂,日本就將侵略觸角伸向了琉球和台灣。1872年10月,日本宣布琉球為其藩國,並借同治皇帝大婚親政來華道賀之機,刺探中方對台灣的外交立場。在北京期間,日本外務卿副島還拜訪了美國和英國駐華公使,向他們標明侵略台灣的意圖。1874年,《台灣藩地征伐要略》正式制定,4月5日,天皇頒布敕令,日軍正式出兵台灣。5月7日,日軍在台灣島琅嶠灣登陸。但戰爭並不像日本人想像的那樣簡單,台灣地方百姓的反抗,加之疾病的流行,日軍死傷慘重。8月5日,明治天皇任命大久保利通為全權大臣來華辦理台灣事務的交涉。10月31日,中日雙方簽訂《台事專條》,規定日本出兵台灣為「保民義舉」;中國給予日本「撫恤銀」十萬兩,日本修道建房,中國願留自用,支付白銀四十萬兩;台灣生番,中國自當妥善約束。條約簽訂後一個月,日本從台灣撤兵,入侵台灣是日本武力侵略中國的開端。1875年,明治政府強令琉球尚泰藩王到東京,停止對清朝的進貢,不再接受清朝的冊封,採用明治年號,執行日本刑法。尚泰向清政府發出求援,清政府並未意識到日本吞併琉球的嚴重性,只是令駐日公使何如璋「相機妥籌辦理」。1879年3月8日,日本出兵佔領琉球,3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更名為沖繩縣。這時,清政府正忙於同俄國交涉伊犁問題,擔心因為琉球問題,使日俄兩國結盟,造成危機。1880年,中日簽訂了《球案專條》,規定琉球南部最貧瘠的宮古、八重山二小列島劃歸清朝,北部和中部富庶的島嶼歸日本所有。同時,清政府允許日本人到中國內地通商,並加入了「一體均沾」的最惠國條款。《球案專條》議定後,朝廷內部議論不一。李鴻章認為可根據中俄伊犁談判的結果來左右琉球問題的解決,清政府採納了李鴻章的脫字訣,將琉球問題暫時擱置。這種消極的態度帶來的後果就是日本完全吞併了琉球。  1882年,明治天皇採納了山縣有朋、岩倉具視的意見,決定以中國為「假想敵」,未進行大陸作戰擴充陸海軍實力。事實上早在1872年,日本就開始實行徵兵制,這一措施激發了國民意識進一步的覺醒,同時陸海軍教育的中央集權體制使軍官得以去外國留學,使軍事學校得以在國內建立。而後在1878年,成立了參謀本部。在陸軍方面,日本不斷擴充兵力,並聘請德國參謀本部梅克爾少校為軍事顧問。梅克爾幫助日軍改組了陸軍部,提高了參謀本部,確立了德國式軍制,對日軍進行野戰訓練,改進了軍事教育,同時裝配了先進的武器,充實了後勤和戰地醫藥工作。他還告誡日本人,實行全國總動員的要求,其中應具備一個戰略性的鐵路網,一項新的徵兵令,一套改進的參謀作業。。海軍方面,為應對中國北洋艦隊的強大實力,提出從1882年開始,八年內製造48艘軍艦的計劃,軍艦的配置均屬世界先進水平,此外,在吳港、佐世保建設軍港。陸海軍並非獨立發展,1883年,日本成立了參謀學府,旨在加強陸海軍的戰備合作,後來的威海衛之戰就被法國觀察家譽為陸海軍緊密協同作戰的引人注目的範例,日本顯示了現代的陸戰和海戰的所有方法,對要塞猛襲,巧妙操縱大炮和船隻,敢於發動魚雷攻擊,讓港口塞滿了被擊沉的船隻。在輿論方面,思想家福澤諭吉發表《脫亞論》,他鼓吹:「我國與其孜孜等待鄰國開化而共同興亞,不如脫離他們的隊伍,與西洋的文明國共進退。而同支那、 的交往方式……只效仿西洋人同他們的交往方式即可。」這種理論成為了日本侵略擴張的行動指針。1886年,山縣有朋命參謀本部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前往中國調查軍備。回國後,小川起草了《清國征討策案》,並由參謀本部擬定,日本陸軍正式把征服中國列上了日程。這份計劃分成三部分,先是分析了中日兩國的軍事力量,然後是詳細的作戰計劃,最後是侵略戰爭完成後分割中國的「善後處置」。1887年,海軍也擬定了《征清方案》。1889年,山縣內閣將「經略大陸」定為日本國策。1893年,參謀次長川上操六以遊覽為名,前往 、中國進行考察,對作戰計划進行實地驗證。侵華的準備工作已經一切就緒。  舉報 | 489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8 12:30:23   1894年7月25日清晨,豐島海面上的一聲炮響,拉開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序幕,日本聯合艦隊的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艘巡洋艦擊沉了北洋艦隊的廣乙艦和運兵船高升號,劫走運兵船操江號。同一天,陸軍也從漢城出發,突襲了駐紮在牙山的清軍。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9月15日,兩國陸軍在 展開會戰,當時駐守 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七千人;進攻 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戰鬥同時在三個戰場展開: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遭到了太原鎮總兵馬玉崐部隊的英勇抗擊,死傷慘重,主將大島義昌負傷,無力再戰,只得下令退卻。二為玄武門外戰場。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擔任主攻。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激戰中,左寶貴不幸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後陣亡,午後二時玄武門遂被日軍攻陷。三為城西南戰場。由野津道貫中將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從 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日軍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的戰局對雙方來說還是五五開,但清軍總兵葉志超貪生怕死,棄城逃跑。16日,日軍佔領 ,21日清軍渡鴨綠江回國,26日日軍佔領 全境。9月17日是中日雙方海軍主力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展開決戰。北洋艦隊參加戰鬥軍艦為10艘,日本海軍投入戰鬥軍艦則有12艘,日軍的軍艦航速快,速射炮多,優勢比較明顯。開戰後,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諸艦和旗艦松島,北洋艦隊有四艘軍艦被擊沉,其中鄧世昌在彈藥用光後,下令向敵先鋒艦吉野猛衝,以求同歸於盡的故事可歌可泣。下午五時半,黃海海戰結束。隨後,李鴻章命令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不許再戰,日本聯合艦隊取得了黃海的制海權。 、黃海戰後,日本方面廣造輿論,大肆渲染勝利,叫囂「我旭日軍旗何時進入北京城」,刺激了其擴大侵略戰爭的野心。  10月24日,山縣有朋親率的日本第一軍渡過鴨綠江,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佔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當日,日本第二軍在遼東半島東側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共歷時十二天,清軍竟坐視不問。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九連城和丹東。在不到三天內,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在花園口登陸的日軍於11月6日進攻金州,7日,不戰而得大連灣,在大連灣休整十天後,開始向旅順進逼。當時駐守旅順的清軍共有三十三營,兵力約一萬三千人。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禦,將日軍擊退。但統領龔照玙竟置諸軍於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台。19日,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三統領也先後潛逃。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22日佔領旅順後,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旅順大屠殺,旅順的中國人被屠殺殆盡,成為一座死城。  舉報 | 490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8 13:31:16   1895年1月20日,甲午戰爭的最後階段開始。大山岩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包括佐久間左馬太中將的第二師團和黑木為楨中將的第六師團,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在山東榮成龍鬚島登陸,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台。駐守南幫炮台的清軍僅六營三千人。營官周家恩壯烈犧牲。由於敵我兵力眾寡懸殊,南幫炮台終被日軍攻佔。2月3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威海陸地悉被敵人佔據,北洋海軍的中樞劉公島成為孤島。日軍水陸兩路配合,先後向劉公島和威海港內北洋艦隊發動八次進攻,均被擊退。10日,定遠艦彈藥告罄,管帶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以免資敵,並毅然自殺與艦共亡。11日,水師提督丁汝昌和鎮遠管帶楊用霖拒不投降,自殺殉國。12日,艦隊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托丁汝昌的名義送至日本艦隊。14日威海營務處牛昶昞與伊東佑亨簽訂《劉公島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隻、劉公島炮台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悉數交給日軍。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日本聯合艦隊駛入威海衛軍港,鎮遠、濟遠等十艘軍艦降下清朝龍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在遼東戰場上,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佔鳳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進犯,3月4日攻佔牛庄,7日不戰而取營口,9日又攻陷田莊台。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遼東半島已經全部淪喪於日軍的鐵蹄之下。  這場戰爭的局勢已經日趨明朗,日本方面也深感兵力不足,財力緊張,擔心長驅直入會激起中國人的反抗和列強的反對,而慈禧太后早有求和自保的意思。這樣,具有豐富外交經驗的李鴻章又一次被推向了歷史的前台。李鴻章深知此時列強的調停對於清朝的重要性,所以他遍訪駐京的外國公使,但列強鑒於東亞地區複雜的局勢,紛紛選擇了中立。無奈中,李鴻章只得準備不惜一切代價向日本求和。通過他以往的經驗,割地必定會是日方提出的主要內容,為了不承擔各地的責任,他表示只有給他割讓土地的全權才能赴日談判。慈禧和光緒都不願表態,都想推卸割地賣國的罪名。最終,光緒帝為形式所迫,令恭親王奕代傳「面諭」,授予李鴻章「以商讓土地之權」。對於戰勝的索賠,日本陸軍堅持要求割讓遼東半島,海軍則要求割讓台灣,作為在東南亞的軍事基地。進步黨主張應控制山東、江蘇、福建、廣東,自由黨主張割佔東三省,財政當局主張巨額賠款。最後集中了各方意見,形成的方案把重點放在了 自主、賠款、割占和通商通航特權上。  1895年4月17日,中方代表李鴻章、李經芳與日方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簽訂了《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共11款,並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主要內容有:1.中國承認 的獨立自主,廢絕中朝宗藩關係。2.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3.賠償日本軍費銀二億兩。4.開放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為商埠。5.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馬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正式到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加重,國際地位急劇下降。承認 獨立,便利了日本以 為跳板,向中國東北擴張勢力。日本割占的土地,均為戰略要地。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台灣島及附屬的澎湖列島及其他大小島嶼七十多個,與福建隔海相望,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佔領台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的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巨額的戰爭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除了加緊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外債。這筆巨額賠款,相當於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中85%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帝國主義國家。《馬關條約》同時宣告了由中國近代湘淮軍閥領導的洋務運動的失敗,讓廣大中國人,特別是地主知識分子和民族資產階級看清了清王朝最高統治階層本質,正如梁啟超所說:「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爭敗割台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爭的中國失利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日本已經成了一個現代國家,民族主義使他的政府和人民在共同的目標下團結起來對付中國。中國政府和人民基本上是各行其是。日本舉全國之力進行戰爭動員,而中國幾乎僅僅是憑藉李鴻章的淮軍和北洋水師。中方事權不明確,指揮部統一,沒有全國範圍的動員。各派人物各執一詞,主張各異,讓政府很難下結論。吏治腐敗和北洋水師指揮無能,李鴻章的外交有其局限性,他不懂國際上的政治形勢,迷信個人說服本領,憑空想依靠那套陳舊的以夷制夷的政策來抗擊強敵,最終至落得慘敗賣國的下場。  舉報 | 491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8 16:20:40   甲午戰爭後,遠東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日本崛起,成為東亞強國,三國干涉還遼使日本深深意識到俄國對日本爭霸東亞的巨大威脅。1896年,帝國會議通過了以增強軍備為核心的《1896—1905十年計劃》,把俄國列為「假想敵」。除增強兵員外,還要加強產業基礎,發展鍊鋼、鐵路、通訊、電力等相關產業。此時沙俄實行東進南下政策,大力向東北和 擴張,日俄兩國的矛盾逐漸加劇。俄國意欲佔領東北,並分得 的一杯羹,日本則希望獨吞 ,並插手東北事務。  在帝國主義組織多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時候,日本吸取了三國干涉還遼的歷史教訓,採取了等待列強主動乞求日本增兵的策略。當時,英國正在南非作戰,只能派遣印度軍隊,法國現時只能派遣安南兵否則就要耽擱好久才能有兵開來,德國在國內動員了7000人,但是暫時只能抽出少數海軍員兵;有幾千名美國兵從菲律賓派出;義大利和奧匈帝國則無軍隊可派。俄國可以由滿洲南下,派幾千人到直隸,但是他們的人數顯然有限。此舉果然奏效,幾國商議後,一致同意邀請日本派遣大部隊來華。英國外交大臣稱:「華北事態嚴重,今天除日本以外,沒有其他國家可向天津派遣援軍。各國要求日本增派軍隊。」英國政府向日本呼籲,「立刻行動的迫切需要,以及日本在地理上的有利形勢都使它的意向在這種困難時期成為極端重要之事」。隨後,日本迅速出兵,在華兵力達到2.2萬人,成為八國聯軍的主力。鎮壓義和團運動是日本實踐「脫亞入歐」策略的一次嘗試,在軍事行動上日本取得了與列強相同的地位,《辛丑條約》中,各國享有在華駐軍的權力,日本在天津駐紮了一支軍隊,這支被稱為「中國駐屯軍」的部隊成為日本日後侵略中國的一支尖兵。   進入20世紀以後,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英國在歐洲日益被孤立,歐洲形成了三國同盟(德奧意)和俄法同盟之間保持著一種不穩定的均勢。強國之間形成僵持,這種形勢促使他們把注意力放在亞非。俄國侵佔東三省是對英國霸主地位的嚴重挑釁,為此英國人開始謀求結盟,他們最初選擇德國,後來選定了日本結盟,正是看中了日本的仇俄情緒和強大的海軍力量。英國海軍部進行了計算,英國與俄法海軍的對比為4:9,但如果日本加入,這個比例將反超為11:9。英國人還關切俄國人可能通過控制東三省來控制北京,其經濟可能通過京漢鐵路深入長江流域。俄國人還在西藏加強活動,達賴喇嘛在1901——1902年曾派遣兩個使團前往俄國,如果不加制止可能威脅到印度的安全。對於英日結盟,日本國內普遍認為這將極大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意味著日本進入了大國時代。不過伊藤博文卻懷疑英國人在拋棄傳統孤立政策方面的誠意,並且害怕英日同盟會使日本在對俄作戰中充當先鋒。這也體現了日本政界和軍界之間的分歧和矛盾。對清王朝來說,這無異於一種諷刺,因為無論大國之間如何抉擇,它始終上俎上魚肉,只能任人宰割。對於英日結盟,袁世凱有一些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日本的陸軍在東方,英國的海軍在西方都佔有絕對優勢,他們的組合產生了一個新的強國集團。他陳請清政府必須立即進行改革,加練新軍,開發資源和創辦近代教育,以增強國力。  舉報 | 492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8 16:55:12   日俄戰爭後,日俄兩國劃分了在東北的勢力邊界,但規定日本在南滿的權利須得到中國政府的允諾。於是桂太郎內閣決定,同清政府進行交涉,並索取開埠通商、築路、內河航運等一系列特權。1905年11月日本派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來北京,與清政府全權大臣慶親王奕劻、外務部尚書瞿鴻禨、直隸總督袁世凱交涉東三省善後事宜。在談判中,日本宣稱日本與俄國開戰是「為了整個東亞的安全」。日本以巨大的犧牲阻止了俄國佔有滿洲,中國應報答日本,不僅應無條件地同意將俄國在東三省南部的權益讓與日本,而且要給日本以《日俄和約》規定之外的其他特權。清朝談判代表堅持的立場是,聽任將俄國在東北的權利轉讓給日本,但絕對不能給予俄國未曾得到的權利,於是會議屢陷僵局。雙方圍繞日本撤兵、安奉鐵路的經營權以及中國能否修建南滿鐵路(長春——旅順)平行線的問題展開激烈交涉。小村以日本在東北駐有重兵的強權地位施加壓力,終於迫使清政府接受日方的要求而簽約。1905年12月22日,兩國代表在北京簽訂了《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包括《正約》和《附約》。清政府同意將俄國政府在旅順口、大連灣及其附近領土、領水的租借權和長春至旅順口的鐵路以及附屬的一切權利財產和煤礦轉讓給日本政府;中國開放東三省十六個地方為通商口岸,分別是鳳凰城(今遼寧鳳城)、遼陽、新民屯(今遼寧新民)、鐵嶺、通江子(今遼寧通江口)、法庫門(今遼寧法庫)、長春、吉林、哈爾濱、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琿春、三姓、齊齊哈爾、海拉爾、璦琿(今黑龍江愛輝)和滿洲里;中國允許日本政府繼續經營安奉鐵路,以十五年為限;在營口、安東、奉天劃定日本租界。設立「中日木植公司」, 允許日本在鴨綠江右岸地方採伐林木。通過這個條約,日本取得了在東北地區的落腳點,以這些權利為依託,開始向東北大肆擴張。  日俄戰爭的結果揭開了東亞國際關係的新篇章,並沒有結束列強在中國的競爭,但卻消除了垂死的清王朝擔心領土被瓜分的恐懼。在這種衝擊下,中國興起了立憲運動,正如張謇所說:「日本之勝利與俄國之失敗,實乃立憲勝利與君主失敗。」   一戰爆發後,歐洲列強無暇東顧,為日本確立東亞霸主地位帶來了良機。日本政界元老井上馨在寫給大隈首相、山縣有朋的信中就說到:「此次歐洲大禍亂,對大正時代日本國運之發展,乃是天祐」,「日本國必須立即以舉國一致之團結,享此天祐,以確立日本在東洋之權利」。 1914年8月15日,日本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解除在中日兩國海面上的武裝;限於9月 15日之前將膠州灣租借地無條件交給日本,以備將來交還中國。德國並未答應日本的要求,8月23日日本正式對德宣戰。日本參戰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攫取德國在華的權益。在整個過程中,中國處境孤立。英法德全神貫注於歐洲的戰事,沒有時間和資源去關心亞洲。英國也感到日本的利益集中在華北,可能有助於穩定其在華中、華南的利益。此外,協約國在歐洲受到了很大的壓力,英國越來越需要日本的幫助,所以默許了日本向中國施加壓力。俄國自己正策劃向中國滲透,也不反對日本的行動。9月2日,日軍在山東龍口登陸,17日佔領膠州火車站,9月21日 北京政府照會各國交戰國駐京公使,膠濟鐵路除濰縣以東為交戰區外,自濰縣至濟南段由中國暫行管理;但日本政府聲稱因軍事需要,日軍將佔領膠濟鐵路全線,並由日本經營管理之。26日佔據濰縣車站;10月5日佔領青州,10月6日進佔濟南車站,至此,膠濟鐵路全線完全被日軍佔領。袁世凱命令駐膠濟線中國軍隊撤離。  在日本大舉侵入山東的時候,袁世凱卻做起了復辟帝制的美夢。為此,他不惜賣國求榮,換取帝國主義列強的信任。日本朝野上下,對如何利用歐戰及袁世凱的復辟心理,提出了各種各樣的侵華方案。這些方案經過匯總,就形成了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晉見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並要求袁世凱「絕對保密,儘速答覆」。二十一條共分五大項: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並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為限;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採;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建築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築海港和船廠及築路的優先權等等。袁世凱深知這些條款對於中國命運的裁決力度,他一面命外交部同日本談判,一方面暗中逐步泄露內容,希望獲得英美支持抗衡日本。5月7日日本發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內應允。袁世凱指望歐美列強幹涉落空,又怕得罪日本,便以中國無力抵禦外侮為理由,於5月9日遞交復文表示除第五項各條容日後協商外,全部接受日本的要求。5月25日在北京簽訂了所謂「中日條約」並換文。「二十一條」的簽訂,舉國震驚,全國各地掀起抵制日貨的高潮。全國教育聯合會將5月9日定為國恥紀念日。袁世凱本以為接受了日本的條件,復辟之路就會一片坦蕩,但日本卻一反常態,聯合其他列強堅決抵制袁世凱稱帝,並要求除非答應「二十一條」中第五號的要求,才支持其復辟。  舉報 | 493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8 19:50:14    袁世凱死後,掌握實權的國務總理段祺瑞成為新的日本在華利益的代言人。此時,北京政府對於是否參加一戰意見不一。段祺瑞企圖通過戰爭擴大其實力,所以力主參戰,親英美的總統黎元洪擔心日本的干涉因為參戰愈加嚴重,主張對德持謹慎的外交態度,反對參戰。「府院之爭」愈演愈烈。為了達到主戰的目的,段祺瑞將其手下的十幾個督軍叫到北京,組成「督軍團」,對黎元洪施加壓力,後來段祺瑞又叫人寫了對德宣戰書要總統蓋印,黎元洪為了平息風波,勉強在文件上蓋了章。這時黎元洪抓住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下令撤銷了他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並且指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的免職令。為維持北京局勢,黎元洪請督軍團團長張勳於6月14日入京調解。張勳入京後,於7月1日擁立宣統復辟,黎元洪逃入日本公使館,尋求保護。段祺瑞在馬廠誓師,自任討逆軍總司令,鎮壓了張勳復辟,黎元洪於事後辭去總統職。在日本的支持下,段祺瑞二度組閣,總統改由馮國璋擔任。8月14日,中國正式對德奧宣戰。   在巴黎和會上,日本代表牧野伸顯在最高決策機構「十人會議」上正式提出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力的要求。和會最開始集中討論成立國際聯盟和瓜分德奧屬海外殖民地的問題。到1919年4月,山東問題才得到審議。美國國務卿藍辛提議德國在山東權力交由五大國處置,日本當即表示不同意,並要挾拒絕在國際聯盟盟約上簽字。美國總統威爾遜擔心國聯計劃告吹,於是決定犧牲中國的利益來迎合日本。中國談判代表陸征祥、顧維鈞痛陳弊病,但無奈中國國力太弱,根本無法改變局面。4月30日,英美法三國會議決定按照日本的要求處理山東問題,將德國在山東權力轉交日本,日後日本自願將山東半島的主權交還中國,日本保存德國的經濟特權及在青島的特別居留地權。最終,這些內容體現在了《凡爾賽和約》156條——158條的條款內。5月1日,中國代表團對大會提出強烈抗議,國內也爆了「五四運動」。在6月28日的簽字儀式上,中國代表團的席位上空無一人,孱弱的中國也只能用這種無聲的抗議來對抗大國的強權。1922年2月4日,中日雙方簽署了《關於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條約規定:日本將膠州灣德國租借地交還中國,中國支付5340萬金馬克相等的國庫券,日本將膠濟鐵路歸還中國,中方選任日籍事務長、會計長各一人,中國開放膠州灣租借地供外國人自由居住,經營商業,淄川、坊子、金嶺鎮三礦由日本投資不超過華股的特許公司開採,日本軍隊撤出山東。山東問題終於在中方做出很大讓步的基礎上得到了解決。舉報 | 494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作者:BOCTOK 時間:2010-06-29 09:13:37   作為一個老建築的愛好者。看到樓主的帖子真是相見恨晚啊。  我剛上班的時候就是喜歡中午騎著自行車在漢口的老租界區看老房子,並且把它們拍下來。。當時用的公家的FM2和佳能F1,大概拍了12卷左右。有外觀和內部裝修。我記得除了武漢市公安局佔用的幾個房子(麥加利銀行。保安保險公司。花旗銀行)外加橫濱正金倉庫(人民銀行貴金屬庫)沒拍內部,都怕了內部。只是可惜我從原單位辭職的時候沒把它們帶出來。單位後來搬家再去找已經找不到了。一生的遺憾啊。  對漢口交通銀行有點小異議。我記得90年代的初的時候左側外牆上還有浙江實業銀行幾個字的殘跡。舉報 | 495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作者:BOCTOK 時間:2010-06-29 09:21:24   漢口交通銀行在哪裡我記得我當時沒有找到。  交通銀行倉庫在漢正街利濟南路路口。和既濟水電公司廠房相鄰。現在均已被拆除。好像還僅存一堵殘牆。舉報 | 496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9 17:37:16   謝謝BOCTOK,還請繼續關注我的帖子,漢口的老建築是我拍照的一個重點。您所提到的漢口交通銀行舊址我會在查找一下資料,給您一個明確的答覆!舉報 | 497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9 19:33:56    1921年5月,原敬內閣召開東方會議,會上確立了新的侵華方針——利用奉系軍閥張作霖作為工具,加大在東北地區的擴張。1927年,田中內閣上台後,又對中國局勢做出了新的判斷,拉攏北伐的蔣介石,讓他向西壓迫武漢,北與奉系張作霖議和。日本力圖製造「南蔣北張」的局面,以維護自己在華的優勢。田中義一是山縣有朋的狂熱追隨者,他制定了新的《對華政策綱領》,田中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其他如小中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於我。」攫取整個東北已經成為日本新的戰略目標。日本軍國主義已經感覺張作霖政權已經岌岌可危,1928年,關東軍將張作霖乘坐的列車炸毀,張作霖重傷不治身亡,史稱皇姑屯事件。關東軍原本希望籍此事件造成東北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但事與願違,1928年12月29日,身負國恥家醜的張學良突然宣布全東北易幟,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領導,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總司令,奉天省改稱遼寧省,熱河省劃歸東北地方政府管轄。這令日本妄圖以非武力征服東北的計劃落空。此後,日本不斷在東北製造事端,通過「中村事件」和「萬寶山事件」誣陷中國「損害日韓移民」,煽動日本人的反華情緒。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虎石台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台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22時20分左右,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的一個小分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奉天北面約7.5公里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炸毀了小段鐵路。並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製造東北軍破壞鐵路的證據,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守備隊。爆炸同時,呆在鐵路爆破點以北約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島中隊長,立即率兵南下,炮擊北大營。駐紮中方北大營和瀋陽城的日軍兵分南北兩路,向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進攻,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了。當夜,東北邊防軍長官公署軍事廳長榮臻急電請示在北京的張學良,張學良向南京方面報告,得到的答覆是「妥善辦理,相應處置。」張學良不想擴大事端,指示榮臻「務必尊重和平,避免衝突」。由於執行不抵抗命令,北大營逾萬名守軍被只有500多人的日軍擊潰。關東軍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9月19日凌晨,關東軍司令本庄繁下令:遼陽的第2師主力增援對奉天的進攻;獨立守備隊第3營進攻營口、第4營進攻鳳凰城、安東;第2師第3旅主力、騎兵第2團、獨立守備第1營分別進攻長春、二道溝、南嶺等地。至9月19日10時,日軍先後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長春地區的東北軍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9月21日,東北邊防軍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率部投敵,日軍第2師主力佔領吉林。11月19日,日軍攻陷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1932年1月3日,第20師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佔領錦州。2月5日,日軍攻陷哈爾濱。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全部淪陷。   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同時,日本已經在謀劃如何統治東北四省。關東軍方面主張直接吞併東北地區,變成日本的領土。而日本政界擔心直接佔領會引起國際輿論的譴責,對日本恐為不利。東京來的建川主張:「消滅現有東北政權,樹立以宣統皇帝為盟主而受日本支持的政權,當為上策。」關東軍經過綜合考慮,擬定了《解決滿蒙問題方案》,提出在「滿蒙」成立一個由日本支持的,「領土包括東北四省和蒙古,以宣統帝為元首的新政權」,「國防和外交委託日本帝國掌管」,「交通和通訊的主要部門也由日本管理」,利用各地「親日派」的中國人維持地方治安。抬出溥儀之前,關東軍率先完成了東三省偽政權的設立,張景惠在齊齊哈爾宣布就任「黑龍江省長」,臧式毅就任「奉天省長」,熙洽在長春成立「吉林省長官公署」。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後,經羅振玉介紹投奔日本公使館,後隱居天津日租界。關東軍決定擁立溥儀後,委派中國駐屯軍司令香椎浩平對溥儀加以保護。羅振玉將熙洽的「勸駕」信函交給溥儀,慫恿他到祖宗發祥地主持大計。溥儀日夜盼望能夠復興大清國,經過思考後,答應了日本人的建議。1931年11月10日,土肥原賢二攜溥儀在英租界碼頭登上了「北治山丸」號汽艇,到大沽口換乘「淡路丸」號直抵營口。為躲避國際輿論的譴責聲音,溥儀被秘密隱藏起來。1932年1月,本庄繁同幕僚擬定出最後的建國方案。2月25日,國名正式定為滿洲國,年號大同,國都定在長春,改名為新京,國旗為紅藍白滿地黃,張景惠以「東北行政委員會」的名義發布了「建國通電」。3月9日,溥儀抵達長春,在道台衙門舉行就職典禮。9月15日,日本駐「滿洲國」大使武藤信義與「滿洲國」總理鄭孝胥簽訂《日滿議定書》,將滿洲的軍事、政治控制權交給日本,東北由此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當日,日本政府正式承認「滿洲國」。1934年,「滿洲國」更名為「滿洲帝國」,溥儀正式稱帝,國號「康德」。   佔領東北後,日本的侵略目光開始瞄向華北地區。1933年3月,日軍佔領熱河,並大舉進攻長城各口,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因蔣介石國民黨破壞而失敗。5月31日國民黨政府派熊斌與日本代表岡村寧次在塘沽簽訂停戰協定。《塘沽協定》中規定中國軍隊撤至延慶、通州、寶坻、蘆台所連之線以西、以南地區,以上地區以北、以東至長城沿線為武裝區,實際上承認了日本對東北、熱河的佔領,同時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軍自由出入地區,這意味著國民政府同意將長城作為中國與「滿洲國」的邊界,從而為日軍進一步侵佔華北敞開了大門。整個華北門戶洞開,處在日軍的武裝監視和支配之下,日軍隨時可以進佔平津和冀察。1935年7月,華北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簽訂備忘錄,史稱何梅協定。《何梅協定》中取消了國民黨在河北及平津的黨部;撤退駐河北的東北軍、中央軍和憲兵第三團;撤換國民黨河北省主席及平津兩市市長;取締河北省的反日團體和反日活動等等。這個協定實際上等同於放棄了華北主權,為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埋下了更大的隱患。1935年10月4日,日本岡田啟介內閣通過《鼓勵華北自主案》,發表《鼓勵華北自主案》,扶植當地的漢奸殷汝耕設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防止「赤化」。以上史稱「華北事變」,它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標誌。  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1936年8月,昭和天皇批准了《帝國軍隊的用兵綱領》,參謀本部制訂了《1937年度對華作戰計劃》,日本的作戰計劃將中國戰場分成三個戰區,在華北以八個師團的兵力作戰,佔領北平、天津、濟南、青島等城市;在華中,以三個師團佔領上海附近,調集兩個師團從杭州灣登陸,從太湖南面前進。兩個集團軍向南京作戰,佔領長三角地區;在華南,以一個師團的兵力,佔領福州、汕頭、廈門。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中國駐屯軍借口一個兵士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要求。日本軍閥遂開槍開炮猛轟北平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史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中日兩國之間長達八年的戰爭爆發了。

探尋中國近代建築之三十——日本在華政治類建築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還是一個封建國家。德川幕府大權在握,天皇受幕府節制,手中並沒有實權。幕府在國內推行嚴酷的高壓統治,百姓怨聲載道,時常進行反抗,日本的社會生活十分落後。在對外政策上,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只有荷蘭和中國的商人被允許在原本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長崎繼續活動。此時,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進而形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在商品經濟型態的快速擴展下,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逐漸增強,他們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藩地諸侯)、武士,和要求進行制度改革的商人們組成政治性聯盟,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基礎。   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未能倖免。1853年7月8日,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領艦隊進入幕府統治的要地——江戶灣岸的浦賀,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史稱「黑船事件」。在美國的威脅下,幕府被迫接受,並答應一年後回復。1854年3月,日本與美國在神奈川的美國軍艦上籤訂了《日美親善條約》,又名《神奈川條約》,規定開放下田和函館兩個港口,允許美國在下田派駐領事,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這一時期,日本的命運軌跡與中國等其他亞洲國家相似,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接踵而來。1858年7月,日美又簽訂了《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又稱「安政條約」,日本又開放了神奈川、長崎、新瀉、兵庫為通商口岸,美國還取得了派遣領事權、旅行權、自由貿易權、協定關稅權和領事裁判權。1859年,日本開放神奈川、長崎、函館為自由貿易港,大量的外國商品進入日本,衝擊著舊有的社會體制,日本列島上貨幣貶值,物價飛漲。日本在政治、經濟上面臨著嚴重的危機,開始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   為了使國家不致淪喪,日本爆發了「尊王攘夷」運動,以趕走外國人為目的,帶有明顯的封建排外性質。中下級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成為「尊攘派」的主力,他們主要集中在長州、薩摩兩藩,襲擊外國人,炮擊外國軍艦。他們的義舉一度得到了孝明天皇的支持。但是,「尊攘派」顯然不是列強的對手,外國軍艦立即對他們進行了報復,長州、薩摩兩藩損失慘重。此時,天皇認為「尊攘派」的行動打亂了封建的統治等級,就聯合幕府驅逐了這些人。受到帝國主義國家和國內封建頑固勢力雙重打壓的「尊攘派」意識到,單純的排外並不還能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通過富國強兵,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國家落後的面貌。他們認為,幕府的統治成為日本發展壯大最大的障礙,於是從「尊攘派」中,分化出一部分人,他們聚集在長州藩,下決心推翻幕府統治,成為了「倒墓派」。 高杉晉作是長州倒幕的領袖,1865年,他率軍奪取了長州藩的政權,建立倒幕割據政權後,他提出「富國強兵」、「殖產興業」、「開國貿易」等方針,並積極與薩摩藩的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進行合作,結成倒幕聯盟。與此同時,英國也權衡利害,改變策略,援助倒幕派,英國公使巴夏禮在暗中積極給予援助。幕府方面則投靠法國,於1866 年7月發動第二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此時人民起義風起雲湧,沉重打擊幕府。1867年,第十五代德川幕府掌門德川慶喜提出「奉還大政」給天皇,但更多的實權依然掌握在德川家族手中。舉報 | 486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5 20:54:42    1867 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位,是為明治天皇。1868年1月3日,天皇召開御前會議,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廢除爭夷大將軍的特權,當晚,以天皇為首的第一次政府會議上,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不甘失敗的德川慶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復古大號令」為非法。1月27日,以薩、長兩藩為主力的天皇軍 5000人,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1.5萬人激戰,德川慶喜敗走江戶。戊辰戰爭由此開始。天皇軍大舉東征,迫使德川慶喜於1868 年 5月 3日交出江戶城,統治日本200多年的德川幕府被推翻,幕府體制崩潰。至11月初平定東北地區叛亂諸藩。1869年春,天皇軍出征北海道,於6月27日攻下幕府殘餘勢力盤踞的最後據點五畯廓,戊辰戰爭結束。明治政府成立之初,謀求列強的承認是第一要務。1868年6月,明治政府派遣外國官副知事兼神奈川知事東久世通禧在江戶接管了幕府時期與外國簽訂的《修好通商條約》,後又模仿舊約簽訂了內容相似的新約,此舉贏得了外國的信賴。1869年7月,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先後謁見天皇,遞交國書,正式承認了明治政府。   1868年4月6日新政府發布具有政治綱領性的《五條誓文》,6月11日公布《政體書》。9月3日天皇下詔將江戶改稱東京,10月23日改年號為明治。1869年5月9日遷都東京。以明治天皇為首新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廢藩置縣,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廢除了「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逐步廢除封建俸祿,剝奪了武士的特權。實行地稅改革,在法律上廢除了領主土地所有權,許可土地買賣。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發展近代義務教育,翻譯西方著作,歷制上則停用陰曆,改用太陽曆計日。1871年,以右大臣岩倉具視為正使的使團赴歐美考察,歷時22個月,考察了12個資本主義國家,對各國的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進行了認真考察。回國後,副使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制訂了憲法建議書、殖產興業建議書和振興國外貿易建議書。天皇動用國庫資金和各種政策,加速資本原始積累。重點投資於戰略性的礦山、鐵路、機械製造三個部門。1872年,第一條鐵路——東京至橫濱間鐵路通車。興辦官辦企業,引進繅絲、紡織等近代設備,建立示範工廠,推廣先進技術;招聘外國專家,派留學生出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效仿歐美的股份公司,成立株式會社,扶植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國營企業和礦山廉價出售給與政府勾結因而擁有特權的資本家,以優厚的保護政策鼓勵華族、地主、商人及上層士族投資經營銀行、鐵路及其他企業,培植了一大批財閥。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製,陸軍先是參考法國,普法戰爭後接受了普魯士的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製;並於1872年頒布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通過改革和巨額的軍費投入,一支強大的日本近代軍隊已經建成。國力的日漸強盛,使日本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主動,與西方列強不斷交涉,逐步廢除了一些列不平等條約。日本成為近代亞洲唯一的獨立自主的現代國家。舉報 | 487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6 09:21:34    與同時期在中國開展的「洋務運動」相比,日本「明治維新」要更加全面和徹底。「洋務運動」雖然提倡在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改革,但卻極力避免觸及政治改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充其量只是改良。而日本則是全盤西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進行深刻的變革,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在法律上確定了日本的改革方向。同時,西方殖民者大多將目光投注在像是印度、中國這樣既有廣闊市場又有豐富原料的國家,也讓日本贏得了較為寬鬆的發展空間。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實現了「脫亞入歐」,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並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相比,近代日本對華的侵略是讓全體中國人受害最深,受傷最痛的。通過了解不同時期日本的對華政策,能夠加深我們對這段中華民族最為屈辱歷史的記憶。  1584年,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後,就曾制定先佔據 ,繼而征服中國和印度的「統一」計劃,這份計劃中,居然囂張的提到在1593年佔領北京,並在1594年遷都北京。德川幕府統治時期,思想家佐藤信淵提出了「征服支那」的理論,他提出征服支那應當首先攻略滿洲。19世紀50年代,長州藩士吉田松陰提出了「海外擴張補償」論,他們為日本的國力還無法與俄美等列強相抗衡,因此「在此期間善蓄國力,征服易取之 、滿洲、中國,在貿易上失之於俄美者,由 、滿洲之土地以為償。」後來明治維新的元勛木戶孝允、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人都曾侍從於吉田松陰,因此吉田的思想由他們繼承下來。早在1868年,天皇睦仁就頒布了《御筆信》,其中就提到了「經營四方,安撫億兆……布國威於四方」,揭示了大力推行對外擴張的方針,這被認為是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最初萌芽。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經濟發展迅速,但國內市場狹小制約了工業的發展,所以近鄰 和中國就成為理想的市場和原料基地。1876年2月,日本強迫 簽訂了《江華條約》,條約中 開放釜山,允許日本公使進駐漢城,在通商口岸派駐領事,並享有領事裁判權。日本用西方列強曾經強加於自己的那套枷鎖,開始了侵略亞洲大陸的計劃。1882年,日本又通過《濟物浦條約》取得了在 的駐軍權。  1868年,日本通過英國駐滬領事向上海道台提出通商要求。道台答覆只要不違反清朝法律即可,但只准在上海一地通商。1870年,明治政府派遣外務權大丞柳原前光和外務權少丞藤原義質來到中國,商談通商事宜。9月27日,日本人在天津會晤了直隸總督李鴻章。當時朝中一些保守的官吏反對與一個先朝的朝貢國達成條約關係,李鴻章認為日本雖然是明朝的朝貢國,但從來不是清朝的朝貢國,地位和 、安南等國不同,日本的要求並沒有受西方國家指使或幫助,表明其獨立性和善良願望。日本有很多華僑,中國每年需要從日本進口銅,而且兩國又是近鄰。對於日本人表示的與清朝通力合作,抗擊西方國家侵略的誘惑,李鴻章十分感激,於是致信總理衙門,主張與日訂約,但不同意給予最惠國待遇。  1871年,日本派遣大藏卿伊達宗城為欽差全權大臣前往中國, 9月3日,中方代表李鴻章和日方代表伊達宗城在天津共同簽訂了《中日修好條約》,這是兩國歷史上籤訂的第一部條約,日本並未得到與西方列強一體均沾在華利益的特權,雙方互相承認主權,建立外交關係,各自享有治外法權和關稅協定權。同時簽署的《中日通商章程》,規定兩國可在對方指定的口岸進行貿易,具體是:中國開放上海、鎮江、寧波、九江、漢口、天津、牛庄、芝罘、廣州、汕頭、瓊州、福州、廈門、淡水十四個口岸,日本開放橫濱、箱館、大阪、神戶、新瀉、夷港、長崎、築地八個通商口岸。這兩則條約是建立在兩國平等關係的基礎上,日本也知道自己羽翼未豐,還無法取得與英法美等國在華的地位,能讓中國開放通商口岸已經是不錯的結果了。  舉報 | 488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6 09:52:18   《中日修好條約》剛剛簽訂,日本就將侵略觸角伸向了琉球和台灣。1872年10月,日本宣布琉球為其藩國,並借同治皇帝大婚親政來華道賀之機,刺探中方對台灣的外交立場。在北京期間,日本外務卿副島還拜訪了美國和英國駐華公使,向他們標明侵略台灣的意圖。1874年,《台灣藩地征伐要略》正式制定,4月5日,天皇頒布敕令,日軍正式出兵台灣。5月7日,日軍在台灣島琅嶠灣登陸。但戰爭並不像日本人想像的那樣簡單,台灣地方百姓的反抗,加之疾病的流行,日軍死傷慘重。8月5日,明治天皇任命大久保利通為全權大臣來華辦理台灣事務的交涉。10月31日,中日雙方簽訂《台事專條》,規定日本出兵台灣為「保民義舉」;中國給予日本「撫恤銀」十萬兩,日本修道建房,中國願留自用,支付白銀四十萬兩;台灣生番,中國自當妥善約束。條約簽訂後一個月,日本從台灣撤兵,入侵台灣是日本武力侵略中國的開端。1875年,明治政府強令琉球尚泰藩王到東京,停止對清朝的進貢,不再接受清朝的冊封,採用明治年號,執行日本刑法。尚泰向清政府發出求援,清政府並未意識到日本吞併琉球的嚴重性,只是令駐日公使何如璋「相機妥籌辦理」。1879年3月8日,日本出兵佔領琉球,3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更名為沖繩縣。這時,清政府正忙於同俄國交涉伊犁問題,擔心因為琉球問題,使日俄兩國結盟,造成危機。1880年,中日簽訂了《球案專條》,規定琉球南部最貧瘠的宮古、八重山二小列島劃歸清朝,北部和中部富庶的島嶼歸日本所有。同時,清政府允許日本人到中國內地通商,並加入了「一體均沾」的最惠國條款。《球案專條》議定後,朝廷內部議論不一。李鴻章認為可根據中俄伊犁談判的結果來左右琉球問題的解決,清政府採納了李鴻章的脫字訣,將琉球問題暫時擱置。這種消極的態度帶來的後果就是日本完全吞併了琉球。  1882年,明治天皇採納了山縣有朋、岩倉具視的意見,決定以中國為「假想敵」,未進行大陸作戰擴充陸海軍實力。事實上早在1872年,日本就開始實行徵兵制,這一措施激發了國民意識進一步的覺醒,同時陸海軍教育的中央集權體制使軍官得以去外國留學,使軍事學校得以在國內建立。而後在1878年,成立了參謀本部。在陸軍方面,日本不斷擴充兵力,並聘請德國參謀本部梅克爾少校為軍事顧問。梅克爾幫助日軍改組了陸軍部,提高了參謀本部,確立了德國式軍制,對日軍進行野戰訓練,改進了軍事教育,同時裝配了先進的武器,充實了後勤和戰地醫藥工作。他還告誡日本人,實行全國總動員的要求,其中應具備一個戰略性的鐵路網,一項新的徵兵令,一套改進的參謀作業。。海軍方面,為應對中國北洋艦隊的強大實力,提出從1882年開始,八年內製造48艘軍艦的計劃,軍艦的配置均屬世界先進水平,此外,在吳港、佐世保建設軍港。陸海軍並非獨立發展,1883年,日本成立了參謀學府,旨在加強陸海軍的戰備合作,後來的威海衛之戰就被法國觀察家譽為陸海軍緊密協同作戰的引人注目的範例,日本顯示了現代的陸戰和海戰的所有方法,對要塞猛襲,巧妙操縱大炮和船隻,敢於發動魚雷攻擊,讓港口塞滿了被擊沉的船隻。在輿論方面,思想家福澤諭吉發表《脫亞論》,他鼓吹:「我國與其孜孜等待鄰國開化而共同興亞,不如脫離他們的隊伍,與西洋的文明國共進退。而同支那、 的交往方式……只效仿西洋人同他們的交往方式即可。」這種理論成為了日本侵略擴張的行動指針。1886年,山縣有朋命參謀本部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前往中國調查軍備。回國後,小川起草了《清國征討策案》,並由參謀本部擬定,日本陸軍正式把征服中國列上了日程。這份計劃分成三部分,先是分析了中日兩國的軍事力量,然後是詳細的作戰計劃,最後是侵略戰爭完成後分割中國的「善後處置」。1887年,海軍也擬定了《征清方案》。1889年,山縣內閣將「經略大陸」定為日本國策。1893年,參謀次長川上操六以遊覽為名,前往 、中國進行考察,對作戰計划進行實地驗證。侵華的準備工作已經一切就緒。  舉報 | 489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8 12:30:23   1894年7月25日清晨,豐島海面上的一聲炮響,拉開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序幕,日本聯合艦隊的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艘巡洋艦擊沉了北洋艦隊的廣乙艦和運兵船高升號,劫走運兵船操江號。同一天,陸軍也從漢城出發,突襲了駐紮在牙山的清軍。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9月15日,兩國陸軍在 展開會戰,當時駐守 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七千人;進攻 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戰鬥同時在三個戰場展開: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遭到了太原鎮總兵馬玉崐部隊的英勇抗擊,死傷慘重,主將大島義昌負傷,無力再戰,只得下令退卻。二為玄武門外戰場。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擔任主攻。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激戰中,左寶貴不幸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後陣亡,午後二時玄武門遂被日軍攻陷。三為城西南戰場。由野津道貫中將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從 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日軍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的戰局對雙方來說還是五五開,但清軍總兵葉志超貪生怕死,棄城逃跑。16日,日軍佔領 ,21日清軍渡鴨綠江回國,26日日軍佔領 全境。9月17日是中日雙方海軍主力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展開決戰。北洋艦隊參加戰鬥軍艦為10艘,日本海軍投入戰鬥軍艦則有12艘,日軍的軍艦航速快,速射炮多,優勢比較明顯。開戰後,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諸艦和旗艦松島,北洋艦隊有四艘軍艦被擊沉,其中鄧世昌在彈藥用光後,下令向敵先鋒艦吉野猛衝,以求同歸於盡的故事可歌可泣。下午五時半,黃海海戰結束。隨後,李鴻章命令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不許再戰,日本聯合艦隊取得了黃海的制海權。 、黃海戰後,日本方面廣造輿論,大肆渲染勝利,叫囂「我旭日軍旗何時進入北京城」,刺激了其擴大侵略戰爭的野心。  10月24日,山縣有朋親率的日本第一軍渡過鴨綠江,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佔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當日,日本第二軍在遼東半島東側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共歷時十二天,清軍竟坐視不問。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九連城和丹東。在不到三天內,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在花園口登陸的日軍於11月6日進攻金州,7日,不戰而得大連灣,在大連灣休整十天後,開始向旅順進逼。當時駐守旅順的清軍共有三十三營,兵力約一萬三千人。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禦,將日軍擊退。但統領龔照玙竟置諸軍於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台。19日,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三統領也先後潛逃。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22日佔領旅順後,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旅順大屠殺,旅順的中國人被屠殺殆盡,成為一座死城。  舉報 | 490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8 13:31:16   1895年1月20日,甲午戰爭的最後階段開始。大山岩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包括佐久間左馬太中將的第二師團和黑木為楨中將的第六師團,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在山東榮成龍鬚島登陸,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台。駐守南幫炮台的清軍僅六營三千人。營官周家恩壯烈犧牲。由於敵我兵力眾寡懸殊,南幫炮台終被日軍攻佔。2月3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威海陸地悉被敵人佔據,北洋海軍的中樞劉公島成為孤島。日軍水陸兩路配合,先後向劉公島和威海港內北洋艦隊發動八次進攻,均被擊退。10日,定遠艦彈藥告罄,管帶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以免資敵,並毅然自殺與艦共亡。11日,水師提督丁汝昌和鎮遠管帶楊用霖拒不投降,自殺殉國。12日,艦隊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托丁汝昌的名義送至日本艦隊。14日威海營務處牛昶昞與伊東佑亨簽訂《劉公島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隻、劉公島炮台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悉數交給日軍。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日本聯合艦隊駛入威海衛軍港,鎮遠、濟遠等十艘軍艦降下清朝龍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在遼東戰場上,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佔鳳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進犯,3月4日攻佔牛庄,7日不戰而取營口,9日又攻陷田莊台。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遼東半島已經全部淪喪於日軍的鐵蹄之下。  這場戰爭的局勢已經日趨明朗,日本方面也深感兵力不足,財力緊張,擔心長驅直入會激起中國人的反抗和列強的反對,而慈禧太后早有求和自保的意思。這樣,具有豐富外交經驗的李鴻章又一次被推向了歷史的前台。李鴻章深知此時列強的調停對於清朝的重要性,所以他遍訪駐京的外國公使,但列強鑒於東亞地區複雜的局勢,紛紛選擇了中立。無奈中,李鴻章只得準備不惜一切代價向日本求和。通過他以往的經驗,割地必定會是日方提出的主要內容,為了不承擔各地的責任,他表示只有給他割讓土地的全權才能赴日談判。慈禧和光緒都不願表態,都想推卸割地賣國的罪名。最終,光緒帝為形式所迫,令恭親王奕代傳「面諭」,授予李鴻章「以商讓土地之權」。對於戰勝的索賠,日本陸軍堅持要求割讓遼東半島,海軍則要求割讓台灣,作為在東南亞的軍事基地。進步黨主張應控制山東、江蘇、福建、廣東,自由黨主張割佔東三省,財政當局主張巨額賠款。最後集中了各方意見,形成的方案把重點放在了 自主、賠款、割占和通商通航特權上。  1895年4月17日,中方代表李鴻章、李經芳與日方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簽訂了《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共11款,並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主要內容有:1.中國承認 的獨立自主,廢絕中朝宗藩關係。2.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3.賠償日本軍費銀二億兩。4.開放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為商埠。5.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馬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正式到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加重,國際地位急劇下降。承認 獨立,便利了日本以 為跳板,向中國東北擴張勢力。日本割占的土地,均為戰略要地。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台灣島及附屬的澎湖列島及其他大小島嶼七十多個,與福建隔海相望,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佔領台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的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巨額的戰爭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除了加緊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外債。這筆巨額賠款,相當於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中85%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帝國主義國家。《馬關條約》同時宣告了由中國近代湘淮軍閥領導的洋務運動的失敗,讓廣大中國人,特別是地主知識分子和民族資產階級看清了清王朝最高統治階層本質,正如梁啟超所說:「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爭敗割台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爭的中國失利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日本已經成了一個現代國家,民族主義使他的政府和人民在共同的目標下團結起來對付中國。中國政府和人民基本上是各行其是。日本舉全國之力進行戰爭動員,而中國幾乎僅僅是憑藉李鴻章的淮軍和北洋水師。中方事權不明確,指揮部統一,沒有全國範圍的動員。各派人物各執一詞,主張各異,讓政府很難下結論。吏治腐敗和北洋水師指揮無能,李鴻章的外交有其局限性,他不懂國際上的政治形勢,迷信個人說服本領,憑空想依靠那套陳舊的以夷制夷的政策來抗擊強敵,最終至落得慘敗賣國的下場。  舉報 | 491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8 16:20:40   甲午戰爭後,遠東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日本崛起,成為東亞強國,三國干涉還遼使日本深深意識到俄國對日本爭霸東亞的巨大威脅。1896年,帝國會議通過了以增強軍備為核心的《1896—1905十年計劃》,把俄國列為「假想敵」。除增強兵員外,還要加強產業基礎,發展鍊鋼、鐵路、通訊、電力等相關產業。此時沙俄實行東進南下政策,大力向東北和 擴張,日俄兩國的矛盾逐漸加劇。俄國意欲佔領東北,並分得 的一杯羹,日本則希望獨吞 ,並插手東北事務。  在帝國主義組織多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時候,日本吸取了三國干涉還遼的歷史教訓,採取了等待列強主動乞求日本增兵的策略。當時,英國正在南非作戰,只能派遣印度軍隊,法國現時只能派遣安南兵否則就要耽擱好久才能有兵開來,德國在國內動員了7000人,但是暫時只能抽出少數海軍員兵;有幾千名美國兵從菲律賓派出;義大利和奧匈帝國則無軍隊可派。俄國可以由滿洲南下,派幾千人到直隸,但是他們的人數顯然有限。此舉果然奏效,幾國商議後,一致同意邀請日本派遣大部隊來華。英國外交大臣稱:「華北事態嚴重,今天除日本以外,沒有其他國家可向天津派遣援軍。各國要求日本增派軍隊。」英國政府向日本呼籲,「立刻行動的迫切需要,以及日本在地理上的有利形勢都使它的意向在這種困難時期成為極端重要之事」。隨後,日本迅速出兵,在華兵力達到2.2萬人,成為八國聯軍的主力。鎮壓義和團運動是日本實踐「脫亞入歐」策略的一次嘗試,在軍事行動上日本取得了與列強相同的地位,《辛丑條約》中,各國享有在華駐軍的權力,日本在天津駐紮了一支軍隊,這支被稱為「中國駐屯軍」的部隊成為日本日後侵略中國的一支尖兵。   進入20世紀以後,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英國在歐洲日益被孤立,歐洲形成了三國同盟(德奧意)和俄法同盟之間保持著一種不穩定的均勢。強國之間形成僵持,這種形勢促使他們把注意力放在亞非。俄國侵佔東三省是對英國霸主地位的嚴重挑釁,為此英國人開始謀求結盟,他們最初選擇德國,後來選定了日本結盟,正是看中了日本的仇俄情緒和強大的海軍力量。英國海軍部進行了計算,英國與俄法海軍的對比為4:9,但如果日本加入,這個比例將反超為11:9。英國人還關切俄國人可能通過控制東三省來控制北京,其經濟可能通過京漢鐵路深入長江流域。俄國人還在西藏加強活動,達賴喇嘛在1901——1902年曾派遣兩個使團前往俄國,如果不加制止可能威脅到印度的安全。對於英日結盟,日本國內普遍認為這將極大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意味著日本進入了大國時代。不過伊藤博文卻懷疑英國人在拋棄傳統孤立政策方面的誠意,並且害怕英日同盟會使日本在對俄作戰中充當先鋒。這也體現了日本政界和軍界之間的分歧和矛盾。對清王朝來說,這無異於一種諷刺,因為無論大國之間如何抉擇,它始終上俎上魚肉,只能任人宰割。對於英日結盟,袁世凱有一些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日本的陸軍在東方,英國的海軍在西方都佔有絕對優勢,他們的組合產生了一個新的強國集團。他陳請清政府必須立即進行改革,加練新軍,開發資源和創辦近代教育,以增強國力。  舉報 | 492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8 16:55:12   日俄戰爭後,日俄兩國劃分了在東北的勢力邊界,但規定日本在南滿的權利須得到中國政府的允諾。於是桂太郎內閣決定,同清政府進行交涉,並索取開埠通商、築路、內河航運等一系列特權。1905年11月日本派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來北京,與清政府全權大臣慶親王奕劻、外務部尚書瞿鴻禨、直隸總督袁世凱交涉東三省善後事宜。在談判中,日本宣稱日本與俄國開戰是「為了整個東亞的安全」。日本以巨大的犧牲阻止了俄國佔有滿洲,中國應報答日本,不僅應無條件地同意將俄國在東三省南部的權益讓與日本,而且要給日本以《日俄和約》規定之外的其他特權。清朝談判代表堅持的立場是,聽任將俄國在東北的權利轉讓給日本,但絕對不能給予俄國未曾得到的權利,於是會議屢陷僵局。雙方圍繞日本撤兵、安奉鐵路的經營權以及中國能否修建南滿鐵路(長春——旅順)平行線的問題展開激烈交涉。小村以日本在東北駐有重兵的強權地位施加壓力,終於迫使清政府接受日方的要求而簽約。1905年12月22日,兩國代表在北京簽訂了《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包括《正約》和《附約》。清政府同意將俄國政府在旅順口、大連灣及其附近領土、領水的租借權和長春至旅順口的鐵路以及附屬的一切權利財產和煤礦轉讓給日本政府;中國開放東三省十六個地方為通商口岸,分別是鳳凰城(今遼寧鳳城)、遼陽、新民屯(今遼寧新民)、鐵嶺、通江子(今遼寧通江口)、法庫門(今遼寧法庫)、長春、吉林、哈爾濱、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琿春、三姓、齊齊哈爾、海拉爾、璦琿(今黑龍江愛輝)和滿洲里;中國允許日本政府繼續經營安奉鐵路,以十五年為限;在營口、安東、奉天劃定日本租界。設立「中日木植公司」, 允許日本在鴨綠江右岸地方採伐林木。通過這個條約,日本取得了在東北地區的落腳點,以這些權利為依託,開始向東北大肆擴張。  日俄戰爭的結果揭開了東亞國際關係的新篇章,並沒有結束列強在中國的競爭,但卻消除了垂死的清王朝擔心領土被瓜分的恐懼。在這種衝擊下,中國興起了立憲運動,正如張謇所說:「日本之勝利與俄國之失敗,實乃立憲勝利與君主失敗。」   一戰爆發後,歐洲列強無暇東顧,為日本確立東亞霸主地位帶來了良機。日本政界元老井上馨在寫給大隈首相、山縣有朋的信中就說到:「此次歐洲大禍亂,對大正時代日本國運之發展,乃是天祐」,「日本國必須立即以舉國一致之團結,享此天祐,以確立日本在東洋之權利」。 1914年8月15日,日本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解除在中日兩國海面上的武裝;限於9月 15日之前將膠州灣租借地無條件交給日本,以備將來交還中國。德國並未答應日本的要求,8月23日日本正式對德宣戰。日本參戰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攫取德國在華的權益。在整個過程中,中國處境孤立。英法德全神貫注於歐洲的戰事,沒有時間和資源去關心亞洲。英國也感到日本的利益集中在華北,可能有助於穩定其在華中、華南的利益。此外,協約國在歐洲受到了很大的壓力,英國越來越需要日本的幫助,所以默許了日本向中國施加壓力。俄國自己正策劃向中國滲透,也不反對日本的行動。9月2日,日軍在山東龍口登陸,17日佔領膠州火車站,9月21日 北京政府照會各國交戰國駐京公使,膠濟鐵路除濰縣以東為交戰區外,自濰縣至濟南段由中國暫行管理;但日本政府聲稱因軍事需要,日軍將佔領膠濟鐵路全線,並由日本經營管理之。26日佔據濰縣車站;10月5日佔領青州,10月6日進佔濟南車站,至此,膠濟鐵路全線完全被日軍佔領。袁世凱命令駐膠濟線中國軍隊撤離。  在日本大舉侵入山東的時候,袁世凱卻做起了復辟帝制的美夢。為此,他不惜賣國求榮,換取帝國主義列強的信任。日本朝野上下,對如何利用歐戰及袁世凱的復辟心理,提出了各種各樣的侵華方案。這些方案經過匯總,就形成了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晉見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並要求袁世凱「絕對保密,儘速答覆」。二十一條共分五大項: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並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為限;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採;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建築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築海港和船廠及築路的優先權等等。袁世凱深知這些條款對於中國命運的裁決力度,他一面命外交部同日本談判,一方面暗中逐步泄露內容,希望獲得英美支持抗衡日本。5月7日日本發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內應允。袁世凱指望歐美列強幹涉落空,又怕得罪日本,便以中國無力抵禦外侮為理由,於5月9日遞交復文表示除第五項各條容日後協商外,全部接受日本的要求。5月25日在北京簽訂了所謂「中日條約」並換文。「二十一條」的簽訂,舉國震驚,全國各地掀起抵制日貨的高潮。全國教育聯合會將5月9日定為國恥紀念日。袁世凱本以為接受了日本的條件,復辟之路就會一片坦蕩,但日本卻一反常態,聯合其他列強堅決抵制袁世凱稱帝,並要求除非答應「二十一條」中第五號的要求,才支持其復辟。  舉報 | 493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8 19:50:14    袁世凱死後,掌握實權的國務總理段祺瑞成為新的日本在華利益的代言人。此時,北京政府對於是否參加一戰意見不一。段祺瑞企圖通過戰爭擴大其實力,所以力主參戰,親英美的總統黎元洪擔心日本的干涉因為參戰愈加嚴重,主張對德持謹慎的外交態度,反對參戰。「府院之爭」愈演愈烈。為了達到主戰的目的,段祺瑞將其手下的十幾個督軍叫到北京,組成「督軍團」,對黎元洪施加壓力,後來段祺瑞又叫人寫了對德宣戰書要總統蓋印,黎元洪為了平息風波,勉強在文件上蓋了章。這時黎元洪抓住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下令撤銷了他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並且指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的免職令。為維持北京局勢,黎元洪請督軍團團長張勳於6月14日入京調解。張勳入京後,於7月1日擁立宣統復辟,黎元洪逃入日本公使館,尋求保護。段祺瑞在馬廠誓師,自任討逆軍總司令,鎮壓了張勳復辟,黎元洪於事後辭去總統職。在日本的支持下,段祺瑞二度組閣,總統改由馮國璋擔任。8月14日,中國正式對德奧宣戰。   在巴黎和會上,日本代表牧野伸顯在最高決策機構「十人會議」上正式提出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力的要求。和會最開始集中討論成立國際聯盟和瓜分德奧屬海外殖民地的問題。到1919年4月,山東問題才得到審議。美國國務卿藍辛提議德國在山東權力交由五大國處置,日本當即表示不同意,並要挾拒絕在國際聯盟盟約上簽字。美國總統威爾遜擔心國聯計劃告吹,於是決定犧牲中國的利益來迎合日本。中國談判代表陸征祥、顧維鈞痛陳弊病,但無奈中國國力太弱,根本無法改變局面。4月30日,英美法三國會議決定按照日本的要求處理山東問題,將德國在山東權力轉交日本,日後日本自願將山東半島的主權交還中國,日本保存德國的經濟特權及在青島的特別居留地權。最終,這些內容體現在了《凡爾賽和約》156條——158條的條款內。5月1日,中國代表團對大會提出強烈抗議,國內也爆了「五四運動」。在6月28日的簽字儀式上,中國代表團的席位上空無一人,孱弱的中國也只能用這種無聲的抗議來對抗大國的強權。1922年2月4日,中日雙方簽署了《關於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條約規定:日本將膠州灣德國租借地交還中國,中國支付5340萬金馬克相等的國庫券,日本將膠濟鐵路歸還中國,中方選任日籍事務長、會計長各一人,中國開放膠州灣租借地供外國人自由居住,經營商業,淄川、坊子、金嶺鎮三礦由日本投資不超過華股的特許公司開採,日本軍隊撤出山東。山東問題終於在中方做出很大讓步的基礎上得到了解決。舉報 | 494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作者:BOCTOK 時間:2010-06-29 09:13:37   作為一個老建築的愛好者。看到樓主的帖子真是相見恨晚啊。  我剛上班的時候就是喜歡中午騎著自行車在漢口的老租界區看老房子,並且把它們拍下來。。當時用的公家的FM2和佳能F1,大概拍了12卷左右。有外觀和內部裝修。我記得除了武漢市公安局佔用的幾個房子(麥加利銀行。保安保險公司。花旗銀行)外加橫濱正金倉庫(人民銀行貴金屬庫)沒拍內部,都怕了內部。只是可惜我從原單位辭職的時候沒把它們帶出來。單位後來搬家再去找已經找不到了。一生的遺憾啊。  對漢口交通銀行有點小異議。我記得90年代的初的時候左側外牆上還有浙江實業銀行幾個字的殘跡。舉報 | 495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作者:BOCTOK 時間:2010-06-29 09:21:24   漢口交通銀行在哪裡我記得我當時沒有找到。  交通銀行倉庫在漢正街利濟南路路口。和既濟水電公司廠房相鄰。現在均已被拆除。好像還僅存一堵殘牆。舉報 | 496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9 17:37:16   謝謝BOCTOK,還請繼續關注我的帖子,漢口的老建築是我拍照的一個重點。您所提到的漢口交通銀行舊址我會在查找一下資料,給您一個明確的答覆!舉報 | 497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9 19:33:56    1921年5月,原敬內閣召開東方會議,會上確立了新的侵華方針——利用奉系軍閥張作霖作為工具,加大在東北地區的擴張。1927年,田中內閣上台後,又對中國局勢做出了新的判斷,拉攏北伐的蔣介石,讓他向西壓迫武漢,北與奉系張作霖議和。日本力圖製造「南蔣北張」的局面,以維護自己在華的優勢。田中義一是山縣有朋的狂熱追隨者,他制定了新的《對華政策綱領》,田中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其他如小中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於我。」攫取整個東北已經成為日本新的戰略目標。日本軍國主義已經感覺張作霖政權已經岌岌可危,1928年,關東軍將張作霖乘坐的列車炸毀,張作霖重傷不治身亡,史稱皇姑屯事件。關東軍原本希望籍此事件造成東北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但事與願違,1928年12月29日,身負國恥家醜的張學良突然宣布全東北易幟,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領導,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總司令,奉天省改稱遼寧省,熱河省劃歸東北地方政府管轄。這令日本妄圖以非武力征服東北的計劃落空。此後,日本不斷在東北製造事端,通過「中村事件」和「萬寶山事件」誣陷中國「損害日韓移民」,煽動日本人的反華情緒。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虎石台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台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22時20分左右,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的一個小分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奉天北面約7.5公里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炸毀了小段鐵路。並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製造東北軍破壞鐵路的證據,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守備隊。爆炸同時,呆在鐵路爆破點以北約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島中隊長,立即率兵南下,炮擊北大營。駐紮中方北大營和瀋陽城的日軍兵分南北兩路,向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進攻,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了。當夜,東北邊防軍長官公署軍事廳長榮臻急電請示在北京的張學良,張學良向南京方面報告,得到的答覆是「妥善辦理,相應處置。」張學良不想擴大事端,指示榮臻「務必尊重和平,避免衝突」。由於執行不抵抗命令,北大營逾萬名守軍被只有500多人的日軍擊潰。關東軍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9月19日凌晨,關東軍司令本庄繁下令:遼陽的第2師主力增援對奉天的進攻;獨立守備隊第3營進攻營口、第4營進攻鳳凰城、安東;第2師第3旅主力、騎兵第2團、獨立守備第1營分別進攻長春、二道溝、南嶺等地。至9月19日10時,日軍先後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長春地區的東北軍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9月21日,東北邊防軍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率部投敵,日軍第2師主力佔領吉林。11月19日,日軍攻陷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1932年1月3日,第20師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佔領錦州。2月5日,日軍攻陷哈爾濱。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全部淪陷。   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同時,日本已經在謀劃如何統治東北四省。關東軍方面主張直接吞併東北地區,變成日本的領土。而日本政界擔心直接佔領會引起國際輿論的譴責,對日本恐為不利。東京來的建川主張:「消滅現有東北政權,樹立以宣統皇帝為盟主而受日本支持的政權,當為上策。」關東軍經過綜合考慮,擬定了《解決滿蒙問題方案》,提出在「滿蒙」成立一個由日本支持的,「領土包括東北四省和蒙古,以宣統帝為元首的新政權」,「國防和外交委託日本帝國掌管」,「交通和通訊的主要部門也由日本管理」,利用各地「親日派」的中國人維持地方治安。抬出溥儀之前,關東軍率先完成了東三省偽政權的設立,張景惠在齊齊哈爾宣布就任「黑龍江省長」,臧式毅就任「奉天省長」,熙洽在長春成立「吉林省長官公署」。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後,經羅振玉介紹投奔日本公使館,後隱居天津日租界。關東軍決定擁立溥儀後,委派中國駐屯軍司令香椎浩平對溥儀加以保護。羅振玉將熙洽的「勸駕」信函交給溥儀,慫恿他到祖宗發祥地主持大計。溥儀日夜盼望能夠復興大清國,經過思考後,答應了日本人的建議。1931年11月10日,土肥原賢二攜溥儀在英租界碼頭登上了「北治山丸」號汽艇,到大沽口換乘「淡路丸」號直抵營口。為躲避國際輿論的譴責聲音,溥儀被秘密隱藏起來。1932年1月,本庄繁同幕僚擬定出最後的建國方案。2月25日,國名正式定為滿洲國,年號大同,國都定在長春,改名為新京,國旗為紅藍白滿地黃,張景惠以「東北行政委員會」的名義發布了「建國通電」。3月9日,溥儀抵達長春,在道台衙門舉行就職典禮。9月15日,日本駐「滿洲國」大使武藤信義與「滿洲國」總理鄭孝胥簽訂《日滿議定書》,將滿洲的軍事、政治控制權交給日本,東北由此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當日,日本政府正式承認「滿洲國」。1934年,「滿洲國」更名為「滿洲帝國」,溥儀正式稱帝,國號「康德」。   佔領東北後,日本的侵略目光開始瞄向華北地區。1933年3月,日軍佔領熱河,並大舉進攻長城各口,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因蔣介石國民黨破壞而失敗。5月31日國民黨政府派熊斌與日本代表岡村寧次在塘沽簽訂停戰協定。《塘沽協定》中規定中國軍隊撤至延慶、通州、寶坻、蘆台所連之線以西、以南地區,以上地區以北、以東至長城沿線為武裝區,實際上承認了日本對東北、熱河的佔領,同時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軍自由出入地區,這意味著國民政府同意將長城作為中國與「滿洲國」的邊界,從而為日軍進一步侵佔華北敞開了大門。整個華北門戶洞開,處在日軍的武裝監視和支配之下,日軍隨時可以進佔平津和冀察。1935年7月,華北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簽訂備忘錄,史稱何梅協定。《何梅協定》中取消了國民黨在河北及平津的黨部;撤退駐河北的東北軍、中央軍和憲兵第三團;撤換國民黨河北省主席及平津兩市市長;取締河北省的反日團體和反日活動等等。這個協定實際上等同於放棄了華北主權,為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埋下了更大的隱患。1935年10月4日,日本岡田啟介內閣通過《鼓勵華北自主案》,發表《鼓勵華北自主案》,扶植當地的漢奸殷汝耕設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防止「赤化」。以上史稱「華北事變」,它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標誌。  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1936年8月,昭和天皇批准了《帝國軍隊的用兵綱領》,參謀本部制訂了《1937年度對華作戰計劃》,日本的作戰計劃將中國戰場分成三個戰區,在華北以八個師團的兵力作戰,佔領北平、天津、濟南、青島等城市;在華中,以三個師團佔領上海附近,調集兩個師團從杭州灣登陸,從太湖南面前進。兩個集團軍向南京作戰,佔領長三角地區;在華南,以一個師團的兵力,佔領福州、汕頭、廈門。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中國駐屯軍借口一個兵士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要求。日本軍閥遂開槍開炮猛轟北平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史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中日兩國之間長達八年的戰爭爆發了。
探尋中國近代建築之三十——日本在華政治類建築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還是一個封建國家。德川幕府大權在握,天皇受幕府節制,手中並沒有實權。幕府在國內推行嚴酷的高壓統治,百姓怨聲載道,時常進行反抗,日本的社會生活十分落後。在對外政策上,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只有荷蘭和中國的商人被允許在原本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長崎繼續活動。此時,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進而形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在商品經濟型態的快速擴展下,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逐漸增強,他們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藩地諸侯)、武士,和要求進行制度改革的商人們組成政治性聯盟,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基礎。   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未能倖免。1853年7月8日,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領艦隊進入幕府統治的要地——江戶灣岸的浦賀,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史稱「黑船事件」。在美國的威脅下,幕府被迫接受,並答應一年後回復。1854年3月,日本與美國在神奈川的美國軍艦上籤訂了《日美親善條約》,又名《神奈川條約》,規定開放下田和函館兩個港口,允許美國在下田派駐領事,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這一時期,日本的命運軌跡與中國等其他亞洲國家相似,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接踵而來。1858年7月,日美又簽訂了《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又稱「安政條約」,日本又開放了神奈川、長崎、新瀉、兵庫為通商口岸,美國還取得了派遣領事權、旅行權、自由貿易權、協定關稅權和領事裁判權。1859年,日本開放神奈川、長崎、函館為自由貿易港,大量的外國商品進入日本,衝擊著舊有的社會體制,日本列島上貨幣貶值,物價飛漲。日本在政治、經濟上面臨著嚴重的危機,開始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   為了使國家不致淪喪,日本爆發了「尊王攘夷」運動,以趕走外國人為目的,帶有明顯的封建排外性質。中下級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成為「尊攘派」的主力,他們主要集中在長州、薩摩兩藩,襲擊外國人,炮擊外國軍艦。他們的義舉一度得到了孝明天皇的支持。但是,「尊攘派」顯然不是列強的對手,外國軍艦立即對他們進行了報復,長州、薩摩兩藩損失慘重。此時,天皇認為「尊攘派」的行動打亂了封建的統治等級,就聯合幕府驅逐了這些人。受到帝國主義國家和國內封建頑固勢力雙重打壓的「尊攘派」意識到,單純的排外並不還能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通過富國強兵,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國家落後的面貌。他們認為,幕府的統治成為日本發展壯大最大的障礙,於是從「尊攘派」中,分化出一部分人,他們聚集在長州藩,下決心推翻幕府統治,成為了「倒墓派」。 高杉晉作是長州倒幕的領袖,1865年,他率軍奪取了長州藩的政權,建立倒幕割據政權後,他提出「富國強兵」、「殖產興業」、「開國貿易」等方針,並積極與薩摩藩的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進行合作,結成倒幕聯盟。與此同時,英國也權衡利害,改變策略,援助倒幕派,英國公使巴夏禮在暗中積極給予援助。幕府方面則投靠法國,於1866 年7月發動第二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此時人民起義風起雲湧,沉重打擊幕府。1867年,第十五代德川幕府掌門德川慶喜提出「奉還大政」給天皇,但更多的實權依然掌握在德川家族手中。舉報 | 486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5 20:54:42    1867 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位,是為明治天皇。1868年1月3日,天皇召開御前會議,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廢除爭夷大將軍的特權,當晚,以天皇為首的第一次政府會議上,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不甘失敗的德川慶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復古大號令」為非法。1月27日,以薩、長兩藩為主力的天皇軍 5000人,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1.5萬人激戰,德川慶喜敗走江戶。戊辰戰爭由此開始。天皇軍大舉東征,迫使德川慶喜於1868 年 5月 3日交出江戶城,統治日本200多年的德川幕府被推翻,幕府體制崩潰。至11月初平定東北地區叛亂諸藩。1869年春,天皇軍出征北海道,於6月27日攻下幕府殘餘勢力盤踞的最後據點五畯廓,戊辰戰爭結束。明治政府成立之初,謀求列強的承認是第一要務。1868年6月,明治政府派遣外國官副知事兼神奈川知事東久世通禧在江戶接管了幕府時期與外國簽訂的《修好通商條約》,後又模仿舊約簽訂了內容相似的新約,此舉贏得了外國的信賴。1869年7月,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先後謁見天皇,遞交國書,正式承認了明治政府。   1868年4月6日新政府發布具有政治綱領性的《五條誓文》,6月11日公布《政體書》。9月3日天皇下詔將江戶改稱東京,10月23日改年號為明治。1869年5月9日遷都東京。以明治天皇為首新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廢藩置縣,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廢除了「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逐步廢除封建俸祿,剝奪了武士的特權。實行地稅改革,在法律上廢除了領主土地所有權,許可土地買賣。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發展近代義務教育,翻譯西方著作,歷制上則停用陰曆,改用太陽曆計日。1871年,以右大臣岩倉具視為正使的使團赴歐美考察,歷時22個月,考察了12個資本主義國家,對各國的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進行了認真考察。回國後,副使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制訂了憲法建議書、殖產興業建議書和振興國外貿易建議書。天皇動用國庫資金和各種政策,加速資本原始積累。重點投資於戰略性的礦山、鐵路、機械製造三個部門。1872年,第一條鐵路——東京至橫濱間鐵路通車。興辦官辦企業,引進繅絲、紡織等近代設備,建立示範工廠,推廣先進技術;招聘外國專家,派留學生出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效仿歐美的股份公司,成立株式會社,扶植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國營企業和礦山廉價出售給與政府勾結因而擁有特權的資本家,以優厚的保護政策鼓勵華族、地主、商人及上層士族投資經營銀行、鐵路及其他企業,培植了一大批財閥。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製,陸軍先是參考法國,普法戰爭後接受了普魯士的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製;並於1872年頒布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通過改革和巨額的軍費投入,一支強大的日本近代軍隊已經建成。國力的日漸強盛,使日本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主動,與西方列強不斷交涉,逐步廢除了一些列不平等條約。日本成為近代亞洲唯一的獨立自主的現代國家。舉報 | 487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6 09:21:34    與同時期在中國開展的「洋務運動」相比,日本「明治維新」要更加全面和徹底。「洋務運動」雖然提倡在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改革,但卻極力避免觸及政治改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充其量只是改良。而日本則是全盤西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進行深刻的變革,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在法律上確定了日本的改革方向。同時,西方殖民者大多將目光投注在像是印度、中國這樣既有廣闊市場又有豐富原料的國家,也讓日本贏得了較為寬鬆的發展空間。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實現了「脫亞入歐」,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並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相比,近代日本對華的侵略是讓全體中國人受害最深,受傷最痛的。通過了解不同時期日本的對華政策,能夠加深我們對這段中華民族最為屈辱歷史的記憶。  1584年,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後,就曾制定先佔據 ,繼而征服中國和印度的「統一」計劃,這份計劃中,居然囂張的提到在1593年佔領北京,並在1594年遷都北京。德川幕府統治時期,思想家佐藤信淵提出了「征服支那」的理論,他提出征服支那應當首先攻略滿洲。19世紀50年代,長州藩士吉田松陰提出了「海外擴張補償」論,他們為日本的國力還無法與俄美等列強相抗衡,因此「在此期間善蓄國力,征服易取之 、滿洲、中國,在貿易上失之於俄美者,由 、滿洲之土地以為償。」後來明治維新的元勛木戶孝允、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人都曾侍從於吉田松陰,因此吉田的思想由他們繼承下來。早在1868年,天皇睦仁就頒布了《御筆信》,其中就提到了「經營四方,安撫億兆……布國威於四方」,揭示了大力推行對外擴張的方針,這被認為是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最初萌芽。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經濟發展迅速,但國內市場狹小制約了工業的發展,所以近鄰 和中國就成為理想的市場和原料基地。1876年2月,日本強迫 簽訂了《江華條約》,條約中 開放釜山,允許日本公使進駐漢城,在通商口岸派駐領事,並享有領事裁判權。日本用西方列強曾經強加於自己的那套枷鎖,開始了侵略亞洲大陸的計劃。1882年,日本又通過《濟物浦條約》取得了在 的駐軍權。  1868年,日本通過英國駐滬領事向上海道台提出通商要求。道台答覆只要不違反清朝法律即可,但只准在上海一地通商。1870年,明治政府派遣外務權大丞柳原前光和外務權少丞藤原義質來到中國,商談通商事宜。9月27日,日本人在天津會晤了直隸總督李鴻章。當時朝中一些保守的官吏反對與一個先朝的朝貢國達成條約關係,李鴻章認為日本雖然是明朝的朝貢國,但從來不是清朝的朝貢國,地位和 、安南等國不同,日本的要求並沒有受西方國家指使或幫助,表明其獨立性和善良願望。日本有很多華僑,中國每年需要從日本進口銅,而且兩國又是近鄰。對於日本人表示的與清朝通力合作,抗擊西方國家侵略的誘惑,李鴻章十分感激,於是致信總理衙門,主張與日訂約,但不同意給予最惠國待遇。  1871年,日本派遣大藏卿伊達宗城為欽差全權大臣前往中國, 9月3日,中方代表李鴻章和日方代表伊達宗城在天津共同簽訂了《中日修好條約》,這是兩國歷史上籤訂的第一部條約,日本並未得到與西方列強一體均沾在華利益的特權,雙方互相承認主權,建立外交關係,各自享有治外法權和關稅協定權。同時簽署的《中日通商章程》,規定兩國可在對方指定的口岸進行貿易,具體是:中國開放上海、鎮江、寧波、九江、漢口、天津、牛庄、芝罘、廣州、汕頭、瓊州、福州、廈門、淡水十四個口岸,日本開放橫濱、箱館、大阪、神戶、新瀉、夷港、長崎、築地八個通商口岸。這兩則條約是建立在兩國平等關係的基礎上,日本也知道自己羽翼未豐,還無法取得與英法美等國在華的地位,能讓中國開放通商口岸已經是不錯的結果了。  舉報 | 488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6 09:52:18   《中日修好條約》剛剛簽訂,日本就將侵略觸角伸向了琉球和台灣。1872年10月,日本宣布琉球為其藩國,並借同治皇帝大婚親政來華道賀之機,刺探中方對台灣的外交立場。在北京期間,日本外務卿副島還拜訪了美國和英國駐華公使,向他們標明侵略台灣的意圖。1874年,《台灣藩地征伐要略》正式制定,4月5日,天皇頒布敕令,日軍正式出兵台灣。5月7日,日軍在台灣島琅嶠灣登陸。但戰爭並不像日本人想像的那樣簡單,台灣地方百姓的反抗,加之疾病的流行,日軍死傷慘重。8月5日,明治天皇任命大久保利通為全權大臣來華辦理台灣事務的交涉。10月31日,中日雙方簽訂《台事專條》,規定日本出兵台灣為「保民義舉」;中國給予日本「撫恤銀」十萬兩,日本修道建房,中國願留自用,支付白銀四十萬兩;台灣生番,中國自當妥善約束。條約簽訂後一個月,日本從台灣撤兵,入侵台灣是日本武力侵略中國的開端。1875年,明治政府強令琉球尚泰藩王到東京,停止對清朝的進貢,不再接受清朝的冊封,採用明治年號,執行日本刑法。尚泰向清政府發出求援,清政府並未意識到日本吞併琉球的嚴重性,只是令駐日公使何如璋「相機妥籌辦理」。1879年3月8日,日本出兵佔領琉球,3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更名為沖繩縣。這時,清政府正忙於同俄國交涉伊犁問題,擔心因為琉球問題,使日俄兩國結盟,造成危機。1880年,中日簽訂了《球案專條》,規定琉球南部最貧瘠的宮古、八重山二小列島劃歸清朝,北部和中部富庶的島嶼歸日本所有。同時,清政府允許日本人到中國內地通商,並加入了「一體均沾」的最惠國條款。《球案專條》議定後,朝廷內部議論不一。李鴻章認為可根據中俄伊犁談判的結果來左右琉球問題的解決,清政府採納了李鴻章的脫字訣,將琉球問題暫時擱置。這種消極的態度帶來的後果就是日本完全吞併了琉球。  1882年,明治天皇採納了山縣有朋、岩倉具視的意見,決定以中國為「假想敵」,未進行大陸作戰擴充陸海軍實力。事實上早在1872年,日本就開始實行徵兵制,這一措施激發了國民意識進一步的覺醒,同時陸海軍教育的中央集權體制使軍官得以去外國留學,使軍事學校得以在國內建立。而後在1878年,成立了參謀本部。在陸軍方面,日本不斷擴充兵力,並聘請德國參謀本部梅克爾少校為軍事顧問。梅克爾幫助日軍改組了陸軍部,提高了參謀本部,確立了德國式軍制,對日軍進行野戰訓練,改進了軍事教育,同時裝配了先進的武器,充實了後勤和戰地醫藥工作。他還告誡日本人,實行全國總動員的要求,其中應具備一個戰略性的鐵路網,一項新的徵兵令,一套改進的參謀作業。。海軍方面,為應對中國北洋艦隊的強大實力,提出從1882年開始,八年內製造48艘軍艦的計劃,軍艦的配置均屬世界先進水平,此外,在吳港、佐世保建設軍港。陸海軍並非獨立發展,1883年,日本成立了參謀學府,旨在加強陸海軍的戰備合作,後來的威海衛之戰就被法國觀察家譽為陸海軍緊密協同作戰的引人注目的範例,日本顯示了現代的陸戰和海戰的所有方法,對要塞猛襲,巧妙操縱大炮和船隻,敢於發動魚雷攻擊,讓港口塞滿了被擊沉的船隻。在輿論方面,思想家福澤諭吉發表《脫亞論》,他鼓吹:「我國與其孜孜等待鄰國開化而共同興亞,不如脫離他們的隊伍,與西洋的文明國共進退。而同支那、 的交往方式……只效仿西洋人同他們的交往方式即可。」這種理論成為了日本侵略擴張的行動指針。1886年,山縣有朋命參謀本部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前往中國調查軍備。回國後,小川起草了《清國征討策案》,並由參謀本部擬定,日本陸軍正式把征服中國列上了日程。這份計劃分成三部分,先是分析了中日兩國的軍事力量,然後是詳細的作戰計劃,最後是侵略戰爭完成後分割中國的「善後處置」。1887年,海軍也擬定了《征清方案》。1889年,山縣內閣將「經略大陸」定為日本國策。1893年,參謀次長川上操六以遊覽為名,前往 、中國進行考察,對作戰計划進行實地驗證。侵華的準備工作已經一切就緒。  舉報 | 489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8 12:30:23   1894年7月25日清晨,豐島海面上的一聲炮響,拉開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序幕,日本聯合艦隊的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艘巡洋艦擊沉了北洋艦隊的廣乙艦和運兵船高升號,劫走運兵船操江號。同一天,陸軍也從漢城出發,突襲了駐紮在牙山的清軍。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9月15日,兩國陸軍在 展開會戰,當時駐守 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七千人;進攻 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戰鬥同時在三個戰場展開: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遭到了太原鎮總兵馬玉崐部隊的英勇抗擊,死傷慘重,主將大島義昌負傷,無力再戰,只得下令退卻。二為玄武門外戰場。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擔任主攻。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激戰中,左寶貴不幸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後陣亡,午後二時玄武門遂被日軍攻陷。三為城西南戰場。由野津道貫中將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從 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日軍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的戰局對雙方來說還是五五開,但清軍總兵葉志超貪生怕死,棄城逃跑。16日,日軍佔領 ,21日清軍渡鴨綠江回國,26日日軍佔領 全境。9月17日是中日雙方海軍主力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展開決戰。北洋艦隊參加戰鬥軍艦為10艘,日本海軍投入戰鬥軍艦則有12艘,日軍的軍艦航速快,速射炮多,優勢比較明顯。開戰後,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諸艦和旗艦松島,北洋艦隊有四艘軍艦被擊沉,其中鄧世昌在彈藥用光後,下令向敵先鋒艦吉野猛衝,以求同歸於盡的故事可歌可泣。下午五時半,黃海海戰結束。隨後,李鴻章命令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不許再戰,日本聯合艦隊取得了黃海的制海權。 、黃海戰後,日本方面廣造輿論,大肆渲染勝利,叫囂「我旭日軍旗何時進入北京城」,刺激了其擴大侵略戰爭的野心。  10月24日,山縣有朋親率的日本第一軍渡過鴨綠江,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佔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當日,日本第二軍在遼東半島東側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共歷時十二天,清軍竟坐視不問。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九連城和丹東。在不到三天內,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在花園口登陸的日軍於11月6日進攻金州,7日,不戰而得大連灣,在大連灣休整十天後,開始向旅順進逼。當時駐守旅順的清軍共有三十三營,兵力約一萬三千人。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禦,將日軍擊退。但統領龔照玙竟置諸軍於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台。19日,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三統領也先後潛逃。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22日佔領旅順後,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旅順大屠殺,旅順的中國人被屠殺殆盡,成為一座死城。  舉報 | 490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8 13:31:16   1895年1月20日,甲午戰爭的最後階段開始。大山岩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包括佐久間左馬太中將的第二師團和黑木為楨中將的第六師團,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在山東榮成龍鬚島登陸,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台。駐守南幫炮台的清軍僅六營三千人。營官周家恩壯烈犧牲。由於敵我兵力眾寡懸殊,南幫炮台終被日軍攻佔。2月3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威海陸地悉被敵人佔據,北洋海軍的中樞劉公島成為孤島。日軍水陸兩路配合,先後向劉公島和威海港內北洋艦隊發動八次進攻,均被擊退。10日,定遠艦彈藥告罄,管帶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以免資敵,並毅然自殺與艦共亡。11日,水師提督丁汝昌和鎮遠管帶楊用霖拒不投降,自殺殉國。12日,艦隊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托丁汝昌的名義送至日本艦隊。14日威海營務處牛昶昞與伊東佑亨簽訂《劉公島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隻、劉公島炮台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悉數交給日軍。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日本聯合艦隊駛入威海衛軍港,鎮遠、濟遠等十艘軍艦降下清朝龍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在遼東戰場上,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佔鳳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進犯,3月4日攻佔牛庄,7日不戰而取營口,9日又攻陷田莊台。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遼東半島已經全部淪喪於日軍的鐵蹄之下。  這場戰爭的局勢已經日趨明朗,日本方面也深感兵力不足,財力緊張,擔心長驅直入會激起中國人的反抗和列強的反對,而慈禧太后早有求和自保的意思。這樣,具有豐富外交經驗的李鴻章又一次被推向了歷史的前台。李鴻章深知此時列強的調停對於清朝的重要性,所以他遍訪駐京的外國公使,但列強鑒於東亞地區複雜的局勢,紛紛選擇了中立。無奈中,李鴻章只得準備不惜一切代價向日本求和。通過他以往的經驗,割地必定會是日方提出的主要內容,為了不承擔各地的責任,他表示只有給他割讓土地的全權才能赴日談判。慈禧和光緒都不願表態,都想推卸割地賣國的罪名。最終,光緒帝為形式所迫,令恭親王奕代傳「面諭」,授予李鴻章「以商讓土地之權」。對於戰勝的索賠,日本陸軍堅持要求割讓遼東半島,海軍則要求割讓台灣,作為在東南亞的軍事基地。進步黨主張應控制山東、江蘇、福建、廣東,自由黨主張割佔東三省,財政當局主張巨額賠款。最後集中了各方意見,形成的方案把重點放在了 自主、賠款、割占和通商通航特權上。  1895年4月17日,中方代表李鴻章、李經芳與日方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簽訂了《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共11款,並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主要內容有:1.中國承認 的獨立自主,廢絕中朝宗藩關係。2.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3.賠償日本軍費銀二億兩。4.開放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為商埠。5.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馬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正式到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加重,國際地位急劇下降。承認 獨立,便利了日本以 為跳板,向中國東北擴張勢力。日本割占的土地,均為戰略要地。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台灣島及附屬的澎湖列島及其他大小島嶼七十多個,與福建隔海相望,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佔領台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的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巨額的戰爭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除了加緊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外債。這筆巨額賠款,相當於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中85%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帝國主義國家。《馬關條約》同時宣告了由中國近代湘淮軍閥領導的洋務運動的失敗,讓廣大中國人,特別是地主知識分子和民族資產階級看清了清王朝最高統治階層本質,正如梁啟超所說:「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爭敗割台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爭的中國失利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日本已經成了一個現代國家,民族主義使他的政府和人民在共同的目標下團結起來對付中國。中國政府和人民基本上是各行其是。日本舉全國之力進行戰爭動員,而中國幾乎僅僅是憑藉李鴻章的淮軍和北洋水師。中方事權不明確,指揮部統一,沒有全國範圍的動員。各派人物各執一詞,主張各異,讓政府很難下結論。吏治腐敗和北洋水師指揮無能,李鴻章的外交有其局限性,他不懂國際上的政治形勢,迷信個人說服本領,憑空想依靠那套陳舊的以夷制夷的政策來抗擊強敵,最終至落得慘敗賣國的下場。  舉報 | 491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8 16:20:40   甲午戰爭後,遠東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日本崛起,成為東亞強國,三國干涉還遼使日本深深意識到俄國對日本爭霸東亞的巨大威脅。1896年,帝國會議通過了以增強軍備為核心的《1896—1905十年計劃》,把俄國列為「假想敵」。除增強兵員外,還要加強產業基礎,發展鍊鋼、鐵路、通訊、電力等相關產業。此時沙俄實行東進南下政策,大力向東北和 擴張,日俄兩國的矛盾逐漸加劇。俄國意欲佔領東北,並分得 的一杯羹,日本則希望獨吞 ,並插手東北事務。  在帝國主義組織多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時候,日本吸取了三國干涉還遼的歷史教訓,採取了等待列強主動乞求日本增兵的策略。當時,英國正在南非作戰,只能派遣印度軍隊,法國現時只能派遣安南兵否則就要耽擱好久才能有兵開來,德國在國內動員了7000人,但是暫時只能抽出少數海軍員兵;有幾千名美國兵從菲律賓派出;義大利和奧匈帝國則無軍隊可派。俄國可以由滿洲南下,派幾千人到直隸,但是他們的人數顯然有限。此舉果然奏效,幾國商議後,一致同意邀請日本派遣大部隊來華。英國外交大臣稱:「華北事態嚴重,今天除日本以外,沒有其他國家可向天津派遣援軍。各國要求日本增派軍隊。」英國政府向日本呼籲,「立刻行動的迫切需要,以及日本在地理上的有利形勢都使它的意向在這種困難時期成為極端重要之事」。隨後,日本迅速出兵,在華兵力達到2.2萬人,成為八國聯軍的主力。鎮壓義和團運動是日本實踐「脫亞入歐」策略的一次嘗試,在軍事行動上日本取得了與列強相同的地位,《辛丑條約》中,各國享有在華駐軍的權力,日本在天津駐紮了一支軍隊,這支被稱為「中國駐屯軍」的部隊成為日本日後侵略中國的一支尖兵。   進入20世紀以後,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英國在歐洲日益被孤立,歐洲形成了三國同盟(德奧意)和俄法同盟之間保持著一種不穩定的均勢。強國之間形成僵持,這種形勢促使他們把注意力放在亞非。俄國侵佔東三省是對英國霸主地位的嚴重挑釁,為此英國人開始謀求結盟,他們最初選擇德國,後來選定了日本結盟,正是看中了日本的仇俄情緒和強大的海軍力量。英國海軍部進行了計算,英國與俄法海軍的對比為4:9,但如果日本加入,這個比例將反超為11:9。英國人還關切俄國人可能通過控制東三省來控制北京,其經濟可能通過京漢鐵路深入長江流域。俄國人還在西藏加強活動,達賴喇嘛在1901——1902年曾派遣兩個使團前往俄國,如果不加制止可能威脅到印度的安全。對於英日結盟,日本國內普遍認為這將極大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意味著日本進入了大國時代。不過伊藤博文卻懷疑英國人在拋棄傳統孤立政策方面的誠意,並且害怕英日同盟會使日本在對俄作戰中充當先鋒。這也體現了日本政界和軍界之間的分歧和矛盾。對清王朝來說,這無異於一種諷刺,因為無論大國之間如何抉擇,它始終上俎上魚肉,只能任人宰割。對於英日結盟,袁世凱有一些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日本的陸軍在東方,英國的海軍在西方都佔有絕對優勢,他們的組合產生了一個新的強國集團。他陳請清政府必須立即進行改革,加練新軍,開發資源和創辦近代教育,以增強國力。  舉報 | 492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8 16:55:12   日俄戰爭後,日俄兩國劃分了在東北的勢力邊界,但規定日本在南滿的權利須得到中國政府的允諾。於是桂太郎內閣決定,同清政府進行交涉,並索取開埠通商、築路、內河航運等一系列特權。1905年11月日本派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來北京,與清政府全權大臣慶親王奕劻、外務部尚書瞿鴻禨、直隸總督袁世凱交涉東三省善後事宜。在談判中,日本宣稱日本與俄國開戰是「為了整個東亞的安全」。日本以巨大的犧牲阻止了俄國佔有滿洲,中國應報答日本,不僅應無條件地同意將俄國在東三省南部的權益讓與日本,而且要給日本以《日俄和約》規定之外的其他特權。清朝談判代表堅持的立場是,聽任將俄國在東北的權利轉讓給日本,但絕對不能給予俄國未曾得到的權利,於是會議屢陷僵局。雙方圍繞日本撤兵、安奉鐵路的經營權以及中國能否修建南滿鐵路(長春——旅順)平行線的問題展開激烈交涉。小村以日本在東北駐有重兵的強權地位施加壓力,終於迫使清政府接受日方的要求而簽約。1905年12月22日,兩國代表在北京簽訂了《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包括《正約》和《附約》。清政府同意將俄國政府在旅順口、大連灣及其附近領土、領水的租借權和長春至旅順口的鐵路以及附屬的一切權利財產和煤礦轉讓給日本政府;中國開放東三省十六個地方為通商口岸,分別是鳳凰城(今遼寧鳳城)、遼陽、新民屯(今遼寧新民)、鐵嶺、通江子(今遼寧通江口)、法庫門(今遼寧法庫)、長春、吉林、哈爾濱、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琿春、三姓、齊齊哈爾、海拉爾、璦琿(今黑龍江愛輝)和滿洲里;中國允許日本政府繼續經營安奉鐵路,以十五年為限;在營口、安東、奉天劃定日本租界。設立「中日木植公司」, 允許日本在鴨綠江右岸地方採伐林木。通過這個條約,日本取得了在東北地區的落腳點,以這些權利為依託,開始向東北大肆擴張。  日俄戰爭的結果揭開了東亞國際關係的新篇章,並沒有結束列強在中國的競爭,但卻消除了垂死的清王朝擔心領土被瓜分的恐懼。在這種衝擊下,中國興起了立憲運動,正如張謇所說:「日本之勝利與俄國之失敗,實乃立憲勝利與君主失敗。」   一戰爆發後,歐洲列強無暇東顧,為日本確立東亞霸主地位帶來了良機。日本政界元老井上馨在寫給大隈首相、山縣有朋的信中就說到:「此次歐洲大禍亂,對大正時代日本國運之發展,乃是天祐」,「日本國必須立即以舉國一致之團結,享此天祐,以確立日本在東洋之權利」。 1914年8月15日,日本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解除在中日兩國海面上的武裝;限於9月 15日之前將膠州灣租借地無條件交給日本,以備將來交還中國。德國並未答應日本的要求,8月23日日本正式對德宣戰。日本參戰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攫取德國在華的權益。在整個過程中,中國處境孤立。英法德全神貫注於歐洲的戰事,沒有時間和資源去關心亞洲。英國也感到日本的利益集中在華北,可能有助於穩定其在華中、華南的利益。此外,協約國在歐洲受到了很大的壓力,英國越來越需要日本的幫助,所以默許了日本向中國施加壓力。俄國自己正策劃向中國滲透,也不反對日本的行動。9月2日,日軍在山東龍口登陸,17日佔領膠州火車站,9月21日 北京政府照會各國交戰國駐京公使,膠濟鐵路除濰縣以東為交戰區外,自濰縣至濟南段由中國暫行管理;但日本政府聲稱因軍事需要,日軍將佔領膠濟鐵路全線,並由日本經營管理之。26日佔據濰縣車站;10月5日佔領青州,10月6日進佔濟南車站,至此,膠濟鐵路全線完全被日軍佔領。袁世凱命令駐膠濟線中國軍隊撤離。  在日本大舉侵入山東的時候,袁世凱卻做起了復辟帝制的美夢。為此,他不惜賣國求榮,換取帝國主義列強的信任。日本朝野上下,對如何利用歐戰及袁世凱的復辟心理,提出了各種各樣的侵華方案。這些方案經過匯總,就形成了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晉見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並要求袁世凱「絕對保密,儘速答覆」。二十一條共分五大項: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並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為限;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採;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建築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築海港和船廠及築路的優先權等等。袁世凱深知這些條款對於中國命運的裁決力度,他一面命外交部同日本談判,一方面暗中逐步泄露內容,希望獲得英美支持抗衡日本。5月7日日本發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內應允。袁世凱指望歐美列強幹涉落空,又怕得罪日本,便以中國無力抵禦外侮為理由,於5月9日遞交復文表示除第五項各條容日後協商外,全部接受日本的要求。5月25日在北京簽訂了所謂「中日條約」並換文。「二十一條」的簽訂,舉國震驚,全國各地掀起抵制日貨的高潮。全國教育聯合會將5月9日定為國恥紀念日。袁世凱本以為接受了日本的條件,復辟之路就會一片坦蕩,但日本卻一反常態,聯合其他列強堅決抵制袁世凱稱帝,並要求除非答應「二十一條」中第五號的要求,才支持其復辟。  舉報 | 493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8 19:50:14    袁世凱死後,掌握實權的國務總理段祺瑞成為新的日本在華利益的代言人。此時,北京政府對於是否參加一戰意見不一。段祺瑞企圖通過戰爭擴大其實力,所以力主參戰,親英美的總統黎元洪擔心日本的干涉因為參戰愈加嚴重,主張對德持謹慎的外交態度,反對參戰。「府院之爭」愈演愈烈。為了達到主戰的目的,段祺瑞將其手下的十幾個督軍叫到北京,組成「督軍團」,對黎元洪施加壓力,後來段祺瑞又叫人寫了對德宣戰書要總統蓋印,黎元洪為了平息風波,勉強在文件上蓋了章。這時黎元洪抓住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下令撤銷了他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並且指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的免職令。為維持北京局勢,黎元洪請督軍團團長張勳於6月14日入京調解。張勳入京後,於7月1日擁立宣統復辟,黎元洪逃入日本公使館,尋求保護。段祺瑞在馬廠誓師,自任討逆軍總司令,鎮壓了張勳復辟,黎元洪於事後辭去總統職。在日本的支持下,段祺瑞二度組閣,總統改由馮國璋擔任。8月14日,中國正式對德奧宣戰。   在巴黎和會上,日本代表牧野伸顯在最高決策機構「十人會議」上正式提出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力的要求。和會最開始集中討論成立國際聯盟和瓜分德奧屬海外殖民地的問題。到1919年4月,山東問題才得到審議。美國國務卿藍辛提議德國在山東權力交由五大國處置,日本當即表示不同意,並要挾拒絕在國際聯盟盟約上簽字。美國總統威爾遜擔心國聯計劃告吹,於是決定犧牲中國的利益來迎合日本。中國談判代表陸征祥、顧維鈞痛陳弊病,但無奈中國國力太弱,根本無法改變局面。4月30日,英美法三國會議決定按照日本的要求處理山東問題,將德國在山東權力轉交日本,日後日本自願將山東半島的主權交還中國,日本保存德國的經濟特權及在青島的特別居留地權。最終,這些內容體現在了《凡爾賽和約》156條——158條的條款內。5月1日,中國代表團對大會提出強烈抗議,國內也爆了「五四運動」。在6月28日的簽字儀式上,中國代表團的席位上空無一人,孱弱的中國也只能用這種無聲的抗議來對抗大國的強權。1922年2月4日,中日雙方簽署了《關於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條約規定:日本將膠州灣德國租借地交還中國,中國支付5340萬金馬克相等的國庫券,日本將膠濟鐵路歸還中國,中方選任日籍事務長、會計長各一人,中國開放膠州灣租借地供外國人自由居住,經營商業,淄川、坊子、金嶺鎮三礦由日本投資不超過華股的特許公司開採,日本軍隊撤出山東。山東問題終於在中方做出很大讓步的基礎上得到了解決。舉報 | 494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作者:BOCTOK 時間:2010-06-29 09:13:37   作為一個老建築的愛好者。看到樓主的帖子真是相見恨晚啊。  我剛上班的時候就是喜歡中午騎著自行車在漢口的老租界區看老房子,並且把它們拍下來。。當時用的公家的FM2和佳能F1,大概拍了12卷左右。有外觀和內部裝修。我記得除了武漢市公安局佔用的幾個房子(麥加利銀行。保安保險公司。花旗銀行)外加橫濱正金倉庫(人民銀行貴金屬庫)沒拍內部,都怕了內部。只是可惜我從原單位辭職的時候沒把它們帶出來。單位後來搬家再去找已經找不到了。一生的遺憾啊。  對漢口交通銀行有點小異議。我記得90年代的初的時候左側外牆上還有浙江實業銀行幾個字的殘跡。舉報 | 495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作者:BOCTOK 時間:2010-06-29 09:21:24   漢口交通銀行在哪裡我記得我當時沒有找到。  交通銀行倉庫在漢正街利濟南路路口。和既濟水電公司廠房相鄰。現在均已被拆除。好像還僅存一堵殘牆。舉報 | 496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9 17:37:16   謝謝BOCTOK,還請繼續關注我的帖子,漢口的老建築是我拍照的一個重點。您所提到的漢口交通銀行舊址我會在查找一下資料,給您一個明確的答覆!舉報 | 497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6-29 19:33:56    1921年5月,原敬內閣召開東方會議,會上確立了新的侵華方針——利用奉系軍閥張作霖作為工具,加大在東北地區的擴張。1927年,田中內閣上台後,又對中國局勢做出了新的判斷,拉攏北伐的蔣介石,讓他向西壓迫武漢,北與奉系張作霖議和。日本力圖製造「南蔣北張」的局面,以維護自己在華的優勢。田中義一是山縣有朋的狂熱追隨者,他制定了新的《對華政策綱領》,田中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其他如小中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於我。」攫取整個東北已經成為日本新的戰略目標。日本軍國主義已經感覺張作霖政權已經岌岌可危,1928年,關東軍將張作霖乘坐的列車炸毀,張作霖重傷不治身亡,史稱皇姑屯事件。關東軍原本希望籍此事件造成東北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但事與願違,1928年12月29日,身負國恥家醜的張學良突然宣布全東北易幟,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領導,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總司令,奉天省改稱遼寧省,熱河省劃歸東北地方政府管轄。這令日本妄圖以非武力征服東北的計劃落空。此後,日本不斷在東北製造事端,通過「中村事件」和「萬寶山事件」誣陷中國「損害日韓移民」,煽動日本人的反華情緒。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虎石台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台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22時20分左右,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的一個小分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奉天北面約7.5公里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炸毀了小段鐵路。並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製造東北軍破壞鐵路的證據,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守備隊。爆炸同時,呆在鐵路爆破點以北約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島中隊長,立即率兵南下,炮擊北大營。駐紮中方北大營和瀋陽城的日軍兵分南北兩路,向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進攻,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了。當夜,東北邊防軍長官公署軍事廳長榮臻急電請示在北京的張學良,張學良向南京方面報告,得到的答覆是「妥善辦理,相應處置。」張學良不想擴大事端,指示榮臻「務必尊重和平,避免衝突」。由於執行不抵抗命令,北大營逾萬名守軍被只有500多人的日軍擊潰。關東軍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9月19日凌晨,關東軍司令本庄繁下令:遼陽的第2師主力增援對奉天的進攻;獨立守備隊第3營進攻營口、第4營進攻鳳凰城、安東;第2師第3旅主力、騎兵第2團、獨立守備第1營分別進攻長春、二道溝、南嶺等地。至9月19日10時,日軍先後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長春地區的東北軍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9月21日,東北邊防軍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率部投敵,日軍第2師主力佔領吉林。11月19日,日軍攻陷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1932年1月3日,第20師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佔領錦州。2月5日,日軍攻陷哈爾濱。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全部淪陷。   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同時,日本已經在謀劃如何統治東北四省。關東軍方面主張直接吞併東北地區,變成日本的領土。而日本政界擔心直接佔領會引起國際輿論的譴責,對日本恐為不利。東京來的建川主張:「消滅現有東北政權,樹立以宣統皇帝為盟主而受日本支持的政權,當為上策。」關東軍經過綜合考慮,擬定了《解決滿蒙問題方案》,提出在「滿蒙」成立一個由日本支持的,「領土包括東北四省和蒙古,以宣統帝為元首的新政權」,「國防和外交委託日本帝國掌管」,「交通和通訊的主要部門也由日本管理」,利用各地「親日派」的中國人維持地方治安。抬出溥儀之前,關東軍率先完成了東三省偽政權的設立,張景惠在齊齊哈爾宣布就任「黑龍江省長」,臧式毅就任「奉天省長」,熙洽在長春成立「吉林省長官公署」。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後,經羅振玉介紹投奔日本公使館,後隱居天津日租界。關東軍決定擁立溥儀後,委派中國駐屯軍司令香椎浩平對溥儀加以保護。羅振玉將熙洽的「勸駕」信函交給溥儀,慫恿他到祖宗發祥地主持大計。溥儀日夜盼望能夠復興大清國,經過思考後,答應了日本人的建議。1931年11月10日,土肥原賢二攜溥儀在英租界碼頭登上了「北治山丸」號汽艇,到大沽口換乘「淡路丸」號直抵營口。為躲避國際輿論的譴責聲音,溥儀被秘密隱藏起來。1932年1月,本庄繁同幕僚擬定出最後的建國方案。2月25日,國名正式定為滿洲國,年號大同,國都定在長春,改名為新京,國旗為紅藍白滿地黃,張景惠以「東北行政委員會」的名義發布了「建國通電」。3月9日,溥儀抵達長春,在道台衙門舉行就職典禮。9月15日,日本駐「滿洲國」大使武藤信義與「滿洲國」總理鄭孝胥簽訂《日滿議定書》,將滿洲的軍事、政治控制權交給日本,東北由此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當日,日本政府正式承認「滿洲國」。1934年,「滿洲國」更名為「滿洲帝國」,溥儀正式稱帝,國號「康德」。   佔領東北後,日本的侵略目光開始瞄向華北地區。1933年3月,日軍佔領熱河,並大舉進攻長城各口,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因蔣介石國民黨破壞而失敗。5月31日國民黨政府派熊斌與日本代表岡村寧次在塘沽簽訂停戰協定。《塘沽協定》中規定中國軍隊撤至延慶、通州、寶坻、蘆台所連之線以西、以南地區,以上地區以北、以東至長城沿線為武裝區,實際上承認了日本對東北、熱河的佔領,同時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軍自由出入地區,這意味著國民政府同意將長城作為中國與「滿洲國」的邊界,從而為日軍進一步侵佔華北敞開了大門。整個華北門戶洞開,處在日軍的武裝監視和支配之下,日軍隨時可以進佔平津和冀察。1935年7月,華北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簽訂備忘錄,史稱何梅協定。《何梅協定》中取消了國民黨在河北及平津的黨部;撤退駐河北的東北軍、中央軍和憲兵第三團;撤換國民黨河北省主席及平津兩市市長;取締河北省的反日團體和反日活動等等。這個協定實際上等同於放棄了華北主權,為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埋下了更大的隱患。1935年10月4日,日本岡田啟介內閣通過《鼓勵華北自主案》,發表《鼓勵華北自主案》,扶植當地的漢奸殷汝耕設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防止「赤化」。以上史稱「華北事變」,它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標誌。  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1936年8月,昭和天皇批准了《帝國軍隊的用兵綱領》,參謀本部制訂了《1937年度對華作戰計劃》,日本的作戰計劃將中國戰場分成三個戰區,在華北以八個師團的兵力作戰,佔領北平、天津、濟南、青島等城市;在華中,以三個師團佔領上海附近,調集兩個師團從杭州灣登陸,從太湖南面前進。兩個集團軍向南京作戰,佔領長三角地區;在華南,以一個師團的兵力,佔領福州、汕頭、廈門。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中國駐屯軍借口一個兵士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要求。日本軍閥遂開槍開炮猛轟北平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史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中日兩國之間長達八年的戰爭爆發了。

?

濟南:    一戰之後,山東在日本的大陸政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日佔期間的三年中,濟南、青島兩地的僑民猛增到2.5萬人,濟南地處膠濟鐵路和津浦鐵路的要衝,青島也成為日本最佳的軍港,日本與段祺瑞政府簽訂了修築高密——徐州,濟南——順德的鐵路合同,一旦鐵路修通,日本勢力可經由隴海線威脅江蘇、安徽,並可西進中原的鄭州,掐斷平漢鐵路。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可相互呼應,一旦有突發情況,可以直接封鎖渤海灣,困住北京,切斷南北的聯絡。所以,日本才會在巴黎和會上力爭山東。  日本領事館舊址:  為了鞏固自己在濟南的統治地位,1915年7月,日本在濟南設立了領事館。1917年,濟南商埠局為日本無償提供了一塊土地,用以修造領事館。當年,日本領事館開始建造,1918年2月,正式竣工。領館由日本東京帝國工科大學助教授內田詳三主持設計,由總領事官邸、辦公樓、領事人員宿舍、廄舍和庭院組成。領事館官邸是一座日本仿古典主義風格,左右對稱,一層為半圓券廊,二層為高大的柱廊,十二根粗大的石柱一字排開,氣勢恢宏,彰顯了「大日本帝國」的「聲威」。建築內部功能完善,不僅有供領事官員生活起居的房間,而且有會客廳、撞球室、棋牌室等房間,足不出戶,就可收放自如。建築屋頂為德式風格,孟莎式屋頂上開有曲線形老虎窗,由此可見濟南建築受德國風格的影響之深。南側設有庭院,由外廊可直接抵達,院內是一派園林景緻,中央設有金魚池,悠然自得。1928年,在震驚中外的「五三慘案」中日本領事館被炸毀,僅留下庭院中的金魚池等建築小品。  

舉報 | 501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7-01 10:12:29   「五三慘案」對於所有的中國人來說,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1928年4月,以討伐奉系軍閥張作霖為目的的第二次北伐戰爭開始。很快,蔣介石所率的北伐軍就攻入了山東省。日本駐華公使館副武官,駐濟南武官酒井隆為了阻止北伐軍繼續北進,維持親日的張作霖在華北地區的地位,以「山東局勢混亂、保護日本僑民利益」為借口,要求日本軍部出兵山東。4月下旬,日軍第6師團五千餘人從青島登陸,入侵山東。4月底,第6師團在團長福田彥率領下趕到濟南城外。4月21日,駐天津的3個步兵中隊也抵達濟南。25~27日,日軍又連續在青島登陸,向濟南運兵,到28日,駐濟日軍已達3000餘人。日軍在濟南商埠內划出警備區,實施戒嚴。4月30日,控制濟南的奉系軍閥張宗昌撤離。5月1日,北伐軍進入濟南,方振武被任命為濟南衛戍司令。北伐軍進城後,酒井隆即唆使早已做好準備的日軍四處尋釁。5月2日上午,第一軍第二十三團營長阮濟民等數人徒手行經緯五路時,被日軍堵截後當場全部殺害。3日上午,日軍強行解除了北伐軍一部七千餘人的武裝。而蔣介石卻命令北伐軍各部「約束士兵,不準開槍還擊」。氣焰囂張的日軍闖入山東交涉使署,山東特派交涉員蔡公時被殘忍殺害。這一天,日軍在商埠區慘殺中國軍民多達1000人。5月4日晨,北伐軍在濟南城抓獲13名走私鴉片的日本毒販,按照中國法律將他們處死。酒井隆故意誇大事實,宣稱日本無辜僑民被殺害,日方繼續擴大事態,不斷增兵濟南。5月8日,日軍在炮火掩護下,向普利門、麟祥門、柴家巷、迎仙橋一帶發起猛烈攻擊,守軍退守內城。9日,日軍大舉進攻濟南內城,守軍被迫於11日奉命撤離。日軍佔領內城後,燒殺淫掠,無惡不作。據濟南慘案遇難家屬聯合會調查:在這場浩劫中,中國軍民死亡6123人,傷1700多人,財產損失 2957萬元。慘案發生後,日方不僅否認日軍的暴行,反而要求南京國民政府道歉、賠償、懲凶。這場慘案發端於五月三日,故又稱「五三慘案」。1929年5月,日軍才在內外壓力下撤離濟南。  圖為蔡公時殉難地

舉報 | 502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7-01 10:36:03   1938年,日本在原址重建了駐濟南領事館,1939年8月竣工。二次世界大戰牽扯了日本過多的精力和財力,因此,新館的建築相比老館要簡單的多。新的領事辦公樓及官邸採用了黃色瓷磚貼面,風格趨於現代主義。主入口設於西側,門廳採用黑色大理石材質。南立面為主立面,一層開三間券廊,二層由四顆古典柱式支撐起柱廊,下券上柱的模式與原建築頗有幾分神似。保留下來的那座金魚池仍然處於庭院的中心。  新中國成立後,原日本領事館館舍被改為濟南飯店,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濟南飯店一直是政府機關的一個機要活動場所,和濟南市委重要的接待場所。曾接待過許多國家的主要領導人、友好國家的政府官員以及社會名流,老一輩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到山東視察時均下榻在濟南飯店。擁有如此豐富的歷史,也使得這家飯店十分有名。

舉報 | 503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7-01 10:57:00   日本憲兵司令部舊址:  日本憲兵司令部舊址修建於1909年,位於膠濟鐵路濟南車站東側,是原德國山東鐵道公司的辦公用房,1915年3月,日本憲兵隊進駐這座建築。  建築帶有典型的德式風格,基座採用粗糙石塊砌築,西南轉角處設塔樓,高四層,塔樓西、南兩側各設一處入口。南立面東側頂部有一座雲狀曲線形山牆,山牆上開閣窗,孟莎式屋頂上開老虎窗。窗戶的形式以長條狀為主,建築的牆體上不規則的以蘑菇石裝飾。    

舉報 | 504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badi19820917zp 時間:2010-07-01 11:05:08   煙台:  日本領事館舊址:

??探尋中國近代建築之30——日本在華政治類建築(三)?? 1895年4月17日,中方代表李鴻章、李經芳與日方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簽訂了《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共11款,並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主要內容有:1.中國承認朝鮮的獨立自主,廢絕中朝宗藩關係。2.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3.賠償日本軍費銀二億兩。4.開放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為商埠。5.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馬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正式到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加重,國際地位急劇下降。承認朝鮮獨立,便利了日本以朝鮮為跳板,向中國東北擴張勢力。日本割占的土地,均為戰略要地。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台灣島及附屬的澎湖列島及其他大小島嶼七十多個,與福建隔海相望,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佔領台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的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巨額的戰爭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除了加緊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外債。這筆巨額賠款,相當於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中85%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帝國主義國家。《馬關條約》同時宣告了由中國近代湘淮軍閥領導的洋務運動的失敗,讓廣大中國人,特別是地主知識分子和民族資產階級看清了清王朝最高統治階層本質,正如梁啟超所說:「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爭敗割台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爭的中國失利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日本已經成了一個現代國家,民族主義使他的政府和人民在共同的目標下團結起來對付中國。中國政府和人民基本上是各行其是。日本舉全國之力進行戰爭動員,而中國幾乎僅僅是憑藉李鴻章的淮軍和北洋水師。中方事權不明確,指揮部統一,沒有全國範圍的動員。各派人物各執一詞,主張各異,讓政府很難下結論。吏治腐敗和北洋水師指揮無能,李鴻章的外交有其局限性,他不懂國際上的政治形勢,迷信個人說服本領,憑空想依靠那套陳舊的以夷制夷的政策來抗擊強敵,最終至落得慘敗賣國的下場。

甲午戰爭後,遠東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日本崛起,成為東亞強國,三國干涉還遼使日本深深意識到俄國對日本爭霸東亞的巨大威脅。1896年,帝國會議通過了以增強軍備為核心的《1896—1905十年計劃》,把俄國列為「假想敵」。除增強兵員外,還要加強產業基礎,發展鍊鋼、鐵路、通訊、電力等相關產業。此時沙俄實行東進南下政策,大力向東北和朝鮮擴張,日俄兩國的矛盾逐漸加劇。俄國意欲佔領東北,並分得朝鮮的一杯羹,日本則希望獨吞朝鮮,並插手東北事務。

在帝國主義組織多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時候,日本吸取了三國干涉還遼的歷史教訓,採取了等待列強主動乞求日本增兵的策略。當時,英國正在南非作戰,只能派遣印度軍隊,法國現時只能派遣安南兵否則就要耽擱好久才能有兵開來,德國在國內動員了7000人,但是暫時只能抽出少數海軍員兵;有幾千名美國兵從菲律賓派出;義大利和奧匈帝國則無軍隊可派。俄國可以由滿洲南下,派幾千人到直隸,但是他們的人數顯然有限。此舉果然奏效,幾國商議後,一致同意邀請日本派遣大部隊來華。英國外交大臣稱:「華北事態嚴重,今天除日本以外,沒有其他國家可向天津派遣援軍。各國要求日本增派軍隊。」英國政府向日本呼籲,「立刻行動的迫切需要,以及日本在地理上的有利形勢都使它的意向在這種困難時期成為極端重要之事」。隨後,日本迅速出兵,在華兵力達到2.2萬人,成為八國聯軍的主力。鎮壓義和團運動是日本實踐「脫亞入歐」策略的一次嘗試,在軍事行動上日本取得了與列強相同的地位,《辛丑條約》中,各國享有在華駐軍的權力,日本在天津駐紮了一支軍隊,這支被稱為「中國駐屯軍」的部隊成為日本日後侵略中國的一支尖兵。

進入20世紀以後,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英國在歐洲日益被孤立,歐洲形成了三國同盟(德奧意)和俄法同盟之間保持著一種不穩定的均勢。強國之間形成僵持,這種形勢促使他們把注意力放在亞非。俄國侵佔東三省是對英國霸主地位的嚴重挑釁,為此英國人開始謀求結盟,他們最初選擇德國,後來選定了日本結盟,正是看中了日本的仇俄情緒和強大的海軍力量。英國海軍部進行了計算,英國與俄法海軍的對比為4:9,但如果日本加入,這個比例將反超為11:9。英國人還關切俄國人可能通過控制東三省來控制北京,其經濟可能通過京漢鐵路深入長江流域。俄國人還在西藏加強活動,達賴喇嘛在1901——1902年曾派遣兩個使團前往俄國,如果不加制止可能威脅到印度的安全。對於英日結盟,日本國內普遍認為這將極大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意味著日本進入了大國時代。不過伊藤博文卻懷疑英國人在拋棄傳統孤立政策方面的誠意,並且害怕英日同盟會使日本在對俄作戰中充當先鋒。這也體現了日本政界和軍界之間的分歧和矛盾。對清王朝來說,這無異於一種諷刺,因為無論大國之間如何抉擇,它始終上俎上魚肉,只能任人宰割。對於英日結盟,袁世凱有一些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日本的陸軍在東方,英國的海軍在西方都佔有絕對優勢,他們的組合產生了一個新的強國集團。他陳請清政府必須立即進行改革,加練新軍,開發資源和創辦近代教育,以增強國力。

日俄戰爭後,日俄兩國劃分了在東北的勢力邊界,但規定日本在南滿的權利須得到中國政府的允諾。於是桂太郎內閣決定,同清政府進行交涉,並索取開埠通商、築路、內河航運等一系列特權。1905年11月日本派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來北京,與清政府全權大臣慶親王奕劻、外務部尚書瞿鴻禨、直隸總督袁世凱交涉東三省善後事宜。在談判中,日本宣稱日本與俄國開戰是「為了整個東亞的安全」。日本以巨大的犧牲阻止了俄國佔有滿洲,中國應報答日本,不僅應無條件地同意將俄國在東三省南部的權益讓與日本,而且要給日本以《日俄和約》規定之外的其他特權。清朝談判代表堅持的立場是,聽任將俄國在東北的權利轉讓給日本,但絕對不能給予俄國未曾得到的權利,於是會議屢陷僵局。雙方圍繞日本撤兵、安奉鐵路的經營權以及中國能否修建南滿鐵路(長春——旅順)平行線的問題展開激烈交涉。小村以日本在東北駐有重兵的強權地位施加壓力,終於迫使清政府接受日方的要求而簽約。1905年12月22日,兩國代表在北京簽訂了《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包括《正約》和《附約》。清政府同意將俄國政府在旅順口、大連灣及其附近領土、領水的租借權和長春至旅順口的鐵路以及附屬的一切權利財產和煤礦轉讓給日本政府;中國開放東三省十六個地方為通商口岸,分別是鳳凰城(今遼寧鳳城)、遼陽、新民屯(今遼寧新民)、鐵嶺、通江子(今遼寧通江口)、法庫門(今遼寧法庫)、長春、吉林、哈爾濱、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琿春、三姓、齊齊哈爾、海拉爾、璦琿(今黑龍江愛輝)和滿洲里;中國允許日本政府繼續經營安奉鐵路,以十五年為限;在營口、安東、奉天劃定日本租界。設立「中日木植公司」,允許日本在鴨綠江右岸地方採伐林木。通過這個條約,日本取得了在東北地區的落腳點,以這些權利為依託,開始向東北大肆擴張。

日俄戰爭的結果揭開了東亞國際關係的新篇章,並沒有結束列強在中國的競爭,但卻消除了垂死的清王朝擔心領土被瓜分的恐懼。在這種衝擊下,中國興起了立憲運動,正如張謇所說:「日本之勝利與俄國之失敗,實乃立憲勝利與君主失敗。」

一戰爆發後,歐洲列強無暇東顧,為日本確立東亞霸主地位帶來了良機。日本政界元老井上馨在寫給大隈首相、山縣有朋的信中就說到:「此次歐洲大禍亂,對大正時代日本國運之發展,乃是天祐」,「日本國必須立即以舉國一致之團結,享此天祐,以確立日本在東洋之權利」。1914年8月15日,日本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解除在中日兩國海面上的武裝;限於9月15日之前將膠州灣租借地無條件交給日本,以備將來交還中國。德國並未答應日本的要求,8月23日日本正式對德宣戰。日本參戰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攫取德國在華的權益。在整個過程中,中國處境孤立。英法德全神貫注於歐洲的戰事,沒有時間和資源去關心亞洲。英國也感到日本的利益集中在華北,可能有助於穩定其在華中、華南的利益。此外,協約國在歐洲受到了很大的壓力,英國越來越需要日本的幫助,所以默許了日本向中國施加壓力。俄國自己正策劃向中國滲透,也不反對日本的行動。9月2日,日軍在山東龍口登陸,17日佔領膠州火車站,9月21日北京政府照會各國交戰國駐京公使,膠濟鐵路除濰縣以東為交戰區外,自濰縣至濟南段由中國暫行管理;但日本政府聲稱因軍事需要,日軍將佔領膠濟鐵路全線,並由日本經營管理之。26日佔據濰縣車站;10月5日佔領青州,10月6日進佔濟南車站,至此,膠濟鐵路全線完全被日軍佔領。袁世凱命令駐膠濟線中國軍隊撤離。

在日本大舉侵入山東的時候,袁世凱卻做起了復辟帝制的美夢。為此,他不惜賣國求榮,換取帝國主義列強的信任。日本朝野上下,對如何利用歐戰及袁世凱的復辟心理,提出了各種各樣的侵華方案。這些方案經過匯總,就形成了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晉見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並要求袁世凱「絕對保密,儘速答覆」。二十一條共分五大項: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並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為限;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採;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建築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築海港和船廠及築路的優先權等等。袁世凱深知這些條款對於中國命運的裁決力度,他一面命外交部同日本談判,一方面暗中逐步泄露內容,希望獲得英美支持抗衡日本。5月7日日本發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內應允。袁世凱指望歐美列強幹涉落空,又怕得罪日本,便以中國無力抵禦外侮為理由,於5月9日遞交復文表示除第五項各條容日後協商外,全部接受日本的要求。5月25日在北京簽訂了所謂「中日條約」並換文。「二十一條」的簽訂,舉國震驚,全國各地掀起抵制日貨的高潮。全國教育聯合會將5月9日定為國恥紀念日。袁世凱本以為接受了日本的條件,復辟之路就會一片坦蕩,但日本卻一反常態,聯合其他列強堅決抵制袁世凱稱帝,並要求除非答應「二十一條」中第五號的要求,才支持其復辟。

袁世凱死後,掌握實權的國務總理段祺瑞成為新的日本在華利益的代言人。此時,北京政府對於是否參加一戰意見不一。段祺瑞企圖通過戰爭擴大其實力,所以力主參戰,親英美的總統黎元洪擔心日本的干涉因為參戰愈加嚴重,主張對德持謹慎的外交態度,反對參戰。「府院之爭」愈演愈烈。為了達到主戰的目的,段祺瑞將其手下的十幾個督軍叫到北京,組成「督軍團」,對黎元洪施加壓力,後來段祺瑞又叫人寫了對德宣戰書要總統蓋印,黎元洪為了平息風波,勉強在文件上蓋了章。這時黎元洪抓住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下令撤銷了他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並且指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的免職令。為維持北京局勢,黎元洪請督軍團團長張勳於6月14日入京調解。張勳入京後,於7月1日擁立宣統復辟,黎元洪逃入日本公使館,尋求保護。段祺瑞在馬廠誓師,自任討逆軍總司令,鎮壓了張勳復辟,黎元洪於事後辭去總統職。在日本的支持下,段祺瑞二度組閣,總統改由馮國璋擔任。8月14日,中國正式對德奧宣戰。

在巴黎和會上,日本代表牧野伸顯在最高決策機構「十人會議」上正式提出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力的要求。和會最開始集中討論成立國際聯盟和瓜分德奧屬海外殖民地的問題。到1919年4月,山東問題才得到審議。美國國務卿藍辛提議德國在山東權力交由五大國處置,日本當即表示不同意,並要挾拒絕在國際聯盟盟約上簽字。美國總統威爾遜擔心國聯計劃告吹,於是決定犧牲中國的利益來迎合日本。中國談判代表陸征祥、顧維鈞痛陳弊病,但無奈中國國力太弱,根本無法改變局面。4月30日,英美法三國會議決定按照日本的要求處理山東問題,將德國在山東權力轉交日本,日後日本自願將山東半島的主權交還中國,日本保存德國的經濟特權及在青島的特別居留地權。最終,這些內容體現在了《凡爾賽和約》156條——158條的條款內。5月1日,中國代表團對大會提出強烈抗議,國內也爆了「五四運動」。在6月28日的簽字儀式上,中國代表團的席位上空無一人,孱弱的中國也只能用這種無聲的抗議來對抗大國的強權。1922年2月4日,中日雙方簽署了《關於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條約規定:日本將膠州灣德國租借地交還中國,中國支付5340萬金馬克相等的國庫券,日本將膠濟鐵路歸還中國,中方選任日籍事務長、會計長各一人,中國開放膠州灣租借地供外國人自由居住,經營商業,淄川、坊子、金嶺鎮三礦由日本投資不超過華股的特許公司開採,日本軍隊撤出山東。山東問題終於在中方做出很大讓步的基礎上得到了解決。

1921年5月,原敬內閣召開東方會議,會上確立了新的侵華方針——利用奉系軍閥張作霖作為工具,加大在東北地區的擴張。1927年,田中內閣上台後,又對中國局勢做出了新的判斷,拉攏北伐的蔣介石,讓他向西壓迫武漢,北與奉系張作霖議和。日本力圖製造「南蔣北張」的局面,以維護自己在華的優勢。田中義一是山縣有朋的狂熱追隨者,他制定了新的《對華政策綱領》,田中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其他如小中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於我。」攫取整個東北已經成為日本新的戰略目標。日本軍國主義已經感覺張作霖政權已經岌岌可危,1928年,關東軍將張作霖乘坐的列車炸毀,張作霖重傷不治身亡,史稱皇姑屯事件。關東軍原本希望籍此事件造成東北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但事與願違,1928年12月29日,身負國恥家醜的張學良突然宣布全東北易幟,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領導,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總司令,奉天省改稱遼寧省,熱河省劃歸東北地方政府管轄。這令日本妄圖以非武力征服東北的計劃落空。此後,日本不斷在東北製造事端,通過「中村事件」和「萬寶山事件」誣陷中國「損害日韓移民」,煽動日本人的反華情緒。

推薦閱讀:

世界最牛建築,見過2種算你厲害!
我國34個省會地標性建築
關於建築的真善美
韶山毛主席故居,建築面積472.92㎡,房屋20間,每年遊客1000多萬
紐西蘭那些建築

TAG:日本 | 建築 | 中國 | 政治 | 近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