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和焦慮症的中醫治療

作者 沈謙益抑鬱症是一種情緒障礙性疾病, 是以心境顯著而持久的低落為基本臨床表現, 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 有反復發作的傾向。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自責自罪,飲食、睡眠差,擔心自己患有各種疾病,感到全身多處不適,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抑鬱症是精神科自殺率最高的疾病。抑鬱症發病率很高,全世界現有抑鬱症病人3.4億,患病率為3%~5%。聯合國衛生部門預言, 到2020年時, 抑鬱症將成為全球死亡和致殘的第2大原因。它被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對患者及家屬造成的痛苦、對社會造成的損失是其他疾病所無法比擬的。焦慮症以廣泛性焦慮症(慢性焦慮症)和發作性驚恐狀態(急性焦慮症)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幹、尿頻、尿急、出汗、震顫和運動性不安等症,其焦慮並非由實際威脅所引起,其緊張驚恐程度與現實情況很不相稱。抑鬱症和焦慮症往往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時存在,故而有雙聯症之說。兩病有很多共同表現:如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容易激惹、愛發脾氣、自控能力差、存在各種軀體症狀等。現代醫學對抑鬱症、焦慮症的認識現代醫學認為抑鬱症是一種情感性精神障礙,臨床上以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和精神運動性抑制為特徵。現代醫學研究認為, 抑鬱症為多因素疾病,與遺傳、神經介質及軀體、心理和環境等因素有關。多數學者認為抑鬱症的發生常與單胺物質代謝紊亂, 尤其是去甲腎上腺素、或五羥色胺的紊亂密切相關;此外, 神經內分泌紊亂, 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功能亢進和下丘腦--垂體--甲狀腺(HPT)軸功能障礙,以及間腦功能紊亂對本病的發生有重要作用。抑鬱症發作的一般診斷要點為:以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徵且持續至少2周,在此期間至少有下述症狀中的四項:1、對日常生活喪失興趣或無愉悅感;2、精力明顯減退,無原因的持續的疲勞感;3、精神運動性遲緩或活動明顯減少;4、自我評價過低或自責,或有內疚感,可達妄想程度;5、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明顯下降;6、反復出現死亡念頭,或有自殺行為;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過多;8、食欲不振,或體重明顯減輕;9、性慾明顯減低。焦慮症,又稱焦慮性神經症,以焦慮、緊張、恐懼的情緒障礙為特徵,伴有自律神經系統症狀和運動不安等症狀。焦慮並非由實際的威脅所致,其緊張、驚恐的程度與現實情況很不相稱。焦慮症依據CCMD-3中的定義,是一種以焦慮情緒為主的神經症,分為驚恐障礙和廣泛性焦慮兩種,誘因為社會心理因素。驚恐障礙以反復的驚恐發作為主要原發症狀,診斷須符合四項標準:(1) 發作無明顯誘因,無相關的特定情境, 發作不可預測。(2) 在發作間歇期,除害怕再發作外,無明顯症狀。(3) 發作時表現出強烈的恐懼、焦慮及明顯的自主神經症狀,並常有人格解體、現實解體、瀕死恐懼或失控感等痛苦體驗。(4) 發作突然開始,迅速達到高峰,發作時意識清晰,事後能回憶。病程標準在1個月內至少有3次驚恐發作,或在首次發作後繼續害怕再發作的焦慮持續1個月。廣泛性焦慮以缺乏明確物件和具體內容的提心吊膽、緊張不安為主要原發症狀,診斷標準須符合:(1) 經常或持續的無明顯物件和固定內容的恐懼或提心吊膽。(2) 伴自主神經症狀或運動性不安。上述標準症狀至少6個月。經過調查發現,抑鬱症伴有焦慮症的佔1/3,而焦慮症伴有抑鬱症的佔2/3,焦慮症伴有抑鬱的患者,不但使症狀複雜,也增加了患者的自殺死亡率。因此,有專家提出,如果兩者鑒別有困難而症狀不分主次時,應作兩個診斷,治療上以抑鬱症治療為優先考慮。中醫對抑鬱症、焦慮症的認識與抑鬱症、焦慮症相關的中醫病症中醫沒有抑鬱症、焦慮症之名,但從歷代文獻中可以見到許多與本病臨床表現近似的描述,如鬱證、百合病、臟躁、癲證、梅核氣等病證。「鬱證」,古代鬱證主要指以五臟氣血鬱滯為主的一類疾病,自明清以來,主要指與情志過極、肝氣不暢有關的疾病。《醫碥》認為:「郁則不舒,則皆肝木之病矣」。「百合病」,是以神情不寧,沉默少言,欲睡不能睡,欲行不能行,欲食不能食,似寒無寒,似熱非熱,口苦,尿黃等為主的一類病證。《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複不能食;常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臟躁症」,始見於《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靈樞·癲狂篇》還記載「狂始生,先自悲也」,說明醫者已經注意到躁狂患者可以在一個時期內有抑鬱的表現。「梅核氣」,是以咽中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悶,善太息,呃逆噁心為主的一類病證。病因、病機認識1. 五臟致鬱,肝失疏泄中醫學認為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精神心理與軀體生理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即「形神一體」的觀念。《內經》有五臟主五體、藏精、舍神的理論,將人之神分成「神、魂、魄、意、志」五個部分,分屬於五臟。如《素問·宣明五氣》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為五臟所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肝,…在志為怒。」 「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且各臟腑之間的生理病理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係。五臟藏五神主五志是中醫學對精神系統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素問·六節臓象論》)。「肺藏氣,氣舍魄」(《靈樞·本神》)。故氣旺盛則體健魄全,魄全則感覺靈敏,耳聰目明,動作正確協調。反之,肺病則魄弱,甚至導致神志病變,故曰:「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靈樞·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靈樞·本神》)。如果肝失疏泄或肝血不足,魂不能隨神活動,就會出現狂亂、多夢、夜寐不安等症。「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靈樞·本神》)。「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靈樞·本神》)。「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靈樞·本神》)。「脾藏營,營含意」(《靈樞·本神》)。「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 (《靈樞·本神》)。「腎藏精,精舍志」《靈樞·本神》)。「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靈樞·本神》)。五臟功能活動異常,所產生的濁氣等必定會作用於心神,使心神主導的精神情志和意識思維活動出現異常性改變;反之,心神主導下的精神情志和意識思維活動失常產生的濁氣等也必定會通過傳感而反作用於五臟,從而影響五臟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運化而位於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又是氣血生化的本源。所以,情志所傷的病症,一般以心、肝、脾三臟以及氣血失調較為多見。《醫碥》認為:「郁則不舒,則皆肝木之病矣」。七情之病多責之於肝,情志活動主要依賴氣血的正常運行,這也就與肝的疏泄功能密不可分。情志因素主要是「五志過極」。《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情志刺激傷及五臟,使五臟氣血陰陽失去平衡,六神不安或五臟所主失常,則表現出本病症狀。2. 氣虛痰濁,神竅壅阻《素問·宣明五氣》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為五臟所藏。」這裡的「藏」字,有藏匿之說。《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可見五臟所藏之神,有往來出入的特點。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可化水穀為精微,上輸心肺而化生氣血,氣血行於脈中能養全身,兼養心神。如果脾虛運化不利,氣血虧虛,則必痰濁內生,而壅阻五臟所藏之神往來出入之路。五臟所藏之神往來出入受阻,從而出現一系列的臨床證候。3.腎精虧虛,魂魄失養《靈樞·本神》說:「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腎藏精」(《靈樞·本神》),腎精滋養魂魄意志,而保持精神活動的正常進行。過勞則傷氣耗精,過逸則氣血壅滯。勞逸無度,則氣血難以充養五臟。《靈樞·本神篇》說:「五臟主藏精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五臟精氣不足,則五臟所藏之神不安而出現一系列臨床證候。4. 營虧血少,心神虛弱「心主神明」見於《內經》,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重要概念。心主血,藏神。可見營血的充盈是心神正常活動的保障,而心神的正常活動又是保持人體精神活動的基礎。《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靈樞·邪客篇》「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如果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或者是大病之後而導致的營血虧虛,則容易導致心神不安,從而出現一系列的精神情志反應。《靈樞·口問篇》:「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由於心能統領五志,故五志過極皆能傷心。反之,過度的心神外馳,心神虛弱,則統領五志不及,人體的精神情志就會出現各種臨床證候。抑鬱症、焦慮症的中醫治療肝鬱脾虛證:表情抑鬱,胸悶太息,急躁易怒或不言不語,入睡困難,倦怠乏力,便溏不爽,舌苔白膩,脈弦緩。治法:疏肝健脾,行氣安神。逍遙散加味:炙甘草6克,當歸(微炒)15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石菖蒲12克,合歡花30克,白朮15克,枳殼10克,柴胡12克,薄荷3克,生薑3片,水煎服。氣滯血瘀證:精神抑鬱,性情急躁,失眠頭痛,健忘或胸脅疼痛,或身體某部有發熱或麻痛感,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治法:理氣活血,解鬱安神。桃紅逍遙散加味:炙甘草6克,當歸(微炒)15克,茯苓15克,石菖蒲12克,合歡花30克,枳殼10克,白芍15克,白朮15克,柴胡12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玫瑰花12克,生地15克,薄荷3克,生薑3片,水煎服。氣鬱化火證:性情低落,急躁易怒,失眠頭痛,胸脅脹痛,口苦而幹或目赤耳鳴,或嘈雜吞酸,舌紅苔黃,脈弦數。治法:疏肝解鬱,瀉火安神。丹梔逍遙散加味:炙甘草6克,當歸(微炒)15克,茯苓15克,石菖蒲12克,合歡花30克,枳殼10克,白芍15克,白朮15克,柴胡12克,黃芩10克,丹皮6克,梔子10克,生薑3片,水煎服。痰氣鬱結證:精神抑鬱,呆滯寡言,胸部悶塞,脅肋脹滿,或表情淡漠,多疑善慮,或喃喃自語,或咽中有物梗塞,吞吐不得,苔白膩,脈弦滑。治法:理氣化痰,解鬱安神。溫膽逍遙散加味:炙甘草6克,當歸(微炒)15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鬱金10克,白朮15克,柴胡12克,陳皮15克,半夏12克,石菖蒲12克,合歡花30克,枳殼10克,竹茹12克,生薑10克(切片),水煎服。憂鬱傷神證: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易驚,悲憂懶動,或時時欠伸,或煩躁喊叫等多種症狀,舌淡,脈弦。治法:養心安神,解鬱悅志。百合逍遙散加味:炙甘草6克,當歸(微炒)15克,茯苓15克,石菖蒲12克,合歡花30克,枳殼10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白芍15克,白朮15克,柴胡12克,百合30克,生薑3片,水煎服。精虧血鬱證:情緒不寧,頭眩耳鳴,腰酸乏力,兩足欠溫,時或怕冷,時或轟熱,舌質淡,脈沉弦。治法:溫陽益陰,疏肝解鬱。二仙逍遙散:炙甘草6克,當歸(微炒)15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合歡花30克,白朮15克,柴胡12克,仙茅9克,仙靈脾9克 ,巴戟天(鹽水炒)9克,黃柏3克,知母3克,生薑3片,水煎服。抑鬱症、焦慮症的預防與心神調養堅持寧靜養神的生活規律1. 靜坐《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以調身、調息、調心的方法,使心神寧靜,達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目的。2. 睡眠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障足夠的睡眠。學習四時調神的養生方法「取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是古人留給我們的重要的養生方法。《素問·四氣調神論》的做法是:春三月,萬物華榮,大地呈現一派生機蓬勃的狀態,應當遲睡早起,晨煉踏青,懷著青春勃發的心理,呈現生生不息的狀態,以心應時,即所謂,養「生」之道。夏三月,萬物華實,遲睡早起,勿嫌日長,避免鬱怒,放心於大自然美好的境界。即所謂養「長」之道。秋三月,秋風肅蕩,山青水靜,早睡早起,保持清淨、安寧的心態。即所謂養「收」之道。冬三月,萬物收藏,早臥遲起,保護陽氣,沉潛而藏而又意蘊喜悅,此即養「藏」之道。找好自己的社會和家庭位置每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有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在每個環境下,應真正做好這個角色的自己,同時還要做好各種環境之間的角色的轉換。做到這一點,人的精神就可以達到與外界環境的和諧,才能夠使得五志不過極,從而使五臟所藏之神安於本位。
推薦閱讀:

這份獨此一家的雨靴指南,治好你的黃梅天焦慮症
矯情or抑鬱症?
以患者角度帶你走進植物神經症的世界
【焦慮症】焦慮症患者必讀的三本書
開學在即父母得「家訪焦慮症」再忙別缺席

TAG:抑鬱症 | 焦慮 | 中醫 | 抑鬱 | 焦慮症 | 中醫治療 | 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