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祥和總理衙門
文祥和總理衙門 朱維錚 2009-03-17
文祥是晚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創始人之一。從這個衙門於清咸豐十一年二月初一(1861年3月11日)正式啟用關防伊始,他便以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成為恭親王的主要副手,直到清光緒二年五月初四(1876年5月26日)病逝,擔任此職長達十五又兩個半月。在這期間,滿清三易其帝,出現慈禧與慈安兩位太后二度「垂簾聽政」,而恭親王與慈禧的叔嫂鬥法已導致他三度被黜,因此文祥作為總理衙門的實際主持人,對於咸同到同光之際的滿清外交連續與轉折的重要性,應說不言而喻。
據《文文忠公自訂年譜》,他是滿洲正紅旗人,瓜爾佳氏,世居滿洲故都盛京,無世職,靠個人苦讀,得中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時年二十七歲。嗣後做京官,由主事而郎中而侍郎,咸豐八年(1858)五月,以內閣學士、署刑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見《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隨改禮部、吏部右侍郎,又轉工部、戶部右侍郎。就是說,他四十歲入軍機,不到兩年已遍歷中樞六部的五部。他的政績不詳。英法聯軍迫近京郊,被嚇壞的皇帝準備逃往熱河,遭到眾多王大臣反對,「軍機文祥爭之尤力」(《翁同龢日記》咸豐十年八月初一)。或因此,同年八月初八咸豐帝棄圓明園而「秋獮木蘭」, 在軍機大臣中唯獨留下文祥。
同時,咸豐帝起用御弟恭親王為欽差大臣,留京為英法聯軍議和,而指定大學士桂良、戶部右侍郎文祥,為其輔佐。恭親王於外事隔膜,他的岳父桂良年老昏聵,因而與英法聯軍談判,唯靠文祥。
《翁同龢日記》表明,這位咸豐六年狀元,早在注視文祥動向。他記咸豐帝出逃後,北京大亂,「署步軍統領文祥,忠義奮發,周視九門,守城兵不滿萬人,駐守各門者多滿洲一二品大員,不受節制也。文公力任開倉放米,戶部侍郎寶鋆亦力任開庫撥銀,人心稍定。」(見該日記咸豐十年八月十一)步軍統領,相當於後來的首都衛戍司令。但文祥臨危受命,北京九門沒有一門的滿洲駐軍將領聽其指揮,無非因為品級比他高。他還是與同為關外滿人的寶鋆合作,極力安撫京師駐防旗人,使北京免遭更大混亂。
以後清廷與英法俄相繼簽訂「北京條約」。流亡在熱河的咸豐帝及其「總理行營王大臣」,多半照準。留京的王大臣,既然被賦予同英法俄美談判的全權,既然已享有熱河行宮與北京政府及各行省聯繫中轉的特權,而皇帝又躲在熱河遲遲不肯「迴鑾」,那麼恭親王在北京不是朝廷的表徵嗎?因而,當咸豐十年冬,流亡皇帝因處理夷務而要求恭親王等「妥議章程具奏」,同年十二月初三(1861年1月13日),恭親王、桂良、文祥便「奏統計全局酌擬章程六條呈覽請議遵行折」,表明恭親王們早有準備。其附件章程六條,最重要的是第一條,「京師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由文祥的傳記資料,可知這點子是他出的。從此清廷便有了專辦外交的部門。
如前已述,滿清自雍正、乾隆父子越來越視國事為皇帝家事,甚至連奉旨可以說話的科道言官,敢於批評皇帝的親信奴才,也被他們認作干預皇帝的家事,不遭貶黜,便遭流放。他們的繼承人嘉慶、道光、咸豐三帝,一個比一個更無能,卻越發借口祖制,唯恐政府體制稍有變動,便削弱皇帝的個人獨裁。因而,當年咸豐帝批准在北京設置總理衙門,一是強調其性質在於「通商」,二是由給於關防而示其為臨時性特設機構。豈知形勢已變,恭親王和文祥、桂良,通過掌握與英法俄議和的全權,而留京王大臣唯彼等馬首是瞻,已形成足與咸豐帝及其「總理行營」王大臣抗衡的另一個權力核心。
於是,咸豐及其行營王大臣,面對重組的權力二元格局,不得不屈從既成事實。經恭親王一辯,咸豐帝便同意取消總理衙門關防內「通商」二字,等於出默認它是外交部,而不是外貿部。但關防依舊,表明咸豐帝及其親信,仍視此衙門為臨時機構,不可列入祖傳的內閣編製。
結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儘管地位重要,儘管已從軍機處奪取了外交決策權,但歷經咸豐、同治到光緒三朝,它還是臨時機構。直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流亡在西安的慈禧政府,被迫同意辛丑和約,為博「與國之歡心」,而下詔改官制,首先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列於「新官制」之首,就是說時隔總理衙門設置四十年,才將它由臨時機構改為正式部門。不僅如此,「新官制」還規定外務部在尚書、侍郎之上,還設總理大臣、會辦大臣,等同於內閣總理,其職常由領軍機大臣兼任。這個變化,發生於文祥去世四分之一世紀。
晚清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作為當時事實上的外交部或更高層次的對外政軍商文的統籌機構,在體制中如此重要,卻因其臨時性,在號稱正史的《清史稿》的表志中甚至不列專篇,不僅可笑,而且荒唐。
滿清是保存中世紀中國君主專制形態的最後一個王朝。君主專制,無論古近中外,權力運作的一大特色,就是人治,「人在政存,人去政息」,或者說「有治人無治法」。所謂治人,並非如孔子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而是往往相反,「不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咸豐朝,肅順不過是宗室庶子,直到咸豐十年「行在」至熱河,才由御前大臣、戶部尚書,晉協辦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終身未入軍機處,就是說從未有「宰執」名義,卻權傾朝野。與他相對,文祥雖早入軍機,官僅侍郎,但在留京王大臣中位卑而權重。正如咸豐帝死,肅順成為熱河行在顧命八大臣的實際領袖,而文祥也早為在京的恭親王第二政府的主要決策者。辛酉政變,恭親王與慈禧內外勾結,搞掉了肅順為權首的顧命大臣。其間文祥的作用,史闕記述。但《清史稿》將他與文慶、寶鋆列為同傳,特別稱道他「洵社稷臣」。美國的中國史家芮瑪麗(Mary C. Wright)的名著《同治中興》,也認為他是總理衙門的「主要決策人」。因而文祥在晚清對外關係史上跡近埋沒,當然需要再研究。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重讀近代史》
推薦閱讀:
※除總理辭職 義大利公投失敗還有更可怕的
※【祭·周總理--誕辰112周年】
※這個人有什麼本事?差點取代周恩來成為總理
※張春橋刪改周總理悼詞,鄧小平提筆加上一句最關鍵的話
※先睹為快: 溫總理在日本災區的作畫題字 [組圖]
TAG:總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