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古典精神」
古今之人情感相通,是我所理解的最深的一種古典精神。
《論語》裡邊記載,曾子要死了,跟他的學生說,「你們摸摸我手,摸摸我腳」,然後說自己這一生活得非常艱難,一個人要離開世界的時候跟身邊人說這些,也跟我們現在的情感完全一樣。為什麼我們回過頭去,能看到那個遙遠的人?因為那個人跟我們是同一個人。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死後弟子們都守孝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只有子貢「廬於冢上」,一共守了六年才走,因為他跟老師這個情感是3年不夠。我們平時給一個朋友送行也一樣,有時候送人送到小區門口,依依不捨於是再走兩步,最後走得遠了送到機場火車站。現在沒有守孝的規定了,但這個送別的情感還繼續存在。
網吧玩的經典遊戲竟出手游啦 廣告
廣告詳情
以往許多人流傳到現在,他們有的是通過一些行為,有的是通過一些文字,有的可能是通過其他沒有形式的東西,不管怎樣,我們無意中會跟他有一種共鳴,這種共鳴可以是遠遠地相視一笑,也可能是「一哭」,或者一個感慨,甚至是一種相對無言。
我喜歡古典,喜歡的不是某種范兒,而是承認我們在情感、智慧、知識、思想上,對人生的認識上,對世界的感受上,和古代的人在某些地方一致。我們可以呼應古人說過的話,呼應他們有過的情緒,有時甚至相當於重新把他們想過的東西想了一遍。
這種呼應不僅限於同族古人,也不僅限於說話想事情。一個18世紀的西方音樂家作了一首曲子,現在的人一聽,眼淚嘩地流下來。為什麼這樣呢?還是因為我們跟他們之間有一種相通的東西。在人類進程中,表面上科技物質、生活方式變得非常快,實際上人心進化得很慢很慢。也就是說,一代一代人都死了,但確實有一種不死的東西,它永遠存在,只是可能被我們忽略了。
人類就是有某種精神上可傳承的東西,這個東西如果概括為古典,我想有兩個詞或句子可以來形容,一個是時間意義上的,我們可以稱為「歷久而彌新」,另一個是空間意義上的,可以稱為「放之四海而皆準」。因為,整個人類是一個人類,大家的文明是一個東西,貝多芬的音樂、米開朗琪羅的雕塑、古希臘悲劇或柏拉圖的著作等等,這些也是我們的古典,也一樣會有某種契合。
這種契合正是真的古典,與我們的生活形式沒有關係。即便你每天吃漢堡包、坐地鐵、用iPhone,發微信,身上仍然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古典的東西,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方式去接觸和覺知它,只是覺察與對話的程度不同。
這也是我那麼愛讀書,那麼愛了解很多「無用」知識的原因。我們生活在現代,但我們身上好多東西跟古代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當你了解得比較多時,你就有更多與世界,尤其是那些美好的古典精神發生對話的可能,你會意識到在很多方面你都不是一個原創者,都是人家的一個響應。
所以如果要什麼建議的話,我會希望大家多讀讀書,寫寫文章,古今中外都涉獵一些,知道多了就能推開你和過去和遠處的那扇窗,和很多你本身生命之外的東西打通。
——止庵:《古今之人情感相通,才是真正的古典精神》
推薦閱讀:
※張士傑:寫胸中逸氣 鑄翰墨精神
※中國人精神—智慧的源泉——老子《道德經》
※亮劍精神
※患精神病的名人有哪些:希特勒、丘吉爾、J.k.羅琳、貝克漢姆都有病
※抓不完的精神外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