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古跡——江蘇蘇州太倉石拱橋【圖文】
拱橋在中國橋樑中出現較晚,但卻是發展迅猛和最有生命力的橋型,材質多有磚木石,其中以石質拱橋最為常見,現存的老大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坦拱敞肩式的趙州橋。拱橋有單、雙、多之分,拱洞的形狀又有半圓、五邊、尖拱、坦拱幾種,有些看似大同小異,但其實各表精彩,互顯崢嶸。 太倉石拱橋是將5座元代石拱橋組團, 打包進國6的。井亭橋和金雞橋在鄉下,時間關係,我沒有做功課,只看了新華東路到新華西路的周涇橋、州橋和皋橋,這3座橋橫亘在路前一個死水無瀾的河汊上,中間穿插有王錫爵和張溥2名人故居,算是太倉的一條古迹精品線。 周涇橋為三孔石橋,建於至順元年(1330年)。長17.26米,橋中寬4.7米,高5.18米。主孔凈跨11.2米。遠觀此橋披蓑戴笠,側身繁衍出了茂密的草木。欄杆大都為新補,只有少量舊時遺痕。橋面雜石相鋪,凹凸不平,作為公共交通的作用已廢棄,和周圍形成一個敞開式小公園,是一種觀賞的景緻了。
州橋是三橋中歲數最大的,建於天曆2年(1329年)。其也為三孔石橋,長16.2米,橋中寬4.2米,主孔凈跨11.7米。其欄杆和橋面都經過整修,橋身兩側有乳釘,整橋平朴但不失俊逸。優美的弧線划過,沉澱的舊影,是種靜態的美。
前輩們造石橋其實是一個繁密的工程,整體設計、選址和打樁,石料需要採選、運輸,欄杆、望柱和橋身的輔助雕刻,對形成拱形的石材的打磨更要求咬合緊扣一絲不苟,一座看似普通的過行橋,成為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等科學的組合。他們對物的態度是精益求精,百年千年的橋巋然屹立在那,這就是不朽的魅力。 皋橋是單孔石橋,從容的橫跨南北。其建於元統2年 (1334年)。長15.05米,寬4.23米,高4.4米。橋身、橋面、護欄都整修一新。拱石上雕刻有花卉,橋腹有銘文,雖拉近長焦,但還是辯剝不清。
在州橋和周涇橋之間,依舊在致和塘上,我還路過了一座年代無考的石橋,是個市級文保。橋不長不寬,是個很普通的多跨式梁橋。江南卑濕水熱,湖泊江河縱橫,橋的形制和數量必居其上,也形成了橋樑文化的大觀。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推薦閱讀:
※驚艷的金髮紅裝美女【圖】
※洋涇浜到底在哪裡?【圖文】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二連浩特市美食之小吃大全【圖文】
※鍾鎮濤前妻章小蕙的極品人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