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與草」的隱喻
為什麼寫作《風與草》?寫下這本關於「書」的書,無意「代聖人立言」,更不敢奢望「為往聖繼絕學」;只想以此走進《尚書》的世界,在那裡,回望中華文明的故園與童年,想像一種文明秩序在初生時期的黑白身影□喻中君為風民為草以「風與草」作為一本書的正標題,那麼,「風與草」是什麼意思?在《尚書》中,「風與草」作為一種意象,出自周成王。他試圖表達的政治理念是:君為風,民為草,風吹草動,草隨風搖,風往哪邊吹,草就往哪邊倒。把君與民的關係比作風與草的關係,亦見於《毛詩正義》之首篇:「君上風教,能鼓動萬物,如風之偃草也。風之所吹,無物不扇;化之所被,無往不沾」,這幾句話,幾乎就是對周成王「爾惟風,下民惟草」的注釋。同樣的政治意象還可見於《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句話旨在表達的道理是:為政不須刑殺,只要君主自正,民眾自然會受到感化。季康子本來希望以「嚴打」來止奸,以建設一個充滿道義的政治社會。但是,孔子不同意這樣的為政之道。孔子認為,只要君主一心向善,民眾自然會隨之向善。君主為政之德若風,小民從化之德如草,加草以風,無不倒伏;猶如化民以正,無不追隨。孔子試圖通過「風與草」這個比喻,勸誡季康子謹守正道。可見,在君民關係問題上,孔子亦持有與周成王相同的見解。既然《尚書》、《詩經》、《論語》都認同「風與草」的隱喻,那就意味著,以「風與草」的關係來比附君與民的關係,在上古時期是一種普遍的政治觀念。按照這樣的政治觀,君主是政治的發動機或火車頭,政治是否上軌道,是否向前發展,完全取決於君主個人的德行。至於民眾,則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他們對政治的發展,幾乎不能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影響。顯然,這是一種無視民眾的政治觀。以現在的標準來衡量,當然屬於「政治上不正確」的政治觀。但是,這種「不正確」的政治觀也有它的積極意義:它把政治發展、政治進步的責任完全歸屬於君主一個人:天下有道,是君主的榮譽;天下無道,是君主的恥辱。這就類似於一個私營企業,經營得好,利潤都歸私營企業主一個人所有;經營破產,欠下的債也由他一個人去償還。以「風」自居的君主其實也是這樣,無論成與敗,都是君主一個人的。這個原型或隱喻,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傳統文明秩序的特質:國家是一個人的國家,天下是一個人的天下,政治是一個人的政治。傳統中國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公共政治;民眾不是政治的主體,只有君主一個人才是政治的主體。一座繞不開的津渡以「喻中讀尚書」作為這本書的副標題,那麼,為什麼讀《尚書》?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尚書》是中國現存的最古老的歷史文獻,是中國原創文化中的精粹。兩千多年前,自從孔夫子編出它的「第一版」之後,它就一直流淌在中國思想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想當年,孔夫子就拿它當教材,培養他的三千弟子。從漢代開始,它作為居於權威地位的思想教科書,無論在朝在野,長期飽受推崇;數千年間,一直充當了塑造中國心靈、中國固有文化的核心經典。因此,要真正讀懂中國,讀懂東方文明世界,《尚書》是起點,是鑰匙,也是一座繞不開的津渡。《尚書》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它其實就是一部皇室檔案的選編。從時間上看,它上起傳說中的堯帝,下至春秋時期的秦穆公,主要反映了這個時期若干代表性君臣的代表性言論——偶爾也記錄了他們的一些行跡。君臣們的言行雖然指涉甚廣,內容宏富,且充滿個性,但幾乎都通往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治」——就像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論六家之要旨》中所言:「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尚書》中的言論,也不妨一言以蔽之:「此務為治者也」。以「治」為中心的《尚書》,既是一本政治學教科書,也是一本法理學教科書;它講了政之道,說了法之理,提出了一套關於「政」治與「法」的基本「道」「理」;它是政治哲學,也是法哲學;它集中表達了中華文明初創時期的政治思想與法律觀念。這就意味著,《尚書》所表達的政道與法理,值得認真對待,值得認真挖掘。就像在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關於《尚書》的讀法也是千差萬別的。那麼,《風與草:喻中讀〈尚書〉》的讀法是什麼?嚴格說來,《風與草》並不是關於《尚書》的學術研究,至少不是通常所說的那種學術研究,因為沒有訓詁,沒有校勘,沒有箋注,甚至沒有區分今文尚書與梅氏的古文尚書,甚至也沒有刻意追求對於經文的準確翻譯——海德格爾就曾經反覆強調過,準確的譯文有時候可能對真正的義理完全撓不著癢處。《風與草》是以《尚書》為主題的思想文化評論,是關於《尚書》的讀書筆記。所讀的本子,是近現代通行的清代「十三經註疏」本。這個本子中的《尚書》共有50篇——其中,有四篇分別拆成了「上」、「中」、「下」,這樣算起來,就是58篇。每讀完一篇,就記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日積月累,等到《尚書》讀完,筆記也存下了50篇。《風與草》就是這些讀書筆記的彙編,但願它撓著了《尚書》的癢處。成稿之時,撫今追昔,不由想到,《風與草》與《尚書》描繪的世界相距已有數千載,這就意味著:《風與草》是一個21世紀的讀者對《尚書》的闡釋。請注意「21世紀」這個詞,用這個詞來描述我們的時代,本身就意味著,《尚書》已經身不由己地進入了一個相異的意義世界,已經不具備以往的神聖地位了。因為,「21世紀」這個詞及其所蘊含的線性時間觀,乃是猶太-基督教文明的產物;「現代」、「現代化」、「現代性」之類的概念,也只有在線性時間觀中才可能萌生出來。因此,《風與草》對《尚書》的解讀,是在一個多元文明相互激蕩的整體背景之下展開的。在出版過程中,為了給《風與草》配上合適的插圖,我還在朋友的幫助下,找到了光緒三十一年成書刊行的《欽定書經圖說》,並從中複製了部分圖片。《風與草》書中的插圖,多數出自這部古籍。為此,我要感謝光緒年間那些不知名的江南畫師,是他們把《尚書》中的象形文字變成了讀者眼前的精美插圖。做成插圖本,當然是希望圖文並茂。但我不敢奢求這樣的境界。不是對江南畫師們的圖沒有信心,而是對自己的文沒有太大的信心。望「圖」興嘆之餘,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我的文沒有過分地糟蹋這些古樸典雅的圖;如果這樣的希望也不能實現,那就再退一步,把我的文字看作這些插圖的注釋吧。為什麼寫作《風與草》?寫下這本關於「書」的書,無意「代聖人立言」,更不敢奢望「為往聖繼絕學」;只想以此走進《尚書》的世界,在那裡,回望中華文明的故園與童年,想像一種文明秩序在初生時期的黑白身影。喻中:《尚書》是中國文明繞不開的津渡2011/11/20 11:10:59 來源:信息時報喻中:本書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嚴格說來,本書不是關於尚書的學術研究,至少不是通常所說的那種學術研究。因為,沒有訓詁,沒有校勘,沒有箋注,甚至沒有區分今文尚書與梅氏的古文尚書,甚至也沒有刻意追求對原文的準確翻譯——海德格爾就反覆強調過,準確的譯文有時候對真正的義理根本就撓不著癢處。本書是關於尚書的讀書筆記。所讀的本子,是現代通行的清代「十三經註疏」本。這個本子中的尚書共有50篇——其中,有四篇分別拆成了「上」、「中」、「下」,這樣算起來,就是58篇。每讀完一篇,就記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日積月累,等到尚書讀完,筆記也就存下了50篇。本書就是這些讀書筆記的彙編。理解了《尚書》,也就理解了中國早期的文明秩序原理。信息時報:從你的學術背景來看,你的研究方向集中於法學方面,如今這本關於儒家經典的檔案類典籍《尚書》的讀書筆記(你在自序中稱其為讀書筆記)與你研究有哪些必然的聯繫?喻中:我的學術背景總體上屬於法學,更具體地說,則是法學中的法哲學與思想史。法哲學與思想史處在法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地帶,是連接法學與其他學科的橋樑與紐帶。選擇法哲學與思想史,我是希望:打通法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壁壘,走出偏執和狹隘,養成通透而圓融的心智。法哲學的實質,是文明秩序之學;法哲學是對文明秩序的抽象化、哲理化的表達與概括。譬如說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就是對近現代歐美文明秩序的集中表達。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則是對漢代至清代中國文明秩序的表達。至於《尚書》,則是對中國上古時期文明秩序的集中表達。《尚書》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商周時代的政治哲學、法哲學,因為,它表達了那個時期中國人的文明秩序觀念,以及,文明秩序的建構方式、建構原理、基本框架。從這個角度來看,對《尚書》的解讀,與我的研究領域是一致的。理解了《尚書》,也就理解了中國早期的文明秩序原理。信息時報:如果說讀《論語》可以收穫做人的道理,讀《莊子》能讓人了解東方哲學,那麼《尚書》作為一種幾千年前文獻的彙編,甚至有一些帶有神話色彩,這樣一種古代文獻對當下的讀者會有什麼樣的啟示?喻中:《莊子》主要在於安頓中國人的心靈世界,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復觀先生就以「莊子精神」作為中國的藝術精神。你說「讀《莊子》能讓人了解東方哲學」,但是,嚴格說來,讀《莊子》主要在於了解東方的藝術哲學。跟《莊子》相比,讀《尚書》則可以了解東方早期的政治哲學、法哲學。想當年,孔夫子教學生,主要是兩本教科書,一本《詩經》,一本《尚書》。《詩經》相當於現在的文學,《尚書》相當於現在的政治學、法哲學。或者說,《詩經》大致相當於人文學科,《尚書》相當於社會科學。在當時,「不讀詩,無以言」,是說讀《詩經》讓人知道怎麼說話才高雅、才顯得有教養。《尚書》讓則人明白政治的道理、政治的奧秘。因此,只有把《尚書》讀明白,才能理解中國政治的邏輯。如果說,《尚書》是孔子編的教科書,那麼,《論語》則是孔子的日常心得、日常體會的記錄,其中既包括他對於《尚書》、《詩經》的體悟,也包括他在其他方面的認知。對當下的讀者來說,讀懂了《尚書》,就意味著破解了我們這個政治共同體的文化密碼。《尚書》雖然是中國上古時期的政治文獻,但是,現代中國的政治,就是從那個時期流淌下來的。《尚書》所記載的政治與現代中國的政治,彷彿一條河的上游與下游,彷彿上游的金沙江與下游的揚子江。要理解揚子江,就應當上溯到金沙江。同樣,要理解現代的東方文明,也應當上溯至古代的東方文明,因此,要理解我們所置身於其中的東方文明秩序,《尚書》是一座繞不開的津渡。信息時報:通過對《風與草》的草草的閱讀,發現你比較注重這些書中與法學產生聯繫的部分,也就是說讀者會不會認為你是從一種現代人的法學觀點去詮釋《尚書》而不是歷史觀的角度,或者你怎麼看待自己的閱讀體會?喻中:前幾天,在參加一個學術會議的時候,張生教授也提出過這樣的問題。這本《風與草》,確實是一個現代人對《尚書》的解讀;而且,我確實也是用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的一些觀念在解讀《尚書》,這正是《風與草》的風格與個性。在閱讀過程中,我的體會有這麼幾點。第一,我認同「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於任何早期經典的認知,都離不開當下的語境。我們只能站在21世紀初期的中國去回望《尚書》。我們在《尚書》中能夠看到什麼,與我們所處的時空位置、知識背景、思想修養都是相關的。第二,「只要有理解,理解就會不同」。關於《尚書》,歷朝歷代的經學大師都有自己的理解。這本《風與草》則是我的理解,是我在讀「書」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寫出來,希望與讀者分享。第三,關於《尚書》的「真與偽」,是一個聚訟紛紜的老問題。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風與草》則把這個問題懸置起來,不予討論。我就讀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儘管我知道,這個本子中的某些篇章可能出自後人的添附,但是我們可以暫時不管它。因為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就只有這個本子。如果你不相信它,你還能讀什麼呢?如果你把所有的經典都否定了,文明的厚重與充盈就沒有了,就只剩下一片荒蕪。再說,儘管在嚴格的史料層面上,在客觀的歷史層面上,《尚書》中的某些篇章或段落可能有一些疑問,但是,我相信它仍然是真實的——在思想文化層面上,它是真的;在對中國早期文明秩序的表達與概括上,它是真的;它具有思想、文化、邏輯意義上的真。風吹草動,草隨風搖信息時報:《風與草》的書封上寫道:君主為風,民眾為草,風吹草動,草隨風搖」。你得出的結論與同時期的《荀子·王制》篇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載舟,水者覆舟。」從字面上看起來是有矛盾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喻中: 「風與草」的隱喻體現了儒家的理想主義,「舟與水」的隱喻體現了儒家的現實主義。正如你所注意到的,「風與草」的隱喻出自《尚書》,同時也見於《詩經》、《論語》,這三部經典都與孔子有關,都出於孔子的或編或述。它們體現了儒家主要開創者的理想情懷。或者說,「風與草」寄託了孔子的政治理想,譬如,「唯仁者宜在高位」,君主應當是道德的典範,應當通過君主的德性推進政治的不斷完善,等等。相比之下,荀子是儒家的現實主義者,他所講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則是從現實主義的立場著眼,是從利害關係的層面上提出的政治理論。「風與草」跟「舟與水」的差異,體現了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的不同旨趣。在一定層面上,也可以視為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之間的矛盾:前者關注應然層面上的價值問題、理想狀態;後者關注實然層面上的事實問題、現實狀態。信息時報:本書的一大特點是用了大部分《欽定書經圖說》的裡面不知名的江南畫師的繪畫作品,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樣的書是很難見到和想像的,請介紹一下這些圖是如何與你的這本書契合的。喻中:在傳統中國,《尚書》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塑造中國政治文明的核心經典。因而,歷朝歷代都很重視這部經典。為了讓《尚書》更加深入人心,光緒29年,朝廷組織了專門的班子來編纂一套圖文並茂的「書經圖說」。孫家鼐、張百熙是這個項目的主事者。光緒31年,即1905年,這套書編成了。為了給這套書配上插圖,主事者延聘了很多頗有造詣的江南畫師。通過這批江南畫師之手,江南的靈山秀水似乎也灌注進了這套「書經圖說」中。這套「書經圖說」,我訪問過的幾家圖書館都不外借,只能在指定的地方閱讀。在翻閱共計16冊「書經圖說」的過程中,我發現,就像你說的,這些插圖普通讀者難得一見,但又確實很精美。它們對於讀者直觀地「閱讀」上古文明秩序,具有很好的視覺效果。於是,我以「有償複製」的方式,為《風與草》複製了一些;後來覺得不夠,又請我的朋友邱竹博士幫我複製了一些。我相信,這些百年之前繪製的插圖,對於讀者朋友們來說,是頗有助益的。因為,它們以圖畫的方式,繪出了《尚書》的精神實質。信息時報:國學熱已經持續了很久,依然還在升溫,你的這本書在國學的功能性上頗有展現,請談一下你對當下中國國學被消費化的看法。喻中:「國學熱」是一個複雜的現象,背後的原因,今天就不展開分析了。不過,「國學」有一定的熱度既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因為,國學經典是把一個文明共同體、政治共同體凝聚起來的文字元號。沒有這樣的經典,人心就是散的。一個文明共同體就會趨於碎片化。你看,猶太人的舊約聖經,就大致相當於他們的國學經典,它對於猶太民族的凝聚作用,怎麼高估都不過分。只是,國學經典要發揮這種凝聚人心的作用,就需要闡釋。這本《風與草》,就是為了闡釋《尚書》的當代意義,把《尚書》與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心靈世界聯繫在一起。通過這本書,一方面,是想回首中華文明的故園與童年,想像一種文明秩序在初生時期的黑白身影。另一方面,也寄寓了我對中華文明的某種溫情與敬意——其中也有批評與勸誡。當然,在目前的「國學熱」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傾向,譬如你所說的「國學消費化」。不過這要辯證地看。因為,任何事物與現象都是複雜的,任何有影響的事物與現象都承載著多樣化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意圖或追求。在公共生活中,我們在情感上雖然很期待、但在理智上卻不能指望那種純而又純的東西。馬維讀《風與草》:在「牧民」與「新民」之間2011年12月15日 02:54來源:鳳凰網讀書專稿馬維自幼年起便知《尚書》,也曾囫圇吞棗讀過一遍,但老實說,我對這部記述了上起堯舜、下至秦穆公時代王室故事的文集卻沒有多少深刻的印象。輕慢了經典,有時心裡便不免覺得有些遺憾。若不是讀到喻中教授的《風與草》一書,這種遺憾一定還會延續。作為治法哲學與思想史的學者,作者寫作這部《尚書》閱讀筆記也許純屬「玩票」,卻在不經意間讓我這樣的「普通讀者」讀來興趣盎然,甚至頗有些欲罷不能。說起來,「風與草」的典故,語出《尚書·君陳》中周成王所謂的「爾唯風,下民唯草」。從這句為《尚書》定下基調的話里,便可窺見中國傳統政治中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縱觀《尚書》全文,多涉及為政之道,更直接地說,就是所謂的帝王術,由此便可推測這部古書影響中國政治文化之長久與深遠。在開篇《堯典》中,後代史官就追述了在堪稱中華文化「創世紀」的歲月里,政治領袖堯澤被四方、澤被萬世的美好德行。由此人們可以想見,也許就是從那個年代起,中國理想政治的唯一動力便是那獨一的領袖--至少在政治領域,他起到了無人可以替代的「政治發動機」的作用。彼時,「曆法」因具有創製社會生活秩序的意義而成為當政者的第一要務,誰掌握了制定曆法的權力,誰就最有可能成為最高掌權者,這個人便是堯。此後,堯的繼承者舜(或其幕僚)一方面創造性地將「天」的概念引入政治,通過祭祀活動體現自身的德性,增強了政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又運用鐵腕,以刑罰處理了政治對手,鞏固了自身地位,同時也培養起了百姓的順從。而禹當政時期的最大貢獻則是建立了九州和五服制度。前者通過貢賦制度框定了政權所能達到的範圍,可以視作一種法律上確認;後者釐清了不同地理區域的不同政治地位,體現了後世歸納的中國文化中十分明顯的「差序格局」倫理原則。先人們創造的這些具有奠基意義的概念或制度(在後世史官那裡,這些重大的政治創製都被歸於帝王一人),標誌著中國早期國家政治形態與文明秩序已具雛形。在我們民族其後的漫長歲月中,這些原創性的制度和原則始終發揮著難以估量的作用,並且由於宿命般的路徑依賴而深刻塑造了我們的文化,最終成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明形態。在《風與草》中,我們還能讀到在中華文明早期便已發展成熟的政治權術。僅以被商湯與其政治助手仲虺運用得爐火純青的輿論控制術為例,商湯以武力驅逐夏朝統治者後卻得不到普遍的政治認同,便假裝自覺有愧於前任統治者,再由仲虺出面竭力「寬慰」之,表明天下歸順之意,實則重在論證商湯革命、驅逐夏桀商湯的正當性。此外,還借仲虺之口推出了一整套富有建設性的為政之道,將人們的注意力從對革命合法性的關注轉移到了新政權下的國家建設方案,成功規避了可能出現的重大政治危機。當然,假使中國早期政治文化中被繼承下來的僅有權術,別無其它,那恐怕也很難將並稱頌為「文明」。世所公認的所謂「中華文明」之所以得以延續數千年而不絕,定有其合理甚至過人之處。在這一點上,中華文明中「法自然」的傳統,無疑是具有某種超越性價值追求的概念。雖然仔細辯駁之下會發現,事實上它仍將君王作為唯一的政治發動機,因而與西方近代「人權」呼聲興起以來產生的「自然法」概念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但也不失為一種帝王政治的「高級法背景」,並且在一些條件下,也或多或少發揮了對於帝王的制約作用。但這種非制度化的、因人而異的限制絕非中國傳統政治的主流,甚至只能說是極個別情況下「幸運的例外」。很明顯,自上古時期至今的中國政治傳統中,理想的治國之道乃是「聖君賢臣」。遺憾的是,數千年以來,這種政治架構僅存在於好為帝王師的人們的頭腦里或書本上,從未真正實現過。癥結恰恰在於:將政治領袖作為唯一發動機的政治制度無法保證君主本身的賢明,由此也就無法保證由君主遴選的臣子的能力和品性,由此必然陷入「蛋生雞、雞生蛋」的無限循環而無力自拔。及至近代受到歐風美雨衝擊之後,中國的政治組織方式緩慢呈現出了另一種可能。然而未幾,古代政治的思維模式卻又再度回潮,令人唏噓不已。在這點上,也許書中所引黑格爾的話是富於遠見和洞察力的:「直到現實成熟了,理想的東西才會對實在的東西顯現出來。」把這句話譯成中國人熟悉的表述,即「一切皆有其時」。因此,正如作者把整本《尚書》的主題概括為「風與草」,表明在前現代政治中,為政者的使命就是所謂的「牧民」,那麼,我們也許可以說,當黃昏時刻到來,米納發的貓頭鷹起飛之時,這一曾經並且仍在支配中國政治的主題就將不復存在,一個「新民」的時代即將到來。
風與草
副標題: 喻中讀《尚書》作者:喻中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年: 2011-10頁數: 303定價: 29.00元裝幀: 精裝ISBN: 9787301195970內容簡介 · · · · · ·本書是以《尚書》為主題的思想文化評論。與《論語》等儒家經典不同,《尚書》因其晦澀難懂,是一本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並不了解的著作。目前市面上關於《尚書》的圖書全部是很學術的專業圖書,令普通讀者望而生畏,本書則是面向大眾的通俗讀本,以期對《尚書》這部經典著作的普及作出努力。為什麼要讀《尚書》?因為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歷史文獻,經典中的經典。自孔子編出「第一版」之後,就一直流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孔子以《尚書》為教材培養了三乾弟子。從漢代開始,它就作為居於權威地位的教科書備受推崇,數千年間,一直充當著塑造中國心靈、中國固有文化的核心經典。《尚書》上起傳說中的堯帝,下至春秋時期的秦穆公,反映了這個時期若干代表性君臣的代表性言論,偶爾也記錄了他們的一些行跡。君臣們的言行雖然指涉甚廣,內容宏富,但幾乎都聚焦於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政治——政之道與治之術。《尚...(展開全部) 本書是以《尚書》為主題的思想文化評論。與《論語》等儒家經典不同,《尚書》因其晦澀難懂,是一本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並不了解的著作。目前市面上關於《尚書》的圖書全部是很學術的專業圖書,令普通讀者望而生畏,本書則是面向大眾的通俗讀本,以期對《尚書》這部經典著作的普及作出努力。為什麼要讀《尚書》?因為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歷史文獻,經典中的經典。自孔子編出「第一版」之後,就一直流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孔子以《尚書》為教材培養了三乾弟子。從漢代開始,它就作為居於權威地位的教科書備受推崇,數千年間,一直充當著塑造中國心靈、中國固有文化的核心經典。《尚書》上起傳說中的堯帝,下至春秋時期的秦穆公,反映了這個時期若干代表性君臣的代表性言論,偶爾也記錄了他們的一些行跡。君臣們的言行雖然指涉甚廣,內容宏富,但幾乎都聚焦於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政治——政之道與治之術。《尚書》各篇反覆論述的政治關係,其實就是風與草的關係:君主為政之德若風,小民從化之德如草,加草以風,無不倒伏;彷彿化民以德,無不追隨。因此,「風與草」,實為「君與民」的隱喻。四川大學教授喻中精心研讀《尚書》,寫下這本關於《尚書》的通俗讀本,並配有幾十幅精美的歷史圖片,作者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撥開《尚書》神秘的面紗,帶領讀者一起走進《尚書》所描繪的蒼茫世界,在那裡,回望華夏文明的童年與故園,想像一種文明秩序在初生時期的黑白身影。作者簡介 · · · · · ·喻中,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哲學與思想史。著有《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等多部著作。在內地、香港、海外的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及思想隨筆多篇。目錄 ······自序虞書《堯典》——東方文明的「創世記」《舜典》——舜的政治生涯《大禹謨》——禪讓的背後《皋陶謨》——堯舜時代的思想導師· · · · · · (更多)自序虞書《堯典》——東方文明的「創世記」《舜典》——舜的政治生涯《大禹謨》——禪讓的背後《皋陶謨》——堯舜時代的思想導師《益稷》——政治中的服飾與音樂夏書《禹貢》——天下體系的形成《甘誓》——禪讓制的終結《五子之歌》——最早的盛世危言《胤征》——槍杆子與刀把子商書《湯誓》——革命的理由《仲虺之誥》——輿論控制與危機處理《湯誥》——德性政治與暴力政治《伊訓》——思想導師與政治領袖《太甲》——能否馴服君主《咸有一德》——信念的力量《盤庚》——君主是政治的發動機《說命》——賢相造就聖君《高宗肜日》——國家與祭祀《西伯戡黎》——漂移的天命《微子》——政治敗亡的路線圖周書《泰誓》——政治法律化的成功嘗試《牧誓》——天人合一與道法自然《武成》——安邦定國的總章程《洪範》——占卜是一種統治技術《旅獒》——誰在宣揚「以德服人」《金縢》——被誤解的周公《大誥》——政治動員的藝術《微子之命》——貴族精神與貴族氣象《康誥》——德與罰的糾纏《酒誥》——政治生活中的理性與激情《梓材》——政權的倫理基礎《召誥》——德的三張面孔《洛誥》——教父政治《多士》——決戰豈止在戰場《無逸》——模範君主的肖像《君奭》——聖君賢臣的誘惑《蔡仲之命》——恩惠政治《多方》——政治蓮花寄生的那片淤泥《立政》——天下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周官》——西周政制體系《君陳》——風與草的隱喻《顧命》——政治就像戲劇《康王之誥》——旭日初生時《畢命》——政治的核心技術《君牙》——教化之治與法典之治《冏命》——臣僕不能承受之重《呂刑》——周穆王的法治理念《文侯之命》——西周末年的五大矛盾《費誓》——方伯體制的利弊《秦誓》——為政在人的困境主要參考文獻後記· · · · · · (收起)
推薦閱讀:
※【良心影評】《百鳥朝鳳》很差,但它是對這個電影時代的完美隱喻
※廉政經緯---「十貪九色」中的隱喻和教訓
※《紅樓夢》第一回中的名字隱喻_新雅颯
※指甲上月牙隱喻什麼
※天涯觀察414期:如何讀懂移民潮下的經濟隱喻
TAG:隱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