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語文_聽雨江南598
07-14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語文?這本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問題,,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國的語文教育,特別是小學的語文教育越來越似是而非了。為了正本清源筆者就不得不發此一問了。人類在長期的進化發展中,為了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不得不進行交流,以便通過合作來抵禦更大的共同危險,這樣便產生了語言。大家都知道語言最初的載體是人類發出的能夠表意的聲音,也即人類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來進行交流。顯然,這種以人聲為載體的語言具有即時性,人們學習語言只是通過口耳相傳、潛移默化來獲得,以至於後來人類不需要通過刻意的訓練便能代代相傳(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母語教育生活化),早已成為人類的本能了。但是,一個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民族,一定是個落後的民族、悲哀的民族。因為,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不斷發現、探究、積累的知識,僅靠口耳相傳是傳承不下去的。所以,一個優秀的民族,便一定會有自己的文字。文字作為語言新的載體,在創造它的人眼裡,當然爛熟於心。可是作為一種符號。怎樣使其他人或是更多的後來人也能認識它,熟練地使用它,這就需要教化,因為這種音形義具備的文字不像表音的語言學習那樣直接、生活化,隨時隨地不受任何限制。因此,便產生了「先生」專門來教授文字。在考察了語言文字產生的社會性需要後,我們不難得出語言文字的功能性特點:一是交際性,二是工具性。自從語言文字誕生後,人類社會便不斷向前發展。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了語言文字的重要性。於是便出現了私塾、上門先生。因古代交通、信息的閉塞,特別是社會分工的粗放,教學內容十分單一。只有識字、寫字、讀書,也無科目之分。學生從百家姓、三字經開始,一直讀到論語、大學、中庸。直到近代隨著西方傳教士的進入,西方教育模式才傳到中國,乃有了學科之分,從而便有「國文」,以示與洋學之分。新中國成立後,漢語言文學的教育才有了自己的專有名稱——語文。毫無疑問,新中國的語文教育在借鑒傳統的「語文」教育基礎上,為統一規範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國民素質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隨著教育的規模、形式等的不斷發展,語文教育也越來越條條框框,其標準和目標更是變來變去,特別是小學語文教育,更是變成了語言文字的訓練課,從而使得小學語文學生厭學,教師怕教。這就使我們不得不問,我們為什麼要學語文?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留學 | 2016年趨勢讀解:我們該選哪個國家呢?
※五個常任理事國四個參戰,我們怎麼辦?
※丁學良:富國的平民在反擊我們!——英國脫歐和非富國丨專業視角
※(65)我們一起讀
※穩定的婚姻對孩子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