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強勢參加東亞峰會有人高興有人憂
一、美國等國讓東亞峰會「變調」。《世界新聞報》發表評論稱,美國從東亞峰會籌備之日起,就頻頻出招,從而使原本著眼於經濟合作的區域會,變成一個討論國家間紛爭的平台,而這一切都有對準中國的意圖。美國白宮15日公開稱,奧巴馬總統將在東亞高峰會上討論南海的海上安全問題。此外,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羅茲在「空軍一號」上告訴隨行記者:「我們認為,海上航行安全是東亞峰會可談的適當議題。」16日,正在菲律賓出訪的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也表示,在即將召開的東亞峰會上,美國「必將加入公開和坦誠的討論中去,包括本地區的海洋挑戰」。評論指出,自2005年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召開首屆東亞峰會以來,參會國的領導人們提出了多項具體領域的合作倡議和宣言,例如2007年的《東亞能源安全宿務宣言》,2008年的《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新加坡宣言》等等。東亞峰會作為東亞地區一個新的合作形式,致力於推動東亞一體化進程、實現東亞共同體目標。然而,美國方面釋放的信息卻表明,它將把該地區一些敏感的問題拉入到此次峰會的議題中。中國外交學院戰略與衝突管理中心主任蘇浩對《世界新聞報》表示,一旦東亞峰會討論南海問題,會議就從過去推動區域合作變成了一個討論國家間分歧的平台,這可能導致峰會本身的意義發生改變。 有分析指出,在西太平洋地區,安全話題是美國具有優勢的議題,同時也是美國重新介入亞太事務的重要抓手,因此,東亞峰會將是美國發揮其外交特長的一次會議。不過,美國不會使用蠻力攪亂東亞峰會,而是會頗有技巧地拋出南海等敏感議題。換言之,美國可能躲在背後,支持、鼓勵其他一些國家討論南海問題,而美國則在一旁附和。這樣既可以避免與中國發生直接碰撞,又能擴大美國在亞太的影響力。連日來,美國展開了強化與傳統盟友關係的步驟,總統奧巴馬與國務卿希拉里為此頻密地周旋於亞太多國之間。15日,希拉里抵達菲律賓訪問,並前往泰國爭取支持,大方出手一千萬美元援助泰國救災;當地時間16日下午,奧巴馬開始對澳大利亞的正式訪問,期間他宣布美國將增派500—100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駐紮澳大利亞。法國《費加羅報》分析指出,奧巴馬對亞太為期9天的訪問興緻正濃,他要在中國疑心重重的目光下為自己贏得分數。奧巴馬想要表明,美國今後要在亞太紮根。美國的另一個盟友——日本,似乎也有意在東亞峰會上配合美國。據共同社報道,在18日召開的日本與東盟國家首腦會議上,日本推動會議通過涉及海洋安全的草案。事實上,在東盟各國外長15日舉行的會議上,已經嗅出了異常的氣氛。菲律賓以美國參會為「靠山」,在會上就南海爭議再提議案,進一步向中國施壓,呼籲大家表明自己的立場。鳳凰衛視評論員何亮亮指出,美國積極地把南海問題「塞進」原本是以經濟合作為主題的東亞峰會,表明美國正在實行重大的戰略轉變,試圖從經濟、外交、安全多個維度確立美國對西太平洋的主導權,將美國制定的標準和規則強加給這個地區。何亮亮認為,二戰結束後,美國曾經通過「馬歇爾計劃」等方式,與歐洲各國建立了深入的聯繫。但是,隨著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崛起,美國的外交政策正在發生變化。尤其在金融危機後,亞太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日前在《外交政策》雜誌上撰文指出,今後10年美國會將大量資源投入亞太地區,進行戰略轉移,「美國是個太平洋強國,我們一定會留在這裡」。她在文中強調,「未來10年,我們必須回答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想繼續保持領袖地位,我們的力量究竟應該投放到哪裡才最合適。」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劉軍紅對《世界新聞報》說,美國加入東亞峰會,不僅僅是加一把椅子那麼簡單,正如一場盛宴,美國需要確保主位,需要重新點菜,而安全議題才正符合美國的胃口。為此,美國從2010年開始準備、炒作東亞地區的一系列安全問題,比如朝鮮半島問題、中日撞船事件、南海問題等,維護和擴大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權。
二、中國心裡和嘴裡「有點煩」。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署名文章說,奧巴馬總統高調出席東亞峰會,已經成為美國「重返」東亞合作的重要標誌。美國的「回歸」,將為東亞合作帶來什麼,各方對此高度關注。應該說,很多國家還是有一些擔心的。一是擔心改變東亞現有合作模式。東亞合作多年來形成了以東盟為主導,10+1、10+3為主渠道,東亞峰會為戰略論壇的合作模式和格局。美國雖然是東亞合作的新面孔,但實力超群,絕不會甘做東亞合作的「普通乘客」。美國加入東亞合作後,會不會反客為主,挑戰「東亞模式」,推行「美國模式」,仍是一個問號。二是擔心引入敏感的政治安全議題。美國一直高調宣稱將在東亞峰會上重點推動政治安全合作。但東亞國家多樣性突出,歷史、民族、領土、海洋爭端錯綜複雜。且大多數國家仍為發展中國家。改善民生、發展經濟是各國主要關注點。當前情況下,在東亞峰會過多引入政治安全問題,特別是如果涉及具體爭議,不僅無助於東亞合作的發展,反而有可能打開「潘多拉的盒子」,激化地區矛盾。三是擔心引發中美對抗。不少學者認為,美國「回歸」東亞,除經濟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對中國的崛起,防範中國在東亞坐大。美國撇開東亞現有合作框架,大力推動「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同時以維護國際航行自由為借口,多次在多邊場合提及南海問題,其背後意圖也令人深思。當前形勢下,中美能否構築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避免周邊國家在中美間「選邊站」的尷尬局面,直接攸關未來東亞合作進程。而當東亞峰會上出現多數國家追隨美國關於南海問題主張的場面後,中國總理溫家寶被逼上前台,要求發言,解釋中方的一貫立場和見解。法新社發表報道稱,溫家寶在東亞峰會上發表講話時說:「外部勢力不應以任何借口介入。」表示:「本地區有關國家在南海存在的爭議,是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應由直接有關的主權國家通過友好協商和談判予以解決。」當菲律賓和越南抱怨中國在維護領土主張方面正變得更咄咄逼人時,而溫家寶堅稱,中國只有和平解決問題的意願。他說,「中國永遠不謀求霸權,反對任何霸權行為」,「中國願與東盟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溫家寶表示,中國願與東盟國家合作,落實2002年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並最終達成「南海行為準則」。他說:「這是東盟國家與中國的共同意願。」法新社認為,溫家寶的發言,既是對華盛頓挑戰的回應,也是中國感到難堪和無奈的表現。而中國網發表的評論則認為,要理性客觀看待中美及中越、中菲在東亞峰會上的爭議或爭執。評論認為,即便沒有東亞峰會的召開,或峰會上不出現南海話題,中國和相關國家在南海問題上的分歧也是明擺著的;即便美國不在峰會上作出介入的姿態,自冷戰(甚至可以更早追溯到20世紀初美國擊敗西班牙實際控制菲律賓)至今,美國海軍從未遠離過南海,馬六甲海峽也一直是美國公開表示要控扼的全球戰略要點之一。美國和中日韓「東亞一體化」三國中的兩國有牢固的同盟關係,是所有東盟峰會與會國排名靠前的重要貿易夥伴,在遠東長期保持著重兵駐屯、軍事基地相望的態勢,可以說,美國從來沒有「離開」過遠東,並一直在東亞地緣政治、經濟和其它重要問題上事實發揮著主導作用,任何遠東重大問題、分歧,背後總能找到美國的身影,所謂「重返東亞」、「重新發揮主導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既給外人、更給本國政治對手和選民看的姿態秀。俗話說得好,人雜則心異,參與的國家越多,達成妥協和共識的難度自然也越大,從10+3到10+6再到10+8,峰會上的雜音變多、「和諧氣氛」變淡,本是正常現象,但與之相應的,與會國多則代表性增強,一旦最終達成妥協,離一體化的目標也會更近一些。評論指出,「亞太」或「10+8」既是地理概念,也是政治、經濟、軍事和地緣政治概念,不論任何概念,美國和中國都是當仁不讓、無法迴避的主角,東亞峰會一度沒有美國參加,而TPP對話中國暫時缺席,歷史正在和即將證明,任何缺少中美其中一個(或兩個)的亞太區域合作對話平台,最終都難以取得如期的進展。無論如何,峰會只是一個對話的平台,東亞一體化、乃至亞太一體化,都少不了把各種爭執、分歧和意見矛盾放到檯面上去談、去說、去爭吵,少了「中美對台戲」,亞太大事是辦不成的,東亞峰會等平台上的「亂鬨哄」、「吵嚷嚷」,終究比缺乏「面對面」、老死不相往來要好得多,畢竟,分歧不是開會開出來的,卻可能在一個個會上慢慢得到解決。
三、中國應對當「從容」。新華網發表評論稱, 不論奧巴馬在東亞峰會的咄咄逼人,還是美國「重返亞洲」,說得更準確一些,是美國重新鞏固在亞洲的主導地位。正如希拉里所說,美國不過是在「因中東地區而『分心』十年之後,將『重心』又轉向亞洲」。只是這次,它似乎並不只滿足於在此盪起輕微的漣漪,而意在掀動起伏的波瀾。從對我國周邊的掃描就可以看出,美國正在那裡擺子布勢:與日韓強化軍事同盟關係,挑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海洋權紛爭,讓這些周邊國家打頭陣,困擾和消耗中國;在南亞賣給印度上百億美元的軍火;在中亞借反恐為名部署十幾個軍事基地;與蒙古加強軍事合作;強化在澳大利亞駐軍。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著名軍事專家彭光謙少將在接受本網採訪時表示,中國現在最重要的是放平心態,不要太在意美國的舉動。你越把它當回事,它就是回事。所謂「敬神神在,不敬神,神就不在。這就是一種心理戰。」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王泰平認為,今後美國對該地區事務介入的力度會越來越大,中美之間及中國和亞洲國家之間的摩擦勢必會增多,國人應有此自覺。「不要人家一指手畫腳,我們就手忙腳亂;人家一揮舞大棒,我們就覺得大難臨頭。世界大得很,矛盾多得很,不能把當前的亞洲形勢看成多麼嚴峻,不要認為所有的矛頭都是對著自己來的;也不必把美國看得神乎其神,它拉近與亞洲國家的關係,企圖拼湊圍堵中國的包圍圈,看起來氣勢洶洶,但實際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面對美國的強勢返亞,中國要保持冷靜。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認為:「面對美國的『進攻』,中國要穩如泰山。美國現在戰術上的進攻,正反映了它在戰略上的弱勢。美國整個國家現在走下坡,而中國正往上走。借用經濟學術語說,美國的存量很大,但中國的增量很好。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心態上處在防禦位置。所以,關鍵的是中國要堅定信心。堅信時間在中國這邊,只要不犯錯,未來是我們的。」 就連美國智庫蘭德公司近期出爐的一份評估報告也稱,中美髮生正面衝突的可能性很小,美國在中國周邊拉幫結派,煽風點火是可能的,但未必會為他的盟友兩肋插刀,因為美國是一個實用主義的國家,盟友的安全是它的重要利益,但絕非核心利益。王泰平說,國人應擯棄「弱者心理」,學會運用大國思維。在處理對外關係時,就能做到高屋建瓴,而不受一時一事的事態所左右;就能掌握主動,遊刃有餘,不受挑撥,不上圈套;不會誤判形勢,去匆忙應對一場背景複雜的戰略衝突,做出「英雄氣短」的事來。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錢文榮認為,美國如果一定要參與亞太地區的博弈就由它去,但博弈的結果很可能是哪個大國的發展更有活力、誰能為周邊國家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誰才會在這個地區更有話語權和影響力。因此,「不論美國怎樣折騰,我們還應按照既定的方針,繼續加強與東盟的關係,搞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繼續發展同印度、澳大利亞等國的友好關係,不能因為美國的戰略而疏遠這些國家;另一方面,還要在改革中繼續發展壯大自己的國力,這才是關鍵之所在」,錢文榮說。美國日後一定還會攪起一些波瀾,但想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夠保持波瀾不驚的心態來觀賞美國的「亞洲舞」。
彙編參考文章:
《美國企圖改變亞太遊戲規則在峰會上有所顯露》,世界新聞報,作者為趙全敏;
《美國「回歸」後東亞合作的變與不變》,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為譚亞;
《沒有東亞峰會,美國也不會放過「南海問題」》,中國網,作者為陶短房;
《美國又來了 中國該以何種心態「待客」?》,新華網,作者為王秀,徐倩。
推薦閱讀:
※原創丨朴槿惠被彈劾停職,東亞拉開洗牌大幕,中國機會來了?
※影響東亞的一日:日本二二六兵變
※孫關宏:為東亞的民主轉型點贊 | 社會科學報
※東亞活字印刷術在世界史上的價值
※歷史上最龐大的東亞黑幫組織:雅庫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