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重點推薦】儒學就是奴才學

本文引用自胡覺照《儒學就是奴 才 學》

儒學就是奴才學 文/胡覺照

黑格爾說:「在他(指孔子)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然而,這只是從邏輯學角度評價的,並沒有深入地究其實質。細究細查,孔子的理論,是為專制者強盜行徑辯護的學問,是向專制者乞討殘羹剩飯的學問。所以既不要良心也不要邏輯,卻充分體現了利己的實用特徵。

在弄清儒學政治傾向之前,有一個困惑中國史學界多年的問題需加以解決,即我國的社會形態。按照一種書本理論的劃分,社會共為五種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然而,細究中國的全部歷史,則大謬不然!關於中國原始社會的描述,截至目前,除了一些史學家想當然的隨意亂說一氣外,並沒有多少可靠的史料給以支撐,以至把家天下傳承的顓頊、帝嚳、堯、舜、禹等人,當成部落聯盟長,足顯其六經注我的荒謬。

關於奴隸社會。自從戰爭造成了第一批奴隸之後,由於強權階級的貪慾和弱勢群體的怯懦,奴隸就綿綿不絕。以今天黑煤窯礦主與礦工而論,不就是奴隸主與奴隸嘛!奴隸始終都存在,但都是少數,平民、賤民始終居多數。所以說,人類歷史上根本沒有奴隸社會,這在上一世紀二、三十年代,國際史學界已形成共識。只是我國要維護一種理論的神學地位,寧將這一研究成果拒絕於國門之外。

關於封建社會。這個概念與其所指已發生矛盾,封建者,封邦建國也,有如商朝周朝。但是,中國史學界恰恰對這兩個朝代,及其後的春秋戰國社會屬性難以斷定。對1600多年的歷史難做出基本判斷,是歷史研究中的大笑話,是那個理論的膚淺和醜陋。從黃帝登基到溥儀遜位,其統治形式,僅僅是統治方式的差別,即集權於皇帝還是分權於諸侯的差別,平民、賤民與奴隸的身份地位並沒有多大變化,沒有必要划出一個似是而非的「封建社會」,一個自相矛盾得不能自圓其說的「封建社會」。

關於資本主義社會,截至目前,我們已將其念叨爛了,卻無人給它一個準確的定義,更難以確定其外延。要以生產資料的佔有劃分,西歐諸多國家將都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因為它們公有成分都不低;在撒切爾夫人之前,英國公有制佔主導地位,之後才進行私有化改革;前後英國的社會形態有什麼本質變化?即令是台灣,公有制仍佔百分之五十二左右,它又是什麼主義?以執政黨性質確定,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政黨,社會民主工黨也是工人階級的政黨,何以西歐是資本主義?顯然,這種理論又不能自圓其說。

至於共產主義類,誠如唐太宗在《聖教序》中所說的:「像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幾十年中談論最多的主義,恰恰是知之甚少以至於毫無所知的主義。與其那樣,莫如將話題留給後人,相信後人比我們聰明。別把後人們才會面臨的任務搶過來提前去做,而把自己面臨的緊迫問題留給後人。自以為站在歷史潮頭的頂級人物,倒像個披頭散髮的瘋子,沒工夫修剪自己長滿虱子的長毛,卻急著為尚未出生的嬰兒理髮!

與其以生產資料所有制劃分難以分清的社會形態,莫如以民權的剝奪與歸還劃分,即分為專制制度與民主制度。至於專制制度的千差萬別,僅只是細節。如果承認了這個標準,關於孔子的階級立場就已經不解而解。

孔子的理論毫無體系,是一個十分龐雜且沒有邏輯的語錄堆砌。由於時間、地點、環境、對象、目的的不同,其雜亂無章,前矛後盾,言不由衷,曲意售奸等弊病十分突出。然而,這並不妨礙認清其理論的政治傾向。撥草尋蛇,還是能十分清楚地認清其本質:是為統治者奴役民眾服務的理論。

孔子的學問核心是克己復禮。他曾說過:周朝借鑒了夏商兩代的經驗,其制度美好無比,我讚美擁護周朝。(原文為:「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如何從周?他進而指出:「約束自己的慾望,恢復周代的禮儀制度。」(即「克己復禮」)在這裡,孔子不顧自周武王建國以後近八百年生產力的發展變化,不顧周王朝統治集團已走向不可逆轉的腐朽沒落,不顧新興集團逐漸取代其統治地位的現實,不顧「禮崩樂壞」到不可收拾的局面,把人生價值取捨確定在恢復先王統治的基點上,其開歷史倒車的行為已一目了然。

孔子理論的基本內容。

第一是恢復周朝的政治制度。

「周禮」的內容十分寬泛,既包括以皇帝為尖端的金字塔式等級制度,又包括統治者日常的道德生活與宗教活動,還包括與等級制度相適應的禮儀制度。禮在周代具有根本法性質,分別規定在《周禮》《禮記》《儀禮》三部書中。其所強調的,是最為重要的等級制度。如:天子有六軍,大國三軍,小國一軍。這是周代的軍制。統治者的既得利益,正是靠武裝力量保證的,由軍隊支撐政府,自然構成黑社會性質的極權統治;六軍的相對優勢,保證了皇帝黑社會龍頭老大的地位。天子有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廟宇的數量和規模差別,即確定了這個特權階層的崇高地位,又划出它們之間清晰的等級。

第二是恢復周朝的禮儀制度。

按周禮規定,天子祭天地,祭四方之神,祭天下名山大川,祭五祀(即:春神句芒,夏神祝融,中央后土,秋神蓐收,冬神玄冥);諸侯祭本地之神,祭境內名山大川,祭五祀(司命,中罶,國門,國行,公厲);大夫祭五祀(門,戶,井,灶,中罶)。由此看出,即令是五祀,由於地位的不同,具體的內容也大不相同。而士的階層就只能祭祀自己的先祖。平民、賤民與奴隸,連祭祀自己先祖的資格也沒有!

縱觀其禮儀制度,充分體現了「貴者恆貴,賤者恆賤」的血統特徵和強盜特徵,其作用表現在兩個方。(一),在統治階級內部,上尊下卑的理念以級差加以確定,拉開距離。

(二),以禮制禮儀顯示貴族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儀。大到祭祀小到飲食起居一言一行等,都要表明各個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在精神上,它無形中起到一種震懾作用,誠所謂「威儀三千」。一部《儀禮》,都是對士及士以上貴族規定的,與平民、賤民和奴隸們毫無干係,這就是「禮不下庶人」的來歷。

周禮是維護統治階級既得利益的「靈通寶玉」,就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樣,丟失了這個「撈什子」,難免要失魂落魄,性命不保!自有周以來,統治者將禮視之為立國之本,《左傳,襄公三十年》講:「禮,國之干也。」(即,周禮是國家的命脈)《國語,晉語》講:「禮,國之紀也。」(國家的綱紀,基本大法,基本原則)。孔子平生極力企圖恢復的,就是這個。他在回答治國是否有道的提問時,更強調說:「為國以禮!」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恢復周禮,以禮治國!」

第三是忠君。

因為周王是既得利益者的總代表,是周禮框架構築的最頂端,只有恢復周王的絕對權威,既得利益者才不會失落,且有進而飛黃騰達的可能;鼓吹者也能分到一杯殘羹。只有周王的地位得以鞏固,生活在周王陰影下的大小貴族地位才不受威脅;如果周王倒下了,必然會發生骨諾牌效應(權且這樣說)。所以,孔子極盡其能事地予以吶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其重要內容。齊景公聽到這一理論,高興地說道:「太好了啊!假如國君沒有國君的權威,臣子不懂得忠君的道理;父親沒有父親的尊嚴,兒子不肯服從父親,雖然有糧食,我豈能吃得安逸!」這就是後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基礎。孔子在《春秋》一書中特彆強調的,無非是天子、國君不可觸犯的權威及其利益。

如何忠君?除了克己復禮,嚴格遵守上尊下卑、上命下從等之外,孔子還講了:要對統治者,對帝王將相這些賢者,對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一定要隱瞞惡行,隱瞞過錯。即「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為親者諱。」究其實,三諱的核心是諱「尊者」之過。為親者諱得區別對象,普通民眾為親者隱瞞惡行要受到法律追究;為賢者諱得有分寸,得不觸犯最高當局者利益,否則也有包庇嫌疑;唯其為皇帝隱瞞罪惡才是真的,為曲意製造「聖君」「明君」,「最高當局永遠正確」提供了理論依據是典型的愚民理論。

為了忠君,孔子又講:「忠君要忠到奴顏卑漆的程度,縱令被別人笑罵也不在乎。」(原文為:「事君以禮,人謂之諂。」)說到這裡,不由得想起1958年3月成都政治局擴大會議。那次會議上,柯慶施附和康生,發表了臭名昭著的講話:「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從毛主席要服從到盲從的程度。」誠可謂得孔子真傳!縱觀如今,官場上不搞這套的又有多少?將孔子這句話翻譯過來,不就是笑罵由你,好官我自為之嗎!

第四是鼓吹「天命」。

翻開《四書》《五經》,天命二字充斥其間:「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天生德於予,桓 其如予何?」「天之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不怨天,不憂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吾誰欺,欺天乎!」「五十而知天命」;「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春秋》一書,更多處把自然現象與上天意志聯繫起來。在鼓吹天命的理論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集中反映了孔子天命思想的真諦。在這裡,他充分利用人們對天的敬畏,強調天的意志是絕對的意志,不能違背;大人是天在人間的代表,畏天就得畏大人;聖人是代天立言的,聖人的言論,就是天的命令,必須無條件服從。說天命理論是構築不平等社會的荒謬理論,並不過分。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大學》求義:第十五章 誠意與意誠
穀梁傳的師承[儒學聯合論壇]
王陽明《傳習錄》下247——時刻持守良知
周易六十四卦也許並非由八經卦構成 - 儒學經解 - 國學論壇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

TAG:推薦 | 儒學 | 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