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行 平遙古城(7):雙林寺1全景實錄
雙林寺天王殿 雙林寺坐北朝南,建築格局如漢地寺院一樣,呈對稱布局。沿中軸線坐落著三進院落,由十座殿堂組成。自南而北依次為前院的天王殿、釋迦殿,前殿東側羅漢殿、武聖殿;西側土地殿、閻羅殿;中院為大雄寶殿,殿兩廂東側為千佛殿、菩薩殿,西側為土地殿、地藏殿;後院為娘娘殿,殿東側為貞義祠。 資料載,中都寺當時為一方勝境,曾建有「七重樓閣,高可望省」,可惜毀於火災,原閣礎石至今猶存,直徑一米有餘,足證其規模之大。約至宋代,中都寺改名雙林寺。據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涅盤之地為古代天竺拘屍那城跋提河旁沙羅雙樹之間,爾時佛在雙樹之下,頭北面西,右脅而卧,圓寂升天,四邊雙樹頓開白花。稱為「雙林入滅」。 宋以後,寺中曾住有尼姑,故有「姑姑之碑」及「貞義祠」等遺迹,蓋與紀念尼姑有關。雙林寺建築,歷遭一千數百年的風雨兵災之患,廟貌漸即傾圮,雖然歷代皆有修葺,但到元末,已到了「殿楹損壤,廳廊傾頹」的地步。因此,明朝景泰、天順、弘治、正德、隆慶年間以及清道光、宣統年間都曾大規模地重建或重修。 雙林寺建築現為明、清重修的遺存,明代重修時於寺廟外圍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包圍牆,上置箭垛,如一小城堡,這是一般寺院所沒有的。 雙林寺牌樓·近代
牌樓立於雙林寺山門之外,座東朝西,當為近代所修,非古時舊物。牌樓內有一院,有仿古建築若干座。
山門外院內仿古建築雙林寺山門·明代
寺院院牆下磚砌一券形山門。中國漢民族的寺院,山門有兩種形制,一為專設山門,一為天王殿代替山門。雙林寺山門是專設一門,但很簡樸。門外現立全國、山西省文保碑和一座。雙林寺於1965年被公布為山西省保,1988年公布為國保。
天王殿(西竺勝境)·明代
進入拱券形山門,正北第一座殿為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檐下掛一豎匾,書「天竺勝境」四字,筆力遒勁。前檐置五鋪作斗拱,如意頭假昂。明間置板門,次、稍間置窗。屋頂懸山式,屋脊正中琉璃寶頂上有明「弘治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題記,乃明代重修時所置。此殿的建築與彩雕都是精彩的看點。下篇專門詳說。釋迦殿·明代
穿過天王殿,北面坐落著釋迦殿,同兩廂羅漢殿、武聖殿、閻羅殿和土地殿組成第一進院落。釋迦殿是本寺主殿之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欄額普拍枋出頭,檐下無斗拱。明間置門,正中匾額書「靈鷲遺風」四字。屋頂懸山式,滿布灰瓦,整個建築風格質樸簡潔。 關於此殿,後將專列一篇介紹。 大雄寶殿·明代
資料圖片·網路 中軸線上第二進院落為正北的大雄寶殿和東西廂的千佛、菩薩二殿,布局較為寬敞。大雄寶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築,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六椽,「側腳」、「生起」較明顯,設一步前廊,四周檐下五鋪作斗拱一圈,柱頭、補間鋪作各一朵。梁架結構整潔合理,頗合法制。斗模門窗裝修及屋脊吻獸皆為典型明代風格。我往雙林寺時,大雄寶殿正在修葺,所以看不到建築全貌,局部也未見到。 資料介紹:大雄寶殿殿內主像為「三身佛」,兩側是文殊、普賢坐像。三身佛前有鐵鑄包泥「接引佛」迎門而立。這些塑像經清代重新妝繪,較其他殿塑像略有遜色。殿內還有明代所繪壁畫《禮佛圖》,惜於民國初年為白粉所蓋,從1982年洗出的局部中,尚可窺到壁畫一斑,線描挺拔,設色艷麗,尚有元代遺風。大雄寶殿維修實錄
娘娘殿·明代
娘娘殿為後殿,即全寺中軸線上最後一座建築,建於明正德年間,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送子娘娘」塑像系根據民間傳說所塑,清代曾重妝。前檐牆內有清代壁畫「送子圖」,娘娘殿東側小殿為貞義祠,內塑「睡姑姑」和「藥婆婆」塑像,乃民國年間(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重塑。沒入娘娘殿內。在殿外上香一炷,以敬諸佛。
貞義祠
門亭與鐘鼓樓
寺內天王殿兩側各有一門,前院釋迦殿兩側各有鐘樓和鼓樓,東西相對,鐘樓上現有明代嘉靖年間大銅鐘一口。
其它諸殿·土地殿·地藏殿
前殿釋迦殿東西有武聖殿、土地殿、地藏
日出雙林寺7:30到雙林寺時,未見日出。寺又不讓進。只好在寺外城牆四周行走,正趕上太陽升起。
雙林寺牆
推薦閱讀:
※野火春風斗古城
※翠色湘西:乾州古城逢奇遇,漩潭酒家品美食
※火災兩年後,香格里拉的獨克宗古城還好嗎?
※保留完整的興城古城
※千年古城今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