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交響樂的七個冷知識

提到「交響樂」這個詞人們的腦海里大概即刻會浮現出那些莊嚴宏偉的東西:比如莫扎特的《朱庇特》,貝多芬的《英雄》,或者德沃夏克《自新大陸》的那個著名的序。

其實它們只是所有例子中的一小部分,我們不得不說,給「交響樂」下個明確定義其實是件蠻困難的事情。我們姑且說,自18世紀起,交響樂指的是作曲家在器樂作品創作中的最高成就。

首先,symphony這個術語(以及這次個詞在其他語言中的形式)的由來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它不像「電話」(telephone)一詞那樣,是十八世紀科學大發現時期被學者生造出。

來的古希臘詞語。在BBC拍攝了《交響樂》這部講述其在西方文化中重要性的紀錄片之後,我們決定補充一些關於交響樂的新鮮知識。

在古代,「交響樂」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實際上,人們第一次發現「交響樂」這個用法是在古希臘的哲學和科學論述中。在那裡,「交響」指的是「聲音的和諧」。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分析篇》中將交響樂(symphonia)定義為高音與低音間的和諧比例。對於追隨畢達哥拉斯的人來說,交響樂(symphonia)從屬於他的宇宙和諧音樂論(譯註:畢達哥拉斯認為,宇宙法則是數的和諧,音樂可以與之對應)。在一個非音樂語境里,交響樂(symphonia)象徵著和諧與同一。中世紀的音樂理論還保持著「交響樂」一詞的「聲音的和諧」的含義,並將它與表示不和諧音的「diaphonia」相對立。

曾幾何時,「交響樂」亦指某一類樂器

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歷史上曾有幾樣樂器被稱為「symphony」,這其中包括:輪擦提琴(organistrum),揚琴(dulcimer),小型羽管鍵琴(spinets)以及維吉納琴(virginal)。

直到十六世紀,作曲家們才開始將自己的作品定義為「交響樂」

最早被人們歸類為「交響樂」的作品主要從宗教音樂和口頭音樂中收集而來;後來「交響樂」一詞逐漸開始指稱更多作品,尤其指一部大作品裡的某些器樂作品章節。更特別的是,在義大利傳統中,Opera Sinfonia (義大利語:序曲)有一種固定的三段式結構:快板、慢板、舞曲風格的。海頓和年輕的莫扎特在交響樂方面非常高產(海頓一生創作了107部交響曲,莫扎特寫了47部),他們把這種三段式結構用到了交響樂中。然而三段式結構最終被四段式結構所取代:奏鳴曲/快板、柔板、諧謔曲和迴旋曲。

劃時代的貝多芬儘管貝多芬在他的第一、第二交響曲中遵循了莫扎特與海頓的範式,他最終還是開創了一種全新的交響樂體例。他以這種方式為後法國大革命時代的聽眾創作。他的《英雄交響曲》實際上是從一個特定的主題獲得了靈感並服從這一主題而創作的。不像海頓和莫扎特那些以優雅、甜美和形式感著稱的交響樂作品,貝多芬的《英雄》專註於表達內心感受,儘管他並沒有脫離形式感(《英雄》的第三樂章依然保留了葬禮進行曲的形式)。第三樂章中諧謔曲的冷酷和憂鬱有別于海頓作品的天真率性;最後的迴旋曲也並沒有那種典型的莫扎特或海頓式的歡快。借用格羅夫音樂詞典里的形容,貝多芬的這類作品是雄偉廣闊且真誠高貴的。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由一個C小調引子開場,並以一個氣宇軒昂的C大調樂章結尾,而第六交響曲《田園》則是一部標題音樂作品,其中的一些段落會喚起一種鳥鳴聲聲和暴雨將至之感——另一部著名的早期標題音樂作品是柏遼茲如夢似幻的《幻想交響曲》,這部作品假想出一個藝術家一生中的某個片段,從他田園牧歌般的愛情夢想到他自己的葬禮。貝多芬對於交響樂的貢獻是如此巨大以至於瓦格納堅持認為交響樂的形式從此再不可能有所革新了。

作為結果,「交響詩」成為了一種更容易被接受的替代方案貝多芬實在是為交響樂的形態設置了相當高的起點。在他去世後,人們開始為交響樂藝術是否還有提升空間而爭論不休。儘管舒曼和門德爾松證明了這一音樂形式依舊具有活力,大部分作曲家卻從此轉向了前奏曲的創作,在這種形式中,作曲家獲得了更多自我表達的可能性;另一部分人的創作則轉向了李斯特所引領的混合了戲劇與音樂的「交響詩」形式。有著和交響樂樂章相類似的結構,交響詩卻更專註於對場景和圖像的展現,而對遵循傳統音樂範式沒有多少興趣。標題音樂通常可以由三個美學要素來定義:壓縮多個樂章放到一單元里;將音樂和外在世界相連;它將器樂演奏作品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與此同時,交響詩也成為了表達民族性情感的有效形式,並尤其受到波西米亞作曲家,例如斯美塔那(《我的祖國》)和德沃夏克的鐘愛。此外,顯然,交響詩這種音樂形式在俄羅斯也備受歡迎,在那裡,用音樂講故事已經成為一種人們司空見慣的表達方式。

現代主義——交響樂的第二個春天儘管如此,交響樂依然承受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挑戰:首先,四樂章式的結構不再像以往一樣是交響樂的必要條件。偉大的改革者阿諾德·勛伯格(A·Schoenberg)將自己的第一室內交響樂全部放在一個樂章中,從此開啟了放棄四樂章式交響樂的先河。在他之後,例如,西貝柳斯(J·Sibelius)的第七交響曲由一個大樂章組成:

而霍夫哈尼斯(A·Hovhaness)則將自己的《聖·瓦爾坦交響曲(Saint Vartan)》分成了24個樂章;庫爾特·魏爾(Kurt Weill)的第一交響曲則也採用了同樣的結構。作為一種音樂體裁,交響樂還遠沒有走向消亡,儘管對於體例的規則要求在逐漸放鬆,可「交響樂」這一術語卻依然明確地指向那些高水平作品。

哈維格·布萊恩(Havergal Brian)在1919-1927年創作的《哥特交響曲》,是世界上最長的交響曲之一,它試圖解決人類的宗教關懷問題。相反地,小交響曲(Sinfonietta)卻指向一種更現代,某種意義上講也更加輕鬆的交響樂作品。

關於交響樂團的樂器18世紀的交響曲通常以弦樂為主,僅為四種樂器而寫: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羽管鍵琴和低音提琴。通奏低音部分由巴松管和羽管鍵琴共同完成。

漸漸地,交響樂團中的樂器有所增加,開始是號,偶爾會是一對雙簧管,再後來,號與雙簧管同時出現在交響樂團中。經過整整一個18世紀,其他樂器也逐漸被加入到管弦樂團里:長笛(有時取代了雙簧管),一部分巴松管,豎笛以及小號和定音鼓。在18世紀末,一個標準的交響管弦樂樂團需要由上文提及的全部弦樂器,多對管樂器(長笛、雙簧管、豎笛、巴松管),一對號,和一個定音鼓組成。鍵盤樂器(羽管鍵琴或者鋼琴)依然是備選之一。

在19世紀的100年間,長號被加入進交響管弦樂團(參見貝多芬的第五、第六、以及第九交響曲)。低音鼓、三角鐵與鈸(有時也用短笛)這個組合在18世紀只被作曲家用來豐富音樂層次,從19世紀下半頁開始也逐漸被不帶任何含義地廣泛使用。儘管在整個19世紀中,更多的樂器加入了弦樂與管樂器樂組,但這可不僅僅是為了保持多樣性。所以,現在你能理解為什麼馬勒可以寫《千人交響曲》嘍?


推薦閱讀:

陽宅風水有講究,這些入門級知識你知曉嗎?建議初學者加以收藏!
龍魚知識大全(一)
作文中的細節描寫法_知識學習_奎文教育網
這些茶知識,你可能錯了好多年!
8首幼兒園安全知識自救兒歌,一定教給孩子~

TAG:冷知識 | 知識 | 交響樂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