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蘇興講堂|王陽明《家道與家訓》第一講

導讀

我們該如何來教育孩子,讓他們度過幸福、快樂的一生?又該怎樣促進身心的成長,獲得內心的充實富足?

王陽明先生作為中國歷史上真正做到「立功立德立言」的偉人,他將一生的實踐智慧融入家訓之中,綿延子孫後代近500年,其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奧妙?

讓我們通過蘇興老師的分享,來獲取這種修身、齊家的智慧吧!

蘇興講堂

王陽明先生家訓共96個字,初讀時,我感覺很簡單。

因為我們學了很多的家訓家道,譬如《朱子治家格言》、《范文正公家訓》、《曾文正公家訓》,包括之前講過的諸葛亮的《誡子書》,而陽明先生的家訓家道只有96個字,更為簡單。讀罷後,我仔細咀嚼這簡單幾字的玄妙之處。

結合陽明先生的心學及他一生的事迹,我瞬間茅塞頓開,才知曉樸實的文字中蘊含的是大道。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文化,論其玄妙,《易經》、《道德經》、四書里的《中庸》、《大學》等諸多經典的學問更為深廣。簡而言之,儒家經典甚至可以貫穿到幾個字之中,比如仁義禮智信,或者恭寬信敏惠,或者八德孝悌忠信禮儀廉恥,這些都是為人處事的學問。

蘇興老師

前幾天,我和一位老師探討,繼而發現一個問題。

他問我說「蘇老師,我發現,學了這麼多年的儒家學問,最後只不過是幾個字,那為什麼又要學這麼多的學問呢?」我告訴他,儒家學問、聖賢之道,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朝代,於不同的經典,都有秉持和蘊含的道。

大道至簡,陽明先生的家訓家道,也是符合這個原理。寥寥幾字雖簡單,但一個家庭只要做到了,一定能教育出孝子賢孫,蘊藉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才德。

從事一線教學多年的經驗令我領悟到,真正影響孩子、家庭及孩子以後長遠發展的因素,不僅是他本身家族的財富、地位、更多的是文化的傳承,而這種文化傳承本身,不在於孩子懂了多少知識,聽了多少聖賢教誨,而在於他行了多少!

陽明先生的家訓家道,如果講其內容,世人也許皆曉,但它的微妙之處,就是不講太多道理——讓孩子自小要注重於行,這也是陽明先生學問的核心之一——知行合一。

他的家訓家道並不是我們今天聽一堂課就懂的,道理本身就不難,難在怎麼做。所以這96個字,必須立足於行。

王陽明先生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悌。

勤之一字,之前講曾國藩先生家訓的時候,已經說過,天下之庸才,皆以一個惰字敗,平庸的人皆因懶惰。讀書二字,從諸多家訓經典中,我們都能得到啟發——一個家庭的興衰成敗長久與否,取決於文化的傳承。

陽明先生亦體悟深遠,其父親王華,是狀元,其祖父王倫飽讀詩書,祖輩追溯到前六代更是如此。前六世祖70高齡亦在朝廷之時,皇帝問其治國之方略,其以飽讀詩書之才滔滔不絕,令皇帝頗為讚賞。

真可謂詩書傳家久。

反觀陽明先生的家訓,96字前三字:勤讀書。就好像曾國藩先生所說,如何看一個家庭的興衰成敗,條件有三,一是要早起;二是要幹家務活;三是要讀聖賢史書。

勤讀書後面三字講要孝悌。儒家文化,立足於孝悌為根本,《論語》第二句有說「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歟」。

陽明先生傳家謹遵孝悌,其祖父和曾祖父,都特別講究這二字。比如祖父王倫,他是教私塾的私塾先生,積蓄本就微薄,但他仍拿積蓄的一半奉養母親,另一半拿去資助弟弟。所謂孝悌,一個人一旦做到之後,便能夠承祖宗之德!

陽明先生書法

曾經有一位做傳統文化的老師,請教我如何辦學。

聊過之後,我發現他對於我給他的建議,有時直接予以否定,單說自己辦學、授課的主張。《論語》里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對方是來虔誠、虛心地向我請教,因而我用多年的教學經驗和體悟的教誨來誠懇地勸誡於他,但他仍是固執己見。通過這一點以及他個人的面相,我能推斷,他個人的孝悌是不圓滿的。

聊了一段時間之後,他亦無改變。

最後,我特別直接地問了他一句話,「冒昧問您一句,您別介意,我說您對您父母,尤其是您和您岳父母之間,相處如何?按我的經驗來看,您可能相處得不太好。」

這人一下愣住了。忙說「蘇老師,我確實和我岳父母相處的不好,有多年的過節,您怎麼能看出來的?」我答「我這麼虔誠地跟您在解答您的疑問,並把我多年的經驗全部給您,而您卻不斷地說自己的主張,非常固執。您這種情況下,一定和您的長輩相處的不好,因為如果您懂得尊重父母,如今以學生的角度來探討求教,不會以這種態度,並且我估計,您的夫妻關係也有問題。」

他沉默了一會兒,說「您怎麼知道的?」我說,「您如此固執己見,因而能看出來,您比較保守自己的觀點,在您的夫妻關係中,您又是男性,您必然不尊重她,必然是自以為是,導致夫妻關係不好。」他說「是這樣的,蘇老師,可是,您為什麼說這些呢?」

我接著說,「您想做傳統文化教育,如果家不齊,想治國平天下,是很難的。真正做傳統文化的教育,是要教化一方,起碼他要為人師表,而您沒有做到孝悌,因而固執己見,和師長相處有問題,您和師長相處有問題,您連父母師長的話都固執己見,直接對抗,且您對於家長的態度,也可能不太委婉。我們說這個孝,在於敬,在於順!您可能都做不到,那麼您的夫妻關係必然不好。」

他很慚愧。

我繼續說「當你和父母、師長、夫妻都相處不好的時候,你很難和你的老師家長相處得好,人際關係沒有做到,你想辦好教育是不可以的,是不可能的。他最後被說得心服口服。他說「蘇老師,那你看我如何做?」我說「你要做好孝悌,無孝悌難以成事功!」

所以,陽明先生在家訓家道中說完勤讀書,立馬講要孝悌。而我們家長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之中,雖然知道孩子要做到孝悌,但自身沒有做好「行」,有時在孝悌不知的情況下,也會犯很多錯誤。

王陽明家訓

前段時間我在另外一個地方講課,有一位家長,請教我教育子女的問題。

我問他「你的孩子對你無禮,甚至不愛學習。那你個人在家庭教育之中,能否身教做到?說的直接一點,你平時和父母相處,孩子都看在眼裡,你是不是有時不恭敬?」那位家長也是面露難色,感覺很慚愧。

我說,「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我們說要孝悌,不是空說理論,要去「行」,要時刻反問自己,我們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做到了幾何?

陽明先生本身非常孝悌。當官時,曾連續四次上書朝廷,說要回家看望祖輩,看望父母。當其被貶到貴州龍場時,境況已然非常凄慘,入獄之後被打40大板,生命垂危之際,仍不忘去看望父親,請教他的父親如何?

他的父親答「你進盡忠言,即使被貶也沒有關係。」

父親之言給了他很大的力量。

從家道傳承來說,陽明先生及其祖輩,將孝悌之道發揮到了極致。

推薦閱讀:

王陽明:天地萬物都在我心的作用範圍之內
知恥即良知,王陽明的神證明
聖賢之路《知行合一王陽明》
王陽明:何為知行合一
淺論王陽明及其「心學」

TAG:王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