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陶弘景的師承治學及學術經驗

陶弘景,南朝齊梁間著名醫藥學家,著有本草學名著《本草經集注》。陶氏初涉醫界,乃受葛洪影響,雖其祖父及其父也通曉醫理,但細研其生平記述並無家傳之痕迹,乃為研書所悟,概全憑自己潛心琢磨,終成一代名家。在其治學過程中,可謂稱道者極多,尤其是對本草學的整理、中醫分症用藥等新創舉,具有較高的科學及臨床價值,值得探討,現述其要於萬一,以為引玉之磚。

1 、涉獵廣泛勤於實踐

中醫學是在古代許多學科基礎上凝練而成的,這些學科之間存在著有形和無形的自然滲透,學者要功及他說,方能融會貫通。古代醫藥學家大多在其他學科中也可造詣頗深,以家冠首,非有廣泛淵博的學識不能體會古醫學的深奧晦澀。而陶氏恰為此中人也,他精通曆法、地理、音律、數術等科學,如陶氏曾造渾天象一台,高三尺左右,地居中央,天轉而地不動,若發動機關,則天地相會合,製作巧妙精緻,可謂天資聰慧,博學多才。

陶氏收集了大量豐富的本草資料,「博覽本草藥性」,尤其是所著的《名醫別錄》記述了兩漢、魏晉以來的名醫經驗,包括名醫常用的新藥物和記述的《神農本草經》中藥物新應用,為編纂本草學著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陶氏在為道求仙期間,遍訪力所能及的名山大川,普求仙藥,親自採挖,積累了豐富的藥學經驗。這也是著述有實用價值本草書的前提。

2、 為道本善體民救疾

陶氏崇尚道學,晚年皈依佛門,也恪守著佛道之家的慈悲仁愛,不以權貴衡人,不以貴賤待人,以拙濟疾苦為己任,反映了其高尚的醫德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陶氏隱居之前,身居皇城,但見「輦腋左右,藥師易尋」,未見病人求醫之難,隱居到山鄉之後,看到「窮村迴野,遙山絕浦」之間,百姓患病得不到及時治療,妄死者為數甚多,便從道家的本性中自然產生了拯濟救疾之志,遂有「夫生人所為大患莫急於疾,疾而不救,猶救火而不以水也。」自感隱居以來「雖每植德施功,多止於一時之設,可以傳世於後代者,莫過於撰述。」故以很大精力、物力從事本草學醫籍的整理研究,並隨時登山越澗採藥,每過窮鄉僻壤,必四處走訪村民,撫貧恤寒,「拯救危急,救療疾恙,朝夕無倦,其別有陰恩密惠,人莫得知之。」

3、 更新分類獨闢蹊徑

陶氏對本草學的貢獻極大。除對《神農本草經》中有關中藥的產地、形態、鑒別、採收方法、性味功效等考證修訂及精細總結考訂古今度量衡外,其主要貢獻為確定了藥物的分類排次,澄清了歷代本草學中的混亂狀態。

《神農本草經》對藥物的性味、功用和主治寫得比較詳細,不過其分類很粗。吳普等人所整理的《神農本草經》對究竟有多少種葯說法不一,並把三品葯混於一談,甚至弄錯了某些中藥治療的病證。陶氏深感此書之不便,故而大膽改革,摒棄了《神農本草經》按有毒無毒及扶正祛邪而分上中下三品的分類方法,比較科學地將藥物按自然屬性分為玉、石、草、木、果菜、蟲獸、米食、有名未用等七部。除有名未用一類外,其餘每類再分上中下三品。這種「天產自然類別」分類編次方法,比較系統、科學,具有獨創性,其影響深遠。在此後的一千多年間,一直被後世醫家所採用。

4、 葯症相應便捷實用

陶氏不僅為藥學家,亦為醫學家,這也是古代大多數醫家的一個顯著特點。陶氏創用了「諸葯通用法」這一分類方法,即以藥物的治療性能進行分類,在按病分類中,列舉了治療八十種疾病的常用藥物,如治風常用藥物有防己、防風、秦艽、川芎、獨活等;治黃疸病常用藥物有梔子、茵陳蒿、紫草、白鮮皮等;治水腫病常用藥物有大戟、甘遂、澤瀉、葶藶子、芫花、巴豆、豬苓、商陸等。這不僅提供了臨床用藥的方便,而且將藥物按主治作用進行分類,這是一種創新。

5 、以病為綱以證為目

陶氏對病證的分類亦有獨創。如霍亂為綱,下列嘔噦、轉筋兩目,因霍亂生嘔噦,嘔噦失水則轉筋,其分目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後來宋代的唐慎微在《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將霍亂、嘔噦、轉筋作三項直書,其實是病證不分。另外,陶氏所列病證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如治風通用以下分風眩、頭面風、中風腳弱、久風濕痹、賊風攣痛、暴風瘙癢。傷寒下列大熱,勞復之後再列溫瘧,並說明溫瘧之熱與傷寒大熱有別等。分別病證如此有系統為後來撰述病源、載列驗方之模式。

6 、辨證論治偶有創舉

陶氏對中藥頗有研究,對疾病的辨證論治卻少有發揮,但對某些疾病卻有獨到的見解。如對消渴病的認識就足見一斑。

消渴病首見於《黃帝內經》,其關於病因及治法也有了初步而較簡單的認識,除論及火熱及稟賦不足外,也暗示了濕郁的重要性,至陶弘景則有了進一步的發揮。其在《補輯肘後方》中論及消渴小便多時曰「栝樓根八分,知母五分,麥門冬六分,去心,土瓜根四分,人蔘四分,苦參四分。右六味搗篩,以牛膽和丸如小豆,服二十丸,日三服,麥粥汁下。」「黃連不限多少,生地黃汁,生栝樓汁,羊乳。……捻為丸,如梧子大,麥飲服三十丸,日三服。」從上論述以葯揣因,發現基本上是《內經》火郁和張仲景《金匱要略》腎虛的綜合,故在用藥時以清鬱熱及滋陰為主。這裡不難看出,後世關於消渴病之「陰虧燥熱」的病機學說實導源於陶弘景。其治療中選用黃連、生地,反映了治療消渴病已突破了經典中多從腎氣虛立論的思路,創立了清熱滋陰治療消渴病的根本大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7、 氣功養生以延天命

陶氏身為佛道真人,重視養生及氣功,既利己亦利人。結合導引按摩動功鍛煉是其特色,後世不少功法源於陶氏所著的養生、氣功專著《養性延命錄》。陶氏主張練氣功以求長生,對氣功學頗有研究,特別重視練氣,指出「可久於其道者,養生也,常可與游者,納氣也,氣全則生存。」在氣功鍛煉時,陶氏強調精、神、形的關係及精、神、形同時鍛煉的重要性,並強調練氣功的人,尤要注意保護精,使精、氣、神、形之間相互促進,更收長生之效。陶氏還主張練氣功要動靜結合,以靜為主。其所行各種功法大多切實可行,如吐氣法的論述,是六字氣訣法的現存最早文字記載。同時指出如果鍛煉時注意了動靜相兼,無所偏廢,就可使精神靜謐,氣血流暢,正充邪卻,而獲強身延年之效。

8 、精窮採制以助藥效

陶氏還特別指出藥物的產地、採集與療效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如記述常山以雞骨者為真,麻黃應於秋季採收。

陶氏亦注重藥物的加工炮製及配製方法,如指出麻黃去節,黃連去鬚毛,石韋颳去毛,桃仁、杏仁去皮尖等;果實、種子類如山茱萸、五味子、決明子等須打破後用;堅硬的角質類葯如犀角、羚羊角等鎊刮為屑用;礦物類須搗碎等。在炮製方法上記有去木心、去殼、去皮心、去瓤、細切、薄切、搗碎、捶破、鎊、刮屑、銼炙、熬、煎、煮等製法。陶氏對採集、炮製的重視,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陶氏確系富有廣博理論知識、熟練臨床技能,並具創新精神的一代名醫。其精深的學術思想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很值得後世學習、繼承和發揚。

編輯:新雨
推薦閱讀:

釣友分享丨冬季筏竿釣鯽經驗談
至高無上:來自最偉大證券交易者的經驗
歷史的經驗(南懷瑾著)
【飛翔經驗:戒色就是一場念頭的戰爭】第51季
50條經驗包你戀愛結婚不吃虧

TAG:學術 | 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