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五集)

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08/7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2-0015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今天從第六頁第一面,從第六行看起,從《要略》:

  【是故沙彌剃落。先受十戒。次則登壇受具。今名為沙彌。而本所受戒。愚者茫乎不知。狂者忽而不學。便擬躐等。罔意高遠。亦可慨矣。】

  這一段是蓮池大師的《要略》。昨天我們講到《增注》,弘贊律師的《增注》,把蓮池大師這段《要略》,「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乃聽教參禪」,弘贊律師這一段注得相當的多。我們今天這一段就是接上面來的,這段話是蓮池大師一個感慨的話。

  『是故沙彌剃落,先受十戒』。我們一般出家剃頭,要先受沙彌十戒,先受這十條戒,就是你剃除鬚髮就要受這個戒,這是佛陀當年規定是這樣。『次則登壇受具』,這個次是進一步的。「登壇」,我們這邊有《佛學辭典》的註解,「築高壇行授戒式之處曰戒壇」。這個壇,它是築一個台比較高,這個叫壇。登上這個高台,接受受戒的儀式,這個處所就叫戒壇。「受者登此受戒也」,受戒的人登上這個壇接受受戒的儀式,這個叫登壇。所以這個叫戒壇。這裡還有一個「戒場,「授受戒之道場。同於戒壇。但戒壇者,自地而立,戒場僅限平地耳,釋氏要覽上曰:今言壇場非一也。壇則出地立基,場則除地令平。今有混稱,蓋誤」。這是說戒場跟戒壇,壇是築高台的,築一個高高的台叫戒壇,戒場它是平地,沒有築高台,沒有築高台叫戒場。所以我們一般講壇場非一也,壇跟場它是不一樣的,非一就是不一樣的,「壇則出地立基」,壇是出這個地面上築高台;「場則除地令平」,把地把它弄平。「今有混稱,蓋誤」,現在有混合起來稱呼說壇場,這個是錯誤的,蓋誤就是錯誤,壇跟場它是兩種不同的形式。「次則登壇受具」,受具就是受具足戒,就是比丘戒。你必定要先受沙彌戒,沙彌戒學會了才能登壇受比丘戒。因為沙彌十戒是比丘戒的基礎,沒有沙彌十戒,比丘戒也做不好。

  『今名為沙彌,而本所受戒』,「今名」就是說名稱稱為沙彌。沙彌前面我們講了一段,有驅烏沙彌、應法沙彌、名字沙彌,我們現在大部分都是屬於名字沙彌。要真正做到沙彌戒,當然也有它一定的條件。根據弘一大師的《演講錄》,他說你要得沙彌戒,要有兩位清凈比丘來給你傳授,來教你,你才能得這個戒;要得到比丘戒,要有五位清凈比丘。現在這個時代,在我們中國,從南宋之後就沒有真正的比丘,所以這個戒自然也就得不到,得不到,我們現在看這個書主要是學習。明朝末年,我們凈宗九祖蕅益大師,他也給我們做一個示現,他就是依《占察善惡業報經》佔到清凈輪相,然後在佛前受比丘戒。後來各種因緣的關係,不能如理如法的持比丘戒,又從比丘戒退到沙彌戒。所以他的著作裡面都講「菩薩沙彌智旭」,他做到沙彌戒。

  現在老和尚也是要求我們,希望能做到沙彌戒。這個就相當不錯,當然如果你能夠進一步去做到比丘戒,那是更好。但是我們現在如果你不依《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個方式,這兩個戒都不可能會得到,現在唯一的方式只有找《占察經》。我們現在看戒律的書,必定要去深入。老和尚勸我們學習,我們要知道怎麼去修學,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得成,學不成,這完全靠自己,師父他只是給你指點,指點一個修行的方向,要怎麼修,從哪裡下手,這個都要靠自己。所以這些年來,我也是在這個地方不斷的去留意。所以我看到《占察經》,知道這些古來祖師大德他們怎麼得到這個戒。我們現在要來學習這個戒,這個經不能不讀,如果不讀這個經,我們的戒就學不到、學不好。

  沙彌,「而本所受戒」,就是你本來所要受的這個戒。現在如果要受持這個戒,在小乘戒來講,也必須要有個環境。這個環境也相當重要,你沒有這個環境,你要受持這個戒也有障礙。這個環境就是有一個僧團,大家見和同解,大家發心要來學這個戒,有四個人以上就可以一起共修。你有一個地方,自己一個道場,或者是茅蓬,大家來學習,這就比較沒有人障礙。如果你住人家的道場,學習起來也會有障礙。我舉出一個例子來講,譬如沙彌十戒有一條過中不食,你住的道場人家都有吃,我們不吃,跟這個道場的人就會有一點隔礙在,吃的人他也覺得不太好意思,不吃的人他也覺得說好像他修得比較好,心理上總是會有些疙瘩在,大家想會不會這樣?以前台北有個在家女眾,有一天到道場,我說請你來吃晚餐。她說我現在晚上都不吃。我說你是不是持午?她說沒有沒有,我是胃不好,不是功夫好,她趕快做解釋。這就是你在一個環境上它就會有一些,彼此之間會有一些困擾。譬如說你這個地方大家都有吃,那就大家一起吃,反正大家都吃,也就沒有什麼罣礙;如果大家都不吃,也就大家都不吃,那也沒有什麼罣礙。但是如果你要持這一條,我是建議還是要有個環境。如果大家發心來修這個,大家都不要吃,反正大家都不吃就好了,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但是如果你有事情出去到其他道場,或到其他環境,或者人家請客,那時候可能要開緣,人家吃你可能要跟著人家吃。像以前老和尚他就是,在台中蓮社他也是持午,日中一食,李老師也是持午,但是有居士請客,他們都去應供,晚上都去應供。為了接引眾生,讓他們生歡喜心,他們也是吃,他都會帶老和尚一起去給人家請客。老和尚說:我持午。他說:你這個時候要去給人家請客,讓他生歡喜心,接引他入佛門。這個時候就是開緣,這個也要明白。到那邊你要吃得讓大家高興,那些居士才會生歡喜心,他才樂意來學佛。如果請你到他家去,他菜擺了一桌,你坐在那邊都如如不動,我看他心裡也會很難過,是不是?請你來等於沒請。這個很重要。如果我們要持這個,剛開始不熟悉的人你給他請一下,如果你要堅持持午也並不是說完全不可以,你只要告訴居士說晚上不吃,請客最好請中午,這個大家也可以理解,一般居士他也能夠理解。除了特殊情況,一般他沒有學佛的,他完全不知道的,那是開緣。

  另外就是不持金錢戒,不持金錢戒就是說,你要守這一條,你就不能有私人的私房錢。弘一大師也講,這條戒其實也沒有那麼不好持,也不是說完全不能拿錢,不拿錢是防止你貪心,你有錢就會增長貪心。但也不是說你完全不可以放錢,銀行都不能有存摺,不是這樣,但是你要公開。像我的存摺都放在道場,都給慈師她們,我是過路財神,有時候連摸一下都沒摸到也就充公了。你拿錢可以,你要說凈,說我拿這個錢要幹什麼用。譬如說你身上準備一點錢,特別我們在外面,出門在外,或者你開車,要加油,要坐車,你跟你這個僧團的人羯磨表白說:我這個錢是要做什麼用的。這個叫說凈。說了就不犯戒,我這個錢是預備做什麼的,買什麼東西的。但是你不能自己私藏,我有一筆私房錢,那個就犯戒。

  這是給大家說明,我們有些錢也要公私分明,你自己需要用的預備一些錢。譬如說你身體不舒服,自己要買個葯或者怎麼樣,這跟大家說凈就不犯戒,你先預備著,因為你不是要積財傷道。這一點也不是說不可以,只是說大家要有這個共同的共識,然後大家在一起修這個戒、來學習這個戒,就沒有障礙,就不會出問題。其實你們住山上去找個茅蓬,幾個人在那邊修沙彌戒是很好修的,修一段時間你就會心清凈,就有神通。因為你沒有受到污染,把這個污染隔離掉,你心就會慢慢恢復清凈,清凈心現前你就有通,你就會通,預知時至並不困難。所以戒幫助我們得清凈心。先把它遠離,因為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很重,你一接觸習氣毛病又起來。所以先疏遠,先拉個距離,先不要去接觸,讓你心清凈到一個程度,不會受影響,你再去接觸就沒問題,再去度眾生。所以戒它是前面一個階段的前方便,就是五年當中要學習這個。

  「而本所受戒」,剃了頭本來這十條戒就應該要去受,剃了頭你又不接受這十條戒,那何必剃頭?所以本所受戒。『愚者茫乎不知』,「愚」就是愚痴的人,「茫乎」,他也不知道。剃了頭,該受這個戒,他也不知道,那是愚痴,沒智慧的人。『狂者忽而不學』,「狂」就是說狂妄,他不重視這個,「忽」就是說忽視、不重視,他也不想學。『便擬躐等,罔意高遠』,「躐等」就是說他想一步登天。躐等,這個音是獵,躐就是超越、跳過去的意思,就是想一步登天。好像你要到三層樓,不經過第二層,從第一層要直接跳上來,這個叫躐等,就是學習他沒有按照次序。「罔意高遠」,這個音念網,罔這個字是古字。罔在《論語.為政篇》裡面有講,這個罔也有迷惑、困惑的意思。《論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論語》裡面這個罔就是迷惑。學習不按次第,想要達到很高遠的成就,這是達不到的。所以蓮池大師講,『亦可慨矣』,「慨」就是感嘆的言詞,感嘆的話,這個慨就是很感嘆,給我們說明這樣學習不可能會有成就。

  我們接著看弘贊律師的《增注》,我們接著往下看,在第六頁第一面倒數第二行,「是故者」,是解釋《要略》,「是故沙彌剃落」,他解釋是故兩個字,者也是一個語助詞。是故者,什麼叫事故?這兩個字,「承上起下之辭」。這個是故,就是這個緣故,就是接上面這個解釋,就是這個緣故,所以叫承上起下,承接上面的文義下來的,然後開啟下面要講的話,承上起下之辭。「謂三無漏學,以律儀為首」。戒定慧是三無漏學。所謂無漏就是超越三界六道,這個叫無漏。戒定慧以律儀為首,戒是擺在第一個。所以中峰禪師他編《三時繫念》,一開頭就唱戒定真香贊,他不是先唱爐香贊,他先唱戒定真香。他把戒定真香擺在第一個,意思很明顯,也是告訴我們,我們修學要從戒定下手。我們《三時繫念》你要做得有效果,中峰國師已經很明白告訴我們,一開始叫我們唱戒定真香,就是告訴我們,你要從戒定開始。我們《繫念》,你現在要做得有效果、如法,你不從戒下手不行,這個中峰國師就給我們編得很清楚、很明白。中峰禪師他在家的時候就受了五戒,他重視這個基礎,因此他的成就非常快。

  所以戒律就像打地基一樣,你這個基礎做好了,你上面要怎麼蓋,要蓋多大、蓋多高,都可以;你要趕工,要怎麼蓋,要很快速的蓋好,都可以。你這個基礎沒有先弄好,你後續的都不能做、不能動,你快也快不了。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你這個基礎沒有先做好,你上面就沒有辦法繼續去做,有很多東西、材料都擺在那裡不能動工,因為你基礎還沒有做好;基礎做好,後續他就可以很快速的去把它蓋起來。這個以前有做過建築業的人,大家都知道,你基礎沒有先做起來,後面所有的工作都不能進行。戒律就是基礎。我們學佛了,想要得到很高的成就,像現在老和尚講《華嚴》,但是你這個基礎沒有。為什麼老和尚最近這麼重視基礎?因為你沒有這個基礎學不來,一真法界很好,但是你入不進去。我們總是在門外徘徊,入不進去,問題就是出在沒有戒學的基礎。三無漏學,經是定學,論是慧學,律是戒學,以律儀為首。

  「出家五眾,十戒為先」。出家有分五眾: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一共五眾,女眾多了一眾出來。出家五眾,不管你是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這五眾以這十條戒為優先。「故其始落鬚髮,即令稟受」。聽說大家落髮了,滿老也都給大家授了沙彌戒。我們現在受的沙彌戒是一個形式,受了之後你要知道進一步去學習。實在講,還沒有落鬚髮之前,最好就先說明,讓要落髮的人他有個了解跟認識,我出家首先應該修學什麼戒,要讓他了解,然後再落髮,這樣會比較好。不然有些人他剃了頭才知道要受這個戒,受這個戒他又不願意,這就很煩惱,這樣有剃頭跟沒有剃頭就沒有什麼差別。如果我們剃了頭不能修這十條戒,那跟在家人就沒有什麼兩樣。跟在家人只是差一個剃光頭,穿的衣服跟在家人不一樣,就只差這個而已,沒有什麼兩樣;是剃了光頭的居士,我們現在一般都是剃了光頭的居士。剃了頭,要知道這個形象要修什麼戒,這是一定要的。現在很多出家的人,他剃了頭,他糊裡糊塗剃的,看到人家剃頭滿好玩的他也剃,剃了他也不知道要修這個戒,所以也都這樣空過。標準就在這個十戒,出家五眾,十戒為先。

  「故其始落鬚髮。即令稟受。由梵行無虧。次乃方許登壇受具。壇即戒場。此場僧共秉法羯磨而成。若非此場。戒無由得。」這是講你怎麼得到這個戒,要經過戒場如理如法的秉法來做羯磨,這樣才能成立;如果沒有透過戒場,戒無由得,你這個戒得不到。這裡是講我們開始剃頭之後就要秉受,秉受就是要接受,接受這十條戒。接受來學習之後,「由梵行無虧,次乃方許登壇受具」,你十條戒都能落實做到,包括後面這二十四門威儀都能做到,再其次,乃方許,乃就是才可以,才可以允許登壇受具足戒,這是一定的程序。現在戒場都是三壇大戒一次完成,在短短的一個月當中,前面半個月受沙彌戒,再過一個星期,大概二十二天,就受比丘戒,登壇受比丘戒,最後就受菩薩大戒。所以在台灣傳戒,大陸大概也是差不多,它都是三壇大戒一次完成,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一次完成。現在受這個戒,當然是在形式上受個戒,實質上得不到這個戒。受這個戒,弘一大師也建議我們去受,受了之後你再來學,你再來學這個比丘戒,比較不會受到人家的批評。因為佛有規定,你沒有受比丘戒不可以看戒本,不可以看,受了你才能看。你為了要學習戒律你要去受,受了你看就不會受到別人的批評。

  「梵行無虧」,梵行就是清凈行。「梵行,梵者清凈之義,斷淫慾之法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則生梵天。《智度論》(《智度論》就是《大智度論》)曰:斷淫慾天皆名為梵天,說梵皆攝色界,以是故斷淫行法名為梵行,離欲亦名梵,若說梵則攝四禪四無色定」。這是給我們解釋梵行的意思。梵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清凈的意思,行是行為,清凈的行為,清凈之行。怎麼樣才是清凈?要斷淫慾,這是第一個。所以在沙彌十戒第三條不淫慾,就是不能有男女關係,不能結婚。在家居士優婆塞、優婆夷,五戒他只是不邪淫,沙彌戒是不淫慾,連夫妻都沒有,都不行,這個斷了,你才能修到梵行,才會達到真正的清凈。

  在古印度,不但佛教,其他宗教,像婆羅門,他們修梵行的也很多;像我們中國道教,他們也有出家修行,他也不能結婚的,這些道士、道姑他也不能結婚;西洋的像天主教,天主教的神父跟修女,他們也不結婚的。這個就是修梵行。這個你修成就就是梵天的行為,你將來會生到梵天,梵天就是清凈天;如果你不修這個,你達不到梵天。梵天最起碼是色界。《大智度論》,「斷淫慾天皆名為梵天,說梵皆攝色界」,所以說梵,色就是色界,色界天以上,色界初禪以上;「以是故斷淫行法名為梵行,離欲亦名梵」,就是五欲他都遠離了,所以這個梵,「則攝四禪四無色定」,四禪天、四空天都要斷淫慾。如果你不斷淫,你修得再好,生到天道還是在六欲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層天叫六欲天,還有男女飲食的慾望。但是愈高層次的天,他的慾望就愈淡。我們人間算是一半一半,天道的人五欲他比我們人要淡,六欲天,到色界天是完全沒有,這個五欲他就沒有了,他才生到色界,生到無色界。另外梵又有一個意思,「又涅盤名梵,證涅盤之萬行,雲梵行」。「又涅盤五行之一。菩薩利他之行,能為一切不善之對治,離過清凈,故名梵行。」這又是另外一個解釋,涅盤也叫做梵行,這是在我們佛門講的。涅盤五行之一,就是五種行法之一,菩薩利他之行,菩薩利益眾生的修行。能為一切不善之對治,對治一切不善,遠離這些過失,得到清凈,故名梵行。這是又另外一個解釋。

  下面我們看「羯磨」,這個我們也常常看到。羯磨也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叫作業,「作授戒懺悔等業事之一種宣告式」,宣告式就是說它一種儀式、一種方式。羯磨就類似我們現在講的會議一樣,你透過這樣一個方式來宣告,這叫做羯磨,像授戒、懺悔,這是一種羯磨。「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透過這個宣告的方式成就這樁事情,這就叫羯磨。下面,《慧苑音義》這本書裡面講,「羯磨此雲辦事」,我們中文叫辦事,辦事情,「謂諸法事由茲成辦也」,就是各種法事由這個羯磨來成立、來辦,才能辦得成,透過這個羯磨。

  下面也給我們再註解這個羯磨,「必具四法:一、法。正舉行之作法也。名之為秉法」。法就是方法,舉行的一個方法,你正在舉行這個方法、方式,名之為秉法。「二、事。或犯罪之事,或懺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實也」。就是透過這個羯磨所行的事實,譬如說這個僧團,他犯了什麼過失,他要懺悔這個事情,大家同意,這個事情就可以通過。「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數也」。譬如行羯磨,你的法定人數要多少。一般我們一個最基本的僧團是四個人,四個人在佛門就稱為一眾,四個人以上就可以稱為一個僧團。有些事情你必須要大家同意,譬如說我們這個團體有四個人,大家都要同意。如果你說我們今天要吃什麼菜,那可能就不一定要大家全部到齊,可能你跟買菜的、煮飯的,或者大家吃飯的時候講一聲,大家沒有問題就去買,那就不一定要達到法定的人數。如果比較重要的事情,這個人數一定要夠,這個就人定人數。「四、界。行羯磨處之結界也」。界就是一個處所、一個場地,在什麼地方來做羯磨,這個叫結界。

  所以你受這個比丘戒,他都是透過羯磨,很多方式。譬如說我到六龜,那時候是廣欽老和尚,他一生就傳一次戒,我出家剛好就去他那邊受戒,也第一次看到他,在那邊住了一個月,在高雄妙通寺。他說傳了戒就要走,果然到第二年他就先走了,後來李老師四月走了,他一月份走了。我們那次的戒場就比較特殊。廣欽老和尚他是得戒和尚,因為他也年高位重,他九十五歲。當時在台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白聖老法師,他也是年高位重。一般都是請理事長去當得戒和尚,一般的寺院,但是廣欽老和尚的輩分比他還高,當然他也不好去做得戒和尚,所以他就做說戒和尚,多了一個說戒和尚,還有羯磨和尚。三師七證一般是三師,我們是四師,多了一個說戒和尚。一般是三師七證,然後下面是開壇、引禮這些。我們受戒,透過一定的程式要先問,譬如說第一條不殺生,要先問,第二條不偷盜,每條戒都要問,傳戒的戒師要問你,你有沒有殺過生?你曾經有殺過生你就說有,沒有就沒有。我們前面幾班大家都說沒有,我是排在第二班,我們那班好像大家都有默契,他問哪一條戒我們都有犯過,我們都說有,都舉手說有。戒師說:你們不可以說有,要說沒有,說有你們就不能受戒。真的是有,我們說沒有不就打妄語了嗎?戒師就教我們說沒關係,方便妄語。我再問你們一次,有沒有?沒有。

  你們就知道,受戒是要怎麼才能夠如理如法的受。如果你這條戒犯了不能給你受,透過這個大會的羯磨不能給你受,不能受你要怎麼辦?你要先去懺悔,因為戒場有懺摩。根據《梵網經》它的懺悔法,你要懺到見到好相,你要看到好相才可以給你授戒,就是你這個業障消除。你曾經犯過戒,就像這個杯子髒了,你現在要倒茶水進去,你沒有洗乾淨不能倒給你,倒下去不能喝,沒有用。授戒就像倒乾淨的水給你,你這個杯子要弄乾凈才可以給你;你的杯子都髒兮兮的,倒了你也不能喝。懺摩就是說你把它洗乾淨,你先去洗乾淨再來,是這樣的意思,這樣大家明了嗎?我們有懺摩,但是沒有達到經典上講的這個標準,都是在一個儀規、儀式上懺悔。所以你要受個五戒,都要問的;八關齋戒要傳授給你,就要問你這個,才能傳給你。你這一生,過去生的不講,就是這一生,從你懂事以來,這些有沒有犯過,要坦白的說,要坦白。如果你犯過就不可以,不可以受戒,受戒哪有那麼簡單?如果根據《占察經》,沒有好相,只要現清凈輪相就可以受。所以《占察經》有這個方便,現清凈輪相他就可以受。所以我們要受這個戒之前,懺悔法非常重要,你要把過去造的嚴重的業先懺除掉,不然你受了戒,你也得不到那個戒,得不到。好像這個杯子髒了,倒給你還是髒的,不是乾淨的,不是清凈的。所以羯磨它有這樣的一個方式。

  如果你業障懺除清凈,你受戒就得戒,你很快就得定,你很快就開智慧,這一定的。你去念佛,打個佛七,保證一心不亂,可以掛保單。現在你沒有搞清楚,怎麼念,怎麼弄,心還是亂糟糟的,因為你沒有把這個基礎搞清楚。如果這個基礎你真正學好了,你會愈學煩惱輕、智慧長,一定是這個現象。如果愈學愈煩惱,愈學心愈不開朗,那個就叫業障。業障現前,你要懂得去懺除業障。我們現在業障現前,自己不懂得去懺除業障,而是跟別人過不去。不知道回頭,我這個問題是出在哪裡,不知道回頭去懺除自己的業障,所以問題始終解決不了。你說這個環境不好,你換個環境還是一樣,因為煩惱跟著你走,你走到哪裡它跟到哪裡,如影隨形。你換個環境,煩惱還是跟著你走,不會說你換個環境煩惱就沒有了。所以你要到極樂世界,要心凈則土凈才能達到,不然你不相應,跟極樂世界不相應,這個非常重要。

  所以這個叫「此場僧共秉法羯磨而成」,羯磨就是透過這樣的形式開會,這是非常嚴謹的,不像我們講的這個。我們現在受戒,幾乎現在連問難都沒有,連這個方式都沒有。我們道場有幾個出家眾,前幾年去台北善導寺受戒更離譜,現在戒場什麼流氓、地痞都去出家,抽煙什麼的,亂七八糟的,看相算命的。那個只是受個形式,沒有實質的意義,根本得不到戒。這是我們現在佛法衰,隨便亂傳戒,這個也是衰的原因。「若非此場,戒無由得」。沒有透過戒場這樣的羯磨方式,如果是一個形式的,那也得不到戒,根本得不到戒。這個羯磨,還是要如理如法的去做羯磨,你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受戒,才能真正得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講到「若非此場,戒無由得」。下面我們明天再來學習。


推薦閱讀:

《溈山警策文》講記 第九講 凈戒法師
奔向驕陽 | 學誠法師答問十分
大安法師:依信願執持名號念念不舍 與佛願相應
上慧下律法師講《楞嚴經》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第十套 8-2)上部
【火供篇】傳法法師:為什麼要做火供?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