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來藏大綱獅吼論》第九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頂禮西天東土歷代祖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的眾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殊勝菩提心!

在菩提心的攝持下,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寧瑪巴持明傳承上師全知麥彭仁波切所造的《如來藏大綱獅吼論》。此次學習共分三科:初善首義;中善論義;後善結義。現在學習中善論義。中善論義又分三分:續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昨天講完了續分,今天進入到正宗分的學習。

甲二中善論義分三: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乙二正宗分分二:丙一、以三大理抉擇如來藏;丙二、遮破對如來藏的顛倒分別。

丙一以三大理抉擇如來藏分二:丁一、評判他宗;丁二、建立自宗。

丁一評判他宗分二:戊一、總評判;戊二、詳盡評判。

戊一、總評判:

己一、依三大理論抉擇眾生具有如來藏

在評判他宗時,全知麥彭仁波切首先有一個總的評判。論中先引出《寶性論》三大理論,再提出他宗的解釋,然後對此做一個評價和判定。論中說:

「首先,若問眾生相續中具有如來藏有何能立的根據呢?《寶性論》云:『佛陀法身能現故,真如無有差別故,具種性故諸有情,恆時具有如來藏。』」

首先全知用了一個問句作為承上啟下的連接。前文提到對如來藏的體性是空還是不空,不同的論師持有不同的觀點。全知給出的觀點是,如來藏本體是空性,自性具有光明,明空兩個部分完全雙融一味。此時就會有人問,在眾生相續中具有明空雙運法界如來藏的觀點,這個立宗有什麼證成根據,有什麼理論支持?就是此處的過渡句——「眾生相續中具有如來藏有何能立根據呢?」全知引用彌勒菩薩所作的闡述三轉法輪了義經——《寶性論》的偈頌作為回答。有人想,對方問的是根據、理論,為什麼引用教證回答呢?因為這種理論出自《寶性論》,一般人根本立不出這樣的一個理論。

在講解這些理論之前我們需要提醒一下,或者作一些聲明。對於三轉了義法輪的很多推理、三相立宗,如果沒有下下乘的基礎,我們根本看不出來是三相決定或者三相周遍的理論。學習這些理論的基礎,首先必須承認三寶。這樣的立宗如果被置於沒有皈依三寶的人面前,是不會得到承認的。如果想要他們承認這三大理論,那我們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來宣講下下乘的佛法。其次要接受大乘。大乘是什麼呢?大乘安立了最初發菩提心,中間修持六波羅蜜,最終能夠現前佛果這樣的道。如果對方在這一點上不能與我們達成共識,三大理論也無法在他們面前成立。如果非要成立,那就像在《般若品》、《寶鬘論》、《大乘莊嚴經論》等經論中一樣,我們需要花更大的功夫和筆墨在小乘聲聞面前建立大乘是佛說。

所以,這兩個前提——皈依三寶和承認大乘,是任何人能夠接受三大理論的必要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才能證成在眾生當下正在生滅的身心相續中,安住著明空雙運、具一切功德相的無為法法界如來藏。

《寶性論》又被稱為《究竟一乘寶性論》或《大乘無上續論》,是在顯宗中達到頂峰的一部論典(按照藏傳佛教講法)。我們知道一般密宗的經典叫做續,為什麼這裡加一個「續」字呢?因為它講述了一切法的究竟實相、每個眾生生命的最究竟實相——佛性如來藏。

全知在後文或其他註疏中都講到,《寶性論》是連接顯密的一個橋樑。顯宗是此岸,密宗是彼岸,中間的過渡連接就是《寶性論》。為什麼說此岸和彼岸呢?因為顯宗是法相因乘,修因得果,因和果之間有很大的距離。因是我們現在修的道,果是果地的佛陀三身。通過有為的道去造作、串修,從而獲得佛陀三身的果,叫做法相因乘。而金剛乘不同於因乘的地方,是果轉為道用。

那麼,既然《寶性論》屬於顯密的橋樑,所以這個橋樑屬於此岸也可以,屬於彼岸也可以。全知的金剛句說,《寶性論》所抉擇的佛性如來藏,屬於基續。《大幻化網》中講了基續、道續和果續。《寶性論》對於基的本性、眾生的心性,依靠九種比喻、十種意義、三種理論做了明確的抉擇,所以相當深。以前,大恩上師在講解此論時說,既然如此,學習《寶性論》需不需要灌頂呢?不需要。因為它是橋樑,雖然宣講了無為法的如來藏,意義通於密宗,但可以被判在顯宗。

在此還需要聲明一下,一般藏傳佛教講的顯宗和漢傳佛教講的顯宗,在範圍上可能不同。我們不能一概說漢傳佛教就是顯宗,或者說顯宗就是藏傳佛教里講到的三轉法輪,甚至把顯宗局限在三轉法輪中的四諦法輪、唯識和空性法門的範疇中。如果按照因乘和果乘來分判顯密,漢傳佛教里有很多圓頓教法,不應當被判為顯宗。

漢地的禪宗、華嚴宗、天台宗的圓頓法門,以《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圓覺經》、《維摩詰經》等了義經典為依據,又以祖師修證的智慧作為印證,所以,應當被判為果乘。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義的凈土也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1],這裡的「相應」是和實相相應。《華嚴經》中說初發心即成正覺[2],《楞嚴經》中說「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意即以不生不滅的心性作為因地修行的根本,圓成果地的功德。天台宗承許自宗的根本經典《法華經》是佛乘,依據是三車喻。羊車、鹿車、牛車,分別比喻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這三者是因乘。但是經中講到,從火宅中出去時,長者給他的孩子的車是什麼呢?是大白牛車,即比喻佛乘。

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白,中觀宗雖然抉擇了空性,但實修的時候還是要依靠分別心。從這點上說,它屬於法相因乘,所以中觀宗認為成佛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而在《楞嚴經》、《圓覺經》、《法華經》和《華嚴經》中,很明確地講到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不歷僧祇獲法身」[3]

因此,不同地方的教法有其各自的體系,我們不能用藏傳佛教的判教方法來判斷漢傳佛教,也不能用漢傳佛教的判教方法來衡量藏傳佛教。雖然彼此有相通之處,但也各有特色。所以,我們對顯密的安立需要稍加鑒別,否則交流的時候,會發生很多障礙。

《寶性論》所抉擇的義,是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或者更清楚一點,則像《法華經》、《華嚴經》中所說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為什麼呢?有三個根據。

第一,佛陀的法身能夠顯現。我們學習了大乘了義法,就知道眾生髮起菩提心,當來決定成佛。既然如此,我們當下雖然沒有現前佛果,但是只要現在發菩提心,當來的某個時刻肯定可以成佛,那時現前的究竟法身,和普賢王如來、毗盧遮那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的法身,毫無二致。而不管唯識宗、中觀自續派、應成派、密宗,肯定都承認佛陀的法身是無為法,是一切二十一部無漏功德法的積聚。

那麼這個法身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按了義經論講,佛陀的法身,或者說佛陀的究竟本體,決定是無為法的功德。那麼無為法的體相是什麼呢?不生不滅,常住湛然,「本初如是後亦爾」[4]——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

《維摩詰經》中,佛陀示現生病,阿難尊者大清早到婆羅門家化牛奶。維摩詰居士看見了,讓他不要這樣大聲說。說如來之身是「諸惡已斷,眾善普會」,即一切惡業斷盡,一切功德善法圓滿,怎麼會有疾病呢?讓一些大威德的諸天、外道和世間人聽到了,會怎麼恥笑呢?天人的壽命都那麼長,如來經過了無量劫的修行,竟然還有病,還會短命。這不太可能。佛陀如果連自己的病都治不了,自己的痛苦都解決不了,談何消除一切眾生的病苦?如來不是雜食之身,不是肉身,如來是金剛之身,如來是法性身。「佛身無為,不墮諸數」,佛身是無為法,不會墮在有為的行列中,所以千萬不要這樣說。

於是阿難左右為難,不化吧,佛讓化的,佛病了;化吧,這位居士又說的頭頭是道。確實,如果如來有生老病死,那修證得果有什麼用呢?後來天人安慰說,阿難,你不要疑惑不要慚愧,還是去取牛奶吧。確如維摩詰居士所說,如來是法身、智慧身、金剛身、不壞身,「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佛陀只是為了度化五濁惡世的眾生,示現生病而已。

又如《法華經》和《華嚴經》中都有「壽量品」,講到如來的壽量不是說這一生做為一個王子,證得菩提,之後活了四十九年就圓寂了。其實如來早於無量劫前證得圓滿菩提。《涅槃經》中也說:「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即如來得到了長壽身,金剛不壞之身。

既然果——當來現前的法身是無為法,那麼往前推,它的因——第十地的法身是沒有變的。如果法身在十地末位時還是有為法,那麼菩薩證得佛果時,法身就必須突然從有為法變成無為法,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接著再推到九地、八地、七地……一地,推到世第一位、忍位、頂位,暖位、大資糧道、中資糧道、下資糧道,一直推到我們最初發世俗菩提心的那一刻,法身就存在。

甚至再往前推,即便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不信佛陀、沒有善根,也依然具有這樣的法身。這就推到了我們現在,推到了我們以前。我們一直就有一個真如法身,像普賢王如來的法身一樣,像毗盧遮那佛的法身一樣。就在當下,佛陀的法身在我們的相續中圓滿具足。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現在沒有如來智慧德相,那麼當來能不能現前呢?如果地下沒有寶藏,我們再怎麼挖也挖不出來;如果芝麻里沒有油,我們怎麼榨也榨不出來;如果牛奶里沒有酥油、醍醐,我們怎麼攪拌也得不到。

又有些人想,眾生是通過發世俗菩提心,積累福德智慧資糧而成佛的,這些三門的造作都是有為法,怎麼能夠造作出一個無為法呢?其實並沒有造作出一個無為法。回答這個問題就用到了之前講的了因佛性和緣因佛性。我們現在所謂的修行就是這兩種。它們的作用是顯發我們相續中當下圓滿具足的法身,這叫做佛陀法身能現故。所以,我們現在的相續中存在著具足一切佛智功德的如來藏,是這樣推出來的。

第二,一切眾生具有如來藏,或者說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如來法身。何以故?「真如無有差別故」。按照自空的講法,究竟圓滿證悟大空性的是誰呢?是佛陀。靠什麼證悟呢?在名言諦中說,靠佛地的智慧。佛陀證得法界的時候,現前了法界海慧,遠離了能取所取,能證智慧和所證真如融為一味。正如《華嚴經疏》中所說:「無有智外如為智所知,亦無有如外智能知於如。」沒有智慧之外的一個真如被智慧了知,也沒有真如之外的一個智慧來了知真如。真正證悟的時候,智慧和真如完全融為一味,是界智無別的本性。

這個觀點確定後,我們繼續來推。請問佛證悟的真如,是不是一切法的法性?是。我們身心世界的法性是不是也可以叫做實相、真如呢?是。那麼現在對於十方諸佛證悟的真如,我們離開了沒有?超越了沒有?沒有。我們完全就和真如以無二無別的方式存在。佛的智慧融入真如的時候,也融入了我們,因此我們心中就有佛的功德。

《觀無量壽經》中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不是真的有個東西入於心想中呢?不是的。不是像一個空房子因為人進去了而變得不空。雖然,在名言中,我們可以說「佛、菩薩、本尊的加持無二無別地融入我們,我們獲得與本尊無二的悉地,獲得本尊的功德」,但實際不是這樣的。所謂的融入,是指既然本尊也是真如的本性,我們也是真如的本性,一如無二如,只要我們把妄想斷掉,和本尊就就像虛空合於虛空,水合於水一般地相融,沒有任何形跡。所以,正因為真如無差別,我們具有圓滿一切功德的如來藏。

第三,具有種性。古印度有四種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一個人生於某一個種姓,以後一生的行為、身份、社會地位、事業等就都已被決定了。如果是婆羅門種,就會學習並傳授吠陀經典,掌理祈禱、祭祀等;如果是剎帝利種,則掌管政治軍事;如果是吠舍種,那就做商人等;如果是首陀羅種,只能做奴隸承侍他人;而如果是這四姓之外的旃陀羅種,那就當屠夫、劊子手等,做一些殘害的事業。

此處的種性,按照《楞伽經》講,有無種性、不定種性、聲聞種性、緣覺種性、如來種性。在名言中,種性決定了以後的結果。聲聞種性的人就只證得阿羅漢果位;緣覺種性的人只證得緣覺;如來種性的人則可以成佛。大乘的中觀和唯識,都承認凡是能夠發起菩提心的人,都具有佛的種性。而在了義的經中講,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也即一切眾生都具有成佛的種性,故種性又叫做佛性。但是只有在如來藏的教法里,才賦予佛性無為法、常法的概念。唯識宗認為佛性是有為法。[J7]

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具有成佛的種性,這一點是決定的。但是由此是否一定能夠推出眾生具有常、寂、堅固[微軟用戶8][5]的如來藏呢?唯識宗等很多宗派認為不可以。但在本論是可以的。

這裡說具有種性有兩個含義,一者就是具有成佛的因,比如種子具有生芽的種性,金礦中有金的種性,銀礦里有銀的種性。而且種性是決定的,銀礦里絕對提煉不出金,金礦里也提煉不出銀。二者,正如永明延壽大師所說:「如昏睡心中有覺悟之性。以眠熟未惺故。寤來即現。」[6]就像我們在睡夢中時,心上有能夠從夢中醒覺的作用一樣,佛性有讓我們修道、成佛的作用。在這一點上各個宗派的講法是一致的。既然具有種性,就決定可以成佛。道友們一定要把概念吃准了,概念吃准了才能推出這個結論。

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成的佛肯定不是有為法。若是有為法就沒有擺脫行苦,就是諸行無常。按《寶性論》中講:「可舍及虛妄,無物及怖畏,二種法及僧,非究竟歸依。」無常法就是虛妄的、壞滅的。佛果位現前的這些功德如果是無為法,就還會徹底壞滅。「無物」是指佛陀如果像小乘行人只證得了滅諦,安住在空性中,則落於空無一物。連一些世間人、天人以微少的福德善根都能夠富可敵國,佛陀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證得個空蕩蕩的、家徒四壁的果位,這樣的佛不成也罷。然而不是這樣的。如來成佛的時候,具有無量的功德、法財、法寶,無量的秘密寶藏。

「若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7],讀了華嚴才知道佛是多麼富有。《華藏世界品》中講,我華藏世界一草一木,乃至一微塵,全部是一真法界,無量寶莊嚴。華藏世界中取出的一個微塵,我們整個有漏國土的價值總和都無法與其相比。《華嚴經·世主妙嚴品》最初講如來的大地、金剛獅子座都是由金剛寶、如意寶組成,完全是不可思議的。[8]

所以,我們學大乘佛教的人都會有一個信念:如來具有佛性,我們也具有佛性,我們一定能成佛。只不過可能不是今生,不是下輩子,下下輩子可能也不行,但是終究會成佛的。而且,成就時的佛陀法身上所具有的一切無為法功德,我們當下就具足。

看了《華嚴經》和密續,就知道我們現在也富得不得了,並不是一點點福報、一點點功德都沒有。毗盧遮那佛是已經現前的法身,所現前的就是我們每個眾生都本具的如來藏,除了如來藏之外,也再沒有一個法身可得。所以,華嚴的種種依報和正報功德,全部都是我們自性的莊嚴。應該這樣去讀華嚴,看到任何一種描述,無論正報功德或依報功德,都去思維這是在為我們指示,這些功德莊嚴我們這裡都有。這樣,我們越讀底氣越足,越有自信,最終就能生起堅定的見解——我就是佛,無量功德寶在我自身中具足。

我們現在的狀態,只是還沒有取出這些功德寶,所謂的取就是修道。否則看看大家經常掛在口頭上的智慧淺薄、福報不夠、業障深重、煩惱熾盛、長得不莊嚴、身體不好、有生老病死、有五濁、有八萬四千煩惱,等等,就是沒有一件好東西。當我們按照三大理論抉擇之後,才發覺以前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有什麼。這樣就能按《寶性論》中所講的,斷除五種過失,生起五種功德。

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這些了義的法。來到人世間,一生也很短暫,雖然很多法都有意義,但如果不學這些了義的法,就白來一趟了。如果世間沒有這些了義的教法,那是沒辦法;如果有,我們卻沒學到,那真的叫寶洲空返。或者像《定解寶燈論》中所說,自己感覺沒有空返,抓是抓了一些,但沒有抓住如意寶,抓了一些相似的寶,這就很可惜。明白了佛陀的法身無為,再看了義的法,就大概能夠看得懂一些,看出一些滋味來,否則只是讀讀而已。

己二、總評判他宗

以上依靠三大理論抉擇了眾生具有如來藏,那麼在解釋這三大理論時,有自宗和他宗的不同。論中說:

「以理抉擇如是所說義分二:一、宣說他宗;二、安立清凈自宗。」

此次宣講的第一個科判叫評判他宗,第二個建立自宗。全知首先對他宗的觀點做了評價判斷分析。過這樣的評判,我們會清晰地了知,其實他宗對三大理論所持的觀點是不了義、不究竟、不圓滿的,其理解沒有把握住《寶性論》的精華,故而其宗義也就不可能指導我們認識生命最真實的實相——眾生都具有圓滿的法身功德。生不起這樣的信解,對於三轉法輪中講到的功德我們就無法獲得。所以全知在前文說,唯有獲得善知識攝受的具有竅訣的善緣者,方能真實領受如來藏法門。論中說:

「一、宣說他宗:雪域前代的許多人說,所謂『佛陀法身能現』僅僅是從智慧法身能周遍一切分,及『真如』僅僅是同類的單空,以及『具種性』也僅僅是將會成佛。對《寶性論》的此精華偈頌以不能挖掘出要義的少許詞句宣說而已。」

「雪域」又叫雪山,由七十二座雪山圍繞的這片土地是觀世音菩薩大悲攝受度化的一個國土。(不過聽說中間歷史變了,本來觀音菩薩度化藏地,文殊菩薩度化漢地,中間他們兩個私下交換了一下:我不願意在漢地呆,我到藏地去;我不願意在藏地呆,飲食氣候高原反應不習慣,我到漢地去。所以,後來,漢地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漢地眾生對觀音菩薩的信心是無與倫比的。而藏地各個教派的祖師基本都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寧瑪巴的法王如意寶、全知麥彭仁波切、蔣揚欽則旺波、無垢光尊者,都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格魯巴的宗喀巴父子——宗大師和他的心子克主傑都是文殊菩薩的化身。薩迦派的第一世貢嘎寧波曾親見文殊菩薩,著名的薩迦班智達根噶嘉措也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還有覺囊巴的多洛瓦、(還是達ra他那?)據說是無垢光尊者秘密化身,也是文殊菩薩。)

藏傳佛教的歷史,從仁青桑波之後是後譯,在他之前是前譯。所以有前譯和後譯,前代和後代之分。這裡注了一下,下文的觀點應當指後代的一些中觀論師,不過前代也有持單空觀點的。我們就不用在字面上分別,凡是持「單空為種性」的觀點的人,就是這裡所說的。

有些論師說,所謂佛陀法身僅僅是從已經現前佛果的諸佛智慧法身能夠周遍一切境這個角度,安立眾生具有如來藏。這裡的一切分指一切的角度,從佛陀法身能夠周遍一切有情無情的這個角度,說眾生具有如來藏。

還有些論師說,真如僅僅是同類的單空。什麼叫同類呢?柱子寶瓶的單空是同一個,都是無遮分的單空,叫做同類。也就是說單空的真如無有差別的緣故,所以眾生具有如來藏。這樣的推理是否能成立呢?成立不了。最多只能說,佛陀的智慧身圓滿了,現見的法界是一個單空,而單空上面沒有功德,要想成就佛陀的功德還需要其它因緣。所以僅僅從單空周遍一切無差別,不能夠推出眾生現在就具有具足三身五智一切功德圓滿的如來藏。

最後還有論師認為,具種性也僅僅是將來會成佛。反正具有種性就會成佛,所以眾生具有如來藏。他宗認為最究竟最了義最圓滿的教法是般若、中觀,而把《寶性論》等這些說為不了義。他宗的矛盾之處是,有時候承認了義大中觀,比如說「此中無所遣,亦無少可立,於正性正觀,正見而解脫」[9],但有時候又承認真常。

現在是一個地球村,大家要友好和睦,所以我在這裡不提這些論師的名字。我們先學習所破他宗的觀點,心裏面可能會接受,這時候再用自宗最究竟了義的觀點去分析,就能夠上升到一種最高、最究竟的理解,這是我們學習的主要目標。否則有時候心態偏激,而大論師們都是諸佛菩薩的化現,或者至少都發了菩提心、具有很多戒定慧功德的大修行人。我們提他們的名字,心裡又不恭敬,這樣會造很重的業。

接下來全知說整個《寶性論》是三轉經論的精華。三轉的所有經典就像一缸牛奶,《寶性論》是牛奶中提煉出來的酥油,《寶性論》中再濃縮的精華醍醐,就是這個偈頌,叫做「精華偈頌」。「不能挖掘出要義」,是說關鍵的要點根本沒有抓到,而且用「少許詞句」,輕描淡寫,浮光掠影地一筆帶過。就像有些人點穴,沒點在要穴上,不痛不癢。這是全知對於這些前代或後代論師的一個總評價。

戊二詳盡評判分三:己一、評判對第一理論的解釋; 己二、評判對第二第三理論的解釋; 己三、總結佛性真實體相。

全知首先評判了他宗對第一理論的理解,然後對第二第三理論合起來作了評判。因為他宗把種性立為單空,對其而言,第二理論單空是成佛的因和第三理論單空無有差別,基本沒有太大差異,所以全知就將單空不是佛的種性做為重點,做了評判。最後一部分是總結佛性真實體相,告訴我們應當如何理解佛性如來藏。


[1] 出自《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卷二

[2] 《華嚴經·梵行品第十六》卷十七:「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3] 《楞嚴經》卷三:「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4] 益西上師譯《寶性論·如來藏品第一》:「具有過失客塵故,具有功德自性故,本初如是後亦爾,真如法性無變易。」

[5] 出自益西上師譯《寶性論·如來藏品第一》:「清凈法界無有生,無死無病亦無老,依次常故堅固故,寂滅故與不變故。」

[6] 出自《宗鏡錄》卷十九

[7] 出自《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二

[8]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凈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摩尼為幢。常放光明。恆出妙音。眾寶羅網。妙香華纓。周匝垂布。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及眾妙華。分散於地。寶樹行列。枝葉光茂。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其師子座,高廣妙好:摩尼為台,蓮華為網,清凈妙寶以為其輪,眾色雜華而作瓔珞。」

[9] 《現觀莊嚴論·頂現觀品第六》:「此中無所遣,亦無少可立,於正性正觀,正見而解脫。」


教證

未在《定解寶燈論》中查到,但在《涅槃經》中查到相似的教證,不知可否。

「總書」還是「總疏」?

有疑。華嚴經的壽量品好像沒有提到法師後文所講的內容。 見教證

有疑。見教證。要麼改為「華嚴經疏」要麼把引用的改為「無有少法為智所入……」,不過因為後文的解釋和引文是對應的,改為《華嚴經疏》方便一些。

教證。「無種性」和「闡提種性」意義相同,但依教證改為原文「無種性」好些。「如來種性」亦然,即將「菩薩種性」改為「如來種性」。

對於「緣覺」和「獨覺」,說法不一,有說二者同義,又說二者有別,所以依據教證改為「緣覺」更為穩妥。

唯識宗是否一概如此而定?

還是「常堅寂固」?

有疑。《定解寶燈論講義》「前譯此指寧瑪派,從吞彌桑布扎首次翻譯經論,至榮素班智達譯經之間,其間所翻譯的經和論為主而建立的宗派叫寧瑪派,也叫前譯(以榮素班智達之前翻譯的稱為前譯),其宗派為寧瑪巴。」

音頻中此句比較費解,和上文的邏輯關係不夠清晰,個人以為一稿改的此句可以採納。

推薦閱讀:

談師談佛:釋迦入如來藏說圓覺
談錫永:如來藏體性與觀修(1)
如來藏是一切法所依
心、自性、如來藏
20、如來藏中藏如來

TAG:如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