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遺:民間社火
關注中國最美非物質文化微信
民間社火是春節期間流行於漢族民間的一種民俗娛樂活動,在陝西、山西、河北、河南、遼寧等省都廣為流傳。
社火,作為最古老的風俗,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來源於古代漢族勞動人面對土地與火的崇拜,是遠古時期巫術和圖騰崇拜的產物,是古時候人們用來祭祀拜神進行的宗教活動。"社"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能驅邪避難。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身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並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於是形成了崇尚火觀念。由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中,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複的漢族傳統民俗娛樂活動。
2006年5月20日,民間社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社火集中展現了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它涉及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戲曲、工藝美術等眾多藝術門類。社火一詞始見於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六月二十四日,歡口二郎神生日,二郎廟前露台上設樂棚,有"社火呈於露台之上"。在漢魏南北朝、隋唐時期至南宋,皇城的除夕之夜還保留有大儺儀,後逐漸被社火取代而融於社火之中。可見宋朝的漢族民間社火已是包羅萬象,氣象萬千。當時的社火由祭祀、巫術、儺儀、百戲、樂舞、參軍戲、民間雜耍等組成。每逢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村社便組織、舉辦使節慶、迎神賽會,有上竿、躍弄、跳索、相撲、鼓板、小唱、鬥雞、說渾話、雜耍、商謎、合笙、喬筋骨、喬相撲、浪子、雜劇、學像生、倬刀、裝鬼、砑鼓、牌棒、道術之類雜戲表演。
社火以漢族民間傳說和戲劇故事為題材,通過一個或一組人
物展現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即為一轉社火。人物要畫社火臉譜,穿社火服裝,持社火把杖。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馬在前,後面跟著社火會旗、火銃隊(炮隊)、旗隊、社火隊,最後是鑼鼓隊。
社火根據其表演形式可分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兩類,造型社火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藝;表演社火主要在場院進行鬥打表演。主要的社火種類,有布社火、背社火、馬社火、車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地台社火、高蹺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
民間社火以悠久的歷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內涵,聲勢浩大的場面,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成為春節期間漢族民俗活動的亮點。改革開放給民間社火藝術帶來了
新的生機,社火藝術得到發揚光大,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漢族傳統文化活動。
— END —
▼點擊閱讀原文,看更多精彩內容!
推薦閱讀:
※中國人口是「爆炸」還是將「暴減」?
※? 咱們中國人的「可樂」:冰鎮酸梅湯,健康又好喝!
※全球最強四大黑幫,一個猖狂到美國邊界,中國這個300年無人敢惹
※中國職場上作「狗」的三條學問
※李眾敏:中國海外經濟利益保護戰略芻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