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骨及骨連結 作業答案
名詞解釋
1.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的結合處,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胸骨角平面是胸部的重要平面。胸骨角兩側平對第2肋軟骨,為計數肋的標誌。
2.坐骨大孔即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與坐骨大切跡圍成的孔。
3.坐骨小孔即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與坐骨小切跡圍成的孔。
4.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兩側髖骨相連結而成的骨環,骨盆以界限分為大骨盆和小骨盆兩部。
5.恥骨聯合位於小骨盆前上部,由兩側恥骨聯合面借恥骨間盤相連結構成。
6.肘後三角:肘關節屈曲呈直角時,肱骨內、外上髁和尺骨鷹嘴3點構成等腰三角形,稱肘後三角。三角的尖指向遠端。當肘關節申直時,上述三點成一條直線。肘關節脫位或肱骨內、外上髁骨折時,三者的等腰關係發生改變。但肱骨其他部位的骨折,不會影響他們的三角形和直線關係。臨床上常常用來鑒別肘關節後脫位與肱骨髁上骨折。
7. 提攜角:臂軸與前臂軸的延長線相交形成一向外開放的角度,約165-170度,其補角為10-15度,即提攜角。
簡答題
1.上肢骨包括上肢帶骨和自由上肢骨兩部分。上肢帶骨有鎖骨和肩胛骨;自由上肢骨有肱骨、橈骨、尺骨、腕骨(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掌骨(5塊)、指骨(14塊)。下肢骨包括下肢帶骨和自由下肢骨兩部分。下肢帶骨有髖骨;自由下肢骨有股骨、髕骨、脛骨、腓骨、跗骨(距骨、跟骨、骰骨、三塊楔骨、足舟骨)、跖骨(5塊)、趾骨(14塊)。軀幹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3部分。成人的椎骨包括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1塊骶骨(由5塊骶椎癒合而成),1塊尾骨(由4~5塊尾椎癒合而成)。肋共有12對,胸骨1塊。
2.髖關節由股骨頭和髖臼構成,髖臼周緣附有髖臼唇,加深關節窩,股骨頭幾乎全部納入髖臼內。關節囊堅韌而厚,股骨頸除後面的外側部外,都包在關節囊內。關節囊周圍有韌帶加強,其中位於囊前壁的髂股韌帶最為強大。關節囊內有股骨頭韌帶,連於股骨頭凹與髖臼之間,內有營養股骨頭的血管通過。髖關節是典型的杵臼關節,可作多軸運動,可作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和環轉運動。
3.膝關節是全身最大、關節面最不適應,而穩定性最好的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共同構成的關節。關節囊周圍有韌帶加強,特別是強大的髕韌帶在囊的前方,內、外側面附近有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囊內有前交叉韌帶和後交叉韌帶,腔內有內、外半月板。關節囊滑膜層結構複雜,除形成滑膜皺襞外,在髕骨上方形成髕上囊。
4.顳下頜骨節組成:由下頜骨的下頜頭與顳骨的下頜窩和關節結節組成。特點:關節面上覆有纖維軟骨,關節囊鬆弛,關節囊外側有顳下頜韌帶(外側韌帶)、莖突下頜韌帶和碟下頜韌帶加強,關節腔內有關節盤將關節腔分為上下兩部分;關節盤上面如鞍狀,前凸後凹的關節結節和下頜窩的形狀相適應。
運動方式:上提、下降、前進、後退、側方運動。
下頜運動的肌肉:
上提:咬肌、翼內肌、顳肌前部纖維
下降:翼外肌(雙側)、舌骨上下肌群
前進:翼外肌(雙側)、翼內肌
後退:顳肌後部纖維
側方運動:翼外肌(單側)、顳肌後部纖維(單側)
5.按關節運動軸數目和關節面的形態分三類:
單軸關節:屈戌關節:指骨間關節;車軸關節:橈尺近側關節
雙軸關節:橢圓關節:橈腕關節;鞍狀關節:拇指腕掌關節
多軸關節:球窩關節:肩關節;平面關節:腕骨間關節
6.滑膜關節一般都是圍繞一定的運動軸而轉動,圍繞某一運動軸可產生兩種方向相反的運動形式。根據運動軸的方位不同,滑膜關節的運動形式分以下四種:
1)屈和伸 圍繞冠狀軸的運動。一般兩股間夾角變小為屈,反之為伸。
2)內收和外展 圍繞矢狀軸的運動。骨向正中矢狀面靠攏為內收,反之為外展。
3)旋轉 圍繞垂直軸的運動。骨的前面轉向內側為旋內,反之為旋外。
4)環轉 以關節的中心為軸心,骨的近端在原位轉動,遠端做圓周運動。
7.骨的物理特性主要取決於其化學成分,骨質的化學成分主要由有機質和無機質組成。有機質主要是骨膠原纖維束和黏多糖等,賦予骨的彈性和韌帶;無機質主要是鹼性磷酸鈣為主的鈣鹽類,使骨挺硬堅實。成年人的骨有機質與無機質的比例約為3∶7,使骨既有彈性又很堅硬。幼兒骨有機質和無機質約各佔有一半,故彈性大硬度小,柔軟易變形;老年人的骨,無機質所佔比例更大,故脆性大易發生骨折。
8.關節的基本結構是指每一個關節必須具備的結構,包括:①關節面:指相關節骨的相對面或接觸面,每個關節至少包括兩個關節面。在活體,骨的關節面上都覆蓋有一層關節軟骨,光滑而有彈性,可減少運動時的摩擦,還可緩衝震蕩。②關節囊:由結締組織構成,附著在關節面的周緣及鄰近的骨面上,分內、外兩層:外層為纖維層,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內層為滑膜層,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緊貼纖維層的內面,並附著於關節軟骨的邊緣。滑膜能分泌少量滑液,可潤滑關節軟骨,並對其有一定的營養作用。③關節腔:為由關節囊滑膜層和關節軟骨圍成的密閉的腔,腔內為負壓,僅有少量滑液。關節的輔助結構包括有韌帶、關節唇、關節盤、滑膜襞和滑膜囊。①韌帶: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連於兩骨之間,位於關節囊外的,稱囊外韌帶,可以是關節囊纖維層的局部增厚,也可獨立於關節囊外;位於關節囊內的(表面有滑膜包裹),稱囊內韌帶。韌帶的存在可增加關節的穩固性。②關節唇:為附著在關節窩周緣的纖維軟骨環,使關節窩加深,以增加關節的穩固性。③關節盤:為位於兩關節面之間的纖維軟骨板,周緣附著於關節囊,將關節腔分為兩部分,可使關節面更適合,並使關節運動多樣化。④滑膜襞和滑膜囊:滑膜層向關節腔內突出形成的皺襞為滑膜襞,襞內常含脂肪組織,可充填關節腔內的空隙,使關節更為穩固;滑膜囊為滑膜層經纖維層的薄弱處向外伸出的突起,呈囊袋狀,內含滑液,位於肌腱與骨面之間,可減少運動時兩者間的摩擦。
9.關節的運動形式基本上圍繞三個相互垂直的軸運動,圍繞冠狀軸的運動為屈、伸;圍繞矢狀軸上的運動為內收、外展;圍繞垂直軸上的運動為旋外、旋內;以關節軸心遠端做圓周運動,整個骨的運動軌跡可描繪成一圓錐形,稱環轉運動,是屈、外展、伸、內收的依次連續運動。
10.軀幹骨的骨性標誌主要有:第7頸椎棘突、頸靜脈切跡、胸骨角、劍突、肋弓、骶骨的岬和骶角。顱骨的骨性標誌主要有:枕外隆凸、乳突、顴弓、下頜角、眶上緣、眶上切跡、眶下緣、眉弓、額結節、頂結節。上肢骨的重要骨性標誌有:鎖骨、肩胛岡、肩峰、喙突、肱骨內外上髁、尺骨莖突、橈骨莖突、尺骨鷹嘴等。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標誌有髂嵴、髂前上棘、髂後上棘、坐骨結節、恥骨結節、股骨大轉子、股骨內上髁、股骨外上髁、髕骨、腓骨頭、脛骨粗隆、脛骨前緣、內踝、外踝、跟骨結節等。
11.胸骨角的兩側平對第2肋,肩胛下角平對第7肋或第7肋間隙,它們可作為計數肋骨序數的重要標誌。第7頸椎棘突特長,末端不分叉,活體易於觸及,作為計數椎骨序數的重要標誌。兩側髂嵴最高點的連線,約平第3與第4腰椎棘突之間,作為計數椎骨序數的標誌。
12.頸椎:椎體小而椎孔較大,橫突上有橫突孔,第二至第六頸椎棘突短而末端分叉,關節突的關節面近似水平位。第一頸椎無椎體和棘突,呈環形,故稱為寰椎,其前弓後面有齒突凹。第二頸椎椎體上有齒突,又稱為樞椎。第七頸椎棘突長,稱隆椎,可作為椎骨計數標誌。胸椎:有椎體肋凹和橫突肋凹,棘突較長並伸向後下方,呈疊瓦狀,關節突的關節面呈冠狀位。腰椎:椎體較大,棘突呈方形板狀,幾乎水平伸向後方,關節突關節面呈矢狀位。
推薦閱讀:
※大清不是被慈禧亡國,慈禧一直被冤枉,末代皇叔說出了答案!
※如何變現?如何留人?社群兩大難題的答案在這裡
※伯牙絕弦 閱讀答案
※幸福沒有標準答案,快樂也不止一條道路
※博客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