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失眠薈萃

張琪:潛陽寧神湯

藥物:夜交藤30g,熟棗仁20g,遠志15g,柏子仁20g,茯苓15g,生地黃20g,玄參20 g,生牡蠣25g,生赭石(研)30g,川連10g,生龍骨20g。

功效:滋陰潛陽,清熱寧心,益智安神。

主治:心煩不寐,驚悸怔忡,口舌乾燥,頭暈耳鳴,手足煩熱,舌紅苔薄,脈象滑或弦數。

加減:若陰虧甚,舌紅少苔或無苔者,可加麥冬15g,百合20g,五味子10g;情懷抑鬱,煩躁易怒者,可加合歡花15g,柴胡15g以解郁安神;兼大便秘者多為胃家鬱熱,所謂「胃不和則卧不安」,可加小量大黃以瀉熱和胃。

印會河:除痰安寐湯

藥物:北柴胡10g,法半夏10g,淡枯芩12g,枳實10g,炙青皮10g,制南星6g,竹茹1 2g,龍膽草10g,梔子10g,珍珠母60g(先下),礞石30g(先下),合歡皮15g,夜交藤3 0g,葛根30g。

功效:祛痰(無形)鎮靜,解郁舒肝,安神除煩。

主治:由七情六郁而引起的失眠煩躁,亂夢,頭痛昏暈,多愁善感,疑慮妄想,驚悸夜遊,無端喜怒啼泣等症。即現代醫學所稱神經官能症。

加減:頭痛甚,加鉤藤30g,菊花10g,白蒺藜15g,赤芍30g;大便乾結,加瓜蔞仁12g,生大黃6g;抽搐動風,加羚角面1g (分沖);狂言亂語,躁動不寧,幻視幻聽者,加菖蒲10g,遠志6g。外加「礞石滾痰丸」6~9g,上午一次服下,下午可得瀉下二、三次不等。

凌一揆:琥珀合歡白芍湯

藥物:琥珀0.6g(研末沖服),合歡花9g,白芍9g。

功效:安神解郁,養血柔肝。

主治:失眠、神經衰弱。

加減:肝虛有熱之虛煩不眠與酸棗仁湯合用;熱病後期,熱邪未盡,陰液已傷者與黃連阿膠湯合用;心腎不足,陰虛陽亢失眠、心悸、健忘、口燥咽干、舌紅無苔者,加生地、柏子仁等養心滋腎之品。

董建華:丹參棗仁湯

藥物:丹參、生龍骨、生牡蠣、夜交藤、合歡皮各15g,炒棗仁、柏子仁各10g。

主治:失眠。

其審證要點為:心煩不眠,難以入睡,睡即多夢,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細弦數。方中丹參入血,既養心肝之血,又涼血分之熱,從而起到安神作用,為本方主葯;炒棗仁養肝血;柏子仁補心陰,生龍骨、生牡蠣鎮靜以增安神之功;夜交藤清虛火安心神;合歡皮化痰濁寧心神。臨床運用,尚需隨症加減:若目眶發黑,為腎水虛虧,加生熟地或女貞子;若虛煩性急,加山梔、白芍;若難以入睡,口苦舌尖紅痛,加黃連或木通少許;若頭暈目赤,加珍珠母;痰多可加茯神、菖蒲;胸脅悶脹,嘆息,加鬱金、香附;大便不通,加枳殼、檳榔、瓜蔞;時有躁熱,面紅或眩暈耳鳴,加龜板、磁石、石決明;五心煩熱,加功勞葉、地骨皮、知母。

任達然:高枕無憂丹

藥物:生地60g,酸棗仁60g,煅磁石45g,茯苓60g,茯神60g,黃連10g,阿膠60g,雞子黃4枚,琥珀末10g,知母60g,川芎4.5g,遠志45g,甘草10g。

主治:失眠。

彭靜山:枸杞棗仁湯

藥物:枸杞30g,炒棗仁40g,五味子10g。

主治:失眠。

趙?:紫靈湯

藥物:紫石英30g,靈磁石30g,菟絲子15g,枸杞子15g,党參12g,茯苓10g,麥谷芽各30g,生甘草3g,懷山藥15g。

主治:失眠。

加減;眩暈者,加制首烏15g,菊花炭6g;暈厥、血壓偏低者,党參改生曬參9g或西洋參6g,加山萸肉9g;失眠嚴重者,加酸棗仁24g,金蟬花3對,硃砂1g(分沖),夜交藤15g;心悸嚴重者,加丹參15g,赤芍9g;耳鳴嚴重者,加石菖蒲3g,五味子9g。服藥期間禁食鹼性及刺激性食物,如饅頭、切面、辣椒、大蒜、煙、酒等。

徐景藩:安神煎

藥物:炒陳皮6g,法半夏10g,朱茯神15g,膽星6g,石菖蒲6g,鬱金10g,蓮子心6g,龍齒20g,酸棗仁15g,炙甘草5g,麥芽30g,大棗10枚,黃金首飾6~10g。

主治:失眠。

審證要點:痰濕內停,證見胸悶、頭痛、厭食等。臨證如見舌質紅,口乾者,可去陳皮,加天冬12g,麥冬12g,何首烏12g。

趙紹琴:補心安神膏

藥物:黃芪60g,党參30g,生地60g,當歸60g,赤芍60g,白芍60g,川芎60g,阿膠30g,黃芩20g,川黃連10g,女貞子30g,旱蓮草60g,金櫻子60g,五味子60g,遠志肉30g,生牡蠣80g,珍珠母80g,焦麥芽60g,雞內金60g,桑椹子60g,鮮葡萄2500g,鮮蘋果4000g(切片),蜂蜜150g,冰糖60g。

主治:用腦過度,失眠,食慾不佳,大便秘結。

加減,素有肺虛,燥熱咳嗽,或血虛便結者,加川貝母30g,麥冬30g,玉竹30g;痔瘡,便血者,加丹參30g,炒地榆60g,炒槐花60g,干荷葉30g;燥熱乾咳,舌瘦干紅者,加款冬花60g,桑白皮60g,地骨皮60g,紫菀30g。如遇感冒及其他疾病發生,應立即停服此葯,以免留邪。

喬保均:百合安神湯

藥物:生百合30~50g,炒棗仁30g,當歸10g,夜交藤30g。

功效:養心安神。

主治:失眠症。

加減:肝鬱化火者,合用丹梔逍遙丸或龍膽瀉肝湯;思慮過度者,合用茯神、桂圓肉、白朮、木香、石斛、陳皮、柏子仁等;卒受驚恐者,加用遠志、山萸肉、琥珀、生龍牡等;飲食停滯者,加砂仁、麥芽、山楂、雞內金、檳榔等,腹脹滿、大便乾結者合調胃承氣湯或枳實導滯丸;痰熱內蒙者,加溫膽湯。心腎失調者,合用六味地黃丸、交泰丸為基本方;偏陰虛火旺者,合黃連阿膠湯或天王補心丹;偏腎陽虛者,合右歸丸或金匱腎氣丸;遺精明顯者酌加桑螵蛸、金櫻子、芡實、連須;盜汗明顯者酌加知母、黃柏、五倍子、煅龍牡等。心脾失調者,合歸脾湯;納呆明顯者酌加陳皮、焦三仙;腹脹明顯者酌加砂仁、川朴;大便稀溏者,去當歸,酌加山藥、薏仁、白扁豆。心肝失調者,肝血虛者合用四物湯;肝陰虛者合一貫煎;肝陽上亢者,合羚羊鉤藤湯;月經不調者,酌加香附、益母草。

董平:養心安神湯

藥物:北五味子6g,珠麥冬12g,太子參、茯苓、茯神各9g,桂圓肉、當歸各9g,生龍骨1 2g,生牡蠣18g,炙遠志6g,柏子仁、炒棗仁各15g,夜交藤30g,炙甘草2.5g。

功效:益氣養心,補血安神。

主治:虛證不寐。

加減:陰虛火旺者,去參、歸、元肉,加滋陰阿膠,清火加竹葉、燈芯草、梔子、連翹心、黃連、黃芩;陰虛陽亢者,去參、歸、圓肉,加阿膠、雞子黃,陽亢甚者加生石決明、珍珠母;腎陰虛者加生地、玄參;肝腎陰虛者加枸杞子、山萸肉、沙苑蒺藜、二至、桑椹、黑芝麻之屬;心腎不交者加黃連、桂心;心脾兩虛者加土炒白朮,若胃氣不和,苔白食少,再加砂仁、佛手或二陳;驚恐傷神,心膽氣虛者改太子參為人蔘,加菖蒲、龍齒、硃砂;驚悸不安者炙甘草用至9~15g,照上條加味,再加琥珀;驚魘有聲者參按上條適當加味,再加二陳;健忘者遠志用至9g,再加菖蒲、酥炙龜板。

張之文:寧心安神湯

藥物:生地20g,丹參20g,炒棗仁50g,夜交藤30g,炙甘草3g,遠志10g。

功效:滋陰養血,寧心安神。

主治:用於陰虛血少,虛熱內擾之失眠。

加減:兼見倦怠乏力加南沙參30g,黃芪30g;兼見情緒不安、煩躁易怒,口舌生瘡,手掌發脹等,加山梔仁10g,丹皮15g,益母草30g,竹葉15g;兼見手足心潮熱,多汗,加丹皮15g,白薇15g,牡蠣30g;老年患者若伴腰膝酸軟,關節疼痛,難以負重,筋肉時有攣急,五心煩熱,多汗等,攝片發現骨質疏鬆者,加枸杞30g,龜板20g,鱉甲20g,牡蠣30g,山萸肉12g。

程門雪

(1)方:加味交泰丸

藥物:肉桂心1.2g,姜川連0.9g,制半夏6g,北秫米9g(包煎),雲茯苓9g,炙遠志3 g,炒棗仁9g,淮小麥12g,陳皮4.5g,春砂殼2.4g,川楝子6g,煅瓦楞12g,佛手柑2.4g,炒香谷芽12g,片薑黃2.4g。

功效:疏肝和胃,養心安神。

主治:不寐,症見納呆,脘中不舒,胃納不香,泛泛欲惡;不寐,心悸不安,夜半發煩,脈數。

(2)方:滋肝安神湯

藥物:阿膠珠9g,酒白芍6g,珍珠母15g,茯神9g,酸棗仁9g,黃連0.9g,炒杜仲6g,炒白蒺藜9g,炒川斷9g,桑寄生9g,金鎖固精丸12g(包煎)。

功效:滋腎柔肝,清心安神。

主治:不寐。症見失眠日久,口苦,舌麻辣,後腦熱,頭痛耳鳴,腰酸痛,遺精,苔薄,脈弦細。

(3)方:和胃安神湯

藥物:半夏6g,秫米9g,炙遠志3g,佛手4.5g,茯苓9g,白蔻2.4g,煅瓦楞12g,生苡仁12g,陳皮4.5g,蘇梗4.5g,炒谷麥芽各9g。

功效:和胃化痰,疏肝和胃,化濕消痰。

主治:不寐。症見不寐胸悶,心悸不安,時噫,納食不香,苔薄脈濡。

黃文東

(1)方:平安湯

藥物:石決明12g,珍珠母12g,鉤藤9g,菊花9g,丹參9g,赤芍9g,夜交藤12g,合歡皮9g,淮小麥12g,炙甘草4.5g,竹茹9g。

功效:平肝潛陽,和胃安神。

主治:失眠。頭痛失眠已年余,僅能睡1小時左右,精神反感興奮,納呆,常有噯氣,舌質淡而青,脈弦細者。

按語:本方證屬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心火偏旺,胃失和降。因舌質帶青,故加丹參、赤芍以祛瘀。

(2)方:養陰化痰湯

藥物:元參9g,麥冬9g,丹皮4.5g,黃芩4.5g,貝母9g,海浮石12g,半夏9g,炙遠志3g,炒棗仁9g,真珠母30g,牡蠣30g。

功效:滋陰潛陽,清熱化痰。

主治:失眠。症見失眠年余,有逐漸加重之勢,每晚只能睡3~4小時,未入睡而有鼾聲,頭暈耳鳴,健忘,頭腦發脹,口乾欲飲,舌紅苔黃膩,脈細弱。

按語:本方證病機為陰虛陽亢,痰熱內蘊之證。

(3)方:加味甘麥大棗湯

藥物:炙甘草9g,淮小麥30g,大棗5枚,鬱金9g,菖蒲9g,炙遠志4.5g,党參9g,真珠母30g,旱蓮草12g,木香6g。

功效:益氣養心安神。

主治:失眠。症見失眠十餘年,近來更為嚴重,即使服安眠藥亦入睡不到三小時,醒後心悸不寧,煩躁,不能再入睡,頭昏頭脹,噯氣,健忘,思維不集中,情緒抑鬱,精神疲乏,怕冷,腰酸帶下,大便2~3次,舌質淡青,苔黃膩,脈弦細。

施今墨

(1)方:清滋安神湯

藥物:石斛10g,生地6g,生龍骨10g,鮮石斛10g,鮮生地6g,牡蠣10g,黃芩6g,茯神10g,黃連3g,磁朱丸(包)6g,山梔6g,遠志10g,白蒺藜10g,竹茹6g,佩蘭10 g,陳皮6g,半夏6g,健神曲6g。

功效:清肝瀉火,養陰安神。

主治:失眠。症見繁勞熬夜勞神,咽痛喉干,納食不佳,胸脅均脹,極易煩躁,睡眠不安,時時驚醒,二便正常,舌苔黃垢,六脈弦、左關獨盛。

(2)方:加味八珍湯

藥物:八珍湯+黃芪,磁朱丸,柴胡,蒼朮,茯神,半夏,苡仁,陳皮。

功效:益氣養血安神。

主治:失眠。症見失眠日久,頭暈而痛,昏沉不清,極易煩急發怒,食慾不佳,腹脹噯氣,四肢酸麻,大便溏泄,面色蒼白,語言力微,舌質淡胖苔白,脈象沉弱。

(3)方:柴膠湯

藥物:柴胡4.5g,白芍10g,艾葉4.5g,阿膠10g,川芎4.5g當歸10g,生熟地各10g白朮4.5g,,砂仁4.5g,茯神10g,杜仲10g,,寸冬10g,續斷10g,遠志10g,磁朱丸(包)6g,炙甘草3g。

功效:調經理血疏肝。

主治:失眠。症見鬱悶不舒,煩躁易怒,入夜易醒或徹夜不眠,多夢,腰酸腹脹,經期提前,血塊甚多,疲倦無力,飲食無味,二便正常,六脈弦、左關獨盛。

(4)方:棗仁琥珀湯

藥物:炒棗仁10g,茯苓10g,白蒺藜10g,棗仁10g,茯苓10g,遠志10g,知母6 g,川芎4.5g,半夏10g,秫米(包)10g,生牡蠣12g,貝齒10g,白薇6g,炙甘草3g,鹿角膠10g,琥珀3(沖)g。

功效:養心潛陽,清熱舒肝。

主治:失眠。症見失眠,每夜最多僅睡3小時,惡夢,頭暈,精神不振,心情抑鬱,焦急不安,食慾減退,二便如常,舌苔黃,六脈虛數。

(5)方:七子丸

藥物:補骨脂60g,貝齒30g,生龍牡各30g,蛇床子、熟地、枸杞、菟絲子、覆盆子、車前子、五倍子、巴戟天、仙靈脾、鹿銜草、制首烏、紫河車、朱茯神、炒遠志、炙甘草、鹿角膠均各30g,五味子、菖蒲、蟬衣各15g。

功效:補腎鎮精安神。

主治:失眠。症見體弱,頭暈,耳鳴,多夢,腰酸,夢遺早泄,陽痿,記憶力減退,思維難以集中,常徹夜不能入睡,精神萎靡,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六脈均弱,兩尺尤甚。

用法:共研細末,金櫻子膏420g,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10g,白開水送下。

按語:本方證屬腎虛腦髓失養。施師云:治失眠宜用鎮靜葯,陽入於陰始得入睡,此為常法。今如補骨脂、巴戟、靈脾助陽葯為主;加首烏、生地、龍牡滋陰潛陽之品,和調陰陽;更加「七子」以調補腎精。如此配伍,竟取良效。待上方服完症減可服第二料。

方:六甲鹿角湯

藥物:生龍牡各12g,生鱉甲、生龜板、草決明、沙蒺藜、寸冬、白蒺藜、朱茯神、炒遠志、地骨皮、酒生地各均10g,旋覆花(包)、白薇、鹿角膠(烊化)各6g,石決明20g。

功效:滋陰養血安神。

主治:失眠。症見午後頭面及周身均感發熱,時或夜晚亦覺燒熱,不出汗,頭暈而疼,心跳氣短,夜不安寐,舌質紅,有薄苔,脈細數。

按語:本方證屬陰虛血少,神不守舍。故以生龍牡、生龜板、生鱉甲、石決明滋陰潛陽以安神;白薇、地骨皮、生地、麥冬、蒺藜滋陰清熱以降火;更加鹿角膠合上藥滋補陰血以養心;遠志、茯神以增定志安神之功。

(7)方:加味秫米半夏湯

藥物:秫米10g,半夏、甘草、黃芩、白芍、寸冬、茯神、遠志各10g,浮小麥30g,大棗10枚,生龍牡各30g,黃連3g,酸棗仁15g,雞子黃2枚。

功效:養心安神,佐以清熱。

主治:失眠。症見因受刺激後常感頭暈,心跳,失眠,進而諸症加重,徹夜不眠,卧床不起,顏面浮腫,神色萎糜,舌苔薄黃,脈虛大而數。

孔伯華

(1)方:鎮心湯

藥物:生牡蠣12g,生龍骨9g,代赭石4.5g,首烏藤30g,旋覆花4.5g,地骨皮12g,磁朱丸9g,石決明30g,川牛膝9g,黛蛤粉9g(包),蓮子心4.5g,膽南星4.5g,知母9g,郁李仁6g,菖蒲3g,琥珀6g,藕30g。

功效:鎮肝安神,交通心腎。

主治:失眠。症見夜不能寐,驚悸不寧,煩躁,胸悶,脘腹痞滿,脈弦滑而數。

(2)方:安眠湯

藥物:磁石9g,知母9g,黃柏9g,生龍牡、石決明各12g,膽草、六曲、柏子仁、代赭石、焦梔子、厚朴花各9g,朱蓮心6g,鮮石斛15g,茯神45g,首烏藤60g,旋覆花12g,藕30g,雞內金12g,荷葉1個。

功效:鎮心安神,交通心腎。

主治:失眠。症見徹夜失眠,腦力遲頓,脈象弦大者。

鄒雲翔:清熱安眠湯

藥物:全當歸9g,生地15g,川芎2.4g,桃仁9g,紅花、黃芩、白蒺藜、蒲黃、龜板、麥冬、竹茹、龍齒、牛膝、夏枯草均為9g,柴胡、枳殼、陳膽星、甘草各3g,山梔6g,黃連0.9g,酸棗仁12g,火麻仁15g。

功效:養血行瘀,疏肝泄熱。

主治:失眠。症見失眠通宵不能入睡,煩躁,頭昏,後腦及兩太陽穴疼痛,口味干苦,大便乾結,小溲黃赤,舌苔黃厚,脈弦細。

魏善初:清鎮湯

藥物:胡黃連、鹽黃柏、旱蓮草、竹葉、貝母、龍眼肉、朱茯神、石菖蒲、遠志、龍齒、煅牡蠣、黃芪、當歸、白芍、熟地、沙參、甘草。

功效:益氣養血,清心瀉火,鎮靜安神。

主治:失眠症。

劉仕昌

①心脾兩虛:常見於老年衰弱、貧血、久病恢復期。症見失眠早醒,飲食減少,疲倦乏力,面色萎黃,心悸,唇淡舌白,脈細弱。治宜益氣補血,養血安神。方用歸脾湯加減,常用藥:党參、遠志、龍眼肉、茯苓、大棗、當歸、柏子仁、五味子等。若胸悶、苔膩加木香;便溏加白朮;心悸甚者加磁石、丹參。

②濁阻滯:平素嗜酒厚味,釀成痰濁,阻滯氣機。多見於中老年人患者,血脂高、動脈硬化者。症見失眠多夢,頭目眩暈,胸悶,痰多,舌苔膩,脈弦滑等。治宜除痰化濁。方用溫膽湯加減,常用藥:半夏、陳皮、茯苓、枳實、竹茹、遠志、酸棗仁、柏子仁、丹參、夜交藤等。痰多加膽南星、貝母;頭痛加白蒺藜、蒼耳子。

③肝氣鬱結:婦女多見,尤其是更年期婦女,氣血易逆亂,肝氣易鬱結,症見失眠多夢,頭目眩暈,胸脅脹痛,口苦納呆,或見月經失調,脈弦細等。治宜舒肝解郁,養心寧心。方用逍遙散加減,常用藥:柴胡、當歸、丹參、白芍、茯苓、酸棗仁、柏子仁、合歡花、夜交藤等。午後低熱、心煩、舌紅者加丹皮、山梔子;脅痛加鬱金;月經不調加益母草。

④陰虛火旺:多見於老年陰精虧虛,或一些慢性病消耗性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高血壓、興奮型神經官能症、某些傳染病恢復期等患者。症見失眠多夢,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治宜滋陰降火,寧心安神。方用酸棗仁湯加減,常用藥:酸棗仁、知母、茯苓、黃連、阿膠、麥冬、夜交藤、柏子仁、珍珠母、丹皮等。低熱者加地骨皮、白薇、生地等;汗多加浮小麥、生牡蠣等。

李今庸

李今庸教授認為半夏治療失眠症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效果。如古方瓜蔞薤白半夏湯、半夏茯苓湯、溫膽湯、《小品》流水湯、半夏秫米湯等,雖均為復方而不是半夏單味,但諸方中的共同藥物是「半夏」,而所主治的病證則是「失眠症」或兼有「失眠」之證,瓜蔞薤白半夏湯,正是在瓜蔞薤白白酒湯主治胸痹主證基礎上而多「不得卧」一證,才於方中加入「半夏」一葯以成為其方的,故半夏之能治失眠無疑。半夏生當夏季之半,陽極之時,感一陰之氣而生,有化痰蠲飲、祛邪降逆功用,故能導盛陽之氣以交於陰分,邪去經通,陰陽和得,而失眠之證愈也。

賈孟齡

①思慮傷脾:治以補益心脾,用蠲夢湯加減:党參、焦棗仁、磁石各30g,生地、山萸肉、夏枯草、龍骨各15g,蘇子、降香、半夏各10g。

②心腎兩虛:治以交通心腎,安神益肺,用酣眠湯:党參、酸棗仁各30g,茯苓、生地、山萸肉、遠志、麥冬各15g,石菖蒲、當歸各10g,砂仁、肉桂、黃連各3g。

③陰虛火旺:治以養陰清熱、交通心腎,用安寐湯:龜板、鱉甲、生地、熟地、柏子仁、半夏各15g,草決明、石決明各12g,遠志、石菖蒲、焦棗仁、夏枯草各10g。

樓百層

①單純型:心血不足而導致的神衰失眠症,運用鎮心丹方加減治療:熟地12g,党參、天麥冬、山藥、茯神、酸棗仁、青龍齒各10g,五味子、遠志各6g,靈磁石24g。

②夾雜型:由於胃納呆純,故而出現「胃不和則不安」,運用十味溫膽湯加減治療:姜半夏、茯苓、党參、青龍齒各10g,生地12g,酸棗仁、陳皮、遠志、五味子、枳實各6g。

(1)方:養陰鎮靜丸

藥物:當歸100g,生地50g,玄參75g,麥冬75g,五味子63g,党參100g,茯苓100g,柏子仁25g,丹參75g,桔梗50g,夜交藤50g,珍珠母125g,遠志50g,硃砂12.5g。

功效:養陰清熱,寧心鎮靜。

主治:失眠。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每100g藥粉加蜂蜜110g,製成大蜜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每日3次,連服30丸為一療程。

(2)方:丹棗散

藥物:丹參、炒棗仁各等分。

功效:養心活血,寧心安神。

主治:失眠症。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10g,每日2次,第2次臨睡前半小時服下。10天一療程,病情較輕者1~2療程,較重者可2~4個療程。

(3)方:活血眠通湯

藥物:三棱10g,莪術10g,柴胡10g,炙甘草10g,白芍10g,白朮10g,酸棗仁12g,當歸15g,丹參15g,茯苓18g,夜交藤24g,珍珠母30g。

功效:舒肝寧心,活血安神。

主治:頑固性失眠症,證屬氣滯血瘀者。

(4)方:活血安神方

藥物:丹參20~45g,三棱20~45g,香附10~25g,木香10~25g,當歸10~25g,梔子10~20g。

功效:活血化瘀,清心利氣。

主治:瘀血型失眠。

(5)方:腦靈湯

藥物:當歸45,白芍45,黃芪45,懷牛膝45,酸棗仁60,茯苓60,丹參75,首烏75,遠志30,石菖蒲30。

功效:益氣養血安神。

主治:失眠症。

(6)方:百合九味方

藥物:百合12g,党參12g,龍齒30g,琥珀粉3g,五味子3g,炙甘草6g,浮小麥30g,紅棗5枚,麥冬12g。

功效:養心寧神,安臟潤燥。

主治:以陰虛證為主兼陽亢的失眠證。

(7)方:失眠方

藥物:炙甘草15g,淮小麥60g,紅棗8枚,百合18g,蘇葉4.5g,姜半夏9g,茯苓12g,磁石12g(先煎)。

功效:養心安神,和中緩急。

主治:失眠症。

(8)方:夜合湯

藥物:夜交藤30g,合歡皮30g,桑椹子30g,徐長卿30g,丹參15g,五味子4g,甘草3 g。

功效:補血養心,定神鎮靜。

主治:失眠症。

(9)方:鎮心安神湯

藥物:生龍骨10~30g,生牡蠣30g,朱茯苓12g,丹參30g,酸棗仁30g,合歡皮12g,夜交藤30g。

功效:鎮心安神。

主治:失眠症。

(10)方:安神湯

藥物:磁石30g(先煎),龍骨20g(先煎),山梔9g,豆豉9g,夜交藤24g,炒棗仁20g,柏子仁9g,白朮10g,茯神15g,遠志6g,清半夏6g。

功效:健脾養心,清鎮安神。

主治:失眠症。

(1)方:和胃安眠湯

藥物:陳皮10g,茯苓10g,枳實10g,竹茹10g,半夏10g,夏枯草10g,石菖蒲10g,遠志5g,酸棗仁30g,五味子6g。

功效:和胃化濕,寧心安神。

主治:胃氣不和,痰熱內擾之失眠症。

(2)方:養營安神靈

藥物:党參30g,茯神、當歸、熟地、茯苓、遠志、炒棗仁各15g,山萸肉、菖蒲、肉桂、五味子、白芥子各10g,炙甘草5g,黃連3g,砂仁5g。

功效:補氣養血,交通心腎,養心安神。

主治:虛證失眠者。

(3)方:血府逐瘀湯

主治:血瘀失眠症。

(4)方:疏肝泄火安神湯

藥物:梔子10g,合歡皮10g,炒棗仁24g,夜交藤24g,柴胡5g,生龍牡各30g。

功效:疏肝、瀉火、安神。

主治:失眠症。

(5)方:頑固性失眠方

藥物:焦棗仁、磁石、生龍牡各30g,豆豉、山梔、遠志、陳皮、白朮各10g,天竺黃、知母、琥珀各6g,石斛、柏子仁、仙靈脾各12g,合歡皮、夜交藤、枸杞子各15g,生百合2 0g,硃砂1.5g(分沖)。

功效:鎮心安神。

主治:頑固性失眠症。

方:安神湯

藥物:酸棗仁15g,柏子仁15g,朱茯苓15g,夜交藤20g,合歡皮20g,琥珀1g。

功效:寧心安神。

主治:失眠症。

大定風珠

藥物:生龜板、生鱉甲、生牡蠣各30g,生白芍、生地黃各20g,麥門冬、麻仁各15g,五味子、炙甘草各10g。

功效:養陰鎮靜,寧心安神。

主治:中風後遺症引起的不寐症。

柴胡疏肝散加味方

藥物:柴胡15g,香附15g,白芍20g,川芎12g,枳殼12g,甘草6g。

功效:疏肝安神。

主治:頑固性失眠症。

益氣昇陽湯

藥物:党參、大棗各15g,茯苓、白朮、黃柏各12g,炙甘草8g,蒼朮、遠志各10g,黃芪、山藥各30g,谷芽、麥芽、酸棗仁、夜交藤各20g,合歡皮25g,冰糖1兩。

功效:益氣昇陽,寧心安神。

主治:頑固性失眠。

(10)方:加味黃連阿膠湯

藥物:黃連6g,黃芩10g,白芍12g,生地25g,阿膠10g,酸棗仁12g,山萸肉12g,生龍骨20g(先煎),雞子黃2枚。

功效:滋陰降火,寧心安神。

主治:頑固性失眠症。

焦樹德:挹神湯

藥物:香附12g,黃芩12g,菊花15g,遠志9g,生地9g,白芍12g,白蒺藜12g,夜交藤15g,石決明18g,生赭石30g。

功效:疏肝、鎮驚、安神。

主治:精神刺激引起的嚴重失眠患者。

用法:水煎服,日1劑,10天為一療程。

健腦安神膏

藥物:生地、熟地、澤瀉、當歸、炒柏子仁、合歡皮、龍眼肉、白芍、炙遠志、西洋參、枸杞、菊花、百合、炒棗仁、黃精、琥珀粉。

功效:滋補肝腎,寧心安神。

主治:肝腎陰虛證所致的失眠。

安神定悸湯

藥物:太子參18g,當歸9g,黃芪15g,桂枝6g,麥冬15g,苦參9g,炒柏子仁15g,丹參18g。

功效:益氣養陰,安神定悸。

主治:氣虛陰血虧損而致的失眠心悸等症。

復方獨活膠囊丸

藥物:獨活30g,硃砂6g,琥珀6g。

功效:疏風安神。

主治:失眠症。

(5)方:柴胡龍骨牡蠣湯

藥物:柴胡、黃芩,半夏,甘草、桂枝、生龍牡,大黃,菊花,白芍、生地,夜交藤。

功效:疏肝理氣,協調臟腑,鎮靜安神。

主治:失眠及頑固性失眠症。

歸脾湯合針刺法

藥物:人蔘、黃芪各15~30g,白朮、茯苓各10~20g,酸棗仁、遠志、當歸各15~25g,甘草、木香各10g。

功效:補益心脾,寧心安神。

主治:頑固性失眠屬脾氣虛者。

一、酸棗仁粥:酸棗仁18克,粳米60克,淘凈煮粥,待米熟時加入酸棗汁同煮,粥成淡食,加糖食即可。每日晚餐溫食,酸棗仁甘酸性平,能夠滋養心脾,補益肝膽,為治療虛煩,驚悸失眠的良藥。此粥對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療效甚佳,無論失眠新久,均適用。

二、百合糖水湯:百合100克,加水500毫升,用文火煎煮至熟爛後加糖適量,分2次服食。百合甘苦微寒,能清心安神,治心煩不安,失眠多夢,此湯可用於病後餘熱不凈,體虛未復的虛煩失眠,對伴有結核病史失眠患者選服尤佳。

三、丹參冰糖水:丹參30克,加水300毫升,用文火煎煮20分鐘,去渣,加冰糖適量再稍煮片刻,分2次飲服。丹參苦微寒,活血安神,對長期失眠者有安神作用,對患有冠心病、肝炎等慢性病患者,還可改善原疾患。

四、甘麥大棗湯:浮小麥60克,甘草20克,大棗15枚(去核)。先將浮小麥、大棗、淘洗浸泡,入甘草同煎煮,待麥、棗熟後,去甘草、小麥,分2次吃棗喝湯。大棗補虛,小麥養心,甘草潤躁,葯雖平凡,但安心養神功效顯著。原是醫聖張仲景的名方。對神經衰弱、癔病均有緩解急噪,焦慮、安神等作用。

盜汗四物湯

組成鱉桃干15克浮小麥15克櫓豆衣12克糯稻根15克

適應症夜間盜汗

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功效:解肌發表,調和榮衛。適應證:空調病引起的發熱,汗出,惡風,倦怠,脈緩。用法:水煎服。並飲熱粥,溫覆。療效:2劑左右可愈。來源:曹穎浦《經方實驗錄》

[組成]條參100克蓮肉100克淮山100克薏米100克芡實100克

同母雞肉同燉,湯、葯、肉(吃)兼服用。

[功效]健脾滲濕

[適應症]脾虛挾濕。症見消化不佳,脘腹痞滿,腸鳴泄瀉,舌淡白,苔白膩,脈緩或虛。

方名:加減茵陳蒿湯。組成:茵陳,枝子,大黃,虎杖,田基黃,枳殼,山楂,陳皮。功用:清熱利濕退黃。主治;急性黃疸性肝炎,證見:噁心,嘔吐面目黃染,尿黃。化驗:膽紅素增高,轉氨酶增高。加減:乙肝:加用白花蛇舌草,丹參。

中藥治療感染傷口的方劑很多,在此選擇兩種有代表性的方劑進行介紹。

方劑一:

組成:蒲公英30克,黃柏12克,苦參12克,連翹12克,赤芍9克,雙花9克,白芷9克,丹皮9克,生甘草9克。腫脹者可加用澤蘭,車前子,局部紅腫過甚且伴有低燒者,可加用大黃。

用法:水煎薰洗患處,每天一次,每次30分鐘,洗後用無菌紗布覆蓋。

該方以清熱解毒,去腐排膿為治則,符合感染傷口的主要癥狀,能有效抑制殺滅傷口病菌,並促進局部組織新生。

方劑二:

組成:

燒傷一號(內服):主要成分有大黃、黃蓮、黃芩、黃柏、黃芪、防風、荊芥、當歸、生地黃等;

燒傷二號(外用):主要成分有大黃、黃蓮、黃芩、黃柏、生地黃、荊芥、當歸、銀花、連翹等。

原理:中醫認為大黃、黃蓮、黃芩、黃柏均為大寒大苦之品,具有澤火解毒之功,黃芪補氣排膿,生地黃滋陰生津,荊芥祛風清熱,散瘀清創毒,防風祛風勝濕,當歸養血活血,故採用燒傷一號內服;燒傷二號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淤,抑菌收斂,止痛生肌,防腐止癢,促進肉芽組織生長之功能,外用於創面即感清涼舒適,且有止痛,消炎,促進傷口癒合之效果,故用作外敷。

大面積燒傷患者的併發症之一是細菌感染。控制住細菌感染是使燒傷患者順利渡過感染期的關鍵步驟。但是由於廣泛使用抗生素後,一些感染菌株極易獲得耐葯基因,使原來對感染菌有效的抗生素變得無效,從而加重了病情;再者許多高檔抗生素價格昂貴,患者難以承受。經研究表明上述燒傷中藥治療試劑效果較好。用藥後對燒傷後感染菌的MIC檢測也說明中藥達到一定濃度之後能有效的抑制感染菌的生長繁殖,使燒傷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證見:惡風項強,咳嗽咯痰,色青黃粘稠,聲音嘶啞,舌紅少苔,脈虛數無力。治法:疏風清肺,滋養陰血。

方葯:柴前梅連散加減。本方首載於《楊氏家藏方》卷六,由胡黃連、柴胡、前胡、烏梅、薤白等葯組成,原名前胡散前胡宣肺散邪,泄肺熱,柴胡和解少陽、解郁散邪,兩葯共用辛散稽留之外邪,烏梅酸斂反佐,以防辛散太過,胡黃連味苦寒,主沉降,善清退虛熱,薤白辛溫通陽,散結導滯。

風勞病之風熱伏肺,陰血虧虛

我從小時候七、八歲起,左腳就長了一粒黃豆大小的瘊(現在知道叫扁平疣),後來一直到我二十多歲讀大學,扁平疣越長越多,不但腳上有,連手上也有了,總計大大小小有二十來個,每次洗手洗腳,總不免去挖掉表層的角質層,但挖掉以後雙會長出來,後來居然連臉上也開始有一兩個小點了,作為年青人來說,這有多煩,也去過很多醫院,西醫往往給些抗病毒的阿昔洛韋加醋酸之類的,有了以後無效果,中醫醫生就推說這要西醫來治,又後來查書,發覺在西醫中沒有較好的解決辦法,建議什麼冰凍、激光療發,也曾經去做過幾個激光,結果在手上留下永久的疤痕。也曾看到廣告去買什麼克疣靈,結果也一樣沒作用。

後來打聽到老家農村有一老中醫,擅治皮膚病,於是就去求治,結果他給開發一帖葯,說是用醋煎後,每日塗兩次,就試著去做做看,結果一個月不到,所有的扁平疣逐漸消退到不留痕迹,從此,就感嘆中醫的神奇。

可惜的是,當時並沒有記錄配方原葯組成,但我想本貼中已有一戰友介紹的方劑,為口服,如下

馬齒莧60克、紫草15克、敗醬草15克、大青葉15克。

功效:清解疣毒。

主治:扁平疣、傳染性軟疣。

用法:水煎服,7劑為一療程,

我想,如以其口服方劑為基礎,同時將其用醋煎後外塗),那麼,標本兼治,將起到異乎尋常的效果。

[方名]丁香柿蒂湯

[組成]丁香10克柿蒂10克人蔘5克生薑5片

[功效]溫中益氣,降逆止呃。

[適應症]胃氣虛寒。症見呃逆不已,胸脘痞悶,得熱則減,或噁心嘔吐,舌苔薄白,脈弦遲等。

[煎服法]加水400ml,煎取汁150ml,分二次溫服。

[用法心得]始載於《濟生方》。靈活運用的原則

1辯證使用的標準:只要胃氣虛寒而致的呃逆即為適應症。如年邁老人陽虛,久病體弱胃腎虛寒而發生的呃逆。老人久病、或大病之後突然發生呃逆,連連不止,中醫認為是胃氣欲絕的一種危險癥狀,常用本方合用金匱

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甘草、人蔘、生薑、大棗),重用人蔘(30-40克),屢獲良效。急性腦血管病患者,經搶救後病情穩定時出現頻頻呃逆的表現,應用此方加赭石、桃仁、紅花、黃芪,每獲良效。現代常用於神經性呃逆、慢性胃炎,腹部手術後膈肌痙攣所致的呃逆,證屬胃氣虛寒症見呃逆者。

2、本方不能用於胃熱、胃實證的呃逆。

本方是本人應用後覺得確實有效,寫與各位同道參考,敬請批評指正。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

[組成]柴胡、香附、陳皮、川芎、枳殼、芍藥、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適應症]陽萎肝氣鬱結證。症見胸脅脹滿,少氣太息,精神抑鬱,舌質淡,邊有瘀點,苔薄白,脈弦澀。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

[病案]

陽萎

李某,男,31歲,公務員。1998年2月5日初診。主訴陽痿1年,性衝動時陰莖根部脹痛,多家醫院求診,服補腎壯陽湯劑數十劑及中成藥「金匱腎氣丸」、「男寶」、「雄獅丸」等仍無效。刻診:證屬肝氣鬱結,瘀血阻絡,宗筋失養。治宜疏肝行氣,活血通經,佐以補腎興陽,方投柴胡疏肝散加味。處方:柴胡、香附、陳皮、枳殼各10g,川芎、白芍、牛膝各15g,淫羊藿20g,蜈蚣2條,甘草5g。每日1劑,服藥21劑,陽事能舉,原方加川楝子10g,續服15劑,諸症悉除,隨訪半年,病未複發。

[用法心得]

肝喜條達而惡抑鬱,主疏泄而藏血,主潤宗筋。精神抑鬱,導致氣機紊亂,肝失條達,經脈阻滯,宗筋失養而致陽痿。柴胡疏肝散加川楝子、蜈蚣,以調肝行氣活血,牛膝、淫羊藿佐以補腎興陽,則肝舒腎旺,氣血暢達,宗筋得養,其病得愈。

[適應症]長期難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它治胃痛葯無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脈像弦或沉細弦,或細滑略弦,胃脘喜曖,痛處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虛實寒熱癥狀夾雜並見者。可包括西醫學各種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及胃癌所致的胃痛等。

[用法心得]本方是中日友好醫院焦樹德老先生所創。本人在中日醫院進修期間,為焦老抄過方。回來為病人試用之後,感到確有良效。對上述見證的胃痛胃脹屢試不爽。

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三個藥方組成,故名三合湯。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組成,良姜辛熱,溫胃散寒,《本草求真》說「同香附則除寒去郁」,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氣行滯,利三焦,解六郁,李杲曾說它「治一切氣」,「消食下氣",二葯合用,善治寒凝氣滯胃痛。百合湯由百合,烏葯組成,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泄肺胃鬱氣,肺氣降,胃氣和,則諸氣俱調,配以烏葯快氣宣通,疏散滯氣,溫順胃經逆氣。二葯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鬱氣,又能防止百合平涼之性有礙中運。丹參飲為丹參,檀香,砂仁組成,是治療心胸、胃脘痛的有效方劑,其中丹參味苦性微涼,活血袪瘀,通經止痛,檀香性溫理氣,利胸膈,調脾胃,砂仁性溫,行氣調中,和胃醒脾,三葯相合,以丹參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滯,又能理胃氣,再兼丹參功同四物,砂仁兼益腎「理元氣」,「引諸葯歸宿丹田」,故對久久難愈,氣滯血瘀,正氣漸虛的胃脘痛,不但能夠活瘀定痛,並能養血、益腎,醒脾,調胃。

加減運用:胃脘痛以寒凝為主,遇寒痛重,得曖則舒,苔白,脈緩或沉弦,證屬胃寒盛者,可減丹參為20克,加砂仁為6克,高良姜用10克,再加吳茱萸5克,乾薑3克。兼有胸脘發悶,泛惡吐水,喜干食,不欲飲水,舌苔白膩,便溏脈濡,證屬中濕不化者,可加陳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0-15克,木香6-9克,煅瓦楞10克,兼有右脅或兩脅脹痛或隱痛,情緒不佳則胃痛加重,喜長吁,噯氣,大便時干時軟,脈象沉弦或弦細,證屬肝鬱犯胃者,可輕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克,厚朴10克,炒川楝子10克,綠萼梅5克,白芍10克,把檀香改為9克,兼有口苦,舌苔微黃,雖思冷飲食,但食冷物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熱感,脈略有數象,證屬標熱本寒者,減高良姜為5克,加炒川連6克,炒黃芩9克,千年健12克,去砂仁。兼舌紅無苔,口乾不欲飲水,飯後遲消,大便少而澀或乾燥,證屬中焦氣化不利,津不上輸者,可加知母9克,焦三仙各9克,香稻芽10克,葛根9克,大便色黑,潛血陽性者,加白芨9克,生藕節15-30克,茜草炭12克,減良姜為5克,舌紅無苔,口乾,喜稀飲食,夜間口渴,胃中有灼熱感,食欲不振,大便乾澀不爽,脈象沉細數或弦細略數,證屬胃陰不足者,可減高良姜為3克,去砂仁,加沙參9克,麥冬9克,知母9克,白梅花3克。

焦樹德三合湯

[組成]高良姜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烏葯9-12克,丹參30克,檀香6-9克(後下),砂仁3-5克。

[功效]溫中和胃,散郁化滯,調氣養血。

[適應症]長期難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它治胃痛葯無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脈像弦或沉細弦,或細滑略弦,胃脘喜曖,痛處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虛實寒熱癥狀夾雜並見者。可包括西醫學各種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及胃癌所致的胃痛等。

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三個藥方組成,故名三合湯。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組成,良姜辛熱,溫胃散寒,《本草求真》說「同香附則除寒去郁」,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氣行滯,利三焦,解六郁,李杲曾說它「治一切氣」,「消食下氣",二葯合用,善治寒凝氣滯胃痛。百合湯由百合,烏葯組成,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泄肺胃鬱氣,肺氣降,胃氣和,則諸氣俱調,配以烏葯快氣宣通,疏散滯氣,溫順胃經逆氣。二葯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鬱氣,又能防止百合平涼之性有礙中運。丹參飲為丹參,檀香,砂仁組成,是治療心胸、胃脘痛的有效方劑,其中丹參味苦性微涼,活血袪瘀,通經止痛,檀香性溫理氣,利胸膈,調脾胃,砂仁性溫,行氣調中,和胃醒脾,三葯相合,以丹參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滯,又能理胃氣,再兼丹參功同國物,砂仁兼益腎「理元氣」,「引諸葯歸宿丹田」『故對久久難愈,氣滯血瘀,正氣漸虛的胃脘痛,不但能夠活瘀定痛,並能養血、益腎,醒脾,調胃。

加減運用:胃脘痛以寒凝為主,遇寒痛重,得曖則舒,苔白,脈緩或沉弦,證屬胃寒盛者,可減丹參為20克,加砂仁為6克,高良姜用10克,再加吳茱萸5克,乾薑3克。兼有胸脘發悶,泛惡吐水,喜干食,不欲飲水,舌苔白膩,便溏脈濡,證屬中濕不化者,可加陳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0-15克,木香6-9克,煅瓦楞10克,兼有右脅或兩脅脹痛或隱痛,情緒不佳則胃痛加重,喜長吁,噯氣,大便時干時軟,脈象沉弦或弦細,證屬肝鬱犯胃者,可輕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克,厚朴10克,炒川楝子10克,綠萼梅5克,白芍10克,把檀香改為9克,兼有口苦,舌苔微黃,雖思冷飲食,但食冷物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熱感,脈略有數象,證屬標熱本寒者,減高良姜為5克,加炒川連6克,炒黃芩9克,千年健12克,去砂仁。兼舌紅無苔,口乾不欲飲水,飯後遲消,大便少而澀或乾燥,證屬中焦氣化不利,津不上輸者,可加知母9克,焦三仙各9克,香稻芽10克,葛根9克,大便色黑,潛血陽性者,加白芨9克,生藕節15-30克,茜草炭12克,減良姜為5克,舌紅無苔,口乾,喜稀飲食,夜間口渴,胃中有灼熱感,食欲不振,大便乾澀不爽,脈象沉細數或弦細略數,證屬胃陰不足者,可減高良姜為3克,去砂仁,加沙參9克,麥冬9克,知母9克,白梅花3克。

[方名]升降散

[組成]白僵蠶、全蟬蛻、廣薑黃、川大黃

[功效]調節氣機、清利濕熱

[適應症]用於氣機不暢、濕熱郁阻之證

[煎服法]上四味為末家蜂蜜為丸,黃酒送服,量以病情而定,一般約為8克左右,一日三次,中病即止。

[用法心得]本方來自楊栗山的《傷寒瘟疫條辯》,僵蠶味辛苦氣薄喜燥惡濕,得天地之氣輕浮而昇陽中之陽,固能勝風除濕、清熱解郁,從治膀胱相火,引清氣上朝於口,散逆濁結滯之痰也,蟬蛻味且甘為清虛之品。僵蠶、蟬蛻昇陽中之清陽,薑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升降過程中調節全身氣機,氣行水行則濕可去,大黃清熱則熱邪可除,常用來治療肝經濕熱,及全身濕熱癥候,尤其伴有鬱熱徵候者佳,治療加減可按一般常規,這裡不再贅述,

腸胃濕滯

常見表現:大便不幹,粘滯不爽,便後有未排凈之感;口中粘膩或口乾而不思飲水;口氣穢濁;唇腮起口瘡,口瘡或微痛或不痛,但常常遷延半月不愈。

常選用的成藥有舒肝片、藿香正氣膠囊(水)合藿膽丸。

舒肝片成分:柴胡、香附、木香、砂仁、豆蔻、陳皮、法夏、枳實、厚朴等。

舒肝片藥性微溫,具有舒肝和胃,降胃氣,化中焦濕濁之功,適用於濕濁阻胃的輕證。兼有胃熱可合用牛黃清胃丸、三黃片。

藿香正氣膠囊(水)成分:藿香、蘇葉、白芷、陳皮、半夏、蒼朮、茯苓、大腹皮等。

藿香正氣膠囊(水)芳香化濁,理氣燥濕,對胃腑腸腑濕滯均有很好療效。但辛溫偏燥,芳香走竄,單獨服用時間稍久(大於3天)就會出現胃中嘈雜泛酸或頭暈頭脹肝胃熱盛的表現。

藿膽丸成分:藿香、豬膽汁。

藿膽丸原用於膽火上攻的濕熱鼻淵。藿香辛溫,入肺、脾、胃經,芳香辟穢、和中除濕。豬膽汁苦大寒,入肝、膽、肺、大腸經,清熱、潤燥、解毒。二葯相和為藿膽丸藥性以苦寒為主,清熱除濕而無香燥傷陰之弊,兼清肝膽火,對於腸腑濕熱證療效較好。但畢竟偏於苦寒,連續服用,常常濕未去而寒已生,使腸腑濕熱證轉為腸腑寒濕證。

藿香正氣膠囊(水)合藿膽丸則互相補充,佐制對方的副作用,久服亦無不良反應,斟酌搭配二葯的用量對於腸胃濕熱證、寒濕證均有滿意療效。

典型病例:

王某,男,46歲,飲酒多年,近5年來口氣臭穢,多方治療效果不佳。尚伴見口中粘膩不爽,口苦,食後胃脘滿脹,大便粘滯,舌紅,舌苔滿布舌面、垢膩微黃。

考慮胃腸濕阻,兼肝膽夾濕。與舒肝片4粒tid,藿香正氣膠囊2粒bid,藿膽丸6克bid,連服兩周。兩周後欣然來告,口臭、口中粘膩、口苦消失,大便通暢。囑其間斷服舒肝片,藿香正氣膠囊2粒+藿膽丸6克每周服3次鞏固療效。

肝膽濕熱

常見表現:口苦,口中粘膩,頭暈,目赤等。(這類病人有時僅表現其中1~2症,尤其不伴有肝膽疾病或脅脹脅痛,辨別就要仔細。使用清心胃熱或舒肝藥物又效果不佳,就要考慮有肝膽濕熱可能。)

常選用的中藥:膽寧片。(龍膽瀉肝丸本是這一類證型常用成藥,但由於含有原方木通,現在雖已改進組方,病人仍不願接受)

膽寧片成分:大黃、茵陳、青皮、陳皮、鬱金、山楂、茅根等。

膽寧片藥性辛苦寒,清肝膽濕熱不遜於龍膽瀉肝丸,病人易接受。初用有些人會出現腹瀉,可不處理,1周以後會好轉。如果腹瀉嚴重可將膽寧片減量或加服舒肝片、香砂六君丸等。

典型病例:

陳某,男,50歲,近3年來左睛常滿布血絲,唇周常起瘡瘍,每年春季必起。伴見口渴,飲水日兩暖壺,畏寒腰部尤甚,易感冒,腰部受涼必患感冒,有時無性刺激陰莖勃起,無口苦口粘,大便正常,無肝膽病史,無飲酒史,血象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六部俱洪,滑象弦象不明顯。曾經多醫治療,從清胃熱補腎入手無效。

此病人病機較複雜,似是胃熱腎虛而實非。左睛常滿布血絲,每年春季必起,無性刺激陰莖勃起為肝膽有熱之徵。唇周起瘡瘍,畏寒腰部尤甚為腎虧表現;口渴,飲水日兩暖壺,不是胃熱而是子(肝)盜母(腎)氣,腎虧飲水自補。飲水過多水濕內停,掩蓋了許多陽熱表現。肝膽火盛木氣侮金,肺氣不調,故易患感冒。畏寒,可能是陽氣不足,更大的可能是氣機不暢,陽氣不達四末,真熱假寒。尊《瀕湖脈學》洪脈主病詩「脈洪陽盛血應虛,相火炎炎熱病居」,脈洪,正是血虛失濡,肝膽火盛表現。入手不可補腎,補腎陰則資濕邪,補腎陽更助相火。當清肝膽濕熱兼舒肝活血,與膽寧片6粒tid,血府逐瘀膠囊3粒tid。兩周後複診白睛血絲消失大半,陰莖異常勃起消失。口渴多飲明顯好轉,畏寒明顯好轉,腰酸明顯。脈象大變,雙寸洪象消失,雙關滑而兼弦細,雙尺沉而力弱,至此虛象盡顯。與膽寧片6粒tid,三黃片3粒tid,舒肝片4粒tid繼清余邪2周。此後與五子衍宗丸6克bid合膽寧片或舒肝片,肝腎同調,諸症消失告愈。

其他常見痰濕證:

咳喘屬痰濕蘊肺型:選用二陳丸,京制咳嗽痰喘丸等。

梅核氣:選用小柴胡片合玉屏風沖劑,小柴胡片合麥味地黃口服液等。

失眠、心悸屬痰熱擾心型:選用心神寧片合舒肝片等。

眩暈頭痛屬風痰上擾型:選用全天麻膠囊,降脂靈等。

黃帶、陰囊潮濕:選用二妙丸等。


推薦閱讀:

更年期女性為什麼易失眠 睡前有什麼禁忌
菊花枕治好我的失眠
讓自己睡眠,讓別人失眠的寶貝!
養心安神治失眠 多吃十種食物
按揉3個穴位,讓失眠遠離你!

TAG:中醫 | 失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