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及發展

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及發展
發布時間: 2011年8月2日 閱讀次數:333
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雖然當時已經有一些先驅在考慮內部心理規律,如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J.Piaget,1896~1980),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實驗,揭示了兒童思維發展的規律,但是認知心理學正式出現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下列兩個原因促成:一方面,20世紀中期以後,計算機科學的迅猛發展,迫切需要了解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因為只有把人的認識活動規律了解清楚後,計算機才能夠「模擬運算」。為了說明心理活動如何對信息進行加工,需要研究解決「黑箱」中發生的問題,這就構成了推動認知心理學產生的重要外部動力。另一方面,自從馮特建立心理實驗室以來,實驗室的心理實驗一直沒有停止過,並且逐步地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在記憶研究方面,發現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有所不同,同時在兒童研究中,也揭示齣兒童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思維表現有不同的水平等等,這些都證明內部心理活動是可以研究的,構成了認知心理學產生的內部動力。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心理學家奈瑟(U.Neisser)於1967年把各種研究成果加以總結,寫成《認知心理學》一書,這是心理學史上第一部專門系統研討認知活動的著作,標誌著認知心理學(cognitivepsychology)的誕生。在這本書中,奈瑟強調指出,認知指的是感覺輸入的轉換、簡化、儲存、恢復和運用的所有過程。這樣一來,認知心理學就可以定義為一門研究人怎樣學習知識、儲存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學科。而且,他還認為,認知活動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信息的檢測、模式識別、注意、記憶、學習策略、知識表徵、概念形成、問題解決、言語、認知發展等等均包括於其中。認知心理學的產生標誌著心理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心理學不僅僅要研究行為,也要研究作為行為基礎的內部心理活動規律。認知心理學是在有選擇、有批判地吸收上述各大學派的合理成分中蓬勃興起的。認知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是信息加工理論,所以又稱為信息加工心理學。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是認知心理學發展的另外兩個重要時期。20世紀80年代是認知心理學的完整體系基本成形的時期。其指導思想是信息加工理論,將人腦比作計算機,認為認知活動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而20世紀90年代則是聯結主義融入認知心理學的時期,這一進程大大促進了心理學家對人類認知過程特殊性的探索。聯結主義使心理學家越來越認識到,認知過程在很多情況下並不能用計算機來類比,人腦對信息的加工往往是並行的(平行加工),不是信息加工理論所認為的是串列的(順序加工)。   從內部背景來看,現代認知心理學儘管是在反對某些傳統的心理學思想中發展起來的,但它和傳統心理學又有著密切的聯繫。它拋棄了行為主義的只有可以直接觀察到的東西才能成為科學研究對象的觀念,但是它高度讚揚了行為主義對客觀方法的重視,同時對行為主義的「刺激一反應」、強化理論也予以承認;它因重視人的智慧行為的研究而不同於精神分析,但它又承認在人類信息加工中存在著某些無意識的過程,並用精密的客觀方法研究了這些過程;它不滿意格式塔(gestalt,即完形)心理學某些含糊的理論,但又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觀,把人的活動視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同時繼承了格式塔心理學在知覺、思維和問題解決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並進而豐富了這些成果。在這個意義上,認知心理學表現出了當代心理學互相融合的新趨勢。   從外部背景來看,現代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以外的其他科學對心理學發生影響的典型例子。現代認知心理學吸收了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的思想,並借用通信工程師描述信息通道的概念來描述人的認識過程。人的認知過程被看成是信息通道輸入、編碼、解碼、存儲、提取、輸出信息的過程。  當代的認知心理學家們不僅在研究認知的內在結構和機制,也在研究認知的功能,研究認知的格式塔特徵。當然,其根本的興趣還是在於認知的內在結構和心理機制。他們完全贊同「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在認知活動上的正確性,但是他們還在努力地探究這種格式塔是通過怎樣的機制完成的。實際上現代認知心理學以信息加工觀點研究內部心理活動規律,已變成一種思路,在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方面,都依據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去探討和解釋心理活動的規律,目的是分析、解釋、控制與調節人的多種活動,包括社會交往等。

推薦閱讀:

抑鬱症複發的自我疏導方法?
心理療法6——心理教育:了解人格解體
怎樣才能擺脫大腦空閑時的情感放大化?
模聯新人應當如何快速克服心理障礙?
我有一口鍋不知當背不當背|替罪羊是如何養成的?

TAG:心理學 | 心理 | 認知 | 認知心理學 | 發展 | 認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