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名將傳奇 · 飛將軍李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王昌齡《出塞》

這首唐詩的普及度很高,絕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這首詩的廣泛傳播也使得「龍城飛將」的名聲流傳數千年。這位飛將指的就是漢武帝時期的著名將領,李廣。

龍城飛將

李廣最初從軍是在漢文帝的時候。他出身在騎射世家,習得一身好本領,從而在各種作戰過程中表現出眾,受到提拔。可惜的是,當時漢朝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李廣空有一身本領,卻鮮有建功立業的機會,連漢文帝都為他惋惜,說他沒能趕上好時候,若是他能生在漢高祖奪天下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還會在話下嗎?

李廣的膽略驚人,絕對不是蓋的。有一次,他率領一百騎兵出行,不料在路上碰見幾千名匈奴騎兵。漢軍將士遠遠看見匈奴兵在遠處擺下陣勢,烏央烏央佔滿了一個山頭。在這種明顯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正常人的反應都會是拔腿就跑——李廣手下的那一百騎兵就是這麼想的。但李廣權衡了一下形勢,阻止了部下撤退的意圖。他說,匈奴人之所以在明顯的優勢情況下仍然不發動攻擊,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一百漢軍騎兵是大軍的誘敵部隊。在這種情況下,一旦他們撒腿逃跑,就暴露了他們背後無援的尷尬境地,匈奴人必定會來追殺他們;而若他們繼續前進,匈奴人反倒更有可能繼續按兵不動。

在正確判斷了敵方心理之後,李廣下令,漢軍繼續前進到匈奴陣前,然後全體下馬解鞍,以示毫無退意。這簡直是自赴死地的舉動。但匈奴兵看到區區百人的漢軍做出如此有違常理的行動,就更疑心漢軍背後有鬼,不敢來冒然進攻了。幾千人的匈奴和一百人的漢軍就這麼開始了一場奇異的對峙。

這還不算完。

李廣明白,儘管暫時鎮住了匈奴人,但如果不能保持自己的優勢地位,漢軍仍然命懸一線。所以,他的下一個選擇是:主動出擊挑釁匈奴人。他一直監視著匈奴人的動態,抓住一個機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帶著十幾名騎兵立刻翻身上馬,射殺了一位出來巡視的匈奴騎將。搞定之後,繼續信馬由韁的回到自己的陣中,解鞍休息。當時正值日暮,匈奴人被這一切看得目瞪口呆,更加堅信這一百騎兵背後是有龐大的漢軍伏兵的,完全放棄了進攻的打算。兩軍就這麼僵持到半夜,最終還是匈奴人率先撤軍。而李廣呢,在第二天一早才帶領自己的一百騎兵不緊不慢的回到漢軍大營。

好了,故事很傳奇,看上去李廣採取的策略很簡單,用疑兵之計忽悠了匈奴人,但希望大家明白,這樣的策略古往今來沒幾位將領能用得了。首先,你得了解匈奴人的用兵習慣,知己知彼,能準確預判他們的行動和心理。其次,用這計謀,你得膽子大,在一百對幾千這樣的懸殊差距之下,還能毫不慌亂,這絕對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水平。再次,你還得切切實實的有幾手真功夫,在匈奴騎將出來巡視的那一小會,能抓住機會把對方射死以示實力,威懾住對方。

不過這都不是最重要的。後台君以為,這件事中最關鍵的一點,是李廣這一百騎兵對李廣的絕對服從。足球上有個「造越位」的防守戰術,就是己方後防線瞅准對方進攻球員的站位和時機,統一壓上,將對方突前的進攻球員置於越位的境地而終結敵方的進攻。這個戰術聽上去簡單,執行起來卻很困難——難在大家整齊劃一的行動。一旦有一位防守球員行動慢了一步,就會弄巧成拙,直接送給對方前鋒一個單獨面對門將的機會。

李廣的這個疑兵之計也是一樣,最難的是一百個人都得嚴格執行李廣的命令,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置於死地。一百個人,哪怕有一個人逃跑,匈奴人都會發現漢軍是在打腫臉充胖子,是故布疑陣,那最後都會功虧一簣。但從發現匈奴兵開始,直到半夜匈奴兵主動撤退,李廣旗下都沒有任何一人開小差逃跑。我相信,這一百人裡頭,肯定不是每個人都像李廣那麼智慧、勇敢,但他們卻同樣也能戰勝自己的恐懼,做到在強敵面前不示弱、不逃脫,與李廣共赴死地,這是最難得的——這一切都是源於士兵對李廣的絕對信任。

士兵能對自己的主將如此信任,一方面源自他們對李廣高超個人能力的敬服,另一方面也是源於李廣的帶兵方式。不像當時其他的抗匈名將,李廣的軍隊特別自由散漫。他行軍沒有嚴格的隊列要求,簡化各種軍中程序和文書工作,甚至在晚上都不安排專人打更輪值,只是遠遠地布置了哨兵做前敵偵察而已。但由於李廣能力強,名氣大,鬼點子多,匈奴人也不敢輕易進犯,因此雖然軍隊自由散漫,也不曾遇到過危險。此外,李廣對自己的士兵寬厚不苛責,凡事都以士兵的需要為先。他為官清廉,沒有不良愛好,得到賞賜就全部分給部下;軍中吃飯也從不搞特殊化,士兵吃啥,他吃啥;若遇到缺糧斷水的境地,找到水源後,若是士兵還沒有都喝上水,李廣自己也不喝,吃飯亦如是。如此一來,士兵們當然願意跟著李廣了:一是跟著李廣有面子,總打勝仗;二是跟著李廣不用吃太多苦,比較舒服。

可惜的是,這樣一位頗受士兵愛戴的「飛將軍」,卻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不折不扣的悲劇英雄。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漢文帝和漢景帝的時候,儘管對匈作戰機會比較少,大都是零星抗敵,李廣也因為其出色的能力而屢次受到擢升,做到二千石(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部級幹部)。而漢武帝登基後,對匈政策逐漸轉為強硬,按理說,李廣晉陞的機會就更大了。

怎麼也得封個侯吧!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李廣終於等到了一生中最好的機會,率領漢軍出雁門進攻匈奴。史書對交戰過程沒有記載,只是記錄了個結果,「匈奴兵多,破敗廣軍」(《史記》),「李廣亦為胡所敗」(《通鑒》)。但更難堪的是,李廣竟然在此役中被匈奴人活捉了去!

幸好,匈奴人素來對李廣非常敬仰,單于曾經下過一道軍令,要求對待李廣,必須活捉,不能殺死(「得李廣必生致之」)。當時李廣受了傷,匈奴騎兵怕一路顛簸導致李廣傷情加重而死,就用兩匹馬搞了個簡易擔架——在兩馬之間裝了個繩編的網兜。李廣躺在裡頭,一邊裝死,一邊找機會逃跑。就這麼走了十幾里地,李廣瞅准一個機會,看到身邊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突然一縱身跳上了那人的馬,並將少年推了下去,調轉馬頭向南賓士數十里,整頓殘部後重新入關,才終究逃過一劫。

回到長安以後,李廣被送上了軍事法庭。證據確鑿,此役,李廣一軍戰敗,且損失極大,加上李廣自己被俘,執法官判處李廣斬刑。好在當時士大夫可以拿錢財抵罪,李廣在交納了贖金之後,被免為庶人,回家去了。

那時候李廣已經年紀很大了,本來在家頤養天年,享享清福,也挺好。但無奈匈奴不停的犯邊,漢軍非常缺乏有經驗的將領,不得已之下,漢武帝明知李廣年事已高,但仍然重新啟用他去右北平做太守。雖然李廣能力已經大不如前了,但他個人早已儼然成了漢朝國防的一個品牌,且享譽國外——被匈奴人尊稱為「漢之飛將軍」。自老頭往右北平那麼一杵兒之後,匈奴人一連好多年都不敢犯邊。

重新做了將軍之後,李廣也屢次出征。但每次要麼是自己運氣不好,沒碰上匈奴軍隊,鎩羽而歸;要麼是被別人拖了後腿,殺了一萬,自損八千,落個功過相抵的結果。弄到最後,當年跟他一起從軍能力名氣都遠不如他的小夥伴、下屬們都混成了侯,而李廣卻仍然沒有獲得封爵和封地。

李廣也著急啊,自己那麼厲害,卻始終不得封侯,很不甘心,就四處找原因,《史記》記載,他還私下就此事請教一位叫王朔的風水先生。風水先生問,將軍你有沒有做過什麼遭天譴的事情啊?李廣想了想,有那麼一樁。當年在隴西的時候,曾經殺過八百投降的羌兵。王朔點點頭,說,殺降不祥,這恐怕就是將軍久久不得封侯的原因。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唐·王勃《滕王閣序》

不管什麼原因吧,這都是命。

不過若只是不得封侯而終老,李廣恐怕還不會在中國歷史上那麼有名。李廣一生的悲劇性特點爆發在他人生的終局上。

與王朔對話後,李廣仍不甘心,繼續向漢武帝請求隨大將軍出行,攻擊匈奴。漢武帝考慮到李廣年紀大了,就不想讓他再去衝鋒陷陣了,但無奈李廣請戰願望十分堅決,屢次上書,漢武帝不得不答應了這位老將的要求。

那是元狩四年。李廣知道自己年紀大了,沒多少時間去建功立業了,因此在出關後主動向大將軍衛青要求擔任前鋒,和單于決一死戰。但漢武帝在出征前偷偷告誡過衛青,說李廣年事已高,且人生坎坷(命不好),就別讓他打頭陣了;而且衛青自己也有些私心,他做騎奴時候的小夥伴公孫敖當時剛剛丟掉了爵位,衛青也想趁此機會提拔一下他。這樣兩個原因之下,衛青就拒絕了李廣擔任前鋒的請求,而把機會給了公孫敖。

知道內情的李廣對此怒不可遏,不肯從命;而衛青在這件事上的態度也很堅決。幾次書信往來之後,李廣在一怒之下不告而去,率領自己的軍隊去尋找匈奴主力決戰。由於缺乏嚮導,李廣在出發後迷了路,落在了衛青大軍的後面,沒有趕上漢匈主力的決戰。而衛青那一邊呢,因為缺少了李廣這一支軍隊,也沒能徹底壓制匈奴,讓單于逃跑了,最終只得怏怏回軍。

按軍法論,這事的過錯顯然在李廣。回軍的路上,衛青派下屬去質問李廣關於所謂「迷路」的事情,還要強行將李廣手下的校尉拉走去受審對質。但李廣說,這件事跟校尉沒有關係,我親自去向大將軍解釋。

大將軍的使者走後,已然是風燭殘年的李廣,回想自己這一生戎馬,對匈奴凡七十餘戰,斬殺無數,卻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要去面對刀筆吏的叱責質問、受軍法制裁,實在不堪凌辱,想來想去,最終決定親手了結自己的生命。

讓匈奴人害怕了幾十年的飛將軍,就這麼因為軍中爭功鬥氣而自殺了。

據說他自殺的消息傳到國內,「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廣雖然木訥、不善言辭,卻征服了天下人的心。

更可悲的是,李廣人雖然死了,李家的悲劇卻沒有結束。

李廣有三個兒子,分別叫李當戶,李椒和李敢。李當戶和李椒都在其父生前就亡故了,唯獨留下李敢這個小兒子。李敢也是一員勇將,當時在霍去病帳下效力,立了大功,被冊封為關內侯。聽說其父自殺而亡後,就認定是衛青逼死的,一直謀劃著為父報仇。在次年,李敢找到了一個機會,想要暗殺衛青,不過沒有成功,只是讓衛青受了傷。

按當時的律法,謀害大將軍是死罪。但衛青對李廣的事情一直心懷愧疚,同時也是為了幫助李家延續血脈,就將此事隱匿起來。漢武帝也是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衛青能忍,他的外甥霍去病不能忍,聽說此事以後,在一次打獵過程中將李敢殺死了。至此,李廣的三個兒子都死去了。

到了李廣的孫輩,厄運仍然縈繞不去。李當戶有個遺腹子叫李陵,長大以後,繼承了李家的軍事基因,練得一身好武藝,也做了漢軍將領。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命貳師將軍李廣利再次率大軍北擊匈奴的時候,又想到了李廣,便打算讓他孫子李陵也隨軍出征,負責押運輜重。

李陵的血管里流淌著祖父和父輩的熱血,怎甘做一個糧草押運的工作?他向漢武帝叩頭請求獨自帶領一隊人馬,為李廣利分兵牽制匈奴軍隊。漢武帝說,這次調動軍隊太多,沒有多餘的馬匹給你了。李陵很堅持,說,我不用馬匹,率領五千步兵即可直搗匈奴王庭!

漢武帝最喜歡這樣的熱血男兒了,聽到這番話很高興,同意了他的要求。

李陵出關後,走了一陣,遇到了匈奴單于率領的主力騎兵部隊,一共三萬人,見到李陵兵少,直接將其所部包圍,意圖一口吃掉這支漢軍部隊。李陵毫無畏懼,率領麾下五千步兵直面迎戰匈奴騎兵,殺傷匈奴數千騎。單于大驚,連忙從附近召集了七八萬匈奴騎兵來護衛,聯手攻擊李陵。

兵力差距超過了一比十,兵種上又是以步兵對騎兵的天生劣勢,這種情況,恐怕就算孫武再世都難逃一劫。李陵在奮力作戰殺傷匈奴無數後,最終於彈盡糧絕、孤立無援的境地下投降了匈奴。

消息傳到長安,漢武帝盛怒。太史公司馬遷上諫為李陵開脫,卻最終被認為是故意說李廣利壞話,被判處了宮刑。

李陵確實是猛將,到了匈奴之後,深得單于喜愛,讓他做了自己的駙馬。此事傳到漢地,還被某些好事之徒添油加醋的說李陵為匈奴練兵對付漢軍。漢武帝聽說後,咬牙切齒,將李家滅族以泄己憤。李氏一門的聲譽自此盡毀,以前李廣的門客均以此為恥。李陵原本還想找機會逃脫北地,但鑒於自己的事情在漢朝已被蓋棺論定,再無翻身之日,只能鬱鬱而終於匈奴。

李逵和李鬼

順便說一下名字跟李廣只有一字之差的另一位將領,李廣利。

如果後台君把名字改成何以琛,能變帥嗎?肯定不能。李廣利也是這種情況。別看倆人名字那麼像,但論軍事水平,差了幾十個檔次。

李廣利不像李廣那樣有天生的騎射基因,但他成為將軍也不是偶然。他複製的是「衛青模式」,即走外戚路線。

這種模式也算是漢武帝的一種創新吧,找自己的小舅子當將軍,一來信任度高,畢竟是血濃於水嘛,二來外朝內宮的兩人也可有個照應,互為犄角。當年寵幸衛子夫,接連為他帶來衛青、霍去病兩位能征善戰的將領,這對漢武帝的想法是一個極大的正面反饋。

當時他正寵幸李夫人,李廣利便是李夫人的長兄。李夫人看衛家出了那麼多將軍十分眼紅,就也求漢武帝要給提拔一下自己的兄弟。漢武帝想了想,便答應了,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冊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直通西域、征伐大宛、去貳師城奪取良馬。

當時西域都是小國,沒有特彆強大的軍事力量,相比征伐匈奴來說,是不折不扣的軟柿子——從這來看,漢武帝對李廣利是非常的照顧。可惜啊,漢武帝再怎麼照顧李廣利,也仍然高估了他的水平。

李廣利帶著幾萬大軍就去了西域。哥們一不熟西域情況,二不知軍旅之事,這還沒到大宛呢,士兵就只剩下出發時的十之一二了——從幾萬變成了幾千。哥們還算有點自知之明,就跟左右將領商量,這樣下去肯定是全軍覆沒的命,不如早點撤回去為大漢保留一點士兵也是好的。於是,這一趟西域打醬油的旅行花了整整兩年時間,除了損傷了幾萬士兵,沒有任何的戰果。

漢武帝聽說李廣利是這麼個慫貨,雷霆震怒,派軍隊守住玉門關,並下發詔令,只要李廣利所屬有一人入關,殺無赦。好嘛,李廣利這哥們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只得滯留在了敦煌觀望局勢。

不過幸好李廣利宮中有人啊,李夫人枕邊風一吹,加上漢武帝覺得如果不能討平西域實在有失天朝顏面,就勒緊褲腰帶又給李廣利派去了援兵、糧草,繼續出征。

李廣利也不算是完全的傻瓜,在塞外幾年的風沙沒有白吹,這次一路殺到了大宛,完成了使命,為大漢帶回了一千多匹大宛良馬——即傳說中的「汗血寶馬」。李廣利也成為當時名震西域的人物,回京後順利封侯。

兩番出征的結果完全不同,但相同的是,兩次出征都付出了極大的人員代價。第二次出征,由於漢軍聲勢浩大,西域諸國大多不戰而降,鮮有作戰,但因為李廣利貪暴,不愛惜士兵,導致了極高的非正常死亡比率。因此,民間也有將「汗血寶馬」稱為「漢血寶馬」的——稱這些寶馬都是用大漢子弟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但不管怎樣,有了這次的戰功 ,李廣利也順利成為了大漢高級將領。天漢二年,貳師將軍繼續率軍進擊匈奴。雖有戰果,但再一次導致了巨大傷亡,陣亡了三分之二的士兵。兩年後再次出征,李廣利裝模作樣的跟匈奴人比划了幾日就回來了,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勝利。

李廣利的這種心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他那時候早已是高爵厚祿了,取勝也沒什麼可以繼續加封的空間,但失敗卻能導致前功盡棄、聲敗名裂,所以,李廣利選擇出工不出力也是很正常的。之後的七年,他一直都沒有征戰。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廣利又再次授命出征。但這次的背景很特殊,前一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亂」,戾太子劉據死於非命。這讓李廣利再次看到了機會——他想把自己妹妹李夫人之子昌邑王扶上太子寶座。這次出征前,他特地串通當時的丞相劉屈氂——也是他的兒女親家——訂下共同扶立昌邑王的約定。

有了這個新念想,李廣利這次出征也格外賣力,還真的取得了不錯的戰績,打得匈奴落花流水、四散奔逃,不敢與漢軍對抗。但恰恰在這時,長安城裡卻發生了問題,劉屈氂被人密告說他老婆經常在家扎小人咒漢武帝,同時他和李廣利共立昌邑王的約定也被曝光。漢武帝又發怒了,他將劉屈氂處以腰斬,其妻兒則被當街斬首。李廣利的妻兒也牽連入獄。

漢武帝對這件事的處理是很不冷靜的,大軍在外,自己卻在國內囚禁了大將的家屬,這會對軍心造成極大的動搖。果然,李廣利一聽說長安出了這麼大的事,當時就想投靠匈奴。但後來想了想,還是打算再看看有沒有機會立大功,將功贖罪,保下一家老小的命。

可惜,李廣利不是將才。在這種急於求成的冒進心態下,漢軍先勝後敗,七萬大漢子弟盡喪於北方草原,投機失敗的李廣利最終於萬般無奈之中投降匈奴,而其在長安的家室也自然遭到了滅族的下場。

投降後的李廣利也沒在匈奴過上好日子,僅僅一年後就被人設計殺害了。李廣利,在短短十五年間,從一介平民到位極人臣,爾後兵敗投降,最終被人陷害而死,這大起大落,也算是歷史上少有的了。

跟李廣比,李廣利的歷史評價要低得多。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最後的變節行為,讓他不容於尊崇忠孝的儒家文化傳統;二是他屢次出征都耗竭國內的財力物力人力,導致大漢子弟的大規模傷亡,雖勝亦不得人心。

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哪。

推薦閱讀:

大漢飛將軍李廣:為何說浪得虛名,難以封侯非不公
李廣良:現象學視野中的儒學
毀譽參半!李廣益執掌泰達這八年……
李廣:縱不封侯也風流
飛將軍李廣的哀榮

TAG:名將 | 傳奇 | 李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