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日經濟逆轉之後的日本焦慮症
警惕中日經濟逆轉之後的日本焦慮症
章玉貴
從中日資源稟賦對比及兩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來看,中國經濟全面超越日本是發展邏輯的自然延伸。但是鑒往知來的教訓告訴我們:中國的繁榮強大就意味著主要競爭對手的相對衰落,意味著中國遲早要進入原來由他們控制的勢力範圍。因此,中國在追求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更應發展匹配的綜合力量工具,包括金融力量工具與其它力量工具。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列寧說: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這話直到今天依然沒有過時。
最近一段時期,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各個層級的政客持續在釣魚島問題上挑釁中國,其後的原因儘管非常複雜,但從經濟層面來分析,可以找到問題的根源,也有利於中國找到可行的對策方案。
中日經濟力量對比正逆轉
從經濟史的角度來看,在過去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日本更多的是向中國學習。而到了1868年這個對日本國運來說極為重要的年份,由於「明治維新」,日本得以走上了以美歐為模板的近代工業化道路,從此在經濟與技術上逐漸超過中國;到了20世紀30年代,日本在經濟上已經形成對華絕對優勢,並成為其發動侵華戰爭的力量基礎。儘管二戰基本摧毀了日本的經濟基礎,但在美國的庇護與支持下,日本僅僅用了不到8年的時間,就將經濟實力恢復到戰前水平。其後從1952年到1968年,日本取得了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經濟規模也於1968年超過當時的聯邦德國,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一流經濟強國。
到了20世紀80年代,儘管中國得益於改革開放,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但中日兩國的經濟力量對比完全不在一個層級上,1980年日本按現價美元計算的GDP是中國的3.43倍,1994年上升至8.55倍,達到戰後以來的歷史頂峰。日本在貿易力量與海外資產等指標也遠遠領先於中國。但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中日經濟發展速度與力量對比開始發生變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數據,1980~2010年,中國實際GDP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0%,日本為1.9%。日本的絕對經濟規模,到了1997年已經降為中國的4倍多,2002年更是降為只有中國的2倍多,2006年降為中國的1倍多,2008年之後兩國GDP已相當接近。到了2010年,日本的名義GDP為54742億美元,比中國少4044億美元;2011年日本的名義GDP為58685億美元,而中國當年的GDP已經躍上6萬億美元台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到2015年中國GDP可能達到日本的1.5倍以上。
儘管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間的經濟競爭越來越集中到對重要產業控制的今天,簡單的GDP排名至多只有符號意義,況且日本在核心技術、海外資產、勞動生產率等重要指標方面依然領先於中國,但在一向極為重視趨勢變遷的日本看來,至少中國最近幾年來在經濟領域取得的成就已經讓其感到如芒在背。偏偏在《財富》雜誌日前公布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中國的企業力量也已超越日本。通過觀察該榜單發布以來的歷史變遷,世人可以清楚看到全球企業的發展與產業力量的對比,尤其是主要經濟體的走勢。還在1995年時,中國只有3家企業上榜,2000年有10家,2010年已經增加到54家,今年則首次超過日本的上榜數量。中國大陸用了57年的時間將日本在《財富》榜單排名擠至第二位,而且這個此消彼長趨勢還將持續下去。
日本深陷「五萬億美元」陷阱
眾所周知,日本早在1996年時GDP總量便已達5萬億美元,相當於德英法三國的總和。但15年過去了,如今日本的經濟規模仍在5萬億美元徘徊。其中2006年日本的GDP更是縮水至4.37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總值的9.1%,只相當於高峰時期的1994年所佔全球比重17.9%的一半。因此,所謂日本經濟步入「失落的十年」,某種意義上是指日本陷入經濟停滯、過去那種咄咄逼人的追趕美國之勢戛然停止的狀態。筆者將其稱之為「五萬億美元陷阱」。而日本之所以遲遲未能走出該陷阱,除了上了戰略高手美國的當,於1985年草率簽署了「廣場協議」失去匯率主導權進而導致泡沫破滅,經濟競爭力急劇下降之外,還由於基礎研究領域並不紮實的日本在高科技領域鮮有原始創新,只能跟在美國後面亦步亦趨所致;當然,日本還犯了一個致命錯誤,那就是在經濟處於高峰的時候未能保持清醒頭腦,以為真的可以超越美國,君臨天下了。殊不知,美國不僅有最具打擊力的國家競爭戰略,更不乏拖垮乃至摧毀現實與潛在競爭對手的經濟工具。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既有自身經濟發展走火入魔的內因,也離不開美國控制的金融資本對日本刻意打壓的外部因素;而在舉世無匹的微軟和英特爾以及呼風喚雨的高盛、摩根士丹利面前,日本同行多年來一直喘不過氣來。可見,日本既敗在美國人手上,也毀在自己手中。
日本對華焦慮症或將發酵
日本深知,在全球老大美國面前,自己一向沒有多少話語權,即便在可預知的將來恐怕也很難取得雙邊博弈主導權。因此,日本可以通過與美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尤其是政治與軍事聯盟,一方面保持本國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遏制或者削弱中國的影響力。況且美國也有這個戰略安排。因此,中國要成為一流強國,既要看自身的實力成長,還取決於主要發達國家的意願。而主要發達國家基於各自國家利益的考慮,一般不會輕易讓中國成為與其平起平坐的經濟與政治巨人。因為在他們看來中國的繁榮強大就意味著自己的相對衰落,意味著中國遲早要進入原來由他們控制的勢力範圍,甚至有朝一日中國會提出改寫現存的國際經濟與政治規則,這是他們不願看到和難以容忍的。但是他們也知道中國崛起的大趨勢看來是很難改變的了,因此必須在中國經濟還不十分強大之前,利用他們操控的國際秩序對中國施加各種壓力和干擾,以圖削弱中國經濟的快速上升之勢,儘可能地維持現有的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國際經濟格局,或者利用現有的規則儘可能地壓縮中國的上升空間。
因此,中國在追求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更應發展匹配的綜合力量工具,包括金融力量工具與其它力量工具。
處理國家關係時,天鵝絨里從來不應缺少鋼針。
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這麼焦慮?因為吹牛逼的人太多了
※你才二十多歲,為什麼這麼焦慮
※《暴雪將至》:每個時代都從未停止過焦慮
※緩解讀博中伴隨的抑鬱情緒 (物理篇)
※如何在販賣焦慮的世界中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