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只是人類的一種感情存在
07-14
獨處之道不外乎人心心中有愛則處處天堂哲人與俗人只是意識力的不同,無所謂誰痛苦誰快樂,意識力高的哲人,看到了俗人沒有看到的美,同時也看到了俗人看不到的丑,所以其快樂度與痛苦度比俗人都高。有人說,哲人的苦比俗人的少,我不太贊同,只不過是被其更多的快爾抵掉了而已,而俗人比哲人意識力低,麻木一些,快樂少痛苦也少。哲人到了頂級,量變發生了質變,把美與丑統一了,看透了,達到了更高一層次的麻木,痛苦與快樂感消失,對世俗的包容性特別大了,這就是精神世界的「神化「,哲人升為神了。升為神後的哲人是沒有孤獨感的,因為孤獨這個詞對「高級麻木「的神是沒有意義的。哲人依然是人,孤獨只是人類的一種感情存在。選擇,每個人都會做,而結果不同。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人類的天然屬性。孤獨是因為排斥異己,健談是因為志同道合。獨處之道不外乎人心心中有愛則處處天堂哲人與俗人只是意識力的不同,無所謂誰痛苦誰快樂,意識力高的哲人,看到了俗人沒有看到的美,同時也看到了俗人看不到的丑,所以其快樂度與痛苦度比俗人都高。有人說,哲人的苦比俗人的少,我不太贊同,只不過是被其更多的快爾抵掉了而已,而俗人比哲人意識力低,麻木一些,快樂少痛苦也少。哲人到了頂級,量變發生了質變,把美與丑統一了,看透了,達到了更高一層次的麻木,痛苦與快樂感消失,對世俗的包容性特別大了,這就是精神世界的「神化「,哲人升為神了。升為神後的哲人是沒有孤獨感的,因為孤獨這個詞對「高級麻木「的神是沒有意義的。哲人依然是人,孤獨只是人類的一種感情存在。選擇,每個人都會做,而結果不同。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人類的天然屬性。孤獨是因為排斥異己,健談是因為志同道合。排除了思想的不同和表達的不同,依然只是人。不同的存在而已。獨處的是心,是靈魂,是精神,而非肉體與現實,所以,獨處是一種狀態。然而痛苦與否那要取決於哲人自己,如果一切都看透,還有什麼痛苦與歡笑呢,淡漠出世,低調做人。人生有多種多樣,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但歸結起來,也不外乎有二種;活得累和活得瀟洒。面對同一個客觀環境和自然條件,為什麼有的人活得極其艱難,有的人相對就活得輕鬆自在?其中除了天賦差異外,就是聰明人懂得調整個人與客觀環境的關係,審時度勢,超然處世,順應自然,這樣才有可能沖樊籠破撥去萬累。在人生的曲折道路上,當遇到難解的人生方程式的時候,明智的人就選擇「順其自然」,「靜觀其變」,因勢利導的做法。樂天知命。了解規律並尊重規律。規律是不可違背的,所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正是尊重規律的經驗之談。凡事看淡,看開,看遠,什麼功名利祿,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終身為此,忙忙碌碌,巴巴結結,實在活得累,不值得。萬物有生有死,這是生命的自然規律,對生和死的態度,形成了每個人的生死觀,生死觀是一個人世界觀的重要內容,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就有什麼樣的處世哲學;生活態度。生和死是一種自然現象,人的生和死是不可避免的,就象白天和黑夜一樣平常,「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個人的降生是依循著自然界的運動而生,一個人的死亡也只是事物轉化的結果;生若浮游天地之間,死若休息於宇宙懷抱,一切都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生也好,死也罷,平平常常,沒有什麼可怕的。從根上說:「人」最初本來沒有生命,而且也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連生命的氣息也沒有。「人」僅僅是夾雜在恍恍惚惚,若有若無的狀態中,而後才有了生命氣息;這種氣息變成形體,形體再度就有了生命,現在又變為死。這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循環運行一樣。「人」死了是很平靜地躺在宇宙這間巨大的居室里,沒有徹悟生命的本質了。「人既然已經死了,就等於回歸了宇宙自然之中,暴屍或深葬,為鳥啄,為蟻食,反正都一樣,何必那麼在意?承認生命的自然屬性,當生則生,不當生則不生。生則好好生活,死則超然以對。生命遏不住,死神更難扼,何況從宏觀上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是是人類的新陳代謝。有新新陳代謝,歷史長河才源遠流長。人的生死有時就是「有定數」應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順其自然,就是在大勢已去時,想得開,不能鑽牛角尖,特別是對少年夭折,中年短命,突然變故,死於非命的打擊,要尋找平衡就得這樣想,才能解脫。不然你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眼前的現實,最終死而不能復生,活人總要活下去,一切悲觀消極都無濟於事。生命是寶貴的,短暫的,重生樂生,在有限的生命歲月,創造更多更高的人生價值,使生命更有意義,不枉來世上走一趟。世間的事情永遠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也許正因為這樣,才會有人一輩子都去追求完美的東西。歌德有句名言:「生活在理想的世界,就要把不能的東西當作彷彿是可能的東西來處理。」是的,既然活著,就應該好好歌唱,活著就應該笑,因為只有笑,在是苦難最好的歸宿。「笑對生活」就是樂生重生。「順其自然」,追求高,看得透,想得開,活得既設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證(尋求證據,求得證實)。求實(講求實際)。求同存異。求全責備。求賢若渴。實事求是。懇請,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醫。求教。求助。需要:需求。供過於求。求,在這裡是強求;得在這裡是得到。人有慾望,慾望只知道求,不知道順應自然法則,所以慾望時常在有意無意之中,逼迫人去強求一些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人的慾望,由簡至繁,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卻由惡向善。所以毒販成了一萬富翁也要做善事求善果。求為得到。得:(詞典解釋略,網速太慢找不到)得到有其一其二;其一:得到,為緣起;失去,為緣滅。人者,有生有死;緣者,有起有滅。其二:得到,也有其機會成本。在我面前有兩條道路,我選了其中一條走下去,則失去走另一條的機會。所以,有得必有失。求與得的關係:人,缺啥補啥,缺鋅補鋅,缺蓋補蓋。所以,缺什麼,則求什麼。求為得到;若求到,則心滿;心滿,則另有它求;永不停息,不死不滅。若求不到,則心煩;心煩,則意亂;意亂,則喪失本性;最終!要麼痛不欲生(大部分人在一般事物求不到的時候,短時間會痛不欲生,喪失鬥志,借酒消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逐漸模糊,感覺逐漸麻木,則成歷史,被淡忘)。要麼自行了斷(多數人有過想法,少部分人付諸行動)。無所求無所求,則無所失;無所求,則無不所求;所以求的道還在此!論道老大師曾提出過「天道自然,人道無為」一說天道有—個特點:「不言」。天道廣大無邊,囊括—切,但它「不言」,不需爭鬥,不管親疏,大公無私。人道中心在於「無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勉強去做。爭可爭,執可執,放需放,留需留。神即道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摘自約翰福音)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事物間的關係,是人們處事必須遵循的原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老大師在分析研究了宇宙各種事物的矛盾,找出了人、地、天、道之間的聯繫之後,所作出的論斷。在廣闊無垠的宇宙中,人受大地的承載之恩,所以其行為應該效法大地;而大地又受天的覆蓋,因此大地應時時刻刻效法天的法則而運行;然而,「道」又是天的依歸,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則周流不息;「道」是化生天地的萬物之母,其性是無為的,其發展變化是自然而然的,這又好像「道」是效法「自然」的行為,因此說「道法自然」。實際上「自然」是「道」的自性,「道」本來就是自然無為的。如來實際意義為: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如」在佛經中稱真如,就是絕對真理,如來,是說佛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聖者。比如稱釋迦牟尼佛或稱釋迦牟尼如來,都是一樣的。但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佛就錯了。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並不說明是某佛,正像稱人為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來時是小佛無法言無法記憶有慾望卻無知去時是大佛無需言無需回憶無慾望卻自知我的解釋是錯因為禪不可說一說就錯算是一種聲音在禪機周圍迴旋希望能嗅到一絲禪義通俗一下:人亦可為神(潛台詞)神的生活處事法則就是天道(神即道)所以當人成為神的時候(潛台詞)則道與法的規律自然存於心中(道法自然)如何讓人成為神?(潛台詞)像佛祖一樣(潛台詞)修身養性求知悟道(如來)即可!再進一步通俗一下每一個都可以達到作為人的最高境界那就是神人神的生存法則就是天道只要大家修善心結善緣種善因時時刻刻保持一顆求知悟道修身養性的心那麼人成為神就不是一句空話當那一天到來道與法的規律自然生長出人的心中而你我之心則就是佛心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因為內心孤獨、找不到歸屬感。
※命犯「孤、寡」,就會一輩子孤獨和守寡嗎?
※孤獨的夜
※這幾種女命組合,婚後容易孤獨
※孤獨(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