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學的先驅:波爾扎諾與弗雷格
【核心提示】反對邏輯心理主義的一種有效策略便是以某種非物理和非心理之物構成邏輯學研究領域。這正是波爾扎諾和弗雷格共同採取的策略。這場邏輯學的保衛戰最終導致了近代哲學向現代哲學的範式轉變。波爾扎諾和弗雷格有許多共同之處。他們作為數學家都試圖在數學中汲取資源來變革傳統的邏輯學,是堅定的反邏輯心理主義者。心理主義產生的原因與近代哲學的基本概念「表象」相關。表象的本義是「將某物放置在眼前」,後來又衍生出「將某物放置在心靈的目光之前」的含義。近代對心靈的理解還以一種表演隱喻為基礎:心靈是一個封閉的劇院,裡面上演著關於外部世界的戲劇,「演員」只是與外部對象在感性上相似的諸表象或觀念。本該是通向外部世界窗戶的心靈,被牢牢地束縛在自己的內在表象之上,無法超越它們通達真實的外在對象。19世紀興起的心理學加固了近代對心靈的表象論理解。事實上,如果心理學能夠更有效地研究作為基本心理活動的表象,甚至可以取代作為表象論的整個哲學。有鑒於此,反對邏輯心理主義的一種有效策略便是以某種非物理和非心理之物構成邏輯學研究領域。這正是波爾扎諾和弗雷格共同採取的策略。這場邏輯學的保衛戰最終導致了近代哲學向現代哲學的範式轉變。區分現代哲學與近代哲學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意義取代表象成為基本概念,無論從分析哲學還是現象學的立場看都是如此。波爾扎諾著手反駁心理主義時,只能對已有的表象概念作些改造,提出所謂的「表象自身」作為邏輯學的研究客體。表象獨立於心理學所研究的表象活動和主觀表象,它是後者的「材料」。表象活動和主觀表象是因人而異的心理之物,具有現實性;然而心理活動的材料則是非現實之物,不為一切現實所觸動,即便沒有任何人在進行表象,表象自身也獨自存在著,這種強柏拉圖主義的立場保障了邏輯學相對於心理學的獨立性。然而,一種原則上可以不被表象的表象自身是個悖謬的概念,表象的動名詞性就已經暗示了這一點。波爾扎諾明確指出,表象自身就是語言符號的意義,但意義並沒有成為其著作中的一個基本概念,類似於自洛克以來的意義理論,意義被還原為了一種表象。只有在弗雷格那裡,對立於主觀表象的語詞意義才正式作為主角登場。弗雷格規定,表象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而意義則構成邏輯學研究的「第三領域」。從客觀表象到意義的轉變並非簡單的術語變更,其背後隱藏著心理學分析向語言分析的範式轉換。客觀表象依然處於表象和被表象者的認識論模式之下,而意義——尤其是在分析哲學傳統中——則首先是語言符號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波爾扎諾首先提出的是另一個概念——命題,認為它要優先於表象。他將表象定義為可以成為命題的部分、而自身尚不能構成命題的東西。這個定義具有創造性,因為傳統邏輯的基本單位是表象,由表象的聯結獲得命題,再由命題的聯結構成推理。表象對命題的優先地位也保障了心理主義入侵邏輯領域的合法性。因此波爾扎諾對命題結構的分析也是反心理主義的。弗雷格後來把這一分析方式明確化為著名的「語境原則」:必須在句子的語境中研究語詞的意義,而不是個別地詢問語詞的意義,以防止人們將個別心靈的表象當作語詞的意義。弗雷格首次提出語境原則,強調語詞只有在句子的語境中才意指某種東西,因此重要的是說明含有一個數詞的句子的意義。有些語詞不能引起相應的表象,但是含有這些語詞的句子卻有一個意義。如果人們改變這些語詞,那麼相應句子的意義也會隨之改變。因此,這些語詞必定對句子的意義具有貢獻,這些語詞作為句子的部分,也必然具有意義。人們在一篇遺稿中發現弗雷格將語境原則與他對真的關注聯繫起來,只有句子的意義即波爾扎諾的命題才有真假。弗雷格對語境原則的說明可以在波爾扎諾的著作《科學論》中找到共鳴。《科學論》以發現客觀真理(真理自身)為己任,進而說明其承載者是命題,然後再通過對命題的分析得出表象。但是相較於弗雷格,由於缺乏語義的維度,波爾扎諾並沒有清晰地提出語境原則。在反駁別人對其命題優先的質疑時,他只是說整體先行於部分是很常見的。此外,波爾扎諾將所有的命題都還原為「A具有b」這種形式。諸如「蘇格拉底具有智慧性」這樣的表達比「蘇格拉底是智慧的」更能表現命題的邏輯結構。這種做法讓他對命題的分析遠離了語言分析,經這般改寫的命題形式相較於日常語言更會令人同情表象論,因為名詞比形容詞更容易激發人去尋找相應的表象。相比之下,弗雷格的函項模式非F(x)更接近語言分析的成果,因為概念及其意義的不完整性完全源自概念詞之語言形式的不完整。除了構成邏輯學的研究領域之外,在弗雷格的語義學中,意義還被視為指稱對象的方式,這是現代語義學中重要一步。雖然波爾扎諾也將與對象的關聯視為表象的本質特徵,然而他沒有發掘出關聯的含義。需要指出的是,弗雷格對語言轉向並沒有清晰的認識,甚至終其一生都在抱怨日常語言對思想(句子的意義)的掩蓋。然而,弗雷格的邏輯學和哲學實踐表明,他的確是通過研究語言來辨識隱藏於語言現象之後的思想本體。只不過他始終將研究語言作為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即便如此,分析哲學所謂的語言轉向的確肇始於弗雷格對心理主義的批判。(作者單位: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責任編輯:崔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