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療法》學習筆記2:臟腑病症的一針療法

2016年7月6日

一、四關主治五臟

1、內經:「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十二原(不同於現在所指十二經絡各有一原穴):太淵二、大陵二、太沖二、太白二、太溪二、鳩尾一、脖胦一。四關:腕、踝、膈、臍四個部位,是原氣經過、留止和匯聚的人體四個部位。

腕:太淵、大陵

踝:太沖、太白、太溪

膈:鳩尾。上焦與中焦關口與樞紐。

臍:脖胦。中焦與下焦關口與樞紐。

2、四關可主治五臟之疾

某臟有病,就取某臟之原穴。

心針大陵、肺針太淵、脾針太白、肝針大鐘、腎針太溪。

上焦和中焦病可針膏之原鳩尾。

中焦和下焦病可針肓之原脖胦(臍下1.5寸的氣海穴)。

二、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六腑病的治療原則

下陵三里--足三里

陰有--腹為陰(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陽疾--六腑有疾(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

陰有陽疾--處體內腹部的六陽腑有病。

足三里可治六腑病,而六腑都在肚腹內,故四總穴歌:肚腹三里留。

胃是水谷氣血之海,也是五肘六腑之海,是產生營氣的地方,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和胃經,所以調營氣就必須從胃入手。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合治內腑,故調胃首取足三里。

三、合治內腑

合--下合穴

胃--足三里

大腸--上巨虛

小腸--下巨虛

三焦--委陽

膀胱--委中

膽--陽陵泉

四、病在陰之陰者,剌陰之滎輸

病在五臟者,取陰經的滎穴和輸穴

陰經和陽經的滎穴和輸穴主治特性不一樣。陽經者主治外經病,陰經者主治五臟病。

五臟原穴主治五臟病,而陰經輸穴即是原穴。

五輸穴:井滎輸經合。陰經陽經五輸穴的屬性不一樣。陰經:木火土金水。陽經:金水木火土。

陰經的滎穴屬於火,與五髒的陽氣關係最為密切。火屬陽,五臟屬陰,調理五臟從陽氣入手,也是《內經》「從陽引陰」、「陰病治陽」思想的具體體現。五臟陽氣有問題時,最宜取五行屬火的陰經「滎穴」治療。

五、病在臟者,取之井

井穴既是臟腑經脈之氣所發的部位,也是脈氣之根,也是陰經和陽經脈氣相互交接的部位。

《傷寒論》:「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屍厥、熱厥,急刺十二井穴出血,則鬱閉之脈氣通達於外,陰經陽經脈氣相接,氣血周流全身,則手足自溫。小兒高熱神昏,常刺十二井穴點刺出血,可加刺人中、印堂、百會。

五臟實熱證(井穴點刺出血有清熱瀉火作用)

六、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俞募穴的應用

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部位。

募穴是臟腑之氣輸注於胸腹部的部位。

俞募穴是臟腑之氣直接輸注的部位。臟腑有病,會在對應是俞募穴出現反應。如心肌梗塞會出現上腹部疼痛。

病例:胃痛男子,按至陽、靈台無效,病人臉色蒼白,滿頭冷汗,細問疼痛在劍突心口處,以巨闕穴為中心。懷疑是心梗,雙手按內關、郄門穴,急送急診,診斷為心肌梗死。

寧把胃痛當心痛,莫把心痛當胃痛。

「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陰病行陽,陽病行陰。」五臟為陰,背為陽,故五臟病多取背俞穴。六腑為陽,腹為陰,故六腑病多取腹部的募穴。

七、臟腑病症的用穴規律

與五臟六腑關係最為密切的穴位是背俞穴、募穴、原穴。與六腑關係密切的還有下合穴。五臟六腑急性病取郄穴。

1、五臟病的用穴規律--首取背俞穴或原穴,也常用募穴。邪閉五臟神昏者,當刺井穴;欲調五臟陽氣,當取滎穴。

肺臟病:肺俞、太淵、中府

肝臟病:肝俞、太沖、期門

脾臟病:脾俞、太白、章門

腎病:腎俞、太溪、京門

心病:心俞、大陵、膻中(心包代心受邪)

心自身病症:心俞、巨闕、神門

五宮九竅的病證也可治相應的五臟,如目病治肝,耳病治腎。

2、六腑病的用穴規律--首取下合穴或募穴,也常用背俞穴。

膽病:陽陵泉(下合穴)、日月(募穴)、膽俞(背俞穴)

胃病:足三里、中脘、胃俞

腸病:上巨虛、天樞、大腸俞

膀胱病:委中、中極、膀胱俞

小腸病:下巨虛、關元、小腸俞

三焦病:委陽、石門、三焦俞

六腑病可以用足三里,即「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

八、臟腑病證的一針療法舉要

1、胃脘痛:肚臍以上,劍突以下的上腹部疼痛。

(1)至陽或靈台:治胃痙攣特效。第七胸椎上下各一。上為靈台,下為至陽。注意事項:俯卧位、兩手拇指分別按揉至陽和靈台,以病人能耐受為度,垂直朝向腹部方向,按3-5分鐘。按時囑患者緩慢而深長地做腹式呼吸。可針刺後撥罐。

(2)中脘(臍上4寸):急慢性胃痛,急性更好。

(3)內關:理氣止痛,和胃止嘔。胃痛伴噁心嘔吐者最適宜。

(4)足三里

(5)公孫:胃痛公孫效果最好。脾經絡穴,穴通脾胃兩經。

(6)尺胃:孔最下一寸。

(7)臍胃:肚臍左上方0.5-1寸壓痛點。

2、腹痛:腹痛的部位不同,取穴也有差異。

(1)足三里或中脘:上腹部以中脘穴為中心的疼痛。

(2)上巨虛:臍周痛,以雙側天樞穴為中心的疼痛,屬大腸病。

(3)下巨虛:臍下疼痛,特別是以關元為中心的腹痛,屬小腸病。臍下虛痛,多屬腎氣虧虛。

(4)曲泉:少腹痛,多與肝經有關。

3、膈肌痙攣:

呃逆的直接病機是動膈,而不是胃氣上逆。

(1)攢竹:雙手拇指重按雙側攢竹穴,按時深吸一口氣,屏住呼吸。

(2)翳風:作者首選此穴。

(3)太淵:肺胃氣逆者針太淵。

(4)乳中

(5)中魁穴:經外奇穴。手背,中指近端指關節的中點,有降逆止嘔止呃作用。

(6)太溪:腎虛沖氣上逆動膈引起的呃逆。還可用湧泉穴。

馮鳴九驗方:白蔻仁9克、山楂核30克,研末吞服。

4、急性胰腺炎:地機

5、支氣管哮喘

(1)孔最:急性發作。太陰肺郄穴,能救急。

(2)魚際:通陽氣而平喘。肺氣虛甚加太淵,陽氣虛甚配太溪。

(3)神闕:指壓神闕,每次500下,每日1次,連續2-3個月,可補人之元氣,改善過敏體質。撥罐5分鐘,取下,再撥5分鐘再取下,連撥3個5分鐘為1次,每日1次,堅持2-3個月,可改善過敏體質。對其它過敏性疾病也有效,關鍵是堅持!至少2-3個月。

6、心絞痛

(1)內關

(2)至陽

7、喜笑不休--神門

《靈樞》:「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心五行屬火,火生土,土為火之子,實則瀉其子,所以心經的實證就應該刺心經的輸土穴神門。

8、臟躁--少海

臟燥主證為悲傷欲哭,不能自已,為心之虛證。心五行屬火,木生火,木為火之母,虛則補其母,故應取心經五行屬木的穴位,取井穴少沖。但少沖皮肉淺薄,不宜施補,根據「補井當補合」的原則,改心經的合穴少海。

9、慢性膽囊炎

(1)陽陵泉或膽囊穴(陽陵穴下2寸):陽陵泉治療脅痛要穴

(2)丘墟透照海:丘墟是膽的原穴。堅持治療2-3個月。

10、痛經:原發性、繼發性

臟腑辨證痛經主要與肝脾腎有關。作者經驗病位在胞宮,沖脈、任脈、督脈皆起於胞中,故痛經離不開沖任督脈。

(1)十七椎(第5腰椎棘突下):按壓或針刺。可加刺承山。十七椎撥罐5-10分鐘。

(2)神闕:臍療、灸。

(3)地機

11、美容:

頭為諸陽之會,尤其是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行整個面部。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面部美容應該從三陽經,尤其是足陽明胃經入手。

(1)足三里:對皮膚氣色有很好的調節作用。虛者,用補法,透皮後緩慢進針,待出現針下搏動感,則說明「氣已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一般針10-15次左右面色即可開始好轉。針1-2個月。

(2)人迎:慎用

12、養生保健

內靜外動。內心靜而不止,外體動而無過,是養生保健的關鍵所在。針灸養生保健首先從胃經和腎經入手,從調理營衛之氣和原氣入手,這也是《千金要方》提到足三里、湧泉、膏肓俞三穴百病皆治的原因。

(1)足三里:針或灸。

(2)湧泉

(3)太溪:腎的原穴,是調理腎經,補益腎氣的要穴。男性衰老一般從40歲開始,宜常針灸太溪。(我用太溪治療腎虛牙齒鬆動,口腔潰瘍、牙齒鬆動|我用內針治療,痛立止!)

(4)氣海:臍下1.5寸,是原氣之海。

(5)關元:臍下3寸,是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多用灸法。

(6)神闕:灸。以指代針,按壓數秒後抬起,反覆300次以上。



心得體會

好不容易找到時間看完第二章,收穫仍滿滿的。有些病,或許我不會遇到,但有備無患,記住,備不時之需!作為皮膚科醫生,特別想在臨床實踐的是美容和養生保健穴位的運用。35歲後的朋友,如果想要變得更健康一些,不妨找我扎扎針。


筆記者簡介

南方醫科大學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近期鑽研火針、針灸治療皮膚病、各種痛證,略有心得。


推薦閱讀:

頸、背部病症
通過雙腿輕易看出的3類病症
膝部病症
人體經絡主治病症查詢
(25)太乙水火之氣的開樞闔觀照傷寒厥陰病症迷霧

TAG:學習 | 筆記 | 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