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倒牛奶」,歷史書一直在逗你

小史 有話說近日,中國多地發生奶農「倒牛奶」事件,許多人由此聯想到中學教科書中提到的「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事實上,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的一系列倒奶事件,可能和教科書描述的、和你想像的都不太一樣。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出現經濟危機的前兆,有人說沒那麼恐怖、只是國人對國產奶不信任罷了,黨報認為倒牛奶沒必要扯上主義……總之,有很多解讀。咱反觀談的是歷史,對經濟不會妄言。不過這事倒是引起我的興趣,我好奇歷史書、政治書中解讀西方倒牛奶事件與真實的距離有多大?查了不少資料,盡量說得通俗,我要是哪裡說得不對,後台盡可討論,但如果你是五毛黨上來就噴,抱歉,走好不送。文|范靜 小史一、官方解讀版:資本主義倒奶 VS 社會主義倒奶各位看官們,我們來比較下中西「倒奶事件」有何不同?美國大蕭條的「資本主義倒奶」當下中國的「倒奶」事件時間1929-1933年近十年評價資本家為了維持農產品高價,叫喊生產過剩,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把棉花、布匹燒掉。這反映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過剩及其不可調和的基本矛盾。——中學教科書奶業已是完全競爭性的領域,以分散的中小企業為主,各類資本爭相競逐,與其他國家、地區別無二致,都沒有什麼「主義之爭」,都是市場經濟的常態過程,無需大驚小怪。——《人民日報》微信評論倒個牛奶,有必要和主義掛鉤嗎?原因解讀①資本家的本質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最大化②生產過剩的結果,資本主義制度帶來的基本矛盾——中學教科書為何「賣奶難」?進口奶粉激增,乳製品消費市場低迷。奶業為何起伏波動?養殖和加工脫節,奶農處於弱勢地位。——人民日報《奶農倒奶折射奶業困局》西方媒體對中國「倒奶事件」的原因分析英國《金融時報》:①國際奶價坍塌,牛奶的商品價格預期失色②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鮮奶和奶粉買家③有關禁令使國際市場供應過量的態勢加劇④缺乏經驗的生產者可能生產出低質牛奶路透社:①加工者需求下降②奶業收入銳減③奶粉進口大幅增加④荷蘭合作銀行的分析師:貴价牛奶讓消費下降,反腐讓用於送禮的乳基食品銷售下降。實際現象①倒奶的不是「資本家」,而是窮困的獨立奶農②與「資本主義」無關,倒奶的最終原因是成本最優選擇③倒奶原因、目的、方式不同。①京冀地區牛奶滯銷,奶農每天倒上千斤②西安賣奶難,奶價上漲③《人民日報》:個別奶農的少量鮮奶被倒掉,多數奶場仍能正常交售牛奶到乳品企業。中西現狀奶荒——奶剩的惡性循環官方結論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過剩奶業升級之路,與主義無關;散戶退出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

同樣的動作,不一樣的回答!有木有!這不禁要問了,為啥「中國版」的倒奶事件就和資本主義不一樣?想必有人就會說:國情不同嘛!但是,如此搪塞的回答可逃不過群眾的「火眼金睛」。二、美國歷史上的倒奶真相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資本主義倒奶」事件,是作為反映「資本主義制度基本矛盾」的典型事例,給咱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其實,多年來我們一直誤解了這件事。真相是美國奶農倒的奶,卻讓資本家背了黑鍋!

中學教科書上「資本主義倒奶事件」圖片我們很多人可能在中學教科書上看過這幅圖,當時老師告訴我們,「萬惡的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最後形成了密西西比河變『銀河』的奇觀」。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倒奶的不是什麼「資本家」,而是窮困潦倒的獨立奶農和其他繁榮的行業所不同,在1929年大蕭條開始之前,美國農業就已經經歷了長達10年的由農產品過剩等原因導致的衰退。從1929年到1932年,農產品出售價格下降了近50%,農民入不敷出。

美國1910–1960年失業率,其中大蕭條(1929–1939)的年份為增亮。在大蕭條之前,紐約州三大牛奶巨頭(美國乳製品公司the United States Dairy Products Company、博登煉乳公司Borden"s Condensed Milk Company、謝菲爾德農場牛奶公司Sheffield Farms Milk Company)為了彌補秋冬季農場產奶少導致供不應求的情況,建立了「過剩乳」機制,並把零售價格定得很高,以維持運行「過剩乳」機制需要的成本,他們還與奶農合作社簽協議,以使得合作社內的奶農受到高價格保護。而那些小經銷商卻恰恰相反,他們沒有「過剩乳」機制,可以降低零售價格。那些沒有參加上述組織的奶農,往往是生產質量較差的二級品奶的奶農,他們給小經銷商提供牛奶。當大蕭條導致收購價格下降以及小經銷商不斷降低零售價格(包括收購價格)時,將近1萬名「獨立」奶農損失慘重。中學教科書提到的「萬惡的資本家」不是牛奶公司,也不是零售商,而是這些生活窘迫、無法償還貸款的「獨立」奶農。與「資本主義」無關,倒奶的最終原因是成本最優選擇1. 1933年紐約州「牛奶罷工」抗議奶價太低的行為在紐約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購價(直接從奶農收購的價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 100磅0.99美元,該價格已經低到無法維持奶農基本生活的水平。獨立奶農面臨著即將失去奶場的危機,他們為了抗議奶價太低傾倒了6000加侖牛奶。2. 中西部的大部分州 倒牛奶倒的是其他人的牛奶在1931年,愛荷華州蘇城(Sioux City)爆發的「牛奶罷工」事件,不是奶農倒了自己的奶,而是罷工奶農將其他奶農的奶給倒了。理由是「防止其他奶農以低價出售牛奶」。國家農民假日協會(The National Farm Holiday Association)組織1500名憤怒的奶農設置路障,強行封鎖了前往蘇城的公路,要求運輸牛奶者原路返回,否則他們就爬上不返回的牛奶運輸車輛,將牛奶傾倒在高速公路上。

艾奧瓦州的農民為爭取更合理的價格而罷工,阻止運送農產品的車輛前往城裡,並將拒絕掉頭的車上的牛奶傾倒。

當時的一份報紙,標題是:艾奧瓦正在開展農民「罷工」。漫畫中老人的木板上寫著:我們不會銷售我們的穀物,直到我們能賺回生產成本。3. 羅斯福上台後的一些倒奶事件,則是由於奶農為多得政府補貼而倒奶

羅斯福總統於1935年8月14日簽署《社會保障法案》法案實施4個月後,聯邦政府已共計撥款4300萬美元收購了6000萬磅黃油,想要提高黃油價格,結果過剩比起之前更加嚴重。基於同樣的理由,聯邦政府按照奶牛的頭數給補貼,有些奶農為得到更多奶牛補貼,繼續倒奶。三、也說今日中國各地的「倒奶事件」官方對於中外倒奶如何解讀?小史就借用2006年的政治考研題答案,給你一個來自官方的參考。【2006年考研政治題】自2002年以來,南京、成都、石家莊等地相繼發生奶農把鮮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1、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時農場主把牛奶倒 入大海的現象,與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質區別?參考答案:從表象看,兩者都是牛奶供給過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矛盾的體現;後者主要是市場體系不夠完善,鮮奶銷售渠道不暢導致的結果,不是經濟危機的徵兆。商務部對近期倒奶現象的回應:

對於這樣的官方回答,你服了沒?小史覺著,看待咱如今的「倒奶事件」,首先還得解決下面這三個問題。那小史就先說說自己的觀點,您看看,是不是這個理?為啥倒奶事件屢禁不止?自三聚氰胺等牛奶問題出現之後,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奶製品不信任,企業因此大量尋求國外奶源,在紐西蘭等地建廠,國內養殖規模縮小。另外,中國新生嬰兒的自然增長率下降,對於嬰兒奶粉的需求也就隨之減少。買的人少了,再加上國內原奶成本高,鮮奶保鮮難,倒奶就成了不可避免……奶農緣何倒牛奶、殺奶牛?乳品加工企業限收、停收生鮮乳。因為乳品加工企業收購了大量的低價國外奶粉,用這個奶粉做成牛奶要比收購鮮奶成本低很多,加上市場需求不旺,庫存的國外奶粉很多,所以,一些企業停止了收購奶農的鮮奶。為了減少損失,挽回成本,一些奶農就選擇了最痛心的方法——倒牛奶、殺奶牛。奶農倒奶、殺牛是正常的?撇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談,小史覺著此事不正常。難道中國的奶農都不養奶牛了?13億的泱泱大國都靠海外進口牛奶?你覺得靠譜嗎?這幾年,中國人到海外搶購奶粉引得國外紛紛對購買奶粉數量進行限制,說明歐美牛奶產量也不夠咱用啊。而且,目前中國的人均牛奶消費量還不及歐美的十分之一,未來中國人牛奶消費量加大,很難想像世界上哪個國家可以供應全部中國人的牛奶。歷史政治書不一定全錯,也不一定全對,能看到其他資料,多一些判斷,我覺得是好事。來源:「反觀」(微信公眾號:youyisi_cn)時間:2015年1月26日
推薦閱讀:

史記之殷本紀
腹有史書氣自華
歷史上著名的「爛尾樓」,秦皇陵兵馬俑規模那麼大,為何史書沒記載?
古代史書四種體例: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國別體都是哪本
此人一死,十三萬大軍趕緊撤退,史書卻不好意思記載死因

TAG:歷史 | 牛奶 | 史書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