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藝術】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系列----油畫發展史

館友「錦的城」:

你好!你的館藏文章「【繪畫藝術】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系列----油畫發展史」深受廣大館友的喜愛,於2018年1月6日進入「閱覽室」頻道的「藝術」下「書畫」類別的精華區。360doc代

表全體館友感謝你的辛勤勞動和慷慨分享!

────360doc個人圖書館

引言 人類一般用四種方式掌握世界,即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和理論的(科學的)。藝術掌握世界的方式可以理解為人類以心靈觀照世界整體的方式,同時也是人類進行藝術生產的方式。美術史是關於人類社會藝術發展的歷史,一部美術史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形象化記錄,也是不同視覺方式的展現。因為其視覺形象直觀的特性,它展示的不僅是美的發展過程,也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人們在追求美的過程所顯露的民族個性,不同的視覺方式——美的創造力水平。油畫作為繪畫中的一個重要種類,自然是美術史中必然涉及的領域,它的主題、布局、色彩、風格之間的變幻發展足以把我們帶入一個燦爛奪目、光彩熠熠的文明殿堂。 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古典、近代、現代幾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油畫受著時代的藝術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關於油畫的問世年代,中外美術史論文獻幾乎均注「發明於十五世紀之尼德蘭,系畫家凡·艾克兄弟所創。」這種油畫實際上是在蛋青膠彩畫基礎上罩油渲染而成,即為海西古典油畫罩明技法之始:畫家們開始用亞麻子油調和顏料,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板上作畫,因為油畫顏料干後不變色,多種顏色調和不會變得骯髒,畫家可以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油畫顏料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產生立體感。 油畫的發展和流派是脈絡清晰和傳承分明的,早期的油畫發展可分為「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學院派」,「現實主義」,「印象主義」等,後印象派的大畫家塞尚(法國人)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現代繪畫始於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流派更多、流傳時間較短,令人眼花繚亂,最重要和影響大的有「表現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末來派」、「超現實主義」、「達達」、「抽象主義」、「行動繪畫派」、「超級寫實主義」、「神秘主義」和「新現實主義」等等。每一個流派都有自己的形式主張,代表畫家、代表作品,流派裡面還有許多小的分支(例如抽象派可分為冷抽象和熱抽象)。 至現當代西方美術,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現代的、表現的。在這個階段,他們不再遵循古典藝術的原則,也不再以再現客觀對象為目的,在很大程度受現代美學、心理學以及東方藝術的影響,突破了傳統的客觀模寫自然的觀念,走向主觀精神表現,在創作中傾注更多的主觀感情因素,建立全新的藝術觀念,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多元化的局面,這就是西方現代藝術。因此,我們在理解和解讀西方美術時,對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應有不同的審美原則和方式,不能在以對客觀自然的再現程度來衡量現代藝術。 一、油畫的前身——十五世紀之前繪畫的變遷 (一)古代繪畫歷史變遷簡述 在西方特別是在古代歐洲,油畫不是從來就有的。真正的油畫產生,至今不過500多年的歷史,而此前歐洲曾經歷了古代膠彩畫、蠟彩畫、鑲嵌畫、濕壁畫、干壁畫、坦培拉繪畫以及坦培拉與油畫混合技法的漫長歷史變遷。油畫的前身是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後經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對繪畫材料等加以改良後發揚光大。並且十五世紀之前的蛋彩畫、干壁畫等主題多是以宗教題材為主。 最初的蛋彩是通過在蛋黃中摻入糖、蜜或無花果汁增加粘性。雞蛋,作為一種蛋白膠,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被廣泛應用。濕壁畫是預先用石灰混沙準備出一塊一次可以畫完的牆面,趁灰層未乾著色,顏料滲入石灰中,乾燥後形成堅固的碳酸鈣表面,利於色彩的長久附著。干壁畫則是在干透的灰泥底上著色,公元4世紀到13世紀即中世紀,留存的壁畫基本上是干壁畫。後人因揚·凡·艾克對油畫藝術技巧的縱深發展做出的獨特貢獻,譽其為「油畫之父」。 圖一:公元 2世紀,埃及,底比斯《一個女人的肖像》未知作者(該作品收藏於法國盧浮宮)

圖二:公元 2世紀,埃及,底比斯《一個女人的肖像》未知作者(該作品收藏於法國盧浮宮)

補充資料:在古埃及浮雕和壁畫有著共同的程式:正面律。即表現人物頭部為正側面,眼為正面,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橫帶狀排列結構,用水平線劃分;根據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構圖位置;填塞法,畫面充實,不留空白;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膚為褐色,女子為淺褐或淡黃,頭髮為藍黑,眼圈為黑色。 (二)中世紀油畫

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開始的一段時期,史稱中世紀。在歐洲中世紀文化中,基督教的影響佔有統治地位,決定了當時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意識形態,藝術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充當著上帝與教會的代言人。因此,也有人將中世紀美術稱為基督教美術。但是,中世紀藝術仍然是豐富多彩的,是多種文化源流的綜合,並為近代歐洲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基督教起源於中東,當它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在歐洲卻確立時,也帶來了東方的一些文化特徵。同時,古羅馬帝國在接受基督教文化時,並不可能完全放棄已經根深蒂固的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傳統,尤其是建築、雕刻和繪畫等式樣上,而且有一個漫長的融合改造的過程。 圖三:公元13世紀,基督的誕生(圭多德?錫耶納)Nativity(Guido Da Siena) (該作品收藏於法國盧浮宮)

圖四:公元13世紀,神殿中基督的顯現(圭多德?錫耶納)Presentation of Christ in the Temple(Guido Da Siena) (該作品收藏於法國盧浮宮)

圖五:公元14世紀,受胎告知(羅伯特·康賓) :Annunciation (Robert Campin)(該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補充資料:羅伯特·康賓(Robert Campin 1378-1444年),出生在法隆西納。1406年在今比利時的國爾泰獲畫師稱號。他的遺存作品很少,著名的有《受胎告知》和《耶穌誕生》。 《受胎告知》屬祭壇畫,最初為梅羅德收藏,故又稱《梅羅德祭壇畫》,全畫分三個畫面:中間為主體畫,描繪天使駕臨瑪利亞的閨房傳達上帝旨意;耳幅分別是供養人英加布列赫特夫婦像和聖徒約瑟木匠像。畫面雖工整細膩,但畫家並不著意於人物精神刻畫,也不緊扣情節表現,天使僅作告知手勢,而瑪利亞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地在讀聖經。畫家更著力於借宗教故事,描繪人物的生活狀態和環境道具,真實生動地刻畫各種生活用品的質感和環境的空間感,顯示出尼德蘭傳統細密畫的深厚寫實功力。從人物周圍的各種用品和擺設及透過門窗遠處街景描繪,可見靜物畫和風景畫的成就,它奠定了後來的獨立靜物畫和風景畫的基礎。 二、十五、十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 文藝復興是指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西歐與中歐國家在文化思想發展中的一個時期。「文藝復興」的原意就是指「在古典規範下,文學和藝術的復興。」實際上文藝復興作為歐洲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轉折點,其涵義還要寬泛得多。在經歷了封建教會勢力的千年統治之後,人們開始掙脫精神上的奴役,被禁錮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們的重視,並成為驅散中世紀的黑暗,建立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的重要武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不僅動搖了中世紀的社會基礎,也確立了個人價值,肯定了現實生活的積極意義,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對宗教神權文化相對立思想文化——人文主義。在15世紀以後,特別是15世紀末葉到16世紀中葉的盛期文藝復興時代,產生了許多傑出的大師,其中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以及威尼斯派的代表人物提香,對於後人更有深遠的影響。 在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美術創作發生了相應的變革,顯示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美術已不再是宗教神學的奴僕,在題材上開始描繪世俗的人和人的現實生活,即使是宗教神話題材,也注入了人性和人的思想感情,把神變成世俗的人;在表現手法上提倡面向自然,以造化為師,對自然以理性的解釋,引進科學的成就塑造藝術形象,透視學和解剖學成了文藝復興美術造型的兩大支柱,在這一時期的美術家往往是集工匠、科學家、建築家、畫家、雕刻家於一身,這是一個產生巨人的時代,至使無數優秀的美術家宛如燦爛群星出現在歐洲的上空,照亮了歷經千年的「黑暗世界」。 以下內容主要介紹兩個文藝復興時期十分重要的畫派:一個是佛羅倫薩畫派,一個是威尼斯畫派。 (一)佛羅倫薩畫派 佛羅倫薩畫派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經濟和文化中心佛羅倫薩形成的一個重要畫派,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影響最大的美術流派之一。該派以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為主導,用科學方法探索人體的造型規律,吸取古代希臘、羅馬的雕刻手法應用在繪畫上,把中世紀的平面裝飾風格改變為用集中透視,有明暗效果,表現三度空間的畫法。

佛羅倫薩畫派注重素描和用線造型,注重理性,追求嚴謹、崇高的風格,在以宗教神話為主的題材中,把抽象的神象畫成世俗化的合乎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理想的人,成功地創造了人物畫新風格。除了油畫外,當時多創作大幅溫壁畫,主要為宮廷、教會和資產階級上層服務,從而改變了歐洲中世紀繪畫的面貌。初期代表畫家有喬托、馬薩丘、烏且羅(Uccello, 1394-1475)等,盛期以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畫家為代表,佛羅倫薩畫派最後畫家是波提切利。十五至十六世紀三十年代最繁榮;15世紀中葉以後佛羅倫薩畫派已呈衰退之勢,取而代之的是以羅馬為中心的羅馬畫派。16世紀末,由於佛羅倫薩政治上失去獨立,經濟衰落,以及畫家信盲目崇拜前輩的結果,逐漸走向風格主義。 圖六:佛羅倫薩畫派代表之一——列奧納多·達·芬奇,公元15世紀,最後的晚餐(圖片來自www.169369.com 網址)

補充資料:《最後的晚餐》既非油畫,也非干壁畫、濕壁畫。達·芬奇使用一種加了油的乳液膠調和顏料,其技法屬於13世紀始盛行於義大利的坦培拉技法體系。坦培拉在西方繪畫史上是一個特殊而影響廣泛的畫種。後來雖然出現了油畫,但仍以坦培拉材料作為底層塑造,再以油畫透明法罩染。 《最後的晚餐》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美術寶庫中最完美的典範傑作。這幅畫,是他直接畫在米蘭一座修道院的餐廳牆上的。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畫面利用透視原理,使觀眾感覺房間隨畫面作了自然延伸。為了構圖使圖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離更近,並且分成四組,在耶穌周圍形成波浪狀的層次。越靠近耶穌的門徒越顯得激動。耶穌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穌背後的門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頭上彷彿一道光環。他的雙眼注視畫外,彷彿看穿了世間的一切炎涼。 《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畢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在眾多同類題材的繪畫作品裡,此畫被公認為空前之作,尤其以構思巧妙,布局卓越,細部寫實和嚴格的體面關係而引人入勝。構圖時,他將畫面展現於飯廳一端的整塊牆面,廳堂的透視構圖與飯廳建築結構相聯結,使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畫面中的人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畫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這些典型性格的描繪與畫題主旨密切配合,與構圖的多樣統一效果互為補充,使此畫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美術寶庫中最完美的作品。 《最後的晚餐》題材取自聖經故事。猶大向官府告密,耶穌在即將被捕前,與十二門徒共進晚餐,席間耶穌鎮定地說出了有人出賣他的消息,達·芬奇此作就是耶穌說出這一句話時的情景。畫家通過各種手法,生動地刻畫了耶穌的沉靜、安詳,以及十二門徒各自不同的姿態、表情。此作傳達出豐富的心理內容。 圖七:佛羅倫薩畫派代表之一——列奧納多·達·芬奇,公元15世紀,蒙娜麗莎(圖片來自www.169369.com 網址)

補充資料:《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無界漸變著色法」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係,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圖八:佛羅倫薩畫派代表之一——列奧納多·達·芬奇,公元15世紀,抱銀貂的女子(圖片來自www.169369.com 網址)

補充資料:這幅精美的肖像畫,畫圖中的貂是只披著過冬皮毛的鼬鼠。鼬鼠體型嬌小、行動敏捷和性情兇猛;它們通過咬破頸項的方式來捕殺獵物;據說它們會跳蛇舞來迷惑體型比自己龐大的受擊對象。現在再看萊昂納多達芬奇所畫的那隻貂,在它主人輕鬆的懷握里,安靜地歇息著,雖然仍保持高度的警惕。它的左爪像紋章圖案中的神獸一樣將爪高高舉起。睿智的眼眸,緊閉的嘴巴蓋著尖利的牙齒,柔軟舒滑的皮毛,還有主人長長的手指輕輕撫摸著它。這是一隻漂亮光滑的小東西,一隻備受寵愛的動物。 該女子叫塞西利亞(Cecilia Gallerani),在約1490年被畫肖像畫時大概十六歲,是當時米蘭具有極大權力的公爵洛多維科( Lodovico Sforza)最喜愛的情婦。她被畫之後的那一年,塞西利亞給洛多維科生了個兒子,而洛多維科卻與碧翠斯(Beatrice d』Este)結婚,這位合法妻子很快確定她的對手被拋棄。記載表明,塞西利亞離開斯福爾扎城堡(Sforza castle)時將畫像一併帶走。 圖九:佛羅倫薩畫派代表之一——桑德羅·波提切利,公元15世紀,維納斯與三位希臘人為年輕女子獻禮(Venus and The Three Graces Presenting Gifts to A Young Woman)(該作品收藏於法國盧浮宮)

補充資料: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Alessandro Filipepi,1445—1510)是15世紀末佛羅倫薩的著名畫家,歐洲文藝復興早期佛羅倫薩畫派的最後一位畫家。他畫的聖母子像非常出名。受尼德蘭肖像畫的影響,波提切利又是義大利肖像畫的先驅者。 (二)威尼斯畫派 威尼斯畫派興起於15世紀後半期,它的興起是與威尼斯當時經濟的繁榮分不開的。大約在公元13世紀時,威尼斯就已建立了歐洲最早的城市共和國,威尼斯共和國在十四世紀是歐洲和東方的貿易中心,商業資本集中,國家強盛。

十六世紀威尼斯派成為歐洲油畫創作中心。由於威尼斯是一個商業共和國,這必然使得威尼斯的文化藝術為滿足於商人和達官貴人的需要而呈現出繁榮的局面。那時繪畫被作為商品向外輸出,再加之於威尼斯共和國不聽命於羅馬教皇,因此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上享有更大的自由空間,這為威尼斯畫派的孕育產生提供了可能。那時,畫家們的藝術創作具有濃厚的享樂思想,形成了這一地區所特有的畫風,故稱之為「威尼斯畫派」。藝術受拜占庭及北歐的影響。十五世紀吸收了佛羅倫薩畫派曼坦那的經驗,通過貝里尼一家、卡巴秋(Carpaccio, 約1465-約1526)、安東奈羅·達·美西納(Antonello da Messina, 約1430-1479)等人的努力,政府和教會的利用,尤其是社會團體---互助會(scula)的支持,繪畫藝術得到了發展。 提香是威尼斯畫派最傑出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使威尼斯繪畫達到了頂峰。提香繼承和發揚了威尼斯畫派的藝術風格,注重作品的色彩、筆觸、造型等因素,中年時畫風細緻、穩健,色彩歡快,晚年則用筆豪放,富於理想,色彩明亮而富麗堂皇。提香的色彩不因裘傳統,不墨守陳規,用筆流暢自如,他對色彩的表現力達到了威尼斯畫派的頂峰。人們將他的作品特點稱為「金黃色基調」。提香的肖像畫可以說是集前人之大成,他不僅善於塑造人物的外形,更善於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每幅肖像畫的創作都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徵和引人深思的精神境界。 圖十:威尼斯畫派代表之一——提香,公元16世紀,花神(圖片來自www.douban.com )

補充資料:《花神》是提香在1515—1520年間的傑作,也即說,它與《天上的愛與人間的愛》一樣,是色彩處於最和諧的歷史時期完成的。這畫實際上是一幅肖像。畫家對於女性的內心富有洞察力,這個花神既非豆蔻少女,也並不象徵春天。作為豐腴的婦女形象,如果說是神,她只是盛夏的化身。 花神原為希臘神話中的女神芙羅拉。義大利人把每年的 4月28日至5月3日定為花神節,在節日期間人們歡聚在一起盡情地嬉戲樂,人們用各種鮮花來裝飾自己和動物,環境也布滿花草,集會時有花神出現,往往是手持鮮花的年輕貌美的女子裝扮。歷來畫家都喜愛借用神話中的女神來表現自己的審美理想,傳達人性、人情和人愛的思想感情。   據說畫中女子是畫家當時熱戀的情人,畫家只是借神話之名,表達自己對情人的愛慕之情。畫家以半身肖像構圖。畫中人轉身俯視,目光專註作沉思神態;似乎由於轉身的動態而使寬鬆的內衣自然滑落,裸露出豐腴的酥胸;金黃色的秀髮披撒在圓渾的雙肩上,與充滿生命的肉體形成對比,使健壯的身體透露出青春活力,整個形象給人以莊重、典雅之感。提香是一位偉大的色彩大師,他特彆強調色彩的和諧,繪畫筆觸要服從於色彩與光線對比的需要,筆觸不僅要刻畫對象的質感,同時筆觸的動態起著塑造形體結構和傳達情緒的作用。我們在花神的形象上看不到筆觸和色彩,映入眼帘的是真實的秀髮、肉體和服飾,它們之間所富有的節奏韻律恰似一首優美和諧的交響樂曲。他的作品為17世紀巴洛克藝術興起起著先導作用。[ 部分資料來自www.douban.com 。] 圖十一:威尼斯畫派代表之一——洛倫佐·洛托,公元16世紀,神聖家族Holy family with three angels,young sanit John the baptist,saints Elizabeth and Zachary

補充資料:洛倫佐·洛托(1480-1556年)是威尼斯畫壇上一位不隨波逐流、終生懷才不遇,被人們稱作是流浪和孤獨的畫家。 圖十二:威尼斯畫派代表之一——科雷喬,公元16世紀,道德 寓意

補充資料:科雷喬(correggio 1494年8月-1534年3月5日)義大利畫家。早年跟隨曼特尼亞學畫,又受到達芬奇的影響,同時兼收佛羅倫薩畫派和威尼斯畫派之長,形成意境新奇,色彩微妙,善於表現柔和和甜蜜的女性美的畫風。科雷喬對後世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圖十三:約阿希姆·博伊克雷爾,公元16世紀,廚房場景

補充資料:約阿希姆·博伊克雷爾(約1530-1573年),尼德蘭16世紀中期風俗畫家。 圖十四:保羅·委羅內塞,公元16世紀,卡納婚慶(The Marriage in Cana)

補充資料:保羅·委羅內塞(1528年-1588年4月十九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 三、十七、十八世紀油畫迅速發展時期 (一)油畫之十七世紀 十七世紀是歐洲古典油畫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同地區、國家的畫家依據自己生活的社會背景、民族氣質,在油畫語言上進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畫的種類按題材劃分為歷史畫、宗教故事畫、團體肖像、個人肖像、風景畫、靜物畫、風俗畫等。油畫技法也日臻豐富,並形成了各國、各地區的學派。 十七世紀出現了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畫派,各派的藝術家,特別重視本民族藝術傳統和本土的現實生活反映。由於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文藝復興時期,主要強調和諧、寧靜、理想的美,而17世紀的美術創作,則強調打破和諧,主張真實自然的美,強調了油畫的光感,運用色彩冷暖對比、明暗強度對比、厚薄層次對比進行光感的創造,形成畫面戲劇性氣氛。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打破了他之前油畫中有序和諧的光感效果,他強化畫面上明暗的對比,往往用畫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襯托前景明亮的人物,令人感到畫中光線耀眼。 圖十五:卡瓦拉喬,公元十七世紀,基督下葬,(圖片來自www.027art.com )

補充資料:米開朗基羅·梅里西·德·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義大利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一位著名的畫家。他的藝術生涯是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諸大師相繼逝世後開始的。他是義大利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曾師從米蘭畫家培德查諾學畫,繼承了義大利北部現實主義民俗畫的傳統,並受到威尼斯畫派的影響。 基督下葬儀式,原本是神聖而莊重的,而在卡拉瓦喬的筆下,僅僅是平凡而簡單的貧民葬禮場面,畫家以現實生活事件和人物,描繪了神聖的宗教題材。 畫面人物依對角線式排列,作為主體形象的耶穌Luo體置於受光處,被塑造成強健有力,雖死猶生、儼然一位英雄的入殮的情景。約翰和彼得抱著耶穌遺體,十分虔誠。彼得被描繪成一位醇厚樸實的農民,尤其那雙有力的腳特別醒目。憂傷悲哀的聖母伸出右手作撫愛的訣別,低首流淚的少女是聖徒渥娃拉,而後面那悲痛欲絕、高舉雙臂的女子正是被耶穌拯救了靈魂,獲得新生的抹大拉,整個畫面是一幅家庭悲劇的縮影寫照。 用聚光、強烈明暗對比畫法布置畫面,塑造人物主次形象,是卡拉瓦喬藝術風格特徵,他不受自然光源的影響,從表現畫家創作意圖出發,構成畫面的均衡、呼應和節奏美感。[ 部分資料來自www.027art.com 。] 圖十六:卡瓦拉喬,公元十七世紀,水果籃,(圖片來自www.027art.com )

補充資料:《水果籃》是卡拉瓦喬早期的代表作,據史料考證,這是美術史上的第一幅靜物畫。這明晰而結實的輪廓;這單純而質樸的光線;這鮮明而實在的蘋果、葡萄、檸檬、無花果、竹藍、葉子、乾枯的葉子,以及這如實刻畫的蘋果上的蟲子眼;不僅標明了靜物完全可以成為獨立的繪畫主題而存在,也標明了卡拉瓦喬與當時追求理想化時尚格格不入的率真與求實精神。在他看來,不論是靜物,是人物還是其他實物,都是自然的客體,因此,他總是以自然本身為依據,如實地反映自然,而把前人的一切規範和模式拋在一邊。 圖十七:赫里特·凡·洪特霍斯特,公元十七世紀,陽台上的協奏曲(圖片來自www.027art.com )

補充資料:赫里特·凡·洪特霍斯特 (1590-1656年) 出生於荷蘭,早年在烏得勒支師從於布魯馬爾,出師後很快成為荷蘭烏得勒支畫派的主要畫家。20歲時旅居義大利,深受卡拉瓦喬強烈明暗對比聚光畫法的影響,不幸的是卡拉瓦喬流浪飄泊、身染重病、貧病交加就死於這一年,他未能受到大師的直接教導。 洪特霍斯特崇拜卡拉瓦喬,他決心以卡拉瓦喬的風格為楷模,與當時學院派的畫風分庭抗禮。他在運用卡拉瓦喬的色彩明暗法時,大膽使用人工的光源,如燈光、燭光照明等,使畫面的昏暗背景與人物的受光部位構成極為強烈的對比,藉以增強畫面的表現力。在這方面他比卡拉瓦喬更為巧妙,人們稱他為「夜畫家」。 圖十八:卡隆·馬若迪,公元十七世紀,丘比特與花環,(該作品收藏於法國盧浮宮)

補充資料:卡隆·馬若迪是一位洛可可式藝術風格的義大利畫家,他的風格要更加謹慎和更具組合性。 (二)油畫之十八世紀——浪漫主義的起興 從十八世紀開始,油畫藝術也同樣在社會、文化、科技等多元因素的衝擊下,有了翻天覆地、摧枯拉朽的變化。更多的流派、更多的思維、更豐富的創作、更深刻且影響更廣的理論,激揚、解構、反叛,爭奇鬥豔、百花齊放。 從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同新古典主義一起並行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的文藝思潮,它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意識形態,在文學、藝術、音樂、戲劇等各個文化領域均有所表現。「浪漫主義」(Romanticism)來源於中世紀的傳奇(The romance)一詞。最早使用是在十八世紀的晚期,當時人們對古代的冒險離奇故事發生普通的興趣,這些小說幾乎都用羅曼語(Romance)寫成。以後人們就把那些同傳奇故事、離奇遭遇、想像色彩相聯繫的事統統稱為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通常包含著兩個涵義:一個涵義指一種創作方法,它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並存,即按照生活應該有的理想化的樣子去描繪生活;另一個涵義是指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上半葉盛行於歐洲各國的文學藝術思潮。這兒的浪漫主義主要是指第二個涵義。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上半葉帶有浪漫主義思想傾向的藝術家頗多,如英國的布來克、康斯太勃爾、透納、弗塞里、西班牙的戈雅、德國的弗里德里希以及法國的席里柯和德拉克洛瓦等。 圖十九:西班牙浪漫主義畫家弗朗西斯科·戈雅,公元十八世紀,巨人,(圖片來自www.027art.com )

補充資料: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盧西恩特斯(西班牙文: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年3月30日-十八28年4月15日),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畫風奇異多變,從早期巴洛克式畫風到後期類似表現主義的作品,他一生總在改變,雖然他從沒有建立自己的門派,但對後世的現實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響,是一位承前啟後的過渡性人物。 圖二十:法國浪漫主義繪畫先驅籍里柯,公元十八世紀,梅杜薩之筏,(圖片來自www.027art.com )

補充資料:籍里柯(1781~十八24)是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的先驅。席里柯出生在法國的里昂,15歲時到巴黎學畫。他深受前輩大師們的影響,創作出一些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籍里柯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卻終生充滿著激情、幻想和痛苦,並把這種感情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他善於以寫實的手法表現人的內心情感。作品題材都是從現實生活中取得,並刪除掉一切非本質的東西。 《梅杜薩之筏》是籍里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取材於當時「梅杜薩號」遠洋船觸礁事件,表現遇難船員乘木筏在海上漂流了13天終於看到救援的船隻,一剎那間人們所表現出的激情和求生的渴望。 圖二十一:謬瑟伯·博塔尼,公元十八世紀,夏甲與天使,(圖片來自www.027art.com )

四、十九世紀油畫躍進式的發展——現代繪畫起興 十九世紀歐洲油畫的發展,帶有躍進式的特點,西方油畫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油畫比較狹窄的藝術功能和一體化的寫實手法已經達到自身體系的高度飽和,因而在哲學觀念、藝術觀念的變革中趨於解體。藝術家自由構造的油畫藝術形象被視為新的真實。藝術家將油畫形式作為表現自己精神與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像、幻想等方法構造作品。印象派之後的三位畫家率先離棄了傳統油畫模式。在20世紀油畫中,由不同的藝術觀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並制約藝術形式呈現多種傾向,傳統油畫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為藝術觀念的形式體現被強化,甚至被推向極端,油畫形式語言受到高度重視。隨著藝術觀念的不斷擴大,導致油畫材料與其他材料相結合,產生了不歸屬某一具體畫種的綜合性藝術,油畫因此也走向失去在西方作為主要畫種的地位的趨勢。 (一)巴比松畫派 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法國十九世紀的風景畫派。巴比松為法國巴黎楓丹白露森林進口處,風景優美。十九世紀30~40年代,一批不滿七月王朝統治和學院派繪畫的畫家,陸續來此定居作畫,形成畫派。它不僅以寫實手法表現自然的外貌,並且致力於探索自然界的內在 生命,力求在作品中表達出畫家對自然的真誠感受,以真實的自然風景畫創作否定了學院派虛假的歷史風景畫程式,揭開了十九世紀法國聲勢巨大的現實主義美術運動的序幕。他們厭倦都市活動,信奉「回歸自然」。 其成員有 T.盧梭、N.-V.迪亞茲·德拉佩納、C.特羅容、C.- F.多比尼、C.-E.雅克等,其中盧 梭為其領袖。C.柯羅與 J.-F.米萊與此畫派關係密切。巴比松畫派的畫家們反對學院派畫家在室內畫風景畫,主張走出畫室在自然光下對景寫生,然後以寫生稿為基礎,進行風景畫創作。他們的創作經驗,特別是對景寫生,以求獲得真實新鮮的感受和使畫面色調響亮起來的藝術主張和實踐,給歐美風景畫家,包括印象主義畫家以重要啟示。現實主義文藝思潮始於十九世紀30—40年代的巴比松畫派,得名於十九世紀50年代的庫爾貝畫展,它在文學、藝術等諸方面均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圖二十二:巴比松畫派代表杜比尼,公元十九世紀,風景畫,(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補充資料:查里·法蘭斯瓦·杜比尼(Charles-Francois Daubigny 十八17-十八78) 出生於法國一個藝術世家,從小跟隨父親學畫,巴比松畫派代表人物。以描繪法國自然風光和田園鄉村生活為主,善長於對自然光影的描繪。杜比尼擺脫了帶有古典傾向和自然主義色彩的如實描繪,大塊面的用筆和厚塗使之成為較早的印象派先行者,喜歡描繪風景中融入河流的場景,他對水的研究使他成為巴比松畫派中最善畫水的畫家。 圖二十三:巴比松畫派代表柯羅,公元十九世紀,風景畫,(該作品收藏於法國盧浮宮)

補充資料:柯羅Corot,Camille(1796~十八75)法國畫家。1796年7月16日生於巴黎,十八75年2月22日卒於同地。一生堅持旅行寫生。幾乎走遍了法國,還到過荷蘭、瑞士、英國和義大利。曾被選為沙龍評選委員會委員。擅長風景畫和人物肖像。作品大多採用灰色調子,畫面上朦朧的光線透過蓬鬆的樹叢,照射在寧靜的池塘水面和遠處的房屋上面,中景部分則點綴幾個牧人或少女,極富浪漫主義特色。被認為是法國十九世紀中期最出色的風景畫家。他雖和巴比松畫派關係密切,但其繪畫風格並不屬於這個流派。他的創作手法對後來的印象主義有一定影響。在存世的近3000幅作品中,代表作是《羅馬競技場》、《沙特爾大教堂》、《孟特芳丹的回憶》、《杜埃的鐘樓》等。上述作品均藏盧浮宮博物館。 (二)現實主義 從40年代到70年代,是現實主義藝術大放光彩的時代。哲學上的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出現,自然科學也獲得了重大發展。人們開始以冷靜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看待周圍發生的一切、冷靜務實成為一種時代風尚。這時新古典主義、學院源仍沉浸在對古代英雄的歌頌和對高貴典雅的追求中,浪漫主義則沉溺於中世紀傳奇、異國情調和不切實際的幻想。然而這一切都遠遠脫離時代,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 從十九世紀40年代起,藝術中以描繪現實生活為最高原則的現實主義運動出現了,現實主義藝術家嘲笑古典主義的裝腔作勢,浪漫主義的無病呻吟,認為只有自己才是現實世界的真正代言人,他們在傳統繪畫題材方面進行了一番革命,當時學院派流行一種觀點,認為高雅的藝術應表現高雅的人物。現實主義藝術家則將美術題材擴展到對當代生活的評價,對普通人(包括工人、農民)生活的關切,對大自然的親切描繪等方面。這種新的時代精神,成為十九世紀中葉的一個普通的文學藝術思潮。 圖二十四:現實主義代表居斯塔夫·庫爾貝,公元十九世紀,石工,(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補充資料: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十八十九--十八77)法國畫家,寫實主義美術的代表。 自幼天賦聰穎、相貌出眾,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熱情奔放、慷慨大方,從中學時代;就成為同齡朋友們心悅誠服的領袖。十八49年,在油畫《石工》中,滿懷同情地表現了貧苦工人的艱苦勞動。這是過去畫家們較少表現的一個題材。此畫紀錄了畫家有一次在路上行走時目睹的情景,他沒有當場對景寫生,而是邀請兩個工人到畫室來做模特兒,然後進行創作。此畫把無情的現實跟浪漫主義的幻想和學院派新古典主義的理想化和虛假作了對照:畫中兩個受盡生活折磨的工人的形像具有何等深刻的概括性含義,正如畫家本人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到此畫時所說那樣:「在這樣悲慘的生活中,這就是他們的一切啊!……看吧,貧困和不幸就是這樣無遺留地表現出來了。」庫爾貝這種如實地再現法國平民悲慘生活的畫面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映。《石工》原藏德累斯頓美術館,十九45年被燒毀,如今只留下了一些印刷品。 圖二十五:現實主義代表居斯塔夫·庫爾貝,公元十九世紀,畫室,(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補充資料:十八55年,作大型油畫《畫室》(盧佛爾博物館)。畫家自稱此畫為「概括了我7 年藝術和道德生活的真實的寓喻」。關於此畫的內容,畫家本人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作了解釋:「(在《畫室》中)我在中間作畫。右邊是我的同道,我的朋友、工人們、熱愛世界和熱愛藝術的人們。左邊是另一個世界,日常生活的世界,人民、憂愁、貧困、財富,以及那些損害他們的人,還有生活在死亡邊緣的人們。」畫中的人物和道具都有一定的寓喻,例如,畫架後面的石膏像,是對僵化了的學院藝術的諷喻。 (三)印象主義 1.印象主義:是十九世紀中葉繼現實主義運動之後出現的一個新的藝術運動。一批青年畫家探索色彩、描繪瞬間印象,突破了傳統的繪畫模式和色彩觀念,建立起一套新的色彩觀和繪畫表現手法,並引發出新印象派、後印象派等藝術流派,由此影響到整個藝術觀念的轉變,最終導致了現代藝術的產生。印象主義畫派是十九世紀的重要藝術流派之一,它興起於十九世紀60—70年代,得名於十八74年此派畫家的第一次聯展。十九世紀最後30年里,它成為法國藝術的主流,並影響到整個歐美畫壇。 2.新印象主義:十九世紀80年代中期,法國畫壇上出現了更為新穎的畫風,這就是新印象派,人們又稱它為「點彩派」。修拉和西涅克是這種畫風的代表人物。新印象派在印象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與其說它是一個畫派不如說它是一種獨特的畫法,即用色點來作畫。印象派畫家曾經也使用過這種畫法,當時只是作為多種畫法中的一種。新印象派則是把它提取出來,成為單獨存在和構成畫面的唯一方法,並將這種畫法加以發展,推向極端。他們主張按光譜色和科學原理在畫面上排列色點,不調混顏色,以保持色彩的鮮明度,讓人眼在視網膜上自己去混合色彩。他們採用的這種色彩原理稱為「加法混合」,即色光的混合,用不同顏色的色點並置於畫面,這樣能增加色彩的光亮度,提高反射率,是一種積極的混合法。而以往的畫家在調色板上把顏色混合好再畫上畫面的方法,則降低了色彩的光亮度和反射率,故稱為「減法混合」。新印象派的「加法混合」法並不新鮮,印象派畫家大都採用過,只不過印象派畫家並未嚴格理智地去分析和安排色彩,主要依靠個人感受作畫。新印象派則把感覺綜合上升為理性分析,演變成一種科學表現形式,但卻失去了印象派繪畫中那種生氣勃勃的新鮮感,使他們的作品顯得呆板、冷漠。 3.後印象主義:該詞最初由英國評論家羅傑爾·弗萊(Roger Fry 十八66—十九34)於十九11年提出,用以指印象派高潮之後在法國出現的一種更新穎的畫風。「後印象主義」一詞本身的涵義較模糊。Post是英語中的前綴,直譯是「……之後」的意思,Post—Impressionism完全沒有「後期印象派」的涵義,只能直譯為「印象派之後」,但這個譯法又不太像一個畫派,故我們把它譯作「後印象派」或「後印象主義」。這樣不但在意義上較準確,也更像一個畫派的名稱。 後印象派主要指塞尚、梵谷和高更等畫家而言,他們都經過了印象派階段再走上新的探索道路,但三人表現主觀感受和內心世界的手卻各不相同。對塞尚來說,主要是物體的結構美;對梵谷來說,是寓有激情的線條和色彩;對高更來說,則是象徵性的繪畫語言和原始感。 圖二十六:印象主義代表梵高,公元十九世紀,星空,(圖片來自www.169369.com 開放藝術網)

補充資料:文森特·威廉·梵高(又稱」梵谷」,以下稱「梵高」)(十八53-十八90),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出生於新教牧師家庭。是後印象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 梵高的作品,有《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已躋身於全球最著名、廣為人知與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十八90年7月29日,因精神疾病的困擾,曾割掉左耳,後在法國瓦茲河飲彈自殺,時年37歲。 《星空》原名《星月夜》,或《星夜》、《星光燦爛的夜空》,但在中國的美術愛好者習慣稱之為《星空》,本作品創作於十八89年6月的聖雷米一家精神病院里。這幅畫中呈現兩種線條風格,一是歪曲的長線,一是破碎的短線。二者交互運用,使畫面呈現種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構圖上,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火焰則與橫向的山脈,天空達成視覺上的平衡。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星空》中紅褐混合的火焰預示著要從情境內逃出的痛苦,與畫布頂點的距離也是絕不能逃出的理由,雲層和夜空形成漩渦,不斷的吞進吐出,困惑、解脫、痛苦不停纏繞。平靜的村莊上方佔據了大篇幅的瘋狂與悲傷。畫布沒有真正的如「流動的星夜」中說的那樣流動,是悲傷在纏繞著作者,不是畫布,畫境永遠是靜止且立體的,每一筆都體現著作者當時的心情。時間不同,心境不一。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暈,不停掙扎著釋放,可終究沒有到達村莊裡面。彷彿幸福沒有照到悲傷里那樣。[ 資料來自來自www.169369.com 開放藝術網。] 圖二十七:印象主義代表梵高,公元十九世紀,烏鴉群飛的麥田,(圖片來自www.169369.com 開放藝術網)

補充資料:《烏鴉群飛的麥田》是文森特·梵高在十八90年7月創作的油畫作品。畫面極度騷動,綠色的小路在黃色麥田中深入遠方,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奮情緒,這種畫面處處流露出緊張和不詳的預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線條組成的無言絕命書。 圖二十八:印象主義代表梵高,公元十九世紀,向日葵,(圖片來自www.169369.com 開放藝術網)

補充資料:梵高在阿爾勒居住期間,強烈地愛上了遍地生長的巨大的金色向日葵的千姿百態,既有緊閉的苞蕾,也有盛開的花盤,花朵的黃色呈現出豐富的色調,從深橙色到近乎綠色都有。十八88年8月梵高畫了大量的向日葵寫生,他打算用這些習作裝飾"黃房子" 內他自己房間。他在12月病倒後,藉助繪畫幫助自己恢復健康。次年1月,他根據早先的寫生繪製了這幅令人叫絕的作品。他說:「我越是年老醜陋、令人討厭、貧病交加,越要用鮮艷華麗、精心設計的色彩為自己雪恥……高更前幾天對我說,他在莫奈家看到一幅向日葵油畫,向日葵插在一個精美的日本花瓶中,不過他還是比較喜歡我畫的這一幅。」 15朵形態各異的向日葵,或絢爛或枯委,或隱或現,以淡黃色為背景,以深黃色為向日葵的主色調,另有幾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點綴花蕊,顏色上給人一種強烈的對比,畫面總體上給人一種明亮而又強烈的生命力,讓人感到生活充滿希望,陽光是那樣的明媚,天空是那樣的廣闊,整幅畫就像是燒遍畫布的熊熊火焰。梵高有著火一般熾熱的感情和強烈的藝術氣質,他個性鮮明,特別喜歡明亮的陽光,喜歡黃色的向日葵。許多評論家們認為,他畫的向日葵和那些充滿動感的用筆手法,是畫家自己心靈感情的寫照,是畫家精神熾烈的意念真實流露,是表現與技巧的和諧統一。 圖二十九:印象主義代表莫奈,公元十九世紀,日出·印象,(圖片來自www.chndafen.com網址)

補充資料: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十八40年11月14日-十九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 這幅名畫是莫奈於十八72年在阿弗爾港口畫的一幅寫生畫。他在同一地點還畫了一張《日落》, 在送往首屆印象派畫展時, 兩幅畫都沒有標題。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 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莫奈於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它作為一幅海景寫生畫, 整個畫面籠罩在稀薄的灰色調中, 筆觸畫得非常隨意、零亂, 展示了一種霧氣交融的景象。日出時, 海上霧氣迷朦, 水中反射著天空和太陽的顏色.岸上景色隱隱約約, 模模糊糊看不清, 給人一種瞬間的感受。 當十八8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畫家舉辦展覽時,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誹謗和奚落。有的評論家挖苦說:「毛坯的糊牆紙也比這海景完整!」更有人按這幅畫的標題,諷喻一莫奈為首的青年藝術家們為「印象派」,於是「印象主義」也就成了這個畫派的桂冠。 圖三十:印象主義代表馬奈,公元十九世紀,女神遊樂場的酒吧間,(圖片來自www.chndafen.com網址)

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十八32.01.23 - 十八83.04.30)是十九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十八32年出生於法國巴黎。他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藝術創作態度,卻深深影響了莫奈、塞尚、梵谷等新興畫家,進而將繪畫帶入現代主義的道路上。受到日本浮世繪及西班牙畫風的影響,馬奈大膽採用鮮明色彩,捨棄傳統繪畫的中間色調,將繪畫從追求立體空間的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朝二維的平面創作邁出革命性的一大步。 《女神遊樂場的酒吧間》無疑是馬奈所曾畫過的一幅最富於幻想性的作品。在這幅畫上,他運用了他所拿手的光的表現效果,來創造站在櫃檯後面的女郎四周的幻象氣氛。女郎面朝觀者而立,但絲毫也不顯得靜止。裝飾物、酒瓶、花瓶中的花,賦予了女郎的面貌以純粹夢幻似的神采。這種效果借女郎身後的一面大鏡子被無限擴展開來。鏡子里可以看到女郎同顧客談話,還可以看到坐在酒吧間各餐桌上的許多顧客。這一切全都是朦朦朧朧地表現出來的,使人似覺置身夢鄉。以如此夢幻般的光影來再現現實,這是無論在馬奈之前還是在馬奈之後都沒有人做到的。女郎形象的誘人之處正是在於:她使人們覺得她就是許多幻影之中的一個,這個幻影卻充滿著迷人的嫵媚。 他在自己一生的最後幾年裡用色粉畫了許多風姿綽約的婦女肖像,在這些肖像上既沒有著重於他的風格特點的表現,也沒有展示其印象主義的明暗效果,而只是滿足於一般的欣賞感覺。 (四)二十世紀興起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20世紀初流行於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十九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為表明自己繪畫有別於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後德國畫家也在章法、技巧、線條、色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創新」,逐漸形成了派別。後來發展到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因此,主題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從這個定義上來說馬蒂斯·格呂內瓦爾德與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但是一般來說表現主義僅限於20世紀的作品。 圖三十一:表現主義代表蒙克,公元二十世紀,吶喊(四版本),(圖片來自www.169369.com網址)

補充資料: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十八63年12月12日-十九44年1月23日),挪威表現主義畫家、版畫家。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十八93年),是蒙克的代表作,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級作品。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令人震顫的、色彩混淆的天與河、漫延到天際的無止境的道路,一個骷髏一般的人,雙手放在耳朵上,聲嘶力竭地大聲尖叫,好像一個人的夢魘。十八93年創作的《吶喊》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幅表現主義畫作,也是蒙克「靈魂作畫」這一概念最極端的體現。表現情緒的途徑更多依賴了繪畫時的力度,顏色與線條大膽的運用令人震撼。畫中強烈失真變形的人物形象,血紅的背景、動蕩的線條是不可能取自於現實世界的——它來自於蒙克自己的「心裡的地獄」,表達的是人類心靈深處那種無可救贖的絕望和不安,主題的深刻永恆強烈刺激著觀眾的視覺神經。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幅作品似乎是對當今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精神信仰狀況的一種預言性的描述。 蒙克在世紀之交時期創作了交響樂式的「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吶喊》屬於這個系列。這個系列涉及了生命、愛情、恐懼、死亡和憂鬱等主題。 圖三十二:表現主義代表埃米爾·諾爾德,公元二十世紀,圍著金牛犢的舞蹈,(圖片來自www.027art.com網址)

補充資料:埃米爾·諾爾德 (十八67-十九56年) 出身在德國北部石勒蘇益格的農民家庭。17歲入費倫斯堡紹爾曼的雕刻學校學習木雕,後進卡爾斯魯厄工藝美術學院學習。32歲到巴黎朱利安美術學院深造。 油畫《圍著金牛犢的舞蹈》也是一幅宗教繪畫,但情緒異常激奮。人們不敢相信這種舞蹈不與某種信仰相聯繫:強烈的黃色與紫色的舞蹈者在瘋狂地跳躍,旋轉,好象畫上的黃、藍和白等背景色彩不是風景本身的色彩,而是由這些舞蹈者瘋狂地揮灑出來的。這裡,不無充滿色情的癲狂,那幾個Luo體和半Luo體的女人,是表露了畫家對頹廢情緒的發泄的。也弄不清這種舞蹈的目的是奉獻什麼神明(他的另一幅《蠟燭舞》也是如此)。這個題材長期在畫家心中回蕩,他變換著形式去描繪舞蹈者形象。除此之外,還有《狂熱舞蹈的孩子們》等。 (五)達達主義 達達主義是二十世紀初在歐洲產生的一種資產階級的文藝流派。關於「達達」一詞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詞,有一些人則認為它來自羅馬尼亞藝術家查拉和詹可頻繁使用的口頭語「da, da」,在羅馬尼亞語中意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十九16年,一群藝術家在蘇黎世集會,準備為他們的組織取個名字。他們隨便翻開一本法德詞典,任意選擇了一個詞,就是「dada」。在法語中,「達達」一詞意為兒童玩耍用的搖木馬。因此,這場運動就被命名為「達達主義」,以昭顯其隨意性,而非一場一般意義上的「文藝運動」。 達達主義的主要特徵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拒絕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幻滅感、憤世嫉俗、追求無意、偶然和隨興而做的境界等等。這場運動的誕生是對野蠻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種抗議。達達主義者們堅信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這種價值觀是一種僵化、呆板的壓抑性力量,不僅僅體現在藝術上,還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達達主義運動影響了後來的一些文藝流派,包括超現實主義和激浪派。 圖三十三:達達主義代表杜尚,公元二十世紀,下樓梯的裸女,(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補充資料:杜尚,十八87年7月28日~十九68年10月2日,被譽為「現代藝術的守護神」。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西方藝術有著重要的影響,他是達達主義及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創始人之一。杜尚生於法國,十九55年加入美國國籍。他的出現改變了西方現代藝術的進程。可以說西方現代藝術,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西方藝術思想,主要是沿著他的思想軌跡行進和發展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現代藝術的關鍵。 《下樓的裸女》在十九12年送至巴黎一個立體派組織主辦的展覽上因為被認為帶有未來主義思想而被立體主義者們拒絕展出。這導致了杜尚和傳統藝術的徹底決裂,因為馬塞爾·杜尚發現所謂新銳藝術家依然沒拋棄舊的思想,為一己私利拉幫結派。杜尚決定自由的去創作,不背負過多的負擔。 總之,相對於歐洲傳統的古典主義藝術來說,以德拉克洛瓦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可說是第一次革命浪潮,以庫爾貝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可稱為第二次革命浪潮,以馬奈、莫奈、德加等人為代表的印象主義運動則可稱為第三次革命浪潮。 五、後記 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現代工業文明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節奏。美術作為商品走進市場,給藝術發展帶來激烈的競爭。西方藝術自遠古產生始就注重實用、物質性的再現,經歷不同時代的發展和完善,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已達高峰。當照相術發明,再現的寫實主義繪畫已被攝影部分取代,繪畫必然另擇其路,由再現走向表現,由寫客觀物質的形態走向表現畫家自我內在精神為追求。繪畫自產生起就以為別人服務為宗旨,原始社會為實用,後來為神、為人的生活、為政治鬥爭等服務。西方藝術家宣稱他們不再為誰服務,藝術就是為完善藝術自身而獨立存在。因此藝術的價值觀與傳統決裂了。所有這一切都是隨著社會發展、思潮的演變,緩慢地由量變到質變的。 油畫是西洋繪畫的代表,它是世界繪畫藝術中最具影響力的畫種。油畫的豐富表現力在它的發展中愈益顯著,是世界上溝通人類情感的一種重要的藝術語言。
推薦閱讀:

在麗江,和匠心不期而遇
人類文化遺產·中國書法 (一百天《心經》書法入門小體驗分享)
乳源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
導遊: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

TAG:歷史 | 藝術 | 文化 | 世界歷史 | 世界 | 繪畫 | 油畫 | 發展 | 歷史文化 | 遺產 | 文化遺產 | 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