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偽科學嘛?經絡究竟是什麼?哪本中醫古籍最適合入門讀?
《一:呱太》
中醫不是偽科學,當然也不是科學,它是古人利用不成熟的研究方法和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的醫學理論體系。《黃帝內經》。
《二:修身養性》
即是又不是,可以說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但因和現代科學理論的不相符,也可說不是。但古樸和現代科學卻各有長處。中醫的辯證臟腑,藥物配伍要領先現代科學(醫學)兩千年,但現代科學的表裡病和解剖學卻超中醫良久。例舉經絡,經絡是氣血同行之路,現代科學無法判定真偽,但也不能否定中醫就是偽科學。只是現代科學的能力尚有不租,等到未來,或許現代科學就能證明中醫的科學性,真實性了。
《三:林海》
科學只是人們證實存在的東西,中醫存在了幾千年,效果無需置疑,只是中醫辯證體系和西醫的辯證體系不一樣,西醫的辯證是建立在現代科學儀器上的宏觀體系上的,代表了人類已認知的世界觀,而中醫的經絡等學說是建立在陰陽五行的基礎上的,需要醫者通過內證才能辯證的,是人體氣血運行的路線,如果從狹隘科學的角度上看,當然會被認為是偽科學,但科學本身就是偽科學,現代科技的一些東西放到幾百年以前不也是天方夜譚嗎,而誰又知道若干年後,人類能不能發明出能看到人體經絡的儀器呢?
《四:黑羽》
中醫算是道家玄學一門,經絡之學,古今就有,為何非要與科學掛鉤?經絡不通會生病,讀過黃帝內經都知道,基本人體理論,古人靠著中醫治病,這就是證明。道家內修,靠的就是經脈,否定中醫就是否定修鍊。
《五:別譚》
中醫古稱道醫,道醫也有祝由,針灸,等等,現在的中醫是大部分去除了玄學只留下科學陰陽五行的中醫,祝由是法術治病或者符咒入水治病,玄學五術有山醫命相卜,中醫屬醫里。
(其實祝由也是科學,也是陰陽五行為基理,不過是人們不知裡面的深奧,只懂它神奇之處,陰陽五行都是相通的,任何事物都離不開,無論是玄學的中醫還是科學的中醫。)
《附錄》
何為醫道: 道、法、術、器 。
「道」是規律,客觀存在的基本規律。一天日夜交替是規律,一年的寒暑交替是規律,人的生長壯老死、因緣果報也是規律,這些規律都叫「道」。
「法」是人定的,是一套規則體系,就是在什麼時候,怎麼樣做事情,遵從什麼邏輯,用什麼規範/框架,比如寬厚待人、嚴謹處事、細緻行醫等這叫「法」。
「術」是指技術層面上的操作方法、技巧,比如:醫術、針法、灸法等。
「器」是指有型的物質或是有形的工具。人有句話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好的蘄艾條、好的中藥、好的拔罐刮痧器具,治療就容易。
如果套用到「中醫」上來講:
「醫道」就是人體同內外部環境交互的基本規律:生長收藏,生老病死,七情六慾,六淫邪氣等。
「醫法」就是規則體系:臟腑辨證、八綱辨證或六經辨證、溫病學派等等這些描述問題,解決問題的規則體系。
《道德經》講:
『 以道御術 』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
術以立策,器以成事。
在上面的文章里,我們對中醫的「道法術器」有了基本了解,那麼具體怎麼做呢?如何學好中醫呢?清代詩人袁枚提出:「學無古人,法無一可;競似古人,何處著我。下面從這幾點講講:
先明理(即是醫道),因為明理者方知用功,很多人就吃虧在這個上面,越學越偏,也越走越偏。
1、廣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奠定傳統文化基礎
古往今來的名中醫,均是通曉諸子百家、學養深厚之人。如前人所言:「名醫必然飽學,斷無儉腹名醫」、「醫非學養深者不足以嗚世」。為什麼呢?乃是因為中醫學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這片土壤上,因而中國傳統文化是打開中醫學這一寶庫的一把鑰匙,舍此無他。主張學習中醫的人,應該認真研讀《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從中可以領悟古人立身處世之道,有助於我們坦蕩胸臆,和諧處世。另外,就是要學佛經,要反覆研讀,現今病患者,多是不信因緣果報、不懂禮儀倫常、不學世間出世間智慧,妄自造業所致,如果通過學習佛經,能知佛本懷、心懷大眾、慈心濟世、廣結善緣,那自然處處逢源、何愁生計和進步?這裡邊蘊藏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大智慧——以宏觀、形象、整體、辯證為特點的中國佛醫哲學方法,並以此指導了各門傳統學術的建立和發展,中醫學也不例外。佛言不虛,佛是大醫王,善醫眾生病(身病和心病),認真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和《占察善惡業報經》,讀懂,有助於我們提高中醫醫理理論思維水平,從而做到高屋建瓴,執簡御繁。正如古人所言:「慈悲為懷,方為大醫。」
2、由淺入深,由博返約,逐漸深入
《中醫學入門》、《瀕湖脈學》、《藥性賦》、《金匱要略》等書,淺顯通俗,可作為人門之階梯。繼而深鑽《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宜精讀深思,曉暢經旨,熟諳典要,奠定堅實之基礎。而後可以旁及各家,如隋唐之《外台》、《千金》,金元之劉、李、朱、張,溫補之薛(立齋)、張(景岳)、孫(一奎)、趙(獻可),溫病之葉、薛、吳、王等等,均宜涉獵,明其要旨。
中醫古籍眾多,浩繁無涯,難以窮盡。當擇其要者,如經典之精段名句,名家之精要論述,本草之性味歸經,方劑之組成主治等等,熟記背誦,練就功夫。但古籍文辭古奧,詞簡義深,尚需潛思默想,領悟其旨趣,方可切於實用,而自有所得。如蘇木一葯,臨床常作活血藥用,僅《本草拾遺》提到一句「治人常嘔吐」,既然治「常嘔吐」有效,當然治一般嘔吐就更有效了,臨床用之確有良效。最後,應由博返約,由雜而專。
總之,業餘學中醫,從「醫道」開始。大方向不偏,無論用什麼醫術都不會太離譜。
推薦閱讀:
※《世說新語》哪個出版社的譯本比較好?最好是現在還能買到的版本。
※六壬論命秘要-古籍
※古籍趣話|「楝花樹下刻書忙」「雅賺·美貶」
※有沒有史書上一筆帶過的有蹊蹺的無名氏?
※有沒有很熟悉道德經的朋友?聽說馬王堆出土的和流行的版本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