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一回用心無心的智慧人生
偈語,佛經中的唱頌詞,梵語稱「偈陀」,多為四句組成,是佛家僧眾讀佛經的感言或修行實踐中體悟的心得。如果說佛經是佛法之本,偈語就是佛法之末;如果說佛經是茁壯的樹榦與虯勁的青柯,偈語就是佛經鮮艷的葉片與美麗的花朵。每首偈語背後都有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每首偈語都是一次美善的讚頌、一次境界的拓展、一次佛理的提煉、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生命的領悟、一次智慧的啟迪。 著名偈語有《金剛經》六如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夢、幻、泡、影、露、電等來比喻世間的一切法皆是無常,告誡人們不要妄想執著,一切都是過眼雲煙,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有唐代高僧惠能大師《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偈子具有里程碑意義,標誌著佛教通過禪宗實現了最高階段的發展,已經徹底實現了中國化,並且把佛教推向了最高階段。 近日拜讀唐代高僧法融禪師《答「有心時」偈》,反覆揣摩,受益匪淺。偈文禪意雋永,智慧深邃,不由不被吸引。釋學經典玄奧,佛學名相繁多,佛門用語特殊,但本人不揣鄙陋,赧然提筆,寫幾句賞析文字。 牛頭法融(594—657),唐時著名禪師,俗姓韋,潤州延陵(江蘇丹陽縣延陵鎮)人。禪宗內最早形成的宗派牛頭宗的開山祖師,佛教史說他是成功地把道家思想和佛教禪宗思想融合的第一人。唐高宗永徽年間,牛頭山法融禪師常於建初寺講《大般若經》,聽者雲集。一日,武則天時參與「神龍政變」的五王之一博陵王來到牛頭山幽棲寺,與禪師請示佛法,論及用心之境界。博陵王問法融禪師:「恰恰用心時,若為安隱好?」法融禪師曰:「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譚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法融禪師的這首禪詩,經常被人引用且津津樂道的是下面四句: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恰恰用心時":開悟的人會恰到好處、自然自在地用心去適應環境。當我們專心致志于思考、學習、生活和工作而進入一種猶如莊子之「坐忘」的境界,實際上是一種與「道」 為一的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在美學上常用來形容審美過程中的渾然忘己,物我同一,從而達到精神上的絕對自由之境。我心專一,明澈如一面鏡子,容不下任何雜念,無風的池塘,不會無故掀起波瀾。此所謂"心無旁騖似明鏡,無風何處起漣漪"是也。 「恰恰無心用」 :這一句是第一句境界的延續。《齊物論》莊周夢蝶故事啟示:忘我忘物的下一步便可以超然脫俗,恰到好處地用智慧之心,進入了無雜念妄心狀態,擺脫現實外部各種干擾,看淡生死、物我、貧富,無妄想心、無分別心、無執著心,放下名聞利養,遠離五欲六塵,所以是「無心」,即直心。此所謂「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是也。 「 無心恰恰用」:這一句詩是前兩句境界的延續。當我們達到「無心」境界的時候,葆有的、堅守的是真心、善心,即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不會喪失。讓我們的思考與學習、生活與工作都能夠恰到好處地在「無心」的境界里成長。這種「無心」的氣氛,很明亮、也很清靜,它適合做任何事。一切慾望想像,都是由妄心造成,能夠剷除這妄生分別的心,本性才會顯現。此所謂"客氣伏而正氣伸,妄心殺而真心現"是也。 「常用恰恰無」:這一句是前三句境界的延續。當經過一番努力達到無心的境界之後,此時,我們並不是整天獃痴痴沒有思想,腦中一片空白,反而是絕對正確地、恰到好處地發揮心的功能,並應該不斷利用這種「無妄心」和真心善心的優勢去努力用功、追求進步。愈是善於利用「無心」的優勢,愈是能夠把事情做好、做成功、做優秀;反過來說,事情做得愈好,心境也會更順遂,更清凈,無心的境界也會愈來愈純熟,有時甚至是意外之喜、傳世之功。練武的人說以無招勝有招,達到很高很高境界的時候,運用自如卻沒有感覺到自己使了何等高招,這就是高手,這就是智慧境界。此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是也。 這四句詩佛家禪味十足,道家思想若隱若現,它似乎在描繪一種循環往複,層層遞進的人生境界。從第一層境界歷練到第四層境界,到了第四層境界之後,又回到第一層境界再歷練一次。如此周而復始,直到境界能夠恆久保持、常駐不退。人生應該生活什麼?怎樣生活?境由心生,境由心造,境由心轉,用一顆平常心達觀天下,用一雙智慧眼審視世界,用一顆真善心慈悲眾生,輪一次榮辱不驚的煙火春秋,度一世至真至善的愉悅歲月,活一回用心無心的智慧人生。 修改於二零一七年四月十五日
推薦閱讀:
※【生活感悟 - 人生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痛苦沉思,無所不在】
※一紙紙醉燈謎的理想,全都成了辛酸淚
※生旦凈丑,戲如人生,話說京劇的行當有哪些?
※人生坎坷的面相特徵
※人生,走過方知深淺,品過方知悲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