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道學百問丨前言篇
本書採用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力求讀者能在較短的時間直接、全面的掌握和了解,什麼是中華「本位」文化及道教的歷史、人物、教義等。
文/李信軍
壹
中華古文化的延續及傳承
中華文化、文明綿延五千年而不衰。自伏羲根據「河圖、洛書」而畫八卦,神農嘗百草(指醫學),黃帝訂禮儀、創文字、定干支、制樂器,教導百姓播種五穀等。至此,我國古文化已形成,並伴隨著華夏文明,延續到了夏、商、周時期。夏、商、周是我國古文化、古文明最為鼎盛、繁榮的時期(據出土的文物,陶器、銅器等,即可說明這一問題)。
到了周文王時,他又根據陰陽變化、四時更替,將這一古文化(指伏羲的八卦)演變為《周易》。
「道」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流」(資料圖)
故學界指出:「道」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流」。「道」文化整個貫穿著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從伏羲的「河洛」文化至黃帝時的「天神信仰」;殷商時的「鬼神崇拜、宗祖祭祀」;周文王又根據歷史的發展將其演變成《易》辭文化,到了東周(春秋戰國)時期,老子又撮其精要、集其大成,著述成了令古今中外嘆羨的《道德經》。至此,「道」文化正式「定名」,並伴隨著中華文明一直相沿至今。
關於「道」文化的淵源及其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先生所說:「真正把五千年來中國文化,發揮的光輝燦爛的,是道家老莊之學」。我國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胡孚琛、呂錫琛教授說:「中華民族自伏羲、黃帝、老聃(老子)一脈相承的道學文化,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其學『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又「中國三皇五帝時代的文化是原始的道學文化,它為人類留存下大同社會的文化基因」。
貳
中華傳統文化的衰敗歷程
大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是以少數民族為統治的中央政權。清王朝在夢想以外來文化、外來文明鞏固和加強他的統治政權的時候,曾採取了一系列相關的方針和政策。這些措施的實施,最終歷史證明它是錯誤的、極左的,也是自我走向滅亡的選擇。諸如:
1
親滿抑漢
大清是以滿人建立的統治政權,其唯恐漢人不服、處處設防。在政治上滿人(八旗子弟)獨霸朝綱、飛揚拔扈,欺辱、排斥漢臣。致使許多飽學之士,寧願歸隱鄉野也不願與其效力。
2
精神喪失
為了大清江山穩固,統治者不去提倡大漢文化,卻鼓勵和推行自己的滿族文化,甚至在全國強行推動他的「剃髮令」。同時為了泯滅漢文化和民族凝聚力,極力貶低、壓制、排斥本位文化,致使國學衰敗、傳統丟失,民族精神蕩然無存!
3
喪權辱國
當西方借用強勢「外用武力、內用文化侵略」之際。統治者不敢把槍口對準西方列強,卻瞄向了自己的同胞。如大清末期簽訂的一條條「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基本上多和西方洋人的傳教士強行傳教,而老百姓奮起反抗、抵禦,或殺教士,起義有關。
統治者對外卑躬屈膝,除了賠送黃金、白銀外,還要割地求和以自保;對內(老百姓)則手段強硬,毫不留情,動輒抄家、充軍、殺頭,甚至還要誅連九族。
4
自釀苦果
當大清江山搖搖欲墜之際,皇帝依舊不忘淫靡享樂,而大臣們則貪污腐敗、相互傾軋。
中華文化、民族精神的喪失;對忠良、有志之士的排斥和壓制。最終導致了大清王朝只能在東躲西藏如同喪家之犬一樣的生活中結束。
大清王朝的結束,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由於統治者對外來文化的屈從和重視,而中華「道」文化又長期的被壓制和排斥,最終導致了極度低迷和衰敗。
願意救國的新青年(資料圖)
隨著西方工業化的進程和文藝復興的思潮,國人紛紛以奔赴海外留洋為榮耀(誠然,借鑒、學習新的知識、事物很好,但不能「數典忘祖」)。回國後,穿起來的是洋裝、說的是洋話、擺的是洋譜,連吃飯都不會用筷子而必須更換刀、叉了。同時視西方文化為旨歸,崇拜西方人最文明、連西方的月亮都覺得比中國的圓。相反,把中華文化、中華文明視為糟粕、落後、迷信,把百姓視為愚昧、無知。故已故國學大師陳攖寧老先生曾針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這一思潮,深刻指出:
「吾人今日談及道教,必須遠溯黃老,兼綜百家,確認道教為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寄託,切不可妄自菲薄,毀我珠玉,而夸人瓦礫。
」八十年代,在我國研究道教的部分學者當中,「崇洋媚外」的死灰又有復燃之勢。有的視「洋文化」哪怕是別人不用的「洋垃圾」也捧著、供著,還「洋洋得意」不可一世。也有的僅靠「一把剪刀,一瓶漿糊」相互抄襲(文章)、大肆鼓吹;有的不懂歷史、有的不懂道教,僅憑「個人好惡、主觀臆斷」,做出所謂的「專家論斷」。
相反,當西方的工業文明走到死胡同的時候(認為「物質、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300年的黑色文明,最終導致了世界性的資源枯竭、環境惡化、耕地銳減、糧食短缺、水荒、乾旱威逼、森林消失、草原萎縮,以及兩極冰帽融化、地球加劇升溫,以致疾病、瘟疫盛行……)此時,西方學者都轉過身來,重新審視東方、認識中國。並說:「要想了解東方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文化;要想了解中國文化,必須先了解道教文化」。並一致認為「二十一世紀必將是中國人的世紀」。如英國天文學家沙里斯在他的《新科學的誕生》一文中說:「前進的唯一道路是轉過身來重新面向東方,帶著對它的興趣以及對其深遠意義的理解離開西方的污穢,朝著神聖的東方前進。」英國皇家學者、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先生則更從老子智慧中發現其偉大的世界意義,那就是「天人合一」的整體和諧對於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性。
至此,我國學界才真正意義上的認識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及世界性。
叄
中華傳統文化的無比宏富及其包容性
中華道學文化自三皇五帝起始,延續、傳承直至東周(春秋)時期,老子撮其精要,集其大成,所著一部令世人嘆羨的《道德經》之後,諸子百家無不環繞而敬仰之。至此,「道家」思想成了先秦「百家爭鳴」局面中的主流。這正如著名學者楊憲邦先生所說:「老子創立的道家文化一直在中華悠久文化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大主幹作用」。
當今世界,本應是文化、種族等多元的、二十一世紀文明的,共同發展的社會。可是事實證明,世界不太平。諸如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種族歧視、軍備競賽。民族、宗教、文化之間相互攻擊、詆毀,甚至戰爭。無節制的對自然、資源進行浪費、開採,引發的生態惡化、空氣污染,以此誘發的乾旱、洪澇頻現,疾病、瘟疫盛行……。
關注人類、關注自然(資料圖)
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國際學者,都把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的目光轉向了東方,轉向了道教。如黎明大學陳水德教授說:「老子是人類能夠參與自然和諧過程的導師,是人類命運日趨衰落的救星,老子思想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同時是人類剷除邪惡破壞自然完美的有效利器。」美籍奧地利物理學家卡普拉在他的《非凡的智慧》一文中指出:「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並且最完善的生態智慧。」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在他的(《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東西方的考察》)一文中則說:「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經預見到了今天人類文明的狀況,甚至已經預見到了未來人類文明所將達到的狀況。」
道教倡導以「道」治國,以「德」治國,甚至提出了,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的政治主張。只有充分認識到「處下、不爭、謙讓、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哲學底蘊;不以「兵強天下」、「不霸權、不欺弱」,才能夠為「社稷主、天下王」,而「誠信天下」、「譽滿天下」。
道教是因「道」而得名,故謂之「道教」。道教尊「道」而貴「德」,以「處下、不爭、柔弱、謙讓、慈儉」為教義。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主張「互敬、互愛」。在道教的教義中,可以看到,處處體現著「積極」的理念,這正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先生所說的「道教關於和諧、善意、合作的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了當前國際社會的基本理想,也是聯合國努力促進,不同文明間對話與合作的出發點。」
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有人要問我們應該去學什麼、做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教授在他的《想戴博士帽先過<老子>一關》中說到:
「基督教國家的學生要求讀《聖經》,伊斯蘭國家學生要讀《古蘭經》,中國學生要讀什麼?應該讀《道德經》和《論語》。讓博士生讀《道德經》、《論語》,有三個好處:培育民族責任感、鍛鍊形象思維能力和學會如何做人。
」中華道學百問,全書分上、下兩冊。本冊分有三個章節,即「道教歷史」、「中華道文化」、「道教基本教義」,共一百二十多個問答題。這些問答題,都是在日常教務中經常有人提及或問起的,故把它們系統的、分門別類的彙編成冊。本書採用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力求讀者能在較短的時間直接、全面的掌握和了解,什麼是中華「本位」文化及道教的歷史、人物、教義等。
本書的面世得到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任法融會長的支持並欣然題詞,大功德主們的鼎力贊助以及北京白雲觀劉宗明道長的校對和排版等工作,在此一併表示謝意。(編輯:若木)
推薦閱讀:
※《解脫之道》前言(3)
※何勤華教授:民國法律集大成——《法律大辭書》再版前言_Vincent
※《居家二眾歸戒手冊》前言
※少林古拳譜彙編前言--清風俠
※第○章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