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春節別光顧著熱鬧 放下繁忙 讓心「回家」

[摘要]辭舊迎新之際,請照顧一下漂泊的心靈,讓它歸家,這是現代人不可忽略的功課,因為它關乎人的幸福和生命。

新年迫近,在外奔波打拚的遊子紛紛踏上回家的旅途。但無論在途還是在家,辛苦了一年的人們請別忘記:我們的心也需要回家,而這也許是更為重要的歸程。過去的一年,人們都在「忙」中度過,而這個由「心」和「亡」組成「忙」字,似乎傳達出古人造字的深意:「忙」,心亡也。當你「忙」時,此「心」即逃逸流浪,不再安處。因此,辭舊迎新之際,請照顧一下漂泊的心靈,讓它歸家,這是現代人不可忽略的功課,因為它關乎人的幸福和生命。

讓漂泊的心靈歸家(資料圖:圖源網路)

現代心身醫學的研究表明,如果內心長期處於動蕩不安狀態,將會大大損耗身體的能量,導致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功能紊亂失調,降低身體的免疫力,成為激發癌症、精神病、神經衰弱等疾病的發病機制。而穩定平和的心理狀態則可保持體內各個組織系統的平衡、和諧與健康。

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中國先賢歷來重視心靈的安頓。孟子將找回失去的本心視為學問之要務,「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在這方面,道學更是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資源。《道德經》中告誡人們:「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即要保持身心相合的狀態,讓精神和形體合一而不分離;《莊子· 刻意》中亦倡導「唯神是守,守而勿失」。

蔡志忠漫畫莊子(資料圖:圖源網路)

道門人物深刻地認識到精神心理狀態對人類生命活動的重要影響,高度重視心性修鍊對於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發展整體素質的積極作用,將心性修鍊作為修道活動的核心內容。道學認為,道是萬事萬物的本源,又統領和貫穿於萬事萬物,「道」落實到人的生命活動中則顯現為「心」,這個「心」原本是清澄純凈的,惟有這種清澄純凈的狀態才能與「道」相合。例如,唐代的《了心經》強調:「心為道宗」,「若夫修道,先觀其心」。但是,「心」極易受到外在種種因素的影響而失去其純凈的本然狀態,生出「妄心」、「貪心」 。因此,同時期產生的《老君內觀經》告誡人們,「人以難伏,唯在於心」;「千經萬術,惟在心也」。作者指明心理狀態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影響:「心若清凈,則萬禍不生。」否則,將令人陷入孤苦無依的精神漂泊狀態:「所以流浪生死,沉淪惡道,皆由心也。」

《內觀經》的作者進一步認識到心理問題的嚴重後果:

「妄想憎愛,取捨去來,染著聚結,漸自纏繞,轉轉系縛,不能解脫,便至滅亡。」

也就是說,如果不能理性地對待利害得失,恰當地處理情感或慾望,就難免生出各種負面心理或過大的情緒波動,這些內心的糾結若未得到及時的疏導和調節,就會堆積為心靈的羈絆和垃圾:「染著聚結,漸自纏繞,轉轉系縛,不能解脫」。作者進一步描畫出這種惡化的趨勢:「猶如牛馬,引重趨泥,轉增陷沒,不能自出,遂至於死。」這些形象的比喻清楚地揭示出從心理問題累積為心理疾病、進而危害身心健康、遂至於死的發展過程,其中蘊含的身心健康互聯互動之論斷已經得到心理學和心身醫學等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的印證。同時,它也啟迪今人:必須重視心靈的安頓,重視心性的修鍊。

致虛守靜是道學安頓心靈、修鍊心性的重要方式,《道德經》第十六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這段話語言簡意賅地道出了致虛守靜的重要作用,限於篇幅,其中的深刻之理日後細談。此語的簡要意思是說,在修鍊時,要排遣意識、理性思維和外界對感官的刺激,保持內心虛明和寧靜的狀態,就能看清萬物蓬勃生長和往複循環的道理。萬事萬物紛紛芸芸,各自將回到它們的本根。回到根本稱為靜,靜就是回復到生命的本源,回復到生命之源就稱為常道。懂得這一常道就可稱為明白。不懂得常道而輕舉妄動必然遭致兇險;而了解常道之人則能包容萬物,公正公平,就能周全不偏,就能合於大道,長久不敗。

也就是說,萬物在虛靜的狀態下,生長不息,往複不止;而人通過致虛守靜的方法,反觀內照,亦可復歸生命之根源,保養生命。人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此語雖有道理但不全面。軀體層面的運動固然有助於血液循環,強健筋骨;而精神層面的生命養護則更需要虛靜平和。從淺的層次來說,這是一种放松身心的心理調節和治療方法,有助於身心健康,促進心因性疾病的康復;進一步說,當進入更深的虛靜狀態時,則會靜極生動,內氣會沿著身體的任、督二脈循環運行,也就是修鍊者所說的大、小周天,這是身體在更深層次上進行內在的運動;而如果能夠達到「虛極」、「靜篤」這種更高的層次,則更是有助於開發潛能、生長靈性。

道教心性修鍊的另一重要內容是道德修養,道經中經常指出沉溺於感官享樂而導致心神不寧的嚴重後果:《道德經》說:「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內觀經》說,一味貪圖聲色犬馬的奢侈生活,則會心為物役,陷入「從此流浪,莫能自悟」的可悲境地。於是,恬淡寡慾、提升精神境界就成為修道之要務。

全真派代表人物尹志平的《北游語錄》中就提出,修行首先是修心,「修行治心為重,既明損益,把世人一切所行事,心上都顛倒行過,則身中之氣亦自隨之,百骸自理,性自止,息自調,命自固,去仙道不遠。」這段告誡啟迪世人,要體悟「為道日損」的道理,超越世俗之人所看重的外在物質利益或得失成敗,轉而重視內在心理品質的修養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這是養護「身中之氣」的良方,如此,才能心理平和,「百骸自理」,保持體內各個系統的有序與協調,身心健康,延壽固命,如此也就實現了得道成仙的理想。這一論述不僅凸顯出道教神仙理論從肉身成仙到精神成仙的轉型,亦揭示出養德治心對軀體健康乃至整體身心健康的積極作用,完全符合現代生命科學關於精神心理狀態影響身心健康的理論,對於排譴、調節當代社會因物慾膨脹而帶來的諸多心理問題更是具有警醒意義。

新春伊始,闔家團聚,萬象更新,我們的心靈也需清理和安頓:將動蕩浮躁、攀比外求的心收回來,將對於他人的苛求或怨恨放下來,擺脫外物的牽累和奴役,簡化自己的生活,養德治心,陶冶情操。如此,吾心凈矣,安矣,回歸家園矣!

作者簡介:

呂錫琛,女,1953年出生,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香港道教學院客座教授,全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宗教文化交流促進會副會長、湖南省倫理學會副會長、湖南省船山學社副社長。先後主持完成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十餘項,已出版《道家與民族性格》、《道家道教與中國古代政治》、《道學健心智慧》、《善政的追尋----道家治道及其踐行研究》等專著7部,在《哲學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權威刊物等上發表學術論文近兩百篇。

本文系騰訊道學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返回騰訊網首頁>>
推薦閱讀:

歷年春節陽曆日期【1901—2050年】  
春節詠嘆/笑破紅塵
大降橫財,春節前偏財不斷進賬的3大生肖
春節後遺症的來歷
361.與喵共舞191~春節D9-初七

TAG:春節 | 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