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日記——黃龍祥老師講座3——經外奇穴
所以這裡面看一個,這裡舉的是足陽明,足陽明你看這是一個診脈的部位,我們這叫沖陽脈了,這個圖反應的是一個診脈部位,這是敦煌我們前面已經看到的穴位的概念,足陽明是一個穴位的概念,那這個時候足陽明是一個經脈的概念,這一條整個從頭到腳的這個穴位,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診脈的病候和他這個經脈穴的主治病症一直到足陽明經脈的這個主治病候這個三者的同源關係是非常非常的明顯的。
前面我們已經講了,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診脈的部位,這個經脈的穴位和這個經脈這個有三個不同的概念都用一個術語去表達,那麼我說這三個不同的概念它形成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呢?我們不妨先假設古人先通過了某種我們不知道的途徑和方法先發現了這個經脈,就像我們以前先習慣的那種理解方式,比如說先通過氣功啊通過內視啊我們先發現了經脈,如果說這種發現不基於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不基於臨床實踐的話,那麼我們傳下來這個經脈學說,至少在某一個階段,至少在某一個階段他可以只有經脈循行的路線沒有病候的內容,但是這個假設和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的經脈文獻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接下來我們可以去考察經脈病候是怎麼形成的,他對我們的經脈循行產生了那些影響,好,這裡面我可以講一個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的現象,我們除了十二經脈之外,十二經筋十五絡脈都有病候,但是經別沒有,為什麼沒有?剛才我已經提到了,經別是建立理論體系裡面一個補丁,他不是來自於實踐的一個總結和概括,但是是動病,經脈病症我們今天知道有兩大類,一個是是動病,一個是所生病。是動病只有在經脈學說裡面,在經筋、絡脈裡面都沒有,所以要講到病候,就避不開是動所生病這幾個字,而對這四個字古人給出的解釋你要把這所有的解釋都摞起來的話絕對不低於一百萬字,但是你看過這一百萬字之後,你不但對這是動所病這四個字沒有清晰的理解,反而你更糊塗了,因為這說什麼的都有,你絕對不能從這一百萬字裡面得出答案,是動所生病到底是什麼意思。所以說我們講,這裡面古人他是怎麼去建立是動病的這個概念?我們講針灸有一個特點啊,從靈樞裡面開篇就講,凡將用針必先診脈,這個脈動則病,那病了以後我就次這個脈,所以原來診脈的部位就變成穴位,診脈的病候就成為經脈的病候,這個經脈的病候最後成為穴位的病,真正的你從古到今你去排比一下真正正確理解「是動則病」這四個字,最後發現第一一人或者唯一一人就是我們晉代的皇甫謐,他在他那個甲乙經裡面給是動則病給了一個非常簡明和正確的一個理解,所以正因為這個是動病他是直接來源於診脈這個病候,這個脈動了,動得異常了,你就知道他會出現哪些相關的病候,那麼出現了這些相關的病候,你就在這個診斷的部位去給他治療,那麼正因為在最初的時候,先有診脈的概念還沒有經脈的概念,光有診脈的病候,這時候經脈的概念還沒有形成呢,所以在這個時間在最初的經脈病候裡面我們只有是動病,沒有所生病,因為所生病他表現的都是一個經脈的循行部位的,比如說我們在經脈篇裡面可以看到他循行,比如說足陽明他會循膺,循乳,氣街、股、伏兔,下肢的外側,他把這所有的部位都給你描述出來,那都是經脈形成了之後才會有這樣的描述,在經脈篇的形成時間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描述的,所以在早期是沒有所生病這個病候的,那麼在診脈病候我剛才講了對於診脈病候這些病候他治療就在診脈部位進行治療,所以既是診脈的部位它又是治療的部位,那麼最典型的就是十二個診脈的部位最後形成了十二個治療的部位,就是我們前面最初講的十二個經脈穴,所以我們今天可以看出這個足厥陰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我把他足厥陰的經脈的病候和絡脈的病候都列在這了。
這是我們靈樞經脈篇和黃帝明堂經的,大家可以把經脈和絡脈都對照一下,你就會發現這個病候的無論是內容還是用字的特徵都是極其相似的。
還要說到一點的就是足厥陰,原先他就叫厥陰,沒有那個足字,最初的厥陰不是我們理解的那個三陰三陽的概念,最初的厥陰就是指男子的前陰,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名稱?和我們的病候是完全相對的,最初的病候就是治療男子的陰疝,所以他有這麼一個相對的命名就很容易理解了,包括這個足厥陰的絡脈的名稱,叫蠡溝,蠡溝是什麼意思?這個足厥陰的名稱在我《針灸學術史大綱》裡面有非常詳細的解釋,課後大家去看,但是蠡溝是什麼意思?他和我們的前陰,和陰疝這個病症有什麼樣的關聯?在我的書上沒有講,大家有興趣可以作為一個課外的作業去試著做一做,很有意思。
從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足厥陰的脈口他和足厥陰的這個穴位我們說太沖穴無論他的部位和主治都相同,而且文字的特徵都那麼相近,那同學可能要問你說了一條脈那其他十一條脈?那其他十一條脈在書上都有詳細的介紹了,課堂上可能就沒有時間給大家去一個一個分析了。
那麼在這裡面我還想做一點提示的是什麼呢?內經裡面的經脈辯證啊它主要是辨經脈的那個是動病,而且第二點我想提醒大家的,我們在內經裡面看到那些許許多多我們都認為是經脈病候的,其實有相當一部分說的不是經脈病候,是講的是診脈的病候,就是原來那個十二個診脈部位的那個診脈的病候,我下面會詳細地分析這一點,因為我們原先只有一個概念,一看到這個病候我們想到的唯一的一個印象就是經脈病候,不可能想到有第二個意義,那麼我後面會詳細的分析,我們以前認為他是經脈病候的實際上他是診脈病候。
好,接下來就談一談我們穴位是怎麼發現的,其實已經講了,至少十二個經脈穴、十五絡穴我已經講了,那麼這些後來發現的穴位又是怎麼歸經的?好,穴位發現,就是早期的診脈的部位,我剛才講了,無論是經脈的診脈部位還是絡脈的,後來都演變成為重要的穴位,那麼最簡單的我前面提到經脈穴和絡穴,那標脈的部位呢?標脈的部位有一個很重要的遺存,就是我們今天給他起了個名字——我不知道為什麼起了個這樣的名字——叫頸項部要穴,那是標脈的中間狀態的一個遺存,而本脈穴呢就演變成本輸了,從最初的一條脈有一個經脈穴,後來成了一個圓線,到演變成一個脈有五個穴或者六個穴,陰經有五個陽經有六個。
那麼十二原穴是怎麼形成的呢?其實原穴的診斷的特徵在我們今天的內經裡面已經還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來,十二原本來就是十二個診脈的部位,大家要搞清楚一點,十二原和十二原穴啊,這兩個不是完全百分之百對應的概念,十二原他講的還是一個診斷的概念,屬於脈的概念,而十二原穴是一個穴位的概念,是一個點的概念,這兩個概念還不完全一樣,所以從我們內經裡面描述來看,這十二原的診斷作用是很清楚,主要診斷五髒的疾病,五臟有病了你會在這十二個原的部位裡面反應出來,所以我根據十二原的這個反應可以知道五髒的病症,那麼你這些病症我同樣就可以在十二原的部位去給他治療,那不僅僅是在九針十二原這一篇啦,我們在我們今天看到的內經比較晚期的就是七篇大論裡邊的氣交變大論還有至真要大論裡邊我們還都可以發現十二原明確地作為診脈部位的文獻的記載。
那麼大家已經看到了,十五絡脈我們歸經的到今天還只有一個穴,可是我們經脈循行有三百多個穴,那些穴位是怎麼發現的又是怎麼歸經的,那十二經脈是不是也像十五絡脈一樣在最原始的階段他也只有一個經脈,一個經脈也只有一個經穴,然後慢慢慢慢由一到多變成了我們今天的三百多個,是不是也經過了這樣一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出來他確確實實還有一些遺存,比如說我們今天可以從靈樞裡面看到。
他就是說手少陰沒有穴,那麼他說手少陰有病了你治療哪呢?他治療也告訴你,治療我們掌後銳骨之端,那就相當於神門穴,你看這個地方還作為我們妊娠診斷的一個部位,這個王冰注得也很清楚。
在這個階段,我們說手少陰的穴他只有這一個神門穴,或者也包括了陰隙,那麼實際上我們後來又發現在甲乙經裡面,我們今天要看甲乙經,手少陰不止一個穴啊,手少陰我們今天歸經的那些個甲乙經上都有,但是在治療篇裡面,有主治那些手少陰穴大家能找到的唯一的能找到兩個,一個就是神門,一個就是陰隙,而這兩個穴恰恰就是古代的手少陰穴位的兩個點,其他的穴位都沒有主治,可是同學就問了,那甲乙經經過這麼多年可能碰巧其他手太陰穴的主治全部脫落了你今天看不到了,這種可能性存在嗎?這種可能性幾乎等於零,為什麼?因為這些穴位他的主治病症絕對不止一條,他會在甲乙經裡面不同的篇裡面都出現,至少出現要十次八次,怎麼那麼巧這十篇八篇的十次八次的條文恰恰就除了神門陰隙之外全部脫落了,怎麼會這麼巧啊,不可能啊,他出現不止一次啊,不會在一篇出現,那麼後來的這些穴位又是怎麼補上的,就他這組織是什麼樣的方式給他補上的,所以那個詳細的補上的那些過程,在我《看針灸》裡面也有,很詳細的一個記載和分析。
那麼我下面要講的就是背腧穴,實際上背腧穴是另外一套系統,後來我們把這套系統也納入到十二經穴這個系統,歸到足太陽經裡面了。
其實背腧穴也是我們針灸診療一體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大家從這個原文上就可以看出來,它實際上是一個疾病反應點,而且他當時的定位也不像我們今天的定位那麼絕對,他是大概去脊三寸的一個地方,你要確定他你必須要用手去摁,摁到一個反應了我們才能確定一個點,這也是一個我們診療一體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那麼腧穴歸經需要哪些條件我們才能做到像今天這樣?第一要有足夠多的穴,你像十五絡脈一樣一個絡脈上只有一個穴位就無所謂歸經了;第二個,經脈循行的路線要詳細的描述;第三個,你要在穴位的相上你要有「脈氣所發」這樣的描述。如果粗粗的劃分一下,歸經實際上經過了四個階段。
如果粗粗的劃分一下,如果要細劃分還不止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說從最初一個經脈有一個穴就像十五絡脈一樣,到有五個,或者是到四個,就是到《本輸》篇形成。第二個階段是從五個穴六個穴到整個四肢穴都歸經了,第三個階段就是從四肢穴到整個周身,這是在隋唐時期完成的,第四個階段,就是原來絡穴和絡脈相關,和經脈是屬於兩個系統的,他不應該歸到經穴裡面,但是到後來人們把這兩個系統合併了,所以絡穴就歸到經脈裡邊了,以前奇經八脈也和經脈是獨立和並行的,他那個穴位也不能歸到經脈裡邊,那後來也合併了,也融合了,這樣絡穴和奇經八脈的穴都歸到經穴裡邊了。
所以今天如果我們把這些本來不應該歸到經穴裡面的絡穴和奇經八脈穴都拿出來,然後你再看那些經穴圖,你就會發現和我們今天教學看的或者我們今天書店買的那些大不一樣,就從那大的模樣上面也完全不一樣,那麼下面我就想說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經過了上千年的發展,我們今天所說的經外的奇穴就這麼難的歸經,而有些經外奇穴就在經脈線上面啊,為什麼他就歸不了經?
我們說的經外奇穴的最初的概念是什麼?最初的概念古人這個經外奇穴這四個字這個經外是指的經典,就是經典之外的穴位,而不是說經脈線之外的穴位,他所說的經典有兩本書,一本指的就是針灸甲乙經,一本指的就是銅人灸經,亡於宋代,也就是說古人把這兩本書之外的穴位叫做經外奇穴,最初的概念是這個,那麼為什麼我們把經外奇穴歸到經穴要花了這麼幾千年才歸了十一個穴?其他的穴為什麼都很難呢?
簡單的講,我們說原因有兩點,第一,我們在頭面軀幹部上面有許多交會穴,兩條經三條經甚至四條經的交會穴,那這些穴位我們歸到那一條經,這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法則,而且在歷史上確實出現張三歸到這條經李四就歸到那條經,到王五沒辦法,王五把這一個穴歸到這四個經,歸到這三個經,所以曾經一個時期經穴的概念完全多於361個,為什麼?他一個穴位加了好幾次,在手太陰他又到了手陽明,所以這一個歸經曾經有不同的歸經的方法。第二個也是從實踐層面來講是比較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把這個所有的穴位都歸入十二經之後,這些四肢以上的這些穴位的主治並沒有表現出和經脈相關的這些統一性來,也就是說你歸到足陽明經的那些在四肢以上的穴位並沒有反應出我這些穴位比其他穴位更加的針對性的治療足陽明的病,這是最主要的一個實踐的一個因素,那麼從古代儘管不同時期歸經的內容不一樣,但是從古代我們強調循經取穴這四個字的時候和我們今天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古代不管他什麼時期他歸經的是在哪一個階段他講到循經取穴這四個字或這個概念的時候他指的只是取我們四肢肘膝一下的穴,特別是四肢的五輸穴,那個時候是很明確的,我們今天的概念不一樣,只要在這經線上任何一個穴我們都叫循經取穴,所以這是與我們經典上不一樣的一個概念,第三個我要強調一下,我們今天這個經脈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上是不一樣的,怎麼會演變成我們今天這個樣子?實際上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演變,大家如果有機會或者有興趣的話,你把我們解放初期或者民國時期那些經穴圖拿過來去和我們今天的經穴圖去對照一下,也會發現有很大的區別,區別非常非常的明顯。
那麼這種區別造成有一下幾個因素,我覺得主要有三個,第一就是腧穴歸經有差異,就是這個穴位在某個階段歸入了這個經,在另一個階段歸入了另一個經,你歸經不一樣你畫的圖像肯定線就不一樣了,這是很明顯的一個因素;第二個就是經穴定位不同的時代還有變化,經穴部位改變了這個經穴部的聯線是不是不一樣?他也不一樣。第三個就是經穴排列的次序也不一樣。有的時期是這個經穴是排在第一位的有時候他排在第三第四位,那這個經穴聯線的圖形肯定不一樣。
所以由於這三種原因就造成了我們不同時期或者是同一時期不同的醫家,他繪出的經穴圖是很不相同的,但是大家還知道經絡圖變化很少,幾乎沒有變化,而經穴圖一直在變,那麼我現在就在回答,為什麼經過千百年的演變那麼多的經外奇穴很難歸到經穴里。我當時在做國家標準的時候好多業界的專家都建議說黃教授你哪怕把一個經外奇穴歸到經穴裡面我們也跨出了一大步,你就歸一個,我真是當時壓力很大,我說這麼多人提建議了,你不接受。我真的最後把一個歸進去了,為什麼很難歸?不是古人不願意歸,因為他確確實實不是一家人,很難把它放在一個家庭里,為什麼不是一家人呢?大家注意看那個腧穴文獻啊。除了黃帝明堂經之外的腧穴文獻,他腧穴下面就沒有寫脈氣所發的內容,只有黃帝明堂經那一脈有這樣的內容,其他都沒有。
再一個就是黃帝明堂經的那個腧穴他是怎麼形成的?他是綜合百家形成的,他是把歷朝歷代各個家各個派的經驗匯總到一塊,綜合起來,而經外奇穴呢他是很特殊就是一家,或者說某一家治療某一個病的某一次的發現,所以他這兩個長得是很不一樣的,你把它放在一起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說我們如果要把經外奇穴大批量地歸到經穴,必須要讓它長得和經穴差不多,也就是說他應該也有脈氣所發的內容,也經過了不是一家的也是各家的長時間的檢驗,而不是他某一個大夫在治療某一個病的很特殊的一個經驗的一個總結。所以這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事,不是因為他就在經脈穴上,所以我就給它歸到經穴,所以古人很為難就難在這個地方,不是因為古人不願意,所以經外奇穴的古意、本意我已經講完了,所以我們今天在看經外奇穴的時候應該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要了解,比如我們今天講華佗的經外奇穴一提就都知道華佗夾脊穴,那麼華佗夾脊穴是在那個年代沒有經穴和經外穴的概念,大家都是平等的,我們今天所謂華佗的夾脊穴,就是華佗針灸他那個學派的背腧穴,和我們今天的背腧穴的地位是一樣的,只不過是當時的定位不同而已,而這種定位不同所有經穴裡面都能找到,所以不管我們今天怎麼理解,要知道,當初華佗夾脊穴就是我們今天黃帝明堂經系統裡面的背腧穴,在那個年代沒有經穴和經外穴的區分。好稍微休息十分鐘。
推薦閱讀:
※王團長日記第181篇: Eos下一波開漲,馬上就要開始了
※0217 - 買斷可能性
※清零大腦
※一篇舊日記 - 荊州
※[轉載]明光法師:跟隨南師禪七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