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第六章講稿: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07-14
教育學第六章講稿: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教育學第六講 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張之洞希望人 n衷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 ——1906 《欽定學堂章程》 袁世凱希望人 n愛國 n尚武 n崇實 n法孔孟 n重自治 n戒貪爭 n戒躁進 毛澤東希望人 n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鄧小平希望人 n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錢眼」或「亮眼」視角的人 n人是 n有理性精神的 n高級 n靈長類的 n動物 理性精神 n感性是拍腦門、隨心所欲 n理性是相對於隨意性的感性而言的 n經過周密合理性思考後而決定的合乎邏輯的言行。包括 n清醒態度——獨立判斷 n遵循倫理——不泯人性 n獨立人格——堅持信仰 人的肉體與精神的關係 n 人是由高級意識形態和低級生物形態相結合而成的 n精神依託在肉體里 n精神不可能獨立存在 n雖是依託,但精神可反作用甚至決定肉體 n有的人,精神控制肉體——真正的人 n有的人,肉體控制精神——不能算人 人類文明一直努力的目標是 n盡量限制人類與所有動物的都有的生物屬性 n極力擴大人類和少數動物才有的社會屬性 n無限彰顯只有人類才有的精神屬性 人的精神屬性 n人類自己發現、創造、積累並通過語言和文字穿越時間和空間來傳承 n科學: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n藝術:自我開心或賞心悅目者 n人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 人文精神屬性的獲得在於修行 n修行的途徑包括 n不斷學習與提升 n自我反思與感悟 n修行使得人有教養——品性與涵養 n有愛心、誠待世,尊重他人、關心公益; n有分寸、能寬容,善解人意、堅韌勇敢; n有品位、重細節,溫文爾雅、謙遜體貼; n有德行、真君子,正派真誠、心胸寬闊; n有智慧、講科學,服從真理、光明磊落; 教育就是引導學生修行的過程 n在尊重生命的存在與差異前提下 n努力發現各自生命的價值與潛能 n讓其充分享受成長的幸福和尊嚴 n將其帶到人類的人文精神世界中去 n引領其做個有人性的人、有信仰的人 n做個人格健全(和諧)、可持續發展的人 人文精神——Humanism: n尊重眾生平等,但堅信人類生命至上 n把人當人看待 n關切人的生命尊嚴,關懷人的現世幸福 n關心人的價值追求,關注人的命運維護 n珍視人類文化遺產,促進人類全面發展 n包括:人性、理性、超越性 人文精神之人性 n恪守人倫——本份做人 n提倡人人平等、互相友愛,而不是自私自利、互相傾軋 n不妨礙別人的生存,不侵犯別人的利益,不破壞社會的環境 n獨立人格——崇尚自由 n堅守信仰,堅守底線,憂國憂民,旗幟鮮明,在事關民族與人民利益的原則問題上,在大節大義上,不調和、不妥協 n堅持人道——仁愛道德 n恪守道德,心中有集體,崇尚人類大同,踐行為人民服務,既強調群體利益、群體實現,又保持對人性與個性的尊重 人文精神之理性 n清醒態度——獨立判斷 n辯證看問題,喚醒民智,提倡頌揚社會光明 n冷眼看世界,匡扶正義,揭露批評社會陰暗 n崇尚科學——反對迷信 n服從真理、修正謬誤與偏見 n實事求是、踐行科學發展觀 n敬畏文明——尊重傳承 n珍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 n尊重史實、汲取歷史教訓 人文精神之超越性 n人生價值——滿足不同需要 n生活品質——追求幸福美滿 n尊嚴權利——被尊重有面子 有人文精神的人 n鋒利睿智不失靈活溫潤,堅韌不拔而富有親和力 n浪漫情懷又不乏理性精神,執著剛毅又富有溫情詩意 n堅持中庸之道、剛柔相濟;溫和又堅定、憂鬱也明亮; 為什麼要特彆強調培養理性? n人類社會有175萬年的野蠻進化史,人類文明是近0.5萬年的事,非理性的烙印根深蒂固,隱隱作祟 n歷史變遷中,物慾的膨脹、世俗的影響、激烈的爭奪、相互的蠶食、專制的束縛、思想的偏頗,人類出現了扭曲的人性、變態的心靈,演出了一幕幕反文明、反進步的戰爭、浩劫、侵略、強權、掠奪、動亂等惡劇、醜劇 人類因無限貪爭而引發戰爭 n根據俄羅斯軍事專家弗·伊·斯里普琴科的統計,在地球上出現文明的5500年當中,共發生15000多次戰爭和武裝衝突,有幾十億人喪生 n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只有300年生活在和平環境之中 n ——【俄】弗·伊·斯里普琴科:《第六代戰爭》,新華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5頁 愛因斯坦說: n「戰爭傾向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正像河水要時常泛濫是它本性的一部分一樣;並且也正像需要用人為的辦法來防止洪水那樣,人類也必須採取人為的辦法來防止戰爭。」 n ——【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第2版,第251頁。 成吉思汗曾經說過 n「人類最大的幸福在勝利之中:征服你的敵人,追逐他們,奪取他們的財產,使他們的愛人流淚,騎他們的馬,擁抱他們的妻子和女兒。」 n——【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378頁 人類越來越兇殘 n20世紀成了人類流血最多和怨恨最深的世紀,是一個幻覺妄想的政治和駭人聽聞的屠殺的世紀 n司空見慣的殘暴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殺人是用大規模生產手段有組織地進行的 n美好的科學潛力和實際已發生的政治罪惡之間的對照令人震驚 n像這樣全球性的無處不在的屠殺是歷史上從沒有過的 n出於這般狂妄的非理性的目的,持續不斷地集中精力從事肉體消滅,更是曠古未聞 野蠻殺戮的二十世紀 n兩次世界大戰以及30餘次大大小小的戰爭中,共有8700萬人命歸黃泉 n大約有18歲到30歲之間3300萬人是年輕人為了民族主義或意識形態,或為兩者而捐軀的 n兩次世界大戰算來至少死了850萬名和1900萬名軍人 n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死亡1300萬名婦女、兒童和老人; 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死亡2000萬名婦女、兒童和老人 n抗日戰爭中死亡1500萬名中國老百姓 + 600萬軍人 n—— 【美】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大失控與大混亂》,潘嘉玢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6頁 集中營倖存校長1962年的信 n親愛的老師:我是集中營的倖存者。我的眼睛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事,瓦斯房由「有學識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受過教育的」醫生毒死,嬰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孩被「高學歷畢業生」射殺且焚燒,我希望你們幫助學生做個有人性的人。 n千萬不要讓你的辛苦,栽培出有學識的怪物、有技術的瘋子或受過教育的納粹。 n閱讀、寫作、算術等學科只有用來把孩子教得更有人性時,才算是重要的。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中譯本《學會生存》) n教育的四個任務——核心在學會做人 n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 n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 n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n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 n1989年的「學會關心」(learning to care) 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是十分浪漫的理想主義的仁愛善良人文情懷教育 n《周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n《禮記》:「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人道之大者也。」 n《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n《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n正是堅守著人文底線,中華民族雖歷盡苦難卻得以延續 人文精神強調以人為本 n以人文本Humanitarianism從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來的,關於人的本質、使命、地位、價值和個性發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論 n反官本、反神本、反物本、反資本、反能本 n提倡尊重人、關懷人、愛護人,捍衛人基本的安全、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n主張超越人種、國家、宗教等所有的差別,承認人人平等的人格,互相尊重,互相扶助,以謀人類全體之安寧幸福為理想的主義 提倡人的自由和發展多樣性 n反對任何形式的對人的思想進行獨裁專制:包括教會的、政治的、意識形態的、社會體制的各種有可能對人的思想進行鉗制的壓迫形式 n反對一切宗教的、意識形態的、倫理道德中具有那種:貶損個人、壓制自由、愚弄智識,或非人化的信條 n反對一切基於種族的、性別的、宗教的、年齡的、缺陷的、國別的岐視 以人為本的教育 n提倡人的尊嚴:確認每個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被尊重 n允許多樣化發展:承認人的發展存在差異 n重視人的現世幸福:確認樂學,「痛並快樂著」 n相信人的可教化性:確認每個學生的潛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開發 n追求人的不斷自我完善:確認學生能做最好的自己 以人為本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傳遞 n那種飽含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對人的自主、公正和生存尊嚴的教育已經遠離我們 n當今的教育被淹沒在機械化培養、程式化教學、標準化測驗、模式化要求、集體化生活、規模化複製的冰水之中 現代教育體制忽視個體、忽視差異 n關注所謂「絕大多數人」的集體,忽視單個獨立個體的存在 n在強調「適應社會」的借口之下,打磨受教育者的個性和稜角 n在「個人服從集體」的幌子之下,忽視甚至踐踏個體需要與尊嚴 當代教育里有太多背離人文精神的現象 n整齊劃一的要求:人性的壓抑、尊嚴的踐踏、「奴才」教育:坐姿、頭髮、聽話 n唯智育論的泛濫:人倫的踐踏、道德教育的缺位、人格缺陷普遍:過重負擔、高分低能、心理扭曲 n偏離理性的航向:唯師唯書的盲從、沒有敬畏心和責任感的盲動:虐童、綠領巾、黃作業本、不同色校服、差生走廊考試 n人生超越的迷失:人生價值金錢化、生活品質庸俗化、尊嚴權利麻木化 人文教育缺失導致社會 n個人他治、道德喪失、 盲目的逆反 n政治狂熱、盲從和迷信、蒙昧和偏執、 n歷史的虛無、本我的迷失、毒品的泛濫 n遊戲的迷戀、 網路的沉迷、暴力的崇尚…… 社會轉型時期理性精神的淪喪 n工業社會追求物質文明導致物質至上、功利主義 n市場經濟強調經濟發展導致金錢至上、拜金主義 n社會轉型、道德失范正導向享樂至上、消費主義 n競爭的激烈化低齡化正導向不擇手段、英雄主義 n人口控制獨生子女使得孩子嬌生慣養、個人主義 n產業結構調整人才過剩導致分數至上、實用主義 n追求個性化生活的離婚導致自私自利、享受主義 n否定傳統格調低俗惡搞證明精神空虛、虛無主義 n男不謙謙君子女不賢良淑德不男不女、自由主義 n程序化流水線教學使得學生死記硬背、機械主義 n市場文化、商業倫理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 非理性教育導致的社會 n個人他治、道德喪失、 n政治狂熱、盲從和迷信、 n蒙昧和偏執、盲目的逆反、 n歷史的虛無、本我的迷失、 n遊戲的迷戀、 網路的沉迷 n毒品的泛濫、暴力的崇尚……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n一百多年前,梁啟超:「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代的人」 n一千多年前,韓愈:「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n兩千多年前,《聖經》:「教孩童走他當行的道,即便到老,也不偏離」 人的能力可以有差異,但做人的標尺應該相對一致: 向上、求真、致善、盡美;仁愛、道義、禮儀、勤勞;智慧、誠信、公正、理性;清白、自由、希望、熱情;勇敢、信仰、氣節、精神 |
推薦閱讀:
※2019年311教育學統考院校最新匯總
※北大教育學家直言:父母記住6句話,孩子受用一生!
※國家的形成:中央政府基礎教育投入的政治影響
※教育心理學複習筆記 5.24
※階層流動與高等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