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黃峻深度解析中外心衰指南(1):心衰的定義與診斷,中歐具體差別在哪?
對於心衰的基本定義,ESC指南表述與上一版基本相同,認為心衰是一種臨床綜合征,有心衰的癥狀和體征,增加了這些癥狀和體征"可導致患者靜息/應激狀態下心輸出量減少和(或)心腔內壓力升高"的表述。指南強調心衰必須有癥狀,如無癥狀,不能稱之為心衰,即"無癥狀,無心衰"的觀點。
黃峻教授指出,這樣的強調並非新理念,實際上只是公認的觀點。不過,再次強調並寫進指南,還是很有必要,說明在歐洲醫師中仍有模糊的認識,需要予以糾正。這一問題不僅關係到心衰患者的評估與診斷,與臨床治療也密切相關,而且也是臨床研究獲取確鑿可靠證據的基本條件。
左室射血分數(LVEF)明顯降低,或伴心肌重構(左房增大、室間隔肥厚、有過心肌梗死等),但無心衰癥狀的患者,只能稱之為心功能障礙或下降,不能做出心衰診斷。常見的例子是,心肌梗死後伴LVEF降低(甚至<40%),如無心衰癥狀或/和體征,只是心功能障礙,不應判定為心衰。
根據歐洲心衰的定義,我們知道,診斷心衰必須有癥狀。這包括兩種情況,一是現在有心衰的癥狀或/和體征;二是既往有過心衰的癥狀或/和體征,但經過積極的治療,現在已無癥狀(HYHA心功能Ⅰ級)。後者與前述的心功能障礙或下降可謂迥然不同。臨床上LVEF降低的心衰(HFrEF)治療後,如已無癥狀,提示治療有效,可繼續維持原來的治療方案,但仍屬於心衰患者。
2利鈉肽測定,何時應用?切點值多少?對於BNP/NT-proBNP的測定,ESC指南提出兩個問題。第一,何時應用?BNP/NT-proBNP適用於臨床評估之後,發現存在下列情況之一的可疑心衰患者:(1)臨床病史有冠心病(心肌梗死、冠脈血運重建)、高血壓、心臟毒性藥物/射線暴露史、利尿劑使用、端坐呼吸/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2)體檢有肺部啰音、雙側踝部水腫、心臟雜音、頸靜脈充盈擴張、心尖搏動彌散等;(3)心電圖有任何異常。這是指南首次提出,心電圖異常作為可疑心衰的特徵之一。事實上,大量研究早已證實,高達95%以上的心衰患者存在各種心電圖異常,可以作為一項篩查標準。
第二,BNP/NT-proBNP的切點值是多少?BNP≥35 pg/ml或NT-proBNP≥125 pg/ml可作為排除心衰的切點值,認為這一生物學標誌物的價值主要在於心衰的排除診斷,而非確定診斷,因為該切點值用於急性和非急性心衰的陰性預測價值很高(達94%~98%),而陽性預測價值較低(急性心衰中44%~57%,非急性心衰中66%~67%)。黃峻教授認為,ESC的這一觀點並不新穎,也並非有新研究證據的支持。但ESC指南的明確表述仍有臨床實用意義。
總之,心衰的診斷仍需依據臨床(病史、體檢、心電圖檢查)綜合評估,不能僅依賴BNP/NT-proBNP,後者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存在"灰色區域",心臟和非心臟疾病患者,甚至年齡、肥胖等因素亦可影響測定值。ESC指南將超聲心動圖檢查放在生物學標誌物檢測之後,用於已確診的心衰患者,評估心衰的病因和類型。黃峻教授特別指出,ESC指南降低了利鈉肽水平升高的診斷價值,恐不大妥當,難以獲得普遍認可。
3心衰診斷標準,中歐有何不同?
ESC指南的心衰診斷標準與上一版相比存在微妙差異。這主要表現在,射血分數保存的心衰(HFpEF)診斷中增加了利鈉肽水平增高。傳統意義上認為,心臟的擴張牽拉刺激利鈉肽分泌增加,而HFpEF患者的心臟往往不增大,此類患者血中的利鈉肽水平一般未見明顯升高,之前歐美心衰指南沒有將其測定值列入診斷標準。
至於我國的情況,我國指南對HFpEF的診斷標準包括3條:(1)符合HFpEF的臨床特點,如有心衰的癥狀和/或體征、LVEF≥45%,左室和全心均不大,以及有心臟結構性病變證據,如左房增大、左室肥厚,或舒張性心功能障礙。(2)符合HFpEF的流行病學和人口學特點,如老年人、高血壓史、女性,部分伴糖尿病、心房顫動、肥胖等。(3)BNP/NT-proBNP輕至中度升高,至少應超過"灰色區域"。對比各國指南,我國對此類患者的診斷要求較為規範和全面,且最早將利鈉肽測定列入診斷標準。
至於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衰(HFrEF),歐洲指南不再強調利鈉肽水平升高。黃峻教授認為,誠然有心衰癥狀/體征、LVEF<40%是此類患者的基本特徵,但心衰的癥狀/體征不具有特異性。以氣急為例,呼吸道和肺部感染、COPD、心肌缺血、肥胖、老年人體能顯著降低時均可出現。水腫也是如此,可見於肝腎等其他疾病,可見於藥物應用(如鈣拮抗劑),中老年女性無心衰而伴輕度足踝部和下肢水腫並不少見。
因此,我國指南仍將利鈉肽水平升高列為HFrEF基本診斷標準之一。慢性心衰NT-proBNP<125 pg/ml可除外心衰,>4倍(500 pg/ml)測定值有助於做出診斷。急性心衰NT-proBNP排除值為<300 pg/ml,>1200 pg/ml有助診斷。從以上方面可以看出,我國指南的推薦更適合具體的臨床工作。
4提出射血分數中間範圍降低的心衰(HFmrEF),有多大價值?射血分數中間範圍降低的心衰(HFmrEF)是ESC指南提出的新分類、新名稱和新概念,其特徵是LVEF在41%~49%,並認為此類心衰在病因、機制、影像檢查等許多方面,有異於HFpEF和HFrEF。黃峻教授稱,對這一觀點是有爭議的。
目前對HErEF和HFpEF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不清楚這是兩種獨立、發生機制不同的心衰,抑或只是心衰發展過程中兩個不同的階段?即某些患者在表現為HFrEF之前,可先發生HFpEF。但可以肯定的是,兩者治療效果有顯著差異。RAAS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用於HFrEF患者有效,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預後,但並不能使HFpEF患者顯著獲益。此種狀況顯然提示,這兩種心衰類型可能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機制。
HFmrEF的提出使人感覺到,這是一種介於HFrEF和HFpEF之間的狀態,與這兩種心衰有著本質差異;也會使人認為,這三種心衰可能是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這樣的認識與目前基礎及臨床研究結果顯然並不相符。
我們知道,EF是評估心衰患者心功能的重要指標,且與死亡率及再住院率密切相關。但EF是可以改變的指標,主要反映左心室收縮功能,經有效治療,其測量值可以升高。在病理生理上,其變化與許多因素有關。顯然,以EF作為心衰的分型本身就存在變數,在HErEF和HFpEF尚有許多爭議和謎團之時,又劃分出HFmrEF,究竟有多大臨床價值,是否有助於對心衰的了解、探索,以及臨床治療,很令人懷疑。
黃峻教授認為,所謂的HFmrEF,實際上可以根據心臟(尤其左心室)大小和形態歸入HFrEF或HFpEF。如患者心臟明顯增大,可能是前者經治療後病情改善,EF值升高至41%~49%;如心臟(尤其左心室)大小正常,可判為後者,可能處於從HFpEF向HFrEF發展過程中。這樣的分析可能更適合目前我們對心衰的基本認識,更為實用和有助於臨床處理。
專家簡介黃峻教授,現任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即江蘇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高血壓聯盟副主席,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力衰竭專業組名譽組長,美國心臟病學會和歐洲心臟病學會專家會員(FACC、FESC);主要從事心內科臨床工作,尤其是心力衰竭、高血壓和高脂血症的診治,以及心血管疾病的藥物治療及療效評價;主持了我國多部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的編寫工作;主持和參與了數十項臨床研究,包括多項國際多中心研究;主編專著16部,參編教科書和專著18部。心在線 專業平台專家打造編輯 王雪萍┆美編 柴明霞┆製版 王柳
推薦閱讀:
※桃花痣的位置 桃花痣長在哪裡
※愛情有五個層次,你的愛情在哪個層次
※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在哪裡
※旺夫痣長在哪裡_女人旺夫痣
※特種部隊「特」在哪[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