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構建和諧心靈

構建和諧心靈

於 丹

主持人:同志們,朋友們,大家上午好!今天由廣州市委宣傳部主

辦的廣州講壇和廣州市企業經理人才推薦中心推出的廣州人才大學堂聯合在這裡舉行學術報告會。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于丹老師來給我們做和諧心靈的演講。對於于丹老師大家都非常熟悉,曾經獲得北京市十佳電視藝術工作者、中國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2006年中國十大教育英才,2006年品牌中國年度人物,2007年第三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解讀《論語》和《莊子》,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今年國慶期間,中央三套文化訪談錄連續七天播出《于丹。遊園驚夢》使她再次引起廣泛的關注。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于丹老師給我們演講。

于丹:謝謝。很高興今天上午能夠在中山紀念堂有一個上午的時間跟大家聊關於心靈成長的問題。我來過廣州無數次了,這樣一個有著歷史文化傳統,有現代文明氣質,又處於這樣一個交融的時代,有著價值多元判斷的共融共存的城市,作為這裡的市民,這裡的每一員,在這樣的時代,意味著怎樣的角色呢?今天我們聊關於心靈和諧的話題,其實就是從每一個人的自我認知開始聊起。

今天這個時代,應該說比以往的任何時候文明都更發達,科技、能力都在無限的拓展。但是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每一個人的幸福指數都提升呢?外在這麼多元的選擇,是不是有一種寧靜和自我的確認呢?跟幾十年前相比,今天的生活可以說峰迴路轉,不一而足,今天我們大到選擇專業、房子,選自己要做的工作,小到去超市選一管牙膏、一袋速食麵,都有無數的選擇、無數的品牌,眼花繚亂在人們的眼前,買任何一樣東西腦子裡有無數的廣告打架,無數的推薦,想著何去何從,迷惑就是這樣產生的。

「惑」字是非常有意思的,或此或彼,各種各樣的選擇擺在那裡,底下一顆心被壓住了,這就是迷惑。我們一直都希望有一種境界,就是或此或彼都擺在那裡,但是這顆心足夠的強大,一下子托起來,就不惑了。怎樣從惑到不惑,外在客觀選擇和主觀一顆心的選擇,心要強大就不迷惑,心要不強大就永遠在迷惑。在這樣一個豐富的世界上,心靈有定力的人可以充分的進行選擇,如果沒有選擇的話就會有災難,疲於奔命,以至於走到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人們一直在為穿越而穿越、為到達而到達,但是為什麼出發人們已經找不到了。

我們今天都面臨一個問題,怎麼樣看到自己的心靈到底在哪裡?自己的選擇標準是什麼?這麼大的世界,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所謂「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能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就要看自己的心靈。我們從小有一個教育,就是要做有覺悟的人,但是何為覺悟呢?其實這是一個佛家用語,最初的漢字意味很有意思,真正的覺悟,就是見我心,也就是說真正的覺悟不是我們怎麼看見了外在的大千世界,而是有能力看見了自己的內心,真正的覺悟不是你去了解了一個系統的多學科,那只是知識,覺悟是一種對於自我的確認和心靈的發現。你只有發現了以後,確認了自己在那兒,才能知道這個世界上什麼才是與你相匹配的。

但是就算是見了我心,也還會有很多的迷茫,因為人有大有小,心裡的願望不一而足,我們現在常常說一個詞,誰誰誰的工作、思想方法有局限。何為局限?局限就是格局太小,所以為其所限。人往往看見了自己心靈之後,感到一種悲哀,就是覺得自己生命格局不夠擴大。人能夠完成自我這樣一個建設起點,就是盡量讓自己格局大一點,心是有大小之分的。

禪宗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一個弟子去找老師,問師傅,你看所有人身高差不了多少,壽命也相差無幾,為什麼人心的大與小可以差出很多,到底差在哪裡呢?老師跟他說,你現在閉上眼睛,你來用自己的心來構建一座城池,然後這個弟子就閉上了眼睛,想啊想啊,想到萬刃宮牆,深深的護城河,還有很大的城,城裡有亭台樓閣花草樹木,特別的漂亮。然後想完了睜開眼睛說我想好了,然後師傅說你又閉上眼睛想一根細細的小毫毛,這個弟子也這樣做了。然後師傅說你剛才造的城池是自己造的嗎?弟子回答說是啊,然後師傅又說你剛才又造了一根毫毛,也是用了自己全部的心嗎?弟子就恍然大悟了。

人一生的夢想是不斷向前推進的,我用了三年兩年來造這座亭子,五年八年造水系、河流,再用一年鋪所有的花草,人的一生其實是跟著整個社會的選擇和進步,不斷的拓展自己能夠做很多的事情,但是人心也很容易攪在一個毫毛上。生活里有一級工資沒有漲起來、夫妻吵了幾句沒有解釋開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一根毫毛,而且心就在那兒,怎麼走不出來。人心大心小真的有天壤之別,我們看見了怎麼讓心安寧下來了,我們在這個意義上來談為什麼要重讀經典。

大家都不是專門學文史的,我不在這裡說很系統的背誦一些東西。所謂經典,我理解無非是潛伏在我們身體里的文化基因,是我們長久的幾千年傳襲下來的思想方式,不一定要全部適用於二十一世紀,只是從我們的現實需要出發,補充營養我們自己的心靈方式,這就是經典。經典簡單嗎?複雜嗎?很多人都會說讀經典全部都是文言文,讀不懂,其實有很多都是先入之見,你可以讀最樸素的句子,這個世界上最簡單的真理永遠是樸素的。如果堆砌起來很多的繁文縟節來麻煩人,都不是最簡單的真理。

我們翻《論語》可以看到總在說什麼是君子,大家都知道君子好,但是什麼才是君子呢?學生曾經問老師解釋一下什麼是君子,老師就說了四個字,很簡單,不憂、不懼。君子不憂傷不恐懼,這就是君子。學生想了一想,不以為然,年輕的學生都想做一個君子要建功立業,需要為社會建立功勛,光是心裡不憂傷、不恐懼就是君子,好像有一點太簡單了,有一點不屑一顧。

老師就認真的反問了他一句話,一個人叩問內心,反省自己,覺得自己不愧於天下之人,自己每天做的事磊落坦蕩,不怕別人指責自己,也不怕別人發現,這個人就是「內省不疚」,如果自己反省自己,一點遺憾歉疚沒有,何來那麼多的憂絲和恐懼?其實人很多事都在於自己沒有做好,也就是說事先可以多用一點心、多盡一點力,多考慮周全一些,但是沒有做到。所以孔子說不憂不懼容易嗎?人在心態上的寧靜安詳,是取決於行為層面的盡心儘力,如果什麼事都做到沒有遺憾沒有歉疚,你以為都容易嗎?現在很多人都是神經衰落,就是想的太多了,所以這就是孔子說的君子坦坦蕩。所以我說經典的樸素,在於有很多道理可以穿越時代,今天對每一個人來說仍然是有價值的,今天的社會是在變化的,制度是在變化的,但是有一些人性的東西是永恆的,每一個人的自我評價,什麼才是幸福,自己對別人意味著什麼。

孔子帶著學生在一起聊人格理想,他帶著自己最喜歡的弟子,比如說子路、顏回等等,問他們想做什麼樣的人。子路說我所有的東西都想跟朋友一起分享,用壞了也不遺憾,這就是我的理想。顏回比他謙虛一些,說我就是希望我這個人能夠謙虛,能夠經常保持這樣一種對世界很恭敬的態度,不輕易說自己的功勞。

大家都在說,後來發現老師還沒有說理想呢,然後學生們就問老師了,你的人格理想是什麼呢,你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說孔夫子那是萬世師表,是至聖聖賢,他得有多少志向啊,可是孔子只是淡淡說了三句話,12個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希望所有老人都因為我安頓了,希望所有的朋友對我有託付信任,希望年輕的孩子因為我這樣的榜樣能夠經常追問和緬懷,這就夠了。

在二十一世紀,作為一個普通人,這三句話難道不是我們的人格理想嗎?我們能夠做到嗎?其實每一個人拿到社會的職業名分之前,不管你在這個社會上是顯赫的,發達的,還是一個普通人,人人都不能擺脫跟這三種人的自然關係,每一個人都有生我養我的長輩老者,人人都有一輩子相隨相伴的朋友,人人都有自己的兒女晚輩,這三種人離我們最近。但是我們經常說家國大業,出去做多少事情,但是常常忽略這些人。人可能去馳騁世界,建功立業,但是老者、少者、朋友,這些人你在乎嗎?你總覺得這些人離我們最近,有足夠的時間給他們,我在外面打拚還不是為了這些人,但是最後有可能有遺憾的就是這些人。孔子的人倫理想,就是先從身邊的人開始,先對這些人有一些交代。

老者安之,什麼是安呢?無非是讓我們的老人內在得安其心、外在安其身。安其身可能可以看得見,給父母買房、衣食無憂、雇一個保姆等,這是很多兒女都可以做到的,但是父母的心怎麼安呢?一方面這個孩子要爭氣,正直善良,另外一個方面孩子要真正的孝敬。孝敬容易嗎?《論語》里關於孝有很多說法。學生問老師什麼是孝,然後老師回答說,這個社會有一種說法,能夠養活父母就行,但是孔子說牛啊、馬啊都知道養自己的長輩,如果你對自己的父母心中沒有深深的敬意,光是有養能叫孝嗎?中國有一句老話,孝不孝是論心的,有一些大款給父母一買就是別墅,一包就是私人飛機,這是孝嗎?如果有三億資產,給父母花一百萬做這些事,還不如一個孝子一個月的收入只有八百塊錢,七百塊錢用在給父母盡心上。所以要在心裡有深深的敬意,才能在行為上做到。孝敬孝敬,就是心裡懷著敬意。

又有學生出來問什麼是孝呢?老師又回答了一句話,有什麼要辛苦的事,晚輩、孩子們就搶著幹了,有什麼好吃好喝盡著父母長輩先享用。孔子說,你認為做到這個份上叫孝順嗎?這又是一個行為層面。比這個更難的事是什麼呢?就是在孝順父母這件事上,千難萬難不如父母一個好臉色。你能夠總給父母一個好臉色看,你才算做到了。「色難」就是兩個字,一聽大家都懂,但是我們自己心裡問問,可是真難啊。兒女都有孝心,經常給老爸老媽一甩一大把錢,好吃好喝,別苦著自己,匆匆忙忙然後就去上班了,可能你正想著怎麼堵車呢,可能半口麵包都沒有吃完往跑的時候,悠悠閑閑你媽媽過來了,跟你說昨天晚上夢到二姨了,跟你聊起從前,你可能還沒有聽完就跑出去了。然後你晚上回來,剛剛打開電腦,你老爸過來了跟你說今天遇到一個老頭的事,你這個時候還有好臉色嗎?做兒女的都在想我上有老下有小單位還有那麼多事,還不是為了掙錢,那兒有那麼多時間跟你說話啊?經典里說的老者安之,一定是從心裡開始,也就是孔子說的有敬意、有一個好臉色,這是最難的。

孔子還跟學生說,就算父母有什麼做的不對,你要輕微的和緩的跟他說,這個事是不是還有別的處理方法。如果父母不從的話,也要還敬重他,而且盡量不違背他,那麼你的心裡可以擔憂,但是不要有很深的埋怨,兒女輩這個態度就對了。可能今天的人會說跟父母有衝突了,為什麼就要順著他,不能按照正確的思想去做,孔子的思想是不是過時了?

中國有一句話,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人自己不做父母是不知道當父母是多不容易的,有時候做兒女的老是想著我跟你出現爭執誰對就按照誰說的做。但是其實跟父母之間的爭執,我們算算有多少是人格、家國的大事,固然會有,但是不會太多。兒女輩跟父母吵起來的事,絕大多數是雞毛蒜皮。兒女有時候跟父母的衝突,往往是出自於好意和孝心,非要改變父母不可。比如做兒女,經常嘮嘮父母的話,這些瓶瓶罐罐不扔,讓你買一些好的東西怎麼就買這些東西,這些都是你貧困生活的痕迹,這都是兒女經常說的。還有帶自己的老爸出去高級餐廳,點牛排、沙拉等等,點了一堆,老爺子吃完了回去說吃不飽非要下一碗麵條,兒女就不痛快了,說你這是過去農村生活的痕迹,現在生活好了,為什麼非要過這樣的日子?這些都是經常兒女跟父母惹不痛快的事情。

其實什麼是不違背呢?民間的說法,孝順,順者為孝。很多事情不是大是大非,你索性就順著他吧。你想想每一個人的此刻,其實就是所有歷史的總和。如果一個人不是貧困時期打造的生活習慣,不是原來那個漁村、那個山村、那個農村把他造就出來,就沒有今天這樣的生活。其實愛一個人尊重一個人,就意味這包容他全部的歷史,而不僅僅是現在,按照自己的標準去改變他,何況是自己的父母長輩。如果你真正從心裡對他有敬意,就是體會他最舒服的一種生活方式。

《論語》里關於孝的話很多,其實話都不複雜,大家都明白,但是做到就是要將心比心,這麼比一比還是挺不容易的。有時候我就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報紙上、電視上老說提倡兒女孝敬父母,這是我們民族的美德,但是從來沒有見到媒體上提倡天下父母都好好去愛自己的孩子,說這也是一種美德,大家都覺得父母愛孩子這是本能啊,但是你反過來想一想,孩子愛父母怎麼就是美德了,怎麼是外人提倡的事情,怎麼不是一個本能呢?其實殘酷就在於人類的愛往往是下行的,老是記得對孩子怎麼樣,但是就忽略了父母。

《論語》里說的話特別樸素,它說,現在父母的年歲有多少了,要在心裡經常的想著,想到這件事,喜的是高堂尤在,人只要有父母就永遠是孩子,心就永遠安定的,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最無私愛你的人,但是另外一個方面,父母的年紀一天比一天大了,那就意味這好日子一天比一天少了,你能夠盡心的日子一天少於一天了,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你今天能夠做的,最起碼就是給父母一個好臉色。其實這很簡單,但是我們真的可以做到嗎?給孩子過生日一般父母忘不了,但是有幾個孩子年年記得給父母過生日呢?我經常被人問到,你說今天這個時代、這個世紀,我們還提兩千多年前的東西,對今天還適用嗎?我在這裡要提的,不是孔子說的克己復禮,跟政治無關、跟禮樂無關,我們今天要用心重新翻檢那些關於人性的東西。你說一個聖人的理想,先讓自己的老人安頓了,不然自己沒有快樂可言,這件事離我們到底多遠呢?這件事大家要想一想。

第二句話,讓朋友信任。這件事難做到嗎?我們終其一生會遇到不同的朋友,有一些人能力超群,有一些人智慧過人,有的人富甲天下,你想到這些人,問問自己,這個人你信任嗎?那可不一定。人終其一生,真正能夠最後想起來的,可能只有那麼少數幾個人,甚至就是一兩個人,這些人從來都不喧囂在你的眼前,但是會默默的依託在你的背後,從來不會為你錦上添花,但是只要你需要,他就會為你雪中送炭。他對於你的態度,永遠都不是滾燙的、火熱的,只是溫暖的,但是終其一生恆久相伴,這就是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一輩子有這麼一兩個朋友,想到這個人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呢?你只會有一種感受,就是生死可托的一份信任。

朋友信之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大家知道魏晉時期有著名的「竹林七賢」。在司馬氏專權的時候,所有的文人都覺得朝不保夕,其中一個就是嵇康,他是一個性情如火也是非常坦率的人。竹林七賢當時有一個人叫山濤,頂不住壓力出來做了官員,嵇康就很憤怒,把他罵成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而且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公告天下我絕對不交這樣的人,但是他這樣惹來殺身之禍,39歲就被殺了。嵇康被殺時也是非常瀟洒的,那麼多的人為他請命,但是還是要被殺,他當時就是要了一台琴,彈了一首《廣陵散》,說今後沒有人可以彈這樣的曲了。但是他也有放不下的,他的孩子,你想想他都被殺了,他的孩子不是就很危險了嗎,嵇康於是就想把自己的孩子託孤,想來想去又想到了山濤,他想都沒有想就直接把孩子送過去了,根本不用寫信啊道歉啊,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衝突,但是朋友就是朋友。李白說三杯酒之間我們把諾言定下來,就是五嶽三山倒了也不過這句信義。孔子說我不是想用多少錢幫忙大家,或者多少功名提攜大家,但是對朋友有信義就夠了。

第三,少者懷之。孩子們經常能夠想到緬懷的長輩,不是那些高山仰止那種完美的人格,也許這種讓孩子崇敬,但是太高大了,可能這一輩子都到不了這個份上,並不親近。孩子們親近的永遠是最坦率、磊落、最豁達的長輩,這個長輩多麼好啊,今天他的樣子就是我明天的樣子,我努努力,可能比他更好呢。所以孔子說希望年輕的孩子們,經常念著我這麼一個人,覺得就是一個人生的榜樣。這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每個人在心裡要想著這可是聖人的理想,我們這一輩子能不能做到。一開始我們想到今天這個時代是容易產生很多憂思和惶惑的,怎樣讓這些負面不良的情緒少一些,學生曾經跟孔子說你怎麼給我談一談君子的道德。孔子是非常好的老師,他的思維方式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整個《論語》概括什麼都是極其的簡單,沒有回答不了的問題。學生的這個問題,孔子回答說,君子的基本道德就是三條,但是孔子也很謙虛,對不起,我做不到,孔子多可愛啊,說什麼事都要說我做不到這一點,這個事我還不明白,聖人的態度就是這樣,永遠不自傲、不夸夸其談,永遠以一種謙遜的態度對待世界和自己的晚輩學生。他說了哪三條呢?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字面的意思一解釋大家都能夠明白,又很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我們一點一點來想,意味深長。先說什麼是仁者不憂吧。學生問老師什麼是仁呢?老師說仁就是愛人,也就是兩個字,愛人,好好的真誠善意的發自內心的對人好,這就是仁,仁者愛人。「仁」這個字寫出來也是很簡單,就是四畫,但是這四畫里包含了一個很深的道理,就是二人成仁。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單獨一個人的時候,那不是仁愛,仁愛一定是你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所流露出來的態度。你說那一個人是誰呢?其實是誰並不重要,如果你有仁愛之心,那個人就算是遇到一個陌生人,看見你也是滿臉謙和的,笑意春風的,如果你沒有仁愛之心,就算是你的父母也會惡語相向。二萬多字的《論語》里,「仁」出現了一百多次。

學生接著問什麼是愛人?老師說,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可能有權力、可能有地位,因為能夠拿出恩德、錢財施於所有老百姓,接濟所有的人,這樣的恩德大嗎?學生說做到這個份上太難了,還有兼濟天下。孔子做了這樣的一個解釋,己欲立而立人,就是每一個自己在世界上都想找一點安身立命,讓自己立起來,人人都有這樣的心,那好,你自己要立,就用這樣的心去幫助別人也立起來,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一旦立住了就想發達,人同此心,己欲達而達人,你想發達就用這樣的心幫助別人也發達起來,離你最近的人將心比心,所以能盡取比,能夠將心比心的換位思考一下。能夠多近呢?無非在家裡有什麼衝突,跟老婆、孩子將心比心想一下,張嘴想訓孩子想一想他也有他的不容易,在單位跟同事,還有鄰居等等,將心比心,孔子說這就是仁義的方法。其實沒有那麼難,無非是將心比心,從眼前事、當下事來做。

我們今天能夠看到很多這樣的故事,能夠看到很多普普通通的人做的簡簡單單的事。大家可能知道,中央電視台一套節目在每年春節過後有一個大型節目「感動中國」,「感動中國」又在評選人物了,其實就是將每年最感動人們的人物。評的07年人物里有一個候選人,河北省衡水地方的一個農村婦女林秀珍,我作為推薦委員拿到她的材料時,感覺她跟以往所有人不一樣,感動中國已經五屆了,我看到以往的推薦人都是一些真正的英雄,那些關鍵時刻營救人質的警察、雪山哨卡多年駐守的哨兵,還有排爆專家等等。林秀珍做的就是一到這個村裡就開始贍養這個村子裡的孤寡老人。她剛剛嫁到這個村子的時候,看見一個孤寡老人,說我家裡也不富啊,那這樣吧,我吃什麼你就吃什麼吧,這樣過了八年,有一天這個老奶奶從床上翻出一個紙包,說這是一包安眠藥,我本來是準備走這一條路的,這八年來你這麼照顧我,我覺得可能用不了了。林秀珍是見一個養一個,一共養了六個,而且一旦養了就是給人家養老送終。所以這個村的老人,少則伺候六年、七年,多則十年二十年,她自己的四個兒女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陸續出生,孩子們也是這樣有時間就去給老人們剪剪指甲,幫老人做一點事,就這樣過了三四十年。這樣一個簡單的農村婦女,如果沒有劇組找到她,可能她根本沒有走出她的村莊,你說這樣的人足夠感動中國嗎?所以在寫到她的推薦詞時,我記得我寫了這樣一句話,我說如果是富人做這樣的事,就象是慈善,而窮人做這樣的事他就是聖賢。

(現場掌聲)謝謝大家。

其實我想做聖賢有時候比做慈善容易一些,做慈善還需要有那個資金和能力,但是做聖賢,有時候就是需要一顆仁心。像林秀珍這樣的人,幾十年做的這麼一件簡簡單單的一件事,他意味著什麼呢?後來她當選了感動中國的當年年度人物,舞台上每一個人都有一座豐碑,掀開之後都是評委會給他們的評語。她前面一位就是霍英東,霍英東的兒女去掀開,看見的是「輝煌一生」。緊接著這個農村婦女上去,掀開一看就是「溫暖世道」,評委會的評語是「三十年間善良流過村莊,她用自己的人心溫暖了世道」。我們這個世道已經有一點蒼涼了,不蒼涼何來溫暖啊?我們每一個人心裡可能都有美麗善良的願望,但是很難持之以恆把這樣的善良願望實現。孔子說過一句話,仁愛離我們遠嗎,我只要想到做到仁,仁也就到我的身邊了。就是心中仁愛是一念,心中念頭一動仁愛就做出來了,這就是簡簡單單的生活。在這個生活里,最簡單的一些事情,有可能你可能就幫了別人,就是如此簡單,舉手之勞。

學生們還曾經問過孔子,老師說的仁愛是挺好的,但是在行為層面能不能給我們拆解一下,講一講仁愛有哪些可以操作的方面。孔子說可以啊,然後跟他們說有五者行於天下,仁愛就做到了,說從五個方面做仁愛就可以做到,這五個字都很簡單,看看這五個字跟我們現在的生活關聯大不大。

第一個字就是恭。為什麼要恭呢?孔子的原話說恭則不侮,這句話大有深意,什麼是恭則不侮,用今天的話就是你越對別人必恭必敬,你自己的生命越不容易招致侮辱。大家想一想這個道理,這個世界人的表情,其實就是你的表情的鏡子,如果你自己對別人都有恭敬的心,你自己是最有尊嚴的人。任何一個單位,都會有個別幾個人人際關係不好,人際關係不好的人恰恰每天都在強調自己的自尊,挑剔別人的人,越挑剔人際關係越不好,為什麼?他就是少了一種內心的真正恭敬。恭敬不是一種表面的禮儀,講的是內心的力量和態度。你對別人真誠的肯定了人家的每一點做的事情,那麼你就經常是一個讓大家覺得很好的人。

這個恭會帶來第二個態度,就是孔子說的寬,寬則得眾。一個寬和的人能夠得到大眾的擁戴。寬和不容易,什麼是寬呢?寬是自己心裡的態度。禪師里說,這個世界有很多紛紛擾擾的塵埃,一旦把你的眼睛遮住了,眼睛才多大啊,但是一旦遮住,你就是活三輩子也是眼界很窄。如果自己心裡沒有事,就是坐在自己家的床上,會覺得天寬地闊。人心的寬與窄,不在乎你家裡住多少平米,而是看你怎麼看現在的生活,寬和窄都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用一個著名的比喻來講,就是我們眼前的半瓶紅酒,關鍵是什麼表述來說。樂觀的人永遠說這麼好的酒還有半瓶子呢,悲觀的人說這麼好的酒就剩半瓶了。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幸運兒,一輩子都是滿瓶酒,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遺憾,這個世界也不可能有一個永遠的倒霉蛋,永遠都是半瓶子酒,關鍵是你的眼睛看的是有還是無。樂觀與悲觀,有時候就是決定了你生命的寬與窄,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解讀你怎麼來判斷。其實某種意義上,我們現在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你心裡想要放大的世界,人猛的一看總有一些你願意看見和不願意看見的東西,人的主觀眼光,這種選擇性是很強的。就象我們有時候看朋友,好久沒有見了,一看這個人特別憔悴了,可能這段時間不順心,還有這個人怎麼今天的衣服不搭配了,還有怎麼今天的舉止不得體了,也有人說好久不見你的氣色挺好的,還有穿的挺漂亮的,等等,不同的人看別人的好與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好與壞,關鍵是看你在看他什麼。

就象一個著名的故事,蘇東坡跟他的好朋友佛印一起參照悟道,蘇東坡老是伶牙俐齒,回去跟自己的妹妹炫耀,今天打坐我問佛印,你看我像什麼呢,佛印就老老實實的回答說你不就是在那兒打坐嗎,像佛啊。蘇東坡哈哈大笑,說我看你就象是一堆牛糞。他妹妹冷冷一笑,你這還修什麼佛啊,人家看你像一尊佛,說明人家心裡有佛,但是你看人家是牛糞,你心裡什麼。同樣一個地方,兩個人一起出去玩,有人說這個地方真是漂亮,另外一個人冷冷說有什麼好看的,不就是一堆垃圾嗎。你可以永遠對這個世界保持不屑一顧,但是你想想最後誰吃虧了,如果你看見這個世界永遠只是垃圾,或者看見別人永遠是牛糞,一生下去這種冷嘲熱諷,乃至抱怨,最後會成為人的習慣,最後你發現不抱怨不習慣,你只有在挑剔中建立自己,這才是人真正的悲哀。你要知道你這樣的挑剔,不是別人的損失,因為聖人說了,寬則得眾,你最終會把大家的人氣都挑剔跑了,任何一個單位、團隊,包括一個居民小區,那誰寬和誰就擁有最多的朋友,他人的擁戴,這是聖人說的話,一點不假。

有了恭和寬,人還需要做一些事,所以就牽涉到第三個標準了,就是信。孔子說信則人任焉。人是指別人,任是任務、任用,焉就是代指有信譽的人。什麼是信則人任焉,就是說一個人越有信譽就越會有別人不斷的任用他,給他一些職業生涯的台階。我自己在大學裡教書十幾年,經常有我們以前的畢業生回學校看老師,後來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情況,就是十來年中不斷發展越來越好的學生,幾乎都不是當年的專業尖子,大家想一想,往往是那些任勞任怨的孩子職業生涯特別好,而尖子真的是恃才傲物,到一個地方覺得我原來一直是第一,什麼樣的推薦都是我,憑什麼到這裡第一年不推薦我出國啊,領導不重視我辭職了,所以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今天不是大家很信任專業技術的時代,專業學的那點知識,走出大學校門可能有四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已經過時了,知識是不斷更新的,但是信譽這件事可能人從走向社會,一直到死,這是你最重要的一個東西,這個世界有信譽才是人的基石,誰有信譽誰的職業生涯就特別好。

是不是有信譽就有一切呢?那還得有大智慧。所以孔子的第四句話,敏則有功。大家都在做功、都在做事,但是有人做的無用功,有人就是有效率,誰有效率呢?就是那些最敏銳敏捷的人,敏則有功。我們今天這個社會,需要用敏捷的眼光捕捉世界上內在的信息、潛在的規則,然後去發現自己怎麼樣去調試坐標。我見到過一個大型的電訊公司招聘的故事。會莫爾斯密碼發報這麼一個很簡單的步驟,應聘的人被帶到一個大廳,很多人在那裡發傳真、打電話,應聘的人被安排坐在兩條長凳上,一會兒考試會在一個小房間里進行。大家坐在那兒等著,這個大廳太喧囂了,大家聽了都頭疼,等啊等啊,整整一個小時也沒有人叫他,又等了一個小時,大家徹底等煩的時候,來了一個遲到的小夥子,他推們進去了,人力資源經理一會兒就帶著小夥子出來了,說今天我們要招的人就是他了,大家就很奇怪了,經理告訴大家,其實從大家坐在這裡開始就已經在面試了,在眾多的電波聲中一直有一個莫爾斯密碼,如果你聽懂了密碼請你直接走進小門。這個經理說,我發了兩個小時,你們誰都不進來,遲到的小夥子一推門就說我聽懂了這個密碼。經理接著告訴大家,對我們這麼一個大公司來說,我需要的永遠都不是一個熟練掌握髮報技術的技術員,而是用心靈能在嘈雜世界上捕捉有效信息的優秀人才。在今天光有專業技術不行,一定要有這樣的敏銳。韓國人有這樣的比喻,世界上有一種怪物,前臉長滿頭髮,後面是禿頂,他走到你面前沒有看清,等你看清了,一伸手,結果抓到他的後腦勺,什麼也沒有抓住。這個怪物是什麼呢?就是機遇。在今天這個世界、這個時代,一個複雜的、紛繁的、喧囂的世界裡,用靜靜的心看清世界,敏捷的付出行動,也是不容易的。

第五個字就是惠。為什麼要惠呢?孔子說惠則足以使人。這句話其實是對當領導的人說的,他說如果一個人如果有恩惠之心,就足以使用和調遣別人。什麼是惠呢?無非是一個做領導的,對你的團隊在精神價值上要不斷的肯定,在物質利益上要跟他們分享,這就是惠。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你用誰就可以得到忠臣死士的。

對別人必恭必敬,則永遠保持尊嚴。寬則得到眾人的擁戴。誰有信譽誰的職業生涯發展就順利。誰敏銳誰就可以建功立業。有恩惠的心就可以帶領團隊。今天來分就可以有三個層面,恭和寬是講怎麼做人的,信和敏是講怎麼做事的,惠是我們怎麼做官的。人這一生做人做事做官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不就是這些命題嗎,講的這些道理在今天過時了嗎?這些就是經典。

所謂仁者不憂,我們回頭想一想,如果把這一切都做事四到了,是不是憂傷會少一點呢?因為你自己首先做到了,很多東西不受他人的指責,沒有外在的困頓,可能憂傷會少一些。

為什麼智者不惑呢?有仁愛不就行了嗎,不行,今天的迷惑太多了,真有大智慧迷惑才能夠少。什麼是智呢?學生問老師,剛才我們說了,學生問老師什麼是仁,老師回答是愛人,什麼是智老師回答是知人,他說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智慧就是了解人、知道別人。知人容易嗎?我們其實最難的就是真正能夠順著人心,走進每一個人的心靈世界,那些最深刻最隱秘的憂傷、歡喜,了解一個人的心靈願望,而後尊重他,然後調適你和他的關係。我們往往對身邊熟視無睹的人,很親近的人,缺乏很真正的了解。我們每個人都愛身邊最親近的人,自己的父母、愛人、孩子,都是你最愛的人,可是愛就不意味著你一定懂得,知道和了解他們。

有一對漁村的夫婦,兩個人少年結髮,恩恩愛愛,這個妻子很賢惠,每天都從打來的魚里挑出最好的一條,把中端乾乾淨淨收拾出來,或者紅燒或者清蒸,舉案齊眉恭恭敬敬給自己的丈夫,自己就燒頭尾吃了。這對夫妻和和美美,大家都很羨慕他們,等到兒女長成,老夫妻暮年相對,有一天這個老先生長長嘆了一口氣,說這一輩子我沒有對你提任何的願望,現在我再不提就有一點晚了,什麼時候能夠給我做一頓紅燒魚頭吃,我這一輩子從小最愛吃魚頭,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打娶了你就沒有見過魚頭。這個老太太一想眼淚就下來了,我做姑娘時就知道魚中間是最好的,但是我不知道你是最愛吃魚頭的。所以給我們的啟示,我們是不是給自己最愛的人選錯過禮物呢?我經常看見我的學生花一個月半個月的助學金給老爸祝壽,辛辛苦苦買了一個大蛋糕騎著自行車給老爸送去,老爸說我得了糖尿病這些不能吃。

我們其實不缺乏愛,但是愛是盲目、強烈的,裡面有很多危險的因素,就是因為誤解,我們真正缺少的是以別人需要的方式去愛別人,有時候我們缺的是愛的方式。愛包括兩種東西,一個是意願,一個是能力,愛的意願可以很強烈,但是人的能力不見得人人都有,能力不見得你得有多錢、多有地位,愛的能力首先是懂得,就是你真正懂得你所愛的人需要什麼。張愛玲有一句話說的好,「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是一種柔軟的包容,因為懂得才會尊重他的方式,才會真正的包容,所以你說知人容易嗎?知人可太難了。而知人之後才能夠用人,知人之後才能看穿表象。

子路有一天出難題給老師,今天讓你帶兵打仗,你選誰跟你一塊?結果孔子根本不想選武松這樣的人,孔子說,像武松這樣,赤手空拳就敢打大老虎,這一條浩浩蕩蕩的大河,河裡面沒有橋,河下面沒有船,這個人隻身就說我敢游泳過去,這樣的人還拍著胸脯跟我說我勇敢,我就敢這麼干啊,我絕不跟他這樣的人出去帶兵打仗。其實現在這樣的人我們現在經常可以看見,跟領導拍胸脯,立下軍令狀,完不成拿我試問,不看客觀條件就敢這樣說。孔子要用什麼樣的人呢?他也說了八個字的標準,「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說明在乎,一件事交代下來,領導說完了你自己很認真的聽聽,說這件事很大我回去做一個可行性報告,找一下資料,我會努力完成。先把這件事接下來,好好謀劃,然後最終完成,用智慧含量提升效率。孔子說我要用這樣的人。

你透過現象看本質,你不是用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反而要知道有一點害怕,但是最終能夠做成的人。其實大家想一想,這個世界上什麼都不怕的人那是最讓人害怕的,你家裡要有這麼一個人,你想想多恐怖啊,老得有人捅婁子,單位有一個這樣的人,你就等著被扣獎金吧,因為不知道害怕。臨事而懼,就是心裡有在乎。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為了逞能,人其實是要有大智慧去規避風險。

法國曾經給全社會出過一個測試題,假如現在不幸盧浮宮失火,只能搶出一幅畫,搶哪一幅呢?中國人可能會想:搶文藝復興時期那幾幅價值連城的名畫,法國老百姓這樣回答的都沒有得獎,自己得獎的是法國大作家凡爾納,他的回答是,我搶離安全出口最近的那一幅畫。其實只有這個答案是最切實可行的,前提是失火了,失火了還不趕緊逃生,還上二樓轉過大廳柱子一點一點找蒙娜麗莎畫嗎,還沒有找到可能就被燒死了。

今天我們是需要大智慧,不是小聰明,我們首先是要避開風險。有一個故事,有一個身家億萬的富孀,老太太負責愛命,要在全國找最好的司機,管家找來找去找到三個人,這三個人的技術不相上下,結果這個富孀問了同一個問題,前面是懸崖,憑你的技術,能夠停在離懸崖多遠的地方,第一個人馬上拍胸脯說我能夠穩穩的把車停在離懸崖一米的地方,第二個人說我技術比他好,保證把車停在懸崖三十公分的地方。第三個人說,我一看到懸崖就不把車往前開了。被錄取的是第三個人,你人老跟懸崖較什麼勁啊,你能夠把車停在離懸崖三十公分的地方,那個剎車就一定能夠停住嗎?我們要用大智慧化解風險,這就是智者,真正知道是智者才知道怎麼經營自己的人生,人生是有很多底線的。

剛才我們說仁愛無邊,但是真的仁愛就沒有邊嗎?凡事都仁愛就好嗎?如果我現在問大家,中國人用的一個句是以德報怨,你覺得這個詞是一個褒義詞嗎?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個褒義詞,孔子的學生也這麼問他,對老師說我能夠做到以德報怨不錯吧?沒有想到老師反問他,以德怨何以報德啊?怨就是世界上對你的傷害辜負都來臨了,你還用自己的德去面對,那你的生命資源不是被浪費了?那學生就不知道怎麼回答了。孔子的答案很好,八個字,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大家想一想,這就是人生的底線。

怨這種意外的傷害、辜負來臨的時候,用你的正直坦蕩冷冷的面對就可以了,這就是以直報怨,但是你要留德報德,用你熱情的東西面對真正的善良美好,這樣的人生才是有分寸和原則的。我們看什麼是智者不惑,大智慧教給我們的是一種人生的均衡。其實我們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當然還有勇者不懼。勇敢其實是一種氣質,不見得是匹夫之勇、拔劍相向,勇敢有時候是講一種心靈的定力。

《禪宗》這本書里講了一個故事,日本江戶時期有一個著名的茶藝師,這個人泡茶非常好,讓他的主人一天也離不開他,主人有一天要去京都辦事,一定要帶上他,這個茶藝師說京都那麼多武師,很亂,我又不會武術,我去幹什麼呢。主人說那你也跟武士一樣的穿著,別人就不會找你了。那就去了,有一天主人出去辦事了,這個茶藝師出去散步,結果遇到了一個浪人,一定要跟他比武,然後這個茶藝師就直接說我是茶藝師,我不會武,這個浪人就越加要跟他比了,說你不是武士還穿著這樣的衣服。結果這個茶藝師說這樣吧,你給我半天時間,我去辦點事,回來我一定跟你比武。然後他就直接奔著京都的大武場去了,找了一個師傅說,你教我一招武士最體面的死法吧,這個人就問他了,你怎麼要這樣呢,這樣吧,你給我泡一次茶吧,這個茶藝師一點一點按照茶藝的方法,把茶泡好了給了大武士,這個大武士說這是我一生中可以喝到的最好的茶,這個時候可以告訴你不必死了,這個茶藝師是不是要教我絕招,大武士說你就用剛才泡茶的心去面對你的對手。好了,帶著這句話回到那裡,浪人等在那裡,一見到他就拔出劍來說我們現在就比武吧,他面對這個猖狂的浪人,茶藝師想怎麼用安靜的心面對他呢,他笑笑看著對方,不著急,雙手端端正正的把自己的帽子放在地上,然後脫下自己的外衣一點一點折好,放在自己的帽子下面,並且把自己的袖口和褲腳用帶子紮好,就這樣慢慢一點一點的。對方的劍已經拔出來了,看著對手不慌不忙,悠悠閑閑,一直笑笑的,這個浪人心裡就非常發毛,越來越沒有底,不知道這個對手到底有多深,兩人這麼看著,看到最後,這個茶藝師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收拾的了,能夠做的最後一個動作就是拔出劍來,雙手舉過頭頂,一聲大喝,其實接下來要怎麼用劍他還真不知道,就在他棒

喝一聲的時候,他的對手撲通一聲跪下來了,這個浪人說饒命,你是我一生中見過的武藝最高強的對手。

這個故事其實恰好解釋了什麼是勇者不懼,真正的勇敢在今天是一種心靈的定力,不見得關乎技巧。這個世界上教人技巧的東西太多了,現代社會很大的悲哀,就是我們越來越學會用腦子生活,而缺乏心靈的能力。用心和用腦子不一樣,用腦子可以學技巧,用心靈是一種純樸的,但是它是一種最有效的方式。什麼是真正的勇敢?勇敢是每臨大事從容不迫找到自己的出路。我看到很多朋友提出來的不同的問題,我覺得大家提的問題都挺有價值的,有很多朋友都問到了一個同樣的問題,我們走到今天這個社會結構里,儒家文化能夠讓我們起到一些回歸的作用嗎?它跟今天這樣的一個時代有沒有什麼樣的衝突?然後很多朋友都問,在現實中根據《論語》還有《莊子》這樣的一些典籍,怎樣能夠得到自己的體會和心得?而且還有人問我們閱讀上可能會怕受到很多障礙,很多先入為主的影響,我們自己應該怎樣得到自己的啟發。我想這些問題都會指向一個答案,就是從我們的心裡去找答案。

中國文化有一句話,詁無達古,中國古代這些詩經等東西,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人文的東西不是數理化,不是說一加一一定等於二,我們現在也沒有辦法問問孔子、問問莊子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很多答案是在我們的心裡。大家不要認為時代改換了,我們有很多制度上的不相符,我們一定要去苛責古人,或者古人一定要超越時空遷就現代,這是不現實的,我們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古代的典籍里找到跟生命相關、跟人性最貼近的內容,讓它對自己的生活有價值,就是這麼一條。《詩經》、《楚辭》、《論語》、《莊子》,包括其他的典籍,我們願意讀什麼就讀什麼,不一定非要讀什麼或者要讀懂,人有時候懂得一種道理是有緣分的。我自己讀《論語》,十幾歲二十幾歲喜歡的都是《論語》中特別壯闊的話,孔子說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還有死而後已不亦大乎等等,十幾二十歲的時候就喜歡這些句子。

再過十年、再過十幾年,越讀越喜歡樸素的東西,我二十歲時不會喜歡老者安之、朋者信之、少者懷之,其實我們從來不缺乏遠大的理想,就是缺的是從腳底下到理想的那幾步,我們最缺乏的是人心最樸素的安頓和切實的起點,我們缺乏的是溫暖的微笑,我們每天橫眉立目談了很多遠大的理想,就象盧浮宮搶救一幅名畫,連安全出口都沒有找到,怎麼談搶救一幅名畫呢?大家都問我怎麼讀的,有什麼心得,其實我在這裡說的是自己的一己心得,我相信千心萬心都會有所得,每一個人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和解讀,經典不見得一定要背誦多少,只要能夠怦然入心就可以了。還有很多朋友關心,說你現在是講了《論語》心得、《莊子》心得,會不會往下講老子、中庸等等經典,我想跟大家說,我接下來講的可能跟這些經典離的很遠,我剛剛出的一本書講崑曲,一個中國很古老的戲曲形式,明代到現在已經有六百多年了。崑曲有一個大戲《牡丹亭》,讓大家熟悉知曉的折子戲就是《遊園驚夢》,這本書也是從《遊園驚夢》講起,談了很多崑曲的美。

為什麼我會改講崑曲?我從小就是戲迷,幾歲我就聽戲長大,我喜歡這樣的方式,而且我也想傳達我的一個態度,就是人不一定要經常去做你已經熟悉重複的事情,我喜歡一句諺語,人生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人生的長度,你想一想七八十年、八九十年,也就是這樣,但是究竟是活成一條小溪還是大河,取決於你把河床建在那裡,能夠嘗試更多的可能性嗎?經典講下去還是一脈相承的,我能不能轉換另外一個想法?我喜歡《論語》里孔子所描述的一個人格成長的境界,他說了四句話,志於道、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游於藝其實是審美欣賞的境界,這樣天地遨遊的境界,有一點像是《莊子》里談的道家人生,莊子說世間萬物都是車馬可以搭乘的,在廣州出行可以坐公共汽車可以搭地鐵,或者是打計程車,或者自己開車。乘萬物以游心,游於藝就是給你一個搭乘的形式,有一個藝術載體,最後讓你完成心靈遨遊。

人這一輩子做什麼事不見得是拘泥的,要完成這樣的人格成長。我們這樣的一生,選擇做什麼都是可以的,但是最終所選擇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完成對自己生命的成全。我們這一生中可以做過很多事,可以見過很多人,可以有過楷模、有過偶像,但是你最後的目的不是把自己成為他人的複製品,而是讓自己終於成為不可替代的自己。所以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把握自己的現在、把握自己的未來,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會朝這個方向走的,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聖賢也不會給我們標準答案。

有一個故事說的好,在一個古老的部落里有一個料事如神的老酋長,從來不會說錯任何預言。有一個小夥子不服氣,抓了一隻剛剛孵出來的小鳥去找老酋長,你說這隻鳥是死的是活的,反正你說是活的我就捏死它,如果你說是死的我就放了它。那個老人就說了一句話,生命就在你的手中。今天我在中山紀念堂,這一句話就是我最後要送出的祝福,我想每一個人不管你的此刻是喜是憂,不管你接觸過經典還是從來沒有,不管你未來的夢想是什麼,就在這樣的一個很美好的上午,我們大家完成這樣一次心靈的交談,我只是希望每一個人信任這樣一點,就是你自己的未來是按照你理想的模樣去構築的,因為你的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謝謝大家。

主持人:同志們,剛才于丹老師引經據典,妙語連珠,給我們做了一場精彩的報告。大家都在說和諧,和諧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諧,包括人與社會的和諧,還包括人自身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關鍵是心靈的和諧,于丹老師今天的課對於我們來說,應該說給了一個心靈的陶冶,對我們調適自己,調適自己的心情,構建一個和諧的心靈世界,給了我們很大的感悟和啟迪。我們今天大家都是收穫非常大,而且我看到大家也是聽的非常的認真。最後以熱烈的掌聲對於丹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今天的報告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舒展你的心靈
感,是心靈的一抹白
積極心理學書單,幸福是一次從身體到心靈的旅行
★*★給自己一個微笑 給心靈一片陽光
震撼心靈的宇宙多樣性

TAG:于丹 | 心靈 | 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