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我們的遺傳密碼

2014年04月04日 09:11:38來源:人民日報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這深情緬懷逝者的時節,了解些異域他國追思逝者的文化特徵,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何祭祖掃墓、慎終追遠這一清明傳統,會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大遺傳密碼。

  西方人的生死觀看上去普遍比較達觀。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輕鬆地說:「越接近死亡,我越覺得好像是經歷了一段很長的旅程,最後見到了陸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鄉的港口靠岸了。」古羅馬政治家奧勒留也幽默地說:「始終以愉悅的心情等待死亡降臨。死亡不過是生命元素的分解而已。」而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則冷靜地宣稱:「我們的本性就在於運動,安全的安息就是死亡」。

  因為對死亡持一種比較達觀的態度,西方人的臨終關懷、喪葬禮儀以及追思逝者,都顯得比較輕鬆。親人彌留之際,守護在身旁的多是醫生和牧師——醫生負責治療即科學的事情,牧師則負責彌撒即宗教的事情。親人葬禮上,氣氛雖然莊嚴肅穆,但生者不會過於悲慟,反會將重點放在回憶逝者一生給親友帶來的幫助和歡樂。至於追思逝者,西方人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節日,但會在周年等重要的時間節點,前往陵園掃墓,奉上鮮花,靜默片刻。

  相比之下,中國人追思逝者的禮儀更為肅穆和凝重。原因是,中國文化認為「先祖者,類之本也」,人的生命都是祖先延續下來、父母所賦予的。因此,「祖有功,宗有德」,作為子女必須養生送死孝敬父母,特別是要「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以,中國人在親人彌留之際往往衣不解帶、徹夜守護,在親人葬禮上常常情不自禁、痛哭失聲,在親人去世後又制定各種禮制,祭祀緬懷,如百日卒哭、守孝三年等,並逐漸形成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等追思逝者的節日。

  但也不能簡單認為,中國人緬懷逝者的傳統過於凝重,不如西方人的傳統輕鬆自然。正如德國思想家史懷哲所說,中國文化是一種「敬重生命」的文化——既包括敬重生者,也包括敬重死者。事實上,正是因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始終以感恩和敬畏的態度祭祖掃墓、慎終追遠,才有效強化了逝者和生者的對話、聯繫以及情感溝通,使祖先、自己以及子孫後代的生命之流,進而使整個民族的生命之流以及歷史文化傳統,連綿不絕,永不間斷。就此而言,以清明節為代表的傳統,實乃中華文明的一大遺傳密碼。

  中西文化在追思逝者方面的差異,不是一個價值上的優劣問題,而是一個不同傳統的傳承問題。正如美國社會學家希爾斯所說,「所謂傳統,就是世代相承的東西」。西方人能堅守和傳承自己的傳統,中國人同樣應堅守和傳承好自己的傳統。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清明時節,盡量抽出時間與家人一起祭祖掃墓,既是陶冶生命優美價值和存在意義的難得機會,也是中華文明遺傳密碼永不消失的重要途徑——即使不能親祭掃墓,但心香一瓣,遙祭祖先,雖不與祭,是亦祭也!(慕朵生)

推薦閱讀:

基於遺傳規律的解題指導
肥胖有遺傳 傳女不傳子
科普 | 遺傳性腎癌腫瘤,不是你想切就能切!
生男生女是否也能遺傳?
伴性性遺傳

TAG:密碼 | 遺傳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