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子銀行生態觀察及風險分析
中國影子銀行及其相關風險的探討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的熱點。目前監管層對影子銀行風險的關注度及相應監管措施也在逐步加強。在2011年上半年的經濟形勢分析會上,銀監會就已經將影子銀行風險列為銀行業三大主要風險之一,並在2011年年報中強調加強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測監管;2012年將影子銀行列為與平台貸款、房地產貸款、理財業務並列的四大重點風險源;2013年銀監會提出銀行業重點要嚴防信用違約風險、嚴控表外業務關聯風險、嚴管外部風險傳染三大風險源,並下發8號文加強理財產品的監管。 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發展及運行機制 影子銀行目前尚未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將影子銀行廣義地界定為由(部分或完全)在正規銀行體系之外的實體及業務活動所構成的信用中介。2010年IMF和世界銀行首次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以部門來界定影子銀行,包括非正式部門金融(典當行、小額貸款公司、民間借貸等)、私募股權和以理財產品為主的部分銀行表外業務等。中國所謂影子銀行體系由此可以分為三方面:第一,銀行表外業務,如理財產品、委託貸款;第二,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如信託公司、小貸公司、財務公司和典當行等;第三,民間金融。根據這一界定大致估算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在21萬億元左右,約佔GDP比重的40%左右。 近年來,中國影子銀行迅速發展的背後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貸款額度及存貸比上限約束了銀行直接擴大信貸規模的空間,使銀行將貸款證券化或者將其轉移到表外;第二,高存款準備金率使銀行將資產移至表外;第三,政府收緊銀行信貸額度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企業投資增長導致信貸需求保持旺盛;第四,低存款利率推動高收益率產品需求,如銀行銷售的理財、信託產品等。 與發達國家類似,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也存在規避監管的動機。具體來看,影子銀行體系是在2009年以後開始快速發展起來的。2009年大規模經濟刺激方案的出台,需要銀行信貸的支持,而信貸的激增卻導致了通脹以及資產價格的快速上升。在這種背景下,監管層不得不逐步收緊信貸政策,通過銀行信貸額度管理宏觀經濟環境。然而地方政府、企業的投資仍然維持高增速,這些投資項目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在信貸需求保持旺盛、銀行融資受限的情況下,非銀行信貸融資規模,包括信託貸款、委託貸款以及公司債券,出現迅速增長;另一方面,為了規避信貸額度的監管,商業銀行和信託公司合作,以發行理財產品的方式,把表內的貸款業務移到表外,也就出現了理財資產的快速增長。 根據央行的一份研究報告,按照融資方式,大致可以將國內影子銀行運行機制分為四類(見上圖)。 中國影子銀行的主要風險特徵及風險防範 總體來看,中國所謂的影子銀行體系,如銀行表外理財、信託等,大多受到銀監會的監管,監管層對此類業務的關注度也在日益提高,相應監管措施也在加強。目前通常被視作影子銀行的產品和機構大多都不具備會引發系統性風險的高槓桿和期限錯配特徵。同時,相對於發達國家,中國影子銀行業務規模仍然較小,佔GDP比重45%左右,尚在可控範圍之內,而G20國家影子銀行規模平均佔GDP的比重約111%。當然,影子銀行體系確實存在不容忽視的風險,但系統性衝擊有限。 影子銀行的風險存在於其本身的基本特徵:期限錯配、高槓桿、流動性轉換以及信用轉換。銀行的理財產品設計、結構和收益率都需報備;信託公司所做的被視作影子銀行的產品,都要受到凈資本的約束,不具備槓桿經營的條件。不僅如此,就當前理財資金的投向資產期限錯配程度來看,90%的資產投資期限都在五年之內,與傳統的銀行業務基本相當,產品整體的期限分布呈現短期化的特點。另外,與美國主要由資產證券化所組成的影子銀行體系不同的是,中國式影子銀行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於它高度依附於商業銀行,一定程度上分享了商業銀行所享受的隱性存款擔保,因而被擠兌的風險不高。儘管中國影子銀行具有流動性轉換和信用轉換這兩種特徵,但總體上受到監管,並且嚴格意義上不符合FSA的「遊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的特點,與發達國家的複雜、高風險產品差異較大。 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及金融創新過程中主要確實存在一定的風險。一方面,中小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及信託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產品風險認識存在不足。另一方面,現階段國內實體經濟融資對影子銀行體系的依賴越來越強,而影子銀行體系資金和信用的核心實質上都是銀行。一旦發生流動性困難或信用危機,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這就需要監管層重點關注流動性風險、槓桿率以及資產收益對利息覆蓋程度,並且平衡好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 近年來,由於銀行理財規模的不斷擴大,引起了對有關產品風險的廣泛關注。從理財產品投資對象來看,主要可以分為兩類:第一,投資於貨幣市場,如央行票據、企業短期融資券,流動性較強;第二,地方政府的基建項目、房地產公司及一些資金相對缺乏的主體,投資項目相對期限較長,但提供的回報率較高。其中,資金池理財產品模式在運行過程中不斷地用新增短期理財來還舊,主要風險在於保證資金鏈的連續性,即經濟下行帶來現金流緊張的壓力,風險相對較高。 從信託、部分銀行表外理財資金投向來看,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市場及地方政府債務融資領域。根據一些機構測算,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總額達到12.1萬億元,而房地產開發商債務總額達到4萬億元。融資過快增長,尤其是地方政府債務的擴張,引發對相關違約風險的擔憂。房地產投資資金有相當部分來自信託以及理財等銀行表外業務,但整體信用風險不高。由於銷售的增長,目前房地產行業資金面好轉,融資條件也有所改善,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將會為未來住宅市場提供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債務融資領域積累的風險在加大。 2012年銀監會要求各商業銀行控制地方政府債務總量,地方政府融資也因此轉向影子銀行體系。同時,地方新增財政收入放緩可能進一步引發地方政府通過特殊融資工具增加借貸,也會加重債務負擔。短期內,如果規範地方融資平台與整頓影子銀行同步推進,地方基建項目融資條件將面臨收緊。實質上,防範此類風險的關鍵在於保持整體經濟的穩健增長,因為經濟向好的預期將會有利於目前流動性尚不穩定的影子銀行體系得以平穩運行。同時,決策層需要增強宏觀政策與防範金融風險政策之間的協調,在降低整體金融風險的同時支持經濟增長,關注監管措施可能導致信貸、流動性的過度收緊而引發的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等風險相對較高領域的資金緊張及融資成本的上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