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教育信息網
07-14
〔關鍵詞〕過度傾訴;元認知干預技術;新潛意識觀一、問題提出如何排解心中的苦悶或傷痛?在元認知干預技術普遍應用以前,無論是從生活經驗的角度,還是從心理調適方法的角度,都會提倡找個合適的人來傾訴一下。在適當條件下的適當傾訴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調適消極情緒的作用。當接受傾訴者本身的特徵導致傾訴者在傾訴時的消極情緒變成積極情緒的情況下,這種傾訴有治療消極情緒的作用。例如,一名男大學生在苦悶時,一見到熱戀中的女大學生, 消極情緒就全沒有了,於是他把壓抑在胸中的導致他苦悶的事件全傾訴了出來。這種事件和他傾訴時的積極情緒建立條件反射,以後再提起此事時,他自動升起的是積極情緒,因此他沒有了苦悶和消極,代之以積極、 樂觀、向上的心態。到此為止,我們稱這次傾訴為適當傾訴,無疑是傾訴成功的典範。但是,如果在第二次、第三次……第 N 次見面時,他每次都向他心愛的女朋友傾訴自己的苦悶的話,不僅他可能成為傾訴的受害者,連他的女朋友也會成為受害者。一是這種傾訴聽得多了,傾聽者會非常痛苦;二是這種傾訴次數多了,傾訴者會性格化,喋喋不休地為小事掰扯不止,不說不快,從而變得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缺乏大度之氣;三是優秀的女方會在情緒受傾訴者的消極情緒影響時,對男方產生厭煩或瞧不起。元認知干預技術臨床統計表明:絕大多數人的絕大多數傾訴會呈現越來越重的趨勢;習慣於傾訴的人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通過傾訴真正地解決問題,這些問題卻會在大腦中所佔比例越來越高,使得小事變大,心胸變小;一部分人會成為傾訴的直接受害者。筆者在對一位傾訴成癖的來訪者進行諮詢的過程中,聽到她這樣的一番話:「我認為我自己有『情感潔癖』,凡是那些曾經對我的傾訴表示過不耐煩的人, 我都不會再理他們。」許多敏感的傾訴者都會有類似的想法, 但這樣做只會使人際關係更差。這位來訪者如果能夠靜下心來看一下朋友們的心理機制, 就會發現事情並非像她想的那樣。二、 過度傾訴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一)傾訴的行為易使人上癮成功的傾訴會使人產生較為強烈的情緒體驗,而強烈的情緒體驗正是建立條件性情緒反射的絕佳條件。 利用元認知干預技術理論中的SER 原理來分析:一旦遇上不順心的事(S),便會陷入焦慮的狀態(E),就會產生傾訴(R)的條件性情緒反射。隨著一次次的傾訴,該反射一次次被加強, 傾訴行為的頻率會越來越高,越來越難以控制。嚴重時傾訴者即使在傾訴過後焦慮依舊難以平復, 甚至需要馬上投入到下一輪傾訴中。臨床上將這種情況稱為「傾訴過度」、「傾訴饑渴」或者「傾訴狂」,是一種心理障礙。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魯迅筆下祥林嫂這一人物,周圍好事的街坊鄰居們給她提供了非常好的傾訴環境,她也可以在每次傾訴中撫平自己失去阿毛的痛苦。表面上這些稱職的聽眾表現了對不幸者足夠的關懷,自己的良心上也得到極大的滿足,同時傾訴者得以緩解自己的焦慮,但在祥林嫂潛意識中漸漸牢固的條件性情緒反射卻使她養成了逢人就訴苦的習慣。(二)傾聽者的心理機制傾聽者也有自己的情緒,在整個過程中傾聽者也會建立相應的條件性情緒反射。作為傾訴者的朋友或家人,傾聽者對傾訴者一般都比較關心。正因如此,他們對傾訴者的抱怨感同身受,從而產生焦慮的情緒,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情緒傳染」。起初他們還能夠處理好這種情緒,但隨著傾訴次數逐漸增多,他們的潛意識中就會將這份焦慮與傾訴者聯繫起來,建立一個新的條件性情緒反射:每當傾訴者出現(S),就會產生焦慮的情緒(E),而人的思維是具有單向性的,即焦慮的情緒會導致人往消極的方向思考,從而傾聽者就會出現一些消極的想法和行為(R),例如表現得不耐煩等,雙方的感情就會出現裂痕,關係逐漸疏遠。俗話說:「久病無孝子。」講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即使再有孝心的兒女,每次見到病卧在床的父母時那種焦慮的心情漸漸地也會與見到父母時的情境建立反射,從而每次見到久病的父母時(S),便會出現焦慮的情緒(E),然後產生一些消極的想法和行為(R)。反觀祥林嫂那些傾訴的對象,在建立了這種反射後,他們毫不掩飾地表現出自己對祥林嫂的厭惡情緒,導致祥林嫂最終因為感受到失去同情而痛苦。三、一位過度傾訴女孩的故事(一)來訪者的基本情況小麗(化名),女,現為大連市某重點高中高二學生,長相漂亮,成績較好, 小學時已通過鋼琴十級考試,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淑女」。但在 2014 上半學年時, 她成績直線下滑,父母和老師與她多次交流,認為她「心態不好」,經過長時間調節也不見效。在她自己的要求下,前來諮詢。第一次見面時,小麗面對諮詢師不停地哭訴,講述她在學校里遇到的各種不順心的事,包括老師和她的談話,同學之間的不愉快,就連父母也不能夠理解自己等等,彷彿周圍的一切對於小麗來說都很糟糕。諮詢師接著便問小麗,這種不愉快的體驗大概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小麗回答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最近越來越嚴重了。諮詢師又問,最近發生了什麼事情,讓這種感覺更加嚴重了。小麗思考了一陣子,將心中的故事說了出來。原來小麗之前在班上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女同學小華(化名),兩人關係密切,無話不談,心中的酸楚可以盡情傾訴。但不知為何,小華突然「背叛」了她,不僅在與小麗的談話中表現得很不耐煩,而且後來由於一件小事兩人發生了口角,從此小麗再也不理小華。除此之外,她還感到周圍的同學都刻意和自己保持著距離。 以前不開心時可以跟小華訴苦來緩解一下,現在無處訴說了,只感到越來越苦悶,無人理解自己,覺得每天生活都說不出的憋屈, 難以靜下心來學習。通過進一步接觸,筆者發現小麗言語中總充滿了負能量,如「怎麼辦」「煩死了」「累死了」等辭彙不絕於耳。 周圍的同學想必對於她這種過度傾訴的行為已有所了解,所以刻意與她保持距離。筆者與她的父母老師交談,他們也一致認為,小麗太過消極,並且一遇到困難就會抱怨個不停。諮詢師注意到小麗有過度傾訴的傾向,遂建議小麗通過其他的方式來調節心情,小麗起初不能夠接受,理由是:「書上說,憋在心裡會憋出毛病的。」但在諮詢師的強烈要求下,她學會了通過深呼吸和肌肉繃緊放鬆的方式來控制自己的情緒。(二)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分析前文中已經講過過度傾訴的心理機制,對於小麗來講,每次遇到一點點不順心的事就會不停地向周圍的人抱怨,想要把負能量「宣洩出去」。這不僅使周圍的人對她漸漸冷淡,她也在每次複述自己遇到的困難時一次次給自己心理暗示,將其帶來的負面效應不斷地放大。本來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但經過她消極認知的不斷放大,結果導致她連續幾天都難以專註地學習。除此之外,在小麗的諮詢過程中也遇到了巨大的阻抗。首先,在整個諮詢期間,諮詢師經常在夜晚接到小麗的電話,訴說她遭遇到的事情,一說就是一小時以上,但小麗卻聽不進諮詢師的勸阻。其次,由於諮詢師的拒絕,小麗的「情感潔癖」甚至一度把諮詢師也當作「惡人」,認為諮詢師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考慮她的感受,後在其父母的勸說下才回到諮詢室。最後,諮詢過程中對小麗的認知調整十分低效,小麗喜愛講述自己的故事,而對諮詢師講的話並不放在心上,雖然嘴上答應,卻很難付諸實踐。(三)對小麗的心理輔導1. 認知調整對於傾訴成癮者,認知的調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們不能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到其傾訴的事情中,而是需要讓他們注意到自己過分傾訴的行為是不合適的,長此以往必會導致糟糕的人際關係和嚴重的心理問題,以此調動起患者擺脫傾訴成癮的動機。例如,當小麗又開始情不自禁地抱怨自己的生活多麼糟糕的時候,筆者馬上制止該行為,並請她注意自己現在的狀態, 通過深呼吸等方法來調節情緒,停止傾訴的行為,並加強「自我身心調適更健康」的信念。對於其他一些認知觀念,也要適當的糾正,例如小麗與小華的關係,小麗與周圍同學該如何相處,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不合理認知是由於來訪者的過度焦慮而產生的,對於此類不合理認知需加以辨認,不必投入太多注意力,待來訪者焦慮情緒有所降低時會更容易消除。2. 體育鍛煉與深呼吸各項研究證明,加強體育鍛煉對於個體的心理健康有極大的幫助。這是因為情緒本身便是一種生理狀態,不同的情緒狀態下體內各激素的水平會有所不同。 而加強體育鍛煉可以有效改變體內激素的水平,從而擺脫焦慮的生理狀態。深呼吸也是一種調節情緒狀態非常有效的方法,其機理與加強體育鍛煉相同,主要是通過擴張膈肌來達到運動從而促進激素分泌的效果。良好的情緒是治療心理問題的一劑良藥,它可以有效減少各種癥狀的發作,給患者帶來積極正確的認知。3. 臨床放鬆訓練技術與暗示學習保加利亞的羅扎諾夫博士研究發現,在暗示學習作用下,學習能力可以提高 5 至 50 倍。利用這種高效的學習狀態,臨床上可以為患者建立新的條件性情緒反射,使患者的行為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臨床放鬆訓練是一種高效的暗示學習技術,整個過程中配合肌肉漸進式的繃緊放鬆,可以使人的潛意識達到一種高度可塑的狀態。首先,通過舒緩的音樂使患者達到寧靜、放鬆的狀態;接下來為患者輸入風景想像、美好的願望等場景來調動患者的積極情緒;最後利用冥想模擬刺激情境,輸入合適的程序,建立新的條件性情緒反射。對於小麗,筆者在諮詢前期的放鬆訓練中加入了可以讓小麗專註學習的程序,因為對於學生來講,能夠讓其全心投入到學習中是最好的降焦慮的方法。這個階段也得到了小麗及其父母的認可。後期筆者矯正了小麗這種過度傾訴的行為,並開始幫她塑造積極樂觀的性格。(四)諮詢效果小麗諮詢的時間較筆者以往的來訪者要長許多,總次數為 21 次。後期在為小麗塑造性格的過程中,她已經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並集中注意力學習了。但她表示自己的功課已經落後很多,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復到以前的狀態。同時,她主動向小華認了錯,兩人重歸於好,小麗由起初克制著自己不去訴苦,到現在已經能夠自覺地將開心的事情分享給周圍的人,人際關係也取得了明顯的改善。四、討論與反思在特定條件下,適當傾訴可以會成為一種調節情緒的方法,但極少有人能夠把握好這個條件和程度。大多數人在焦慮情緒升高以後,一旦開始傾訴就很容易傾訴成癖,造成向害己且損人的消極方向增強循環發展。在本案例諮詢過程中,筆者體會最深的一件事,就是過度傾訴者一旦進入抑鬱症、神經癥狀態,就會給有效的諮詢治療帶來巨大的麻煩。幸運的是,本案例的來訪者本身有較強的求助動機,且與其父母關係尚好,而其父母一直堅定不移地支持我們的理念和治療方案,才使諮詢治療得以圓滿完成。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我國的法制教育有多落後?
※藝考瞎BiBi | 這個視頻戳中了多少人內心的痛...
※90後創業如何面對父母的偏見?
※頂級大學哲學系的科班教育是怎樣的?
※如何克服最常見時間管理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