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中國年:讓「正確義利觀」影響國際新秩序構建
G20杭州峰會的腳步聲越來越近,全球都對杭州峰會能夠促進世界經濟重煥生機充滿期待。 作為這次峰會的主席國,中方把「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作為峰會主題,並在議題上設置了「創新增長方式」、「更高效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包容和聯動式發展」四大板塊,希望與各方一道,尋找共同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中方設置的主題議題,得到各成員高度認同與支持。而從中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主題議題所體現出的長期性和戰略性,以及展現出的寬廣視野和雄心水平,也可以看到其中所折射出的在全球治理上的中國價值觀。 國際政治本質上仍是「叢林政治」 中國的和平崛起之勢影響著全球,一些外部勢力對中國的戰略圍堵也日趨增多。中國面臨的外部壓力增大。尤其是近期,南海仲裁、「薩德」入韓、日本修憲等問題,讓中國周邊雜訊不斷。美國作為幕後主使,加緊戰略東移和圍堵中國的步伐。 足見,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的同時,面臨著嚴峻的國際戰略環境的壓力。中國以何種價值觀面對世界,成了一個緊迫問題。這種價值觀不僅是凝聚國民士氣的重要黏合劑,也是塑造國際形象、搶佔國際話語權的戰略手段。 新形勢下,只有正確認識國際政治的本質,並在此基礎上制定正確的戰略原則,才能切實維護自身安全,最大限度營造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 現代國際關係是西方歷史的產物,從一產生起就帶有強烈的崇尚弱肉強食、缺乏是非感的「強權政治」本質。在西方眼中,國家間歷來是強者為尊。因此,為了在國際鬥爭中佔據優勢地位,每個國家都設法增強自身實力,同時削弱對手力量。國家間利益的差異性乃至衝突性,決定了國際間較量和鬥爭的常態性,並且超越種族、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看似牢不可破紐帶的束縛。 近些年,隨著經濟全球化推進,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日益增加,國際性組織層出不窮。這使一部分人對當前國際政治產生新的觀點,有的認為全球化會導致各國互利雙贏,有的認為全球化會使國家利益淡化,並使世界更加和平。尤其是美國學者弗里德曼寫的《世界是平的》一書,更是認為世界正日益平面化,全球化已成為一種取代冷戰體系的國際體系。 而時至今日,全球化趨勢的增強並未實現世界各國的共贏,也未讓世界更加和平。從經濟角度看,西方新技術和資本在不斷將世界碾成一塊「沒有邊界的平地」,但對諸多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意味著什麼呢?自1994年烏拉圭回合達成協議以來,世界貿易大發展,可是窮國與富國之間的收入差距,卻由20多年前的30:1拉大到現在的70:1。事實似乎在提示,世界不是平的,而是處處折射著國家利益的博弈。 全球化和經濟相互依存,但並不意味著各方面衝突的可能性越來越小。經濟的本質是政治。冷戰結束後的這些年是全球化進程發展最快的時期,但這一時期,美國幾乎每隔幾年就發動一場地區戰爭:1991年海灣戰爭、1998年科索沃戰爭、2001年阿富汗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2011年利比亞戰爭。這些戰爭起因迥異,但均明顯帶有用軍事實力維護經濟霸權的目的。 「全球化時代」,國家至上、生存發展、國家自助等特徵沒有根本改變,國際政治仍未擺脫弱肉強食、以鄰為壑的「叢林政治」特性。西方國家常常藉助民主、自由、人權、普世價值等道義幌子掩蓋其利益追求。這就是西方政治中常強調的「軟權力」,美國外交更是注意將輸出價值與追求利益融為一體。 堅持「正確義利觀」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又是社會主義國家和崛起中的大國,中國的核心價值觀不可能重複西方「逢強必霸」的舊思路。兩年前,中國國家領導人明確提出「正確義利觀」的大概念,強調我們在國際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義。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 這種「正確義利觀」的含義,一方面強調愛國主義價值,維護國家利益;另一方面則是主持國際正義,設法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秩序,樹立有感召力的國際形象。 堅持愛國主義,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民族大義等原則性問題上一定是寸步不讓。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是兩類問題:前者是民族、國家問題,後者則更多是治理問題。即便在全球化背景、許多生產要素實現自由流動情況下,真正與人們利益切身相關的國民收入分配,仍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的,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始終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一旦失去國家庇護,個人的力量微乎其微。這就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 在人的各種社會身份中,國民身份是最重要的個人認同,熱愛祖國、維護祖國是每個國民的首要責任和義務。縱觀世界,幾乎所有成功國家,都把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作為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將維護本國利益放在對外政策的首要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從目前情況看,由於中國作為現代民族國家參與世界交往的經歷相對短暫,一些人對西方崛起的內在規律了解不足不透,對「全球化」、「國際接軌」、「普世價值」等說法十分著迷。實際上,這些提法混淆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的本質差別。如果在國際鬥爭中照搬這樣的思維方式,其結果會是損害乃至犧牲國民和國家利益。 維護世界公平正義 中國的國際價值觀強調維護世界公平正義,致力於塑造國際新秩序。在國家綜合國力中,道義與實力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具有國際道義的外交可以成為國家力量的倍增器。 一個國家的外交理念如果沒有道義原則,忽略甚或拋棄公平正義,一味奉行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的實用主義原則,必然導致行為短視和機會主義。英國軍事理論家、戰略家利德爾·哈特說:「一個國家越是不尊重道義,就越是對物質力量敬畏。」這種短視行為不僅會使國家威望和國際影響力最終大打折扣,而且會從根本上侵蝕、瓦解自己的國家利益。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倡導公平正義與維護國家利益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 公義為體,功利為用,無論何種社會形態及社會制度,「體用」關係一旦顛倒,必會導致社會失衡。近些年在全球跨文化交流中的唯一共識,就是將「公平正義」視為可以共同接受的價值追求。歷史證明,不論古今中外,公平正義是為各個民族普遍接受、普遍歡迎的。 中國的國際定位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公平正義。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從一開始就是反對強權政治和欺壓弱小的正義哲學。「一個民族當它還在壓迫其他民族的時候,是不可能獲得自由的」,因為「它用來壓迫其他民族的力量,最後總是要反過來反對它自己的。」這些觀點體現到國際關係中,就是提倡國家平等和國際正義。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由此決定了中國要想繁榮富強,就必須反對任何弱肉強食的強權政治思維,共同反對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20世紀50年代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公平正義原則相互契合,構成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重要原則。兩年前中國領導人在第四次亞信峰會期間強調要堅持和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和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對構建國際新秩序提供了重要的價值基礎。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也得益於與世界其他國家,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聯繫。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處理與其他發展中國家關係時,同樣需要新的價值觀支撐。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提升,中國的角色發生著轉變,客觀上要求中國提出自己對全球治理的理念,並用創新性的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對外行為,並為世界勾畫公平公正的發展藍圖貢獻力量。9月初,將在杭州召開的G20峰會,正是展現中國對全球經濟貢獻治理新理念新主張新方略的良機,在各項議題的中國方案中也必然滲透著中國的價值觀。
推薦閱讀:
※中日關係的破產與東亞秩序的未來 作者:劉建平
※龐中英:亞洲地區秩序的轉變與中國
※世界正在形成三種秩序
※中國6月至11月開展稀土等礦產開發秩序專項整治行動
※本世紀下半葉的世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