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首金項目射擊 古人28000年前就會玩兒了
習射畫像磚拓片四川博物院藏
龍泉窯豆青釉棋子罐 四川博物院藏
柞伯銅簋河南博物院藏
銅箭鏃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青花人物紋罐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明代水晶球四川博物院藏
在沒有槍支彈藥的年代,古人用弓弩、弓箭完成射擊,既可捕獲動物也可抵禦外侵 8月5日晚,第三十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里約熱內盧盛大開幕,首個比賽項目——女子十米氣步槍,由杜麗、易思玲這兩位前首金得主共同守衛,可惜「摘金」計劃失敗,二人最終僅收穫一枚銀牌、一枚銅牌。 但這是奧運會,說點別的吧。首金項目射擊可是咱老祖宗玩兒剩下的。在沒有槍支彈藥的年代,古人用弓弩、弓箭完成射擊,既可以捕獲動物,也可以抵禦外侵。成都體育學院博物館館長郝勤教授介紹,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二萬八千年的峙峪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可以捆綁木杆的石鏃,說明那時人們就開始使用弓箭從事射箭活動了。 古人射箭用什麼工具?射箭如何從軍事技能轉變成宗教禮儀?史上射藝最高超的勇士是誰?民國時候活躍在四川的「射德會」發生了哪些奇聞異事?本文藉助珍貴的藏品圖片為你一一揭曉答案。2.8萬年前的石鏃 郝勤教授介紹,體育史上有兩個項目比較特殊,全人類玩兒了幾萬年還樂此不疲,其中一個是摔跤,另一個項目就是射箭。射箭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前5萬年,在古代的非洲、歐洲、亞洲等地區流行。中國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發明了弓箭,起初是人們狩獵和軍隊打仗的重要武器。而在奧運會上出現的現代射箭運動,16世紀起源於英國,由軍事需要演變成了競技娛樂運動。 人類製造弓箭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傳說中,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的兒子「揮公」,始制弓矢,並任「弓正(長)」一職,子孫因此賜姓為「張」。而考古發現,弓箭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舊石器時代。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中國山西朔縣峙峪村發現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鏃,一側邊緣經過精細加工,另一側保持石片原本鋒利的邊緣,尖端經過修整,變得周正而鋒利。這箇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約為2.8萬年,足見弓箭歷史久遠。而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弓,則是20世紀初發現於德國漢堡的Stellmoor弓,距今約1.1萬年,只可惜在二戰中毀於戰火。 為何在考古出土文物中多見各種箭鏃,而與之搭配的弓和箭桿、箭羽則極為罕見?郝勤教授推測,古人做弓,最早用的材料大多是竹片、樹枝、藤條做成的單體弓,到了春秋時期,改用木胎或竹胎、牛角片、牛筋製成複合弓,這樣的弓箭射程遠、射速快、箭枝軌道穩定,而且殺傷力大。只是這些材料都是有機物,隨著時間風化了。而用石頭、青銅器做成的箭鏃,相對更易於保存。生男孩射箭慶賀 從「射」字的演變,也可推測出它的本意。「射」的甲骨文像「箭在弦上、正要發射」的樣子;金文加上了一隻手(「又」);小篆將「弓」訛變為「身」,「又」訛變為「寸」,成了「射」。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解釋,「射,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從矢從身。」由此可見「射」最早的含義是準確發箭擊中預定身體部位。 在農業和畜牧業尚不發達的原始社會初期,人類最早依靠棍棒石塊等單一天然材料作為狩獵工具。弓箭作為一種複合性工具的出現,是人類技術發明的偉大進步。弓箭使人類擁有了遠程打擊的工具與武器,使狩獵技術產生了革命,有效地改善了人類的生存能力。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夏商周時期,弓箭不僅是戰爭的第一利器,而且成為貴族教育的必修課。 夏代已經有了教授射箭的專職教員,還有習射機構——「序」。商朝沿襲了夏朝的習射制度並有所發展,也有專人從事習射管理工作。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廣泛使用,為箭鏃的製作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西周時期射箭不僅具有軍事價值,而且成為宗教祭祀、外交盟會、宮廷宴會、農村節社等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周朝的男子以射藝為榮,家裡生了男孩,要在大門左邊掛上一張弓,作為添丁的標誌,同時還要向天地四方射箭,以示慶祝。堪比奧運會的射禮 周代士人君子必修「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射箭是重要的一課。後來更將「禮」與「樂」導入到射箭的過程之中,發展出了集射箭、禮教、娛樂為一體的宮矢競技活動,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獨有的射禮文化。 西周時期,射禮成為平定天下之舉國體制。西周射禮按等級分為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四類。大射在周天子祭祖、祭神等大典上舉行,賓射是周天子在歡迎諸侯來朝時的儀式上舉行,燕射是周天子與群臣在宴會與娛樂時舉行,鄉射則是卿大夫、士等各地的貴族統治者在民間舉行的射禮。西周的射禮是中國古代組織最嚴密的競技運動會,既有詳細的競賽規則,也有縝密的組織分工和專職人員、有音樂伴奏,還有名次和獎勵等,而且等級規範非常嚴格。不同等級人參加射禮時,其所用的弓、箭、靶(侯)、音樂、色彩、禮儀等均有極為嚴格的規定。如在大射中,周天子射虎侯,諸侯射熊侯,卿大夫只能射豹侯,這些絕不能逾越。 周天子在王室中如何舉行射禮,可從河南博物院所藏西周初年的柞伯銅簋上74字銘文中窺得一二。銘文大意是說,某年八月庚申日的早晨,周王舉行大射禮,參與人員被分為王多士、小臣兩組,周王命南宮率領王多士組,命師酉父率領小臣組。他拿出10塊紅銅作為獎品說:「小子,小臣,你們要互相尊敬對方,嚴格遵守比賽規則。誰射中靶子最多,就可以拿走這些紅銅。」結果柞伯共射10箭,且箭箭直中靶心,周王不僅獎勵他紅銅,還額外賞賜兩件禮器。飛將軍中石沒鏃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在許多文學著作和民間傳說中,射箭高手層出不窮,如遠古的羿射九日,春秋養由基的百步穿楊,漢代飛將軍李廣中石沒鏃,三國時呂布的轅門射戟,還有長孫晟「一箭雙鵰」,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即使是教育家孔子,也能「射於矍相之圃,觀者如堵牆焉」。 這些射箭高手中,究竟誰的技術更勝一籌?中國射箭協會會員、成都體育學院博士雲琰首推飛將軍李廣。史料記載,公元前129年(漢武帝元光六年),漢武帝派出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和衛青四人進攻入侵的匈奴,李廣在雁門被俘,匈奴士兵把他綁在網兜里,走了十多里路,他找準時機,縱身跳上匈奴士兵的馬,奪了他的弓,騎馬飛馳數十里。逃命時他從容不迫,回頭射殺了十幾名匈奴士兵,箭無虛發。 李廣射虎的故事,也證明飛將軍名不虛傳。一日,賦閑在家的李廣進山林射虎,他轉過一山包時,突然發現山腳下的草叢裡若隱若現地蹲著一隻猛虎,他趕忙搭箭,「嗖」地一聲向猛虎射去。那虎明明中了箭,卻毫無掙扎之相。心中疑慮的李廣提刀持棒走上前去,原來是一塊大石。再看那支箭,箭鏃已射進石頭,拔也拔不出來。成都有個「射德會」 成都在中國是除北京之外最著名的制弓名城,至今遺留下許多與之有關的街名,如提督街。清朝時街面寬闊,設有馬道、箭道,是專為清軍練習騎馬射箭的場所。射箭運動在成都異常活躍,民國時期,狀元駱成驤牽頭在少城公園成立「四川射德總會」,入會者雲集。 為何市民對射德會興趣盎然?入會者可領到一枚銅質菱形證章,上有「四川射德總會」字樣和三位會長大名,據說能享受不被拉夫、打官司免跪的「特權」。此外,射德會開展「定期較射」,是每年農曆二月「花會」後舉行,兼具文化、競技、趣味的射箭比賽。每位射手須先射5箭,名稱為「生、老、病、死、苦」,含有射箭能驅病強身之意。如果5箭中有3支中靶,就可獲藍章,方有資格參加銀章較射。銀章射10箭,6箭中靶即可得獎。最後射金章,射15箭,中12箭以上得獎。來自四川各地的百餘人,聚集在少城公園「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旁邊的「箭道」比賽,像打金章一樣熱鬧。 民間傳言,參加射箭運動能強身健體,有個綿陽姓楊的女子多年不孕,入會後竟然喜添貴子,這令許多婦女踴躍入會。到了1937年,在四川已建分會30多處,成員數千人,影響甚大。後來,射德會因資金缺乏又遭亂世,臨解放前幾年即停止每年比賽,「反右」運動開始後逐漸解散。
古代四川的民間體育競技陶弋射俑東漢四川博物院藏
抱球童子俑宋代成都體育學院博物館藏
跳丸擲劍、燕濯倒立、扛鼎角抵、長袖盤舞、仙人六博…… 晉常璩《華陽國志》記載,古蜀人「多斑采文章」,「尚滋味」,「好辛香」。《漢書》記載:「巴蜀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食之饒,民食稻魚,亡凶年憂,俗不愁苦,而輕易淫佚。」這說明了古時巴蜀之地,因經濟發達而養成了百姓生活閑適、節奏舒緩、性情曠達、愛好冶遊、喜尚娛樂的習性。休閑養生和民間體育表演 四川漢代畫像磚中「休閑娛樂」的主題表現得十分鮮明,與河南、山東、徐州等地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相比,四川各地發現的漢代畫像磚雖少見北方文化神明祥瑞、升降揖讓之皇室貴胄之氣,亦鮮有邊陲之地劍戟錚鳴、金戈鐵馬的殺伐場景。 除了播種、收割、採蓮、桑園、鹽井等生產勞動情景外,四川東漢畫像石多是宴遊相酬、俳優之戲等題材,生動地再現了這些墓主生前時代的社會生活景況,反映了四川自古以來獨特的休閑文化傳統。 其中像跳丸擲劍、疊案尋幢、燕濯倒立、扛鼎角抵、走索沖狹、長袖盤舞、仙人六博等很多活動形式都類似於今天的體育表演。 兩漢時期,四川地區流行蹴鞠(足球)和圍棋。西漢著名文學家、成都人揚雄《法言》曾記載:「斷木為棋,杭革為鞠,亦皆有法焉。」指出當時川人以木製圍棋子,以皮革做成蹴鞠(足球)用的球。而這些棋子和鞠的製作都有規範和法度,顯示當時這些競技比賽活動已發展到規則化和成熟化階段。東漢四川廣漢雒人李尤曾著《蹴鞠銘》與《圍棋銘》。其《蹴鞠銘》是今天能看到的漢代蹴鞠最經典的記載,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從考古文物來看,四川地區的棋類活動也歷史悠久。六博被視為中國象棋的前身,至遲在秦漢時期已在四川流行。有關六博的畫像石在成都、新津、郫縣等地屢有發現,從其分布範圍和出土墓葬的級別、規模來看,當時博戲在四川的中上層社會中十分流行,並被認為是仙境中的遊戲。如新津崖墓石函上刻有一處仙人六博圖,兩仙人博弈興濃,神采飛揚。 五代時期的四川與戰亂頻仍的中原地區相比相對安寧,故在體育文化發展方面卓有貢獻。前蜀皇帝王建喜好馬球,其妃子花蕊夫人寫了多首關於打馬球的宮詞。彩舟遊行與船上百戲表演 唐宋以來,成都之繁庶甲於西南,其遊樂之俗名聞天下。其盛況見載於張周封《華陽風俗錄》,盧求《成都記》等。據元費著撰《歲華紀麗譜》記載:「成都游賞之盛,甲於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凡太守歲時宴集,騎從雜沓,車服鮮華,倡優鼓吹,出入擁導。四方奇技幻怪,百變序進於前,以從民樂,歲率有期,謂之故事。及期,則上女櫛比,輕裘被服,扶老攜幼,聞道嬉遊。或以坐具列於廣庭,以待觀者,謂之遨床,而謂太守為遨頭。」這種「邀游」活動中伴隨著各種體育表演活動,成為唐宋時期成都獨特的遊樂文化習俗。 北宋時期成都遨遊民風更盛。張詠《悼蜀四十韻》中記載:「蜀國富且庶,風俗矜浮薄。奢僭極珠貝,狂佚務娛樂。虹橋吐飛泉,煙柳閉朱閣。燭影逐星沈,歌聲和月落。鬥雞破百萬,呼盧縱大噱。游女白玉硝,驕馬黃金絡。酒肆夜不扃,花市春漸怍。禾稼暮雲連,紈綉淑氣錯。」 在浣花大游江活動中,最引入注目的是大規模的水上彩舟遊行與船上音樂歌舞百戲表演。《歲華紀麗譜》對成都太守在浣花遊樂活動作了詳細記錄:這一天,太守從笮橋門出城,首先到杜甫草堂側的梵安寺拜謁浣花夫人祠,並在寺中設宴。宴畢,登上浣花溪中的彩舟,觀看軍隊騎射表演。每年三月,去攀登學射山 每年三月上巳日登山游也是古時成都的一個重要節令活動。成都平原一馬平川,人們為享登山之樂,唯以成都北郊學射山(在今天的北較場附近)遠近適中。 相傳蜀漢時劉禪曾在此學射,故名學射山。晉孝武帝時,蜀道士張伯子嘗居此山學道。山上有通真觀、三清殿,供奉張伯子。五代兩宋時,每逢三月上巳張伯子得道升仙的日子,成都士庶傾城而往,許多巫覡在此賣符於道,「游者佩之,以宜蠶辟災」,學射山游熱鬧非凡。 據典籍記載,成都燕集,用一春為常,三日不修,已雲遠甚,然各有定處,惟此山之會最極盛。宋代還在這裡舉行射箭比賽和盛大宴會,官府為此專門修建了射堋,並「遣官妓記籌」,記錄比賽結果。 學射山附近有萬歲池,是士民連帶遊玩的景點。萬歲池廣袤十里,春天垂柳依依,晚上官府往往在此張燈設宴,招待賓朋,之後就「泛舟池中」。 另,宋代成都的寺院也是民眾遊樂的重要場合。如創建於宋代的海雲、鴻慶諸寺位於錦江下游十里的海雲山上,寺內有小池,「士女探行其中,以占求子之祥」。吳中復《游海雲寺唱和詩序》說:「成都風俗,歲以三月二十一日游城東海雲寺,摸石於池中,以為求子之祥。太守出郊,建高旗,鳴笳鼓,作馳騎之戲,大燕賓從,以主民樂。觀者夾道百重,飛蓋蔽山野,歡謳嬉笑之聲,雖田野間如市井。其盛如此!」
推薦閱讀:
※獵頭項目進行中的關鍵點
※中國開放資本項目:與「鱷魚」共舞
※大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你們最為常見又不為熟悉的項目,擺攤攻略詳解
※鯤鵬涉嫌推廣詐騙項目被曝光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