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的複習教案

文言文翻譯的複習教案

教學目標:1、了解文言文翻譯常見誤區2、學習文言文翻譯要求和翻譯方法。學習重點:1、2教學時數:2教學過程:一、導入能理解並翻譯淺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這是文言文學習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我們必須掌握的一個知識點。儘管我們平時很重視文言文翻譯的訓練,但同學們翻譯的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與「信、達、雅」的標準相對照尚有很大差距。從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個句子理解錯誤,或者個別詞語認識有誤,都不同程度地影響整篇文章旨意的準確把握。從翻譯方法上看,許多學生不能堅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致使譯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卻破壞了原文的語言風格。文言文翻譯如何實現「信、達、雅」的目標?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還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二、考點闡釋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首先,注意以下幾點: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體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情感傾向,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對偶句、並列結構來理解句意。③對複雜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點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幹,再理枝葉;或抓住關聯詞語,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係。④調動已有的教材知識,進行比較推斷,幫助理解。文言文翻譯要求:信、達、雅1. 「信」是指譯文的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即譯文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2.「達」是指譯文的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暢,沒有語病。3.「雅」是指譯文的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優美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文言文翻譯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在具體翻譯時,對文言文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達,還應該用意譯作為輔助方法,使句意盡量達到暢達、完美。三、翻譯常見誤區(一)、錯譯。主要表現在實詞、虛詞和句式的運用方面。1.譯錯詞義。混淆實詞的古今意義和詞類活用規律,忽視多義詞的義項選擇,不熟悉詞的通假現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識,都會導致錯譯實詞。例如:沛公軍霸上 譯成:沛公劉邦的軍隊在霸上這裡的「軍」字已由名詞活用為動詞.作「駐軍」講。2.混淆虛實。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虛詞的用法,導致錯譯虛詞。例如:特與嬰兒戲耳。譯:特地同小孩玩耳朵「特」是副詞,在此作「不過」講,不能譯為「特地」;「耳」是語氣詞,表限止語氣,可譯為「而已」、「罷了」,不能誤作實詞,錯譯為「耳朵」;這裡「特」、「耳」連用,構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譯為「不過是……罷了」。因此,「特與嬰兒戲耳」,應譯為「(我)不過是跟孩子開個玩笑罷了。」(二)、漏譯1.省略成分不增補。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須補出卻沒有補譯出來。例如:觸草木,盡死。譯為:蛇觸及草木,全死了2.該譯詞語被「遺忘」。原文中本該譯出的詞語,保留未譯。例如: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譯成:假如我不幹這捕蛇的差事,那麼早就病了。這裡就漏譯了「病」字。如果把這個「病」字譯出,原文後一分句譯成「那麼早就困苦不堪了」,這樣處理,譯文就完整、準確了。(三)、硬譯1.照搬注釋不變通。例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譯成:豬牛羊、珠玉、絲綢,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做到誠實可信。這裡的「犧牲」,是指豬、牛、羊祭祀用品2.倒裝句式不調整。例如:求人可使報秦者。譯成:尋找一個人可以派他去回復秦國的。忽視了原句定語後置的特點,未調整原句的語序就硬譯。(四)、贅譯翻譯遊離原文,任意發揮,譯而無據。例如:秦人開關延敵。譯成:秦國人大擺空城計,打開關門想引誘敵軍進城。這裡的所謂「大擺空城計」等,就遊離原文太遠了。翻譯一定要緊貼原文。四、明了雷區,落實考點定好詞性,譯准詞義;注意句式特點,理清句間關係。(一)定好詞性,譯准詞義;多義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為考察重點。例:1、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項脊軒志》譯文:項脊軒總共四次遭到火災,能夠不被焚毀,大概是有神靈保護的原因吧。2、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石鐘山記》譯文:我從齊安坐者船行駛到臨汝。(名狀)3、燕使樂毅伐破齊,盡降齊城。4、舍相如廣成傳舍。譯文:安置相如住在廣成傳舍。5、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6、趙王以為賢大夫。(認為……是)7、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8、屈平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練習:1、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2009安徽)立恭折斷一根竹子,鑿出孔吹奏起來,發出洞簫一樣的聲音。2、自新輒詣縣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2009福建)自新就前往縣衙代替哥哥(受責罰),而把他哥哥藏在別的地方。3、語迪曰:「卿向不欲吾與國事,殆過矣。」 (2009廣東)(章獻太后)告訴李迪說:「你先前不想讓我參與國家政事,(從現在看)大概是你錯了!」4、張安道適知秦州,德稱病,得除兵籍為民。(3分)張安道正好執掌秦州,孟德託言有病,得以脫離軍籍成為老百姓。5、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4分)推測虎(要)吃人,先用威風壓倒對方,但(對於)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無處施展了吧?6、購仰妻子急,蹤跡至通明家。緊急懸賞捉拿田仰的妻子兒女,追蹤覓跡直到沈通明家。7、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剛剛不做巡撫待在家裡,唯獨他(彭子篯)聽到這件事而感到驚奇。8、然而卒無補於明之亡也,何與? 而最終對明朝的滅亡沒有起到補救作用,為什麼(什麼原因)呢?(二)、注意句式特點,理清句間關係。例:1、此人力士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3、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4、行將為人所並5、激昂大義,蹈死不顧」6、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7、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8、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9、何厭之有?10、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文言固定句式:要套用它的固定結構來翻譯,而不要一字一字地摳。1、吾孰與城北徐公美。2、得無教我獵蟲所耶?3、其李將軍之謂也?4、無乃爾是過與?5、何辭為?6、其皆出於此乎?關注複句句間關係及其詞語,並落實譯准表假設:苟 若 使 倘 即 誠 如 必 脫錶轉折:然 而 乃 則 但 顧 第 特要忠實原句的語氣原句是疑問語氣、反問語氣、無奈語氣、推測語氣等語氣的,翻譯後,要保持原語氣。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商量語氣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委婉推測語氣豈孰能譏之乎?(難道誰能譏笑我嗎?)——反問語氣注意修辭翻譯1、借喻,就是不出現要說的本體而用一個形象的喻體來直接表述的修辭方法。這種方式為古代學者所樂用,能使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我們在翻譯時,一定要譯出它的本體或將其譯成一個明喻,這樣才能準確表達作者的本意。(1)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金城千里:(2)今不惜美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2000高考)美錦:2.借代的翻譯借代是借用相關的事物來稱代要說的事物,對借代的翻譯就是要譯出所代的事物。(1)「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廉頗藺相如列傳》)口舌:(2)「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記》):縉紳(3)「黃髮垂髫」(《桃花源記》)黃髮垂髫:(4)「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為也。』乃悉罷之」( 2005全國)口腹:3.委婉的翻譯因有所顧忌,或因謙恭,或為了求雅,古人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拐彎抹角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就是委婉。對委婉句的翻譯,就是變委婉為直言。(1)、有所顧忌,《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一旦山陵崩,長君何以自托於趙」。山陵崩:(2)、為求雅,權起更衣。更衣:上廁所。(3)、再如外交辭令的委婉,《赤壁之戰》中的「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會獵:(4)、再如為了謙恭和避免冒犯,不說皇帝年輕(因為年輕往往意味著不懂事或閱歷淺),而是說「陛下富於春秋」(《史記·李斯傳》)4.互文的翻譯前後詞語在意義上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合而見義,這種辭格就叫互文。不管是本句互現(同一句的前後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互現)的翻譯,還是對句互現(上下句中有某個詞語互文見義)的翻譯,均應遵循由分而合的原則。(1)、王昌齡《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句,就要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2)、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譯為:(3)、《捕蛇者說》中的「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一句譯為:(4)、《孔雀東南飛》中的「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譯為:除此而外,古文中還會使用其他的一些辭格,如誇張、比擬等,翻譯時也應根據辭格本身的特點,恰當寫出譯文。練習:1.批龍鱗,逆聖聽2.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3.秦無亡矢遺鏃之費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五、文言文的翻譯方法:文言文的具體翻譯方法主要有:刪、留、增、替、調① 刪除原詞,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或者起語助、連接作用的虛詞,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譯成現代漢語時,不能硬譯,應該刪除不譯。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譯為: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譯為:②保留原詞:凡是文言文中的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在翻譯的時候,都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例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譯為: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譯為:③增補詞語:現代漢語中以複音詞為多數。這些複詞又大都是由文言辭彙中的單音詞發展演變而來。翻譯時,應該把文言之中的單音詞增補為相應的現代漢語的雙音詞。例如:秦孝公據(佔據)崤(崤山)函(函谷關)之固(堅固),君(君王)臣(臣下)固守以窺周(周朝)室(王室)。廉頗為趙(趙國)將(大將),伐(討伐)齊(齊國)。《廉頗藺相如列傳》翼日進(進獻)宰(縣宰),宰(縣宰)見(見到)其小(弱小),怒(憤怒)呵(呵斥)成(成名)。《促織》另一種情況是,因為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是簡潔,常常出現省略主語、謂語、賓語、介詞、數量詞等現象。為了使譯文通順暢達,語意明白,翻譯時就要把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內容補充出來。例如:子曰:「隱者也!」子使(子路)反見之。(子路至則(隱者)行矣。《論語二章》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候(於)獄門外。《左忠毅公逸事》權以(之)示群下。《赤壁之戰》今以鐘磬置(於)水中。《石鐘山記》④替換詞語: 有些詞語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有些詞語古今是同一個詞,但表示的意義有差別。在翻譯中遇到這些詞語時,都要把它們換成現在通俗的詞語。例如:為(是)趙宦者令(頭目)繆賢舍人(門客)初,魯肅聞(聽說)劉表卒(死去)。故天子一跬步(一小步,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皆關天命,不可忽也。⑤調整詞序古今漢語的句法結構大體相同,但由於古今漢語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式和現代漢語的句式相比發生了變化,在翻譯時要根據古今漢語語法變化的某些規律,對原文的詞序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它們合乎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例如:句讀之不知 惟命是從 會於澠池 古之人不余欺也。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六、鞏固練習段落翻譯:1、王烈字彥方,太原人也。①少師事陳實,以義行稱。鄉里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或問其故,烈曰:「③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後有老父遺劍於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怪而聞其姓名,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諸有爭訟曲直,將質之於烈,⑤或至塗而返,或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①少師事陳實,以義行稱。譯文:小時侯拜陳實為師,因道德高尚為鄉里稱道。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譯文:甘願接受任何處罰,但請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③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譯文:盜賊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壞事,這是有羞恥心的表現。④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譯文:王烈派人尋找,就是原先那個偷牛的人。⑤或至塗而返,或望廬而還。譯文: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來,有的人看到他的家就回來。2、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譯畫線的句子。莊子之齊,見餓人而哀之,餓者從而求食。莊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餓者吁曰:「吾見過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1)吾見過我者多矣,莫我哀也。譯文:我看見經過我這裡的人多著呢,(可是)沒有誰哀憐我。(2)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譯文:假使先生您不是沒有吃飯,難道還能哀憐我嗎?3、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忍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譯文:學習,是為了求得長進。可是我見到有人讀了幾十卷書便自高自大,欺侮長者,輕視同輩人。這樣,別人自然像對仇敵一樣恨他,像對鴟梟那樣討厭他。像這樣拿學習來損害自己,還不如不學。4、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譯文:君子的修行,用安靜來修養身心,用儉樸來修養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會使心志明達,不寧靜就不會實現遠大目標。學習須寧靜,要有才幹就要學習,不學習就不會增加才幹,沒有志向就不會成就學問。5、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譯文:和壞人交往,就如同進入盛有鹹魚的店鋪,時間長了就聞不到它裡面的臭味;和好人交往,就如同進入盛有蘭花的屋子,時間長了就聞不到它的香氣。6、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1)譯文:當初我所以為難,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現在既然已經收到他搭乘我們的船,難道可以因為危急而拋棄他嗎?"(2)譯文:當時的人們用這件事來評這下華歆、王朗品德的優劣。7.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盪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 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複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①其叔父數言之於嵩。譯:他的叔父屢屢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②太祖口貌如故。譯:太祖嘴臉容貌像平時一樣。③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譯: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寵愛,因此被欺瞞啊!8.海鳥曰:「愛居」,止於魯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國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孫之為政也!夫祀,國之大節也;而節,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禮以為國典。今無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①越哉,臧孫之為政也!譯:臧孫施政,失了分寸啊!②今無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譯:現在無緣無故地加以祭典,不是施政所適宜的9.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於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於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於受刑。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①順德果能有益於國家,聯與之共有府庫耳。譯:順德果真能夠有益於國家的話,我可以和他共享(內廷)庫房中的(財產)。②猶惜其有功,不之罪。譯:還是念及他有功於國,沒有降罪於他。10.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①誠然,卿不朕欺。譯:確實如此,愛卿沒有欺騙孤家!②間召問群臣臧否。譯:間或召見詢問大臣們的好壞優劣。③濂惟舉其善者對。譯:宋濂只是列舉那些與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11、馮異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升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中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後漢書 馮異傳》)(1) 馮異為人謙退不伐。譯文:馮異為人處事,謙虛退讓,不誇耀自己。 。(2) 軍中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譯文:軍士都說希望隸屬於大樹將軍,光武帝因此十分推重他。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說新語》)(1) 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譯文:看見路邊李樹結的果實很多,把樹枝壓彎了。 。(2) 取之信然。譯文:取來嘗一嘗,果然是這樣。12.昔周人有仕數不遇,年老白首,泣涕於途者。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對曰:"吾年少之時,學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後主又用武。吾更為武,武節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嘗一遇。⑴人或問之:"何為泣乎?"譯文:有人問他:"你為什麼哭呢?"⑵吾更為武,武節始就,武主又亡。譯文:我改為習武,剛練好武藝,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13.戎夷違齊如魯。天大寒,而後門。與弟子一人宿於郭外。寒愈甚,謂其弟子曰:"子與我衣,我活也;我與子衣,子活也。我,國士也,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愛也。子與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惡能與國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濟夫!"解衣與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謂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則未之識;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⑴子,不肖人也,不足愛也。譯文:你是不賢能的人,生命不值得珍惜。⑵嗟乎!道其不濟夫!譯文:唉!我的主張大概不能實現了14.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塊)且悸,謁醫視之,曰:"惟伏神(中藥名,外形像芋)為宜。"明日,買諸市,烹而餌之,病加甚,召醫而尤其故。醫求觀其滓,曰:"吁!盡老芋也。彼鬻葯者欺子而獲售。子之懵也,而反尤於余,不以過乎?"余戍然慚,愾然憂。推是類也以往,則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眾矣,又誰辨焉!⑴召醫而尤其故。譯文:把醫生叫來責問這是什麼緣故。⑵彼鬻葯者欺子而獲售。譯文:那個賣葯的人欺騙你而把他的老芋頭賣出。15.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公曰:"諾。"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⑴少卻,吾惡紫臭。譯文:往後退,我討厭紫衣的氣味。⑵於是日郎中莫衣紫,譯文:在當天宮中侍衛近臣就沒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推薦閱讀:

《一剪梅》原文及翻譯
游山西村原文、翻譯及賞析_陸遊古詩_古詩文網
《幼學瓊林》卷一.武職 翻譯
聯合國紐約總部翻譯實習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 上
【譯稿】一戰為人類帶來的醫療貢獻

TAG:翻譯 | 文言文 | 複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