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欣喜的亞麻文化(散文)
亞麻文化最早起源於中國。《詩經》中便有對亞麻及其織物的美好描述,「如素如皂」、「如滌如沐」等。「夏布」、「蜀布」、「縐布」、「細布」等具有鮮明加工特色及時代特徵的亞麻織物清晰地勾勒出我國亞麻紡織文化的歷史沿革。中國早在商夏時期就出現了麻料織物(夏布),尤其是稱之為「中國草」的苧麻,更證明了中國麻文化的始創地位。從考古上可以看出,麻面料經常出現在皇室貴族的服飾上,在當時,也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
清朝後,麻的概念包括苧麻在內,之後,又逐步擴大,包括亞麻、黃麻等。「麻」逐漸成為麻類作物的通名。
日本積極地承接和發展了中國的麻文化。日本的麻服飾在很大程度上受了中國的影響。隨著紡織工業的不斷發展和各國文化、貿易的交流,起源於中國的麻文化已在世界廣為傳播。
沒有形象的商品,形象模糊的商品,難以在信息社會中立足。麻起源於中國,有「國紡源頭,萬年衣祖」之稱。麻的發現運用居天然纖維(麻絲毛棉)之首創。麻織物的源頭可追溯到一萬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甚至可以追溯到更為久遠的舊時器時代晚期。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紡輪、陶紡輪證明,葛麻織物在母系氏族社會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
《詩經、曹風、蜉蝣》曰:「蜉蝣掘閱,麻衣如雪。」鄭玄註:「麻衣。諸候之朝,朝夕之深衣也。」可見在當時的貴族生活中,不僅以麻為待人接物之體面,而且諸候在朝天拜地祭祀神靈的時候,早晚之間必須用麻布縫製的衣裳。唐朝著名詩人孟浩然在詩中寫道:「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表現了詩人農家遇故友,與之閑談農事的場面和氣氛,詩中展現怡人自得、達觀樂天的平實、健朴的境界,體現了當時文化人對麻的審美情趣。
湖南民謠:「君山茶,莨山麻,年年朝供到京華」。也就在西漢這個時期,麻織精品與絲織精品沿「絲綢之路」進入中東和地中海各國,繼而走向世界各地。
麻服起源於中國,卻發展於歐美。早在西方中世紀時期,最華貴的女人穿的是白亞麻做的「袈縲絲麗服」。在特彆強調生活品味和精神享受的西方現代社會,決定人的身份地位不是服裝款式,而是衣服布料質地。
民間則以訂織物、麻器具驅鬼避邪,並沿用至今。麻也逐步成為魔力無比的化身。麻以潔白、潔凈、陽剛、正氣、古老成為一種百邪不侵的聖物和神聖祥瑞的載體。許多流傳至今的麻信仰民俗,除了早自原始文化的傳承,還不容置疑地帶有漢代道教文化的初始時期的濃烈色彩。道士的清衣法帽用麻布,漢代祖宗雕像的衣著用麻布,長輩仙游的著裝用麻衣,下輩祭奠故祖也著麻衣,相命的法書都要託名「麻衣相書」,賜人長壽的女仙還得叫「麻姑」。
從中國古代金殿上百官的深衣朝服,到儒家、仙道、佛僧們傳承的法衣、法帽、法器,到馬王堆的西漢服飾,乃至埃及的法老服飾,日本人的傳統服飾,韓國人的國眼,甚至阿拉伯頭巾,伊斯蘭長袍,基督教庭的聖經、聖袍、聖磅、美紗、歐元等等,無不是神聖精美的麻織物。因此,麻織物百邪不侵、神聖神瑞的偉力,不僅是東方的傳統崇拜,同時是世界的崇拜。
幾千年來,人們對亞麻紡織品的接觸、觀察、體會、總結、抽象中,提出了很多反映亞麻的描述,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觀念,即世界上存在一個「亞麻風格」。稱亞麻是光明與聖潔的象徵,亦端莊大方,衛生宜人,剛正堅韌,節奏自然。體態多變、波浪循環自然賦予亞麻纖維的特點之一,是它的形態多變,也就是指它的粗細不均、長短不齊。換濕調溫,透氣爽體,拒塵抑菌,舒適宜人自然賦予亞麻特性中,具備衛生保健功能。平整、堅韌、剛直不阿纖維以平真聚積在形,區別於非亞麻類的其他纖維,亞麻具有優勢的拉力,使織物強度高,加之其對溫度,化學侵蝕的穩定性,使其獨具風格。
2013年1月17日
推薦閱讀:
※散文精選:六月,祭奠那些過往
※散文 | 淡是人生最濃的色彩
※求一篇讓人怦然心動的散文?
※吾心似秋月,一切如雲煙
※論詩的散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