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真正成熟的人,懂得不與自己做對

實用菌特別喜歡的一句話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這句話其實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關於我們如何看待他人。

雖然我們經常說要全面的、客觀的看待一個人,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少能做到這一點。更多時候我們會用簡化的思維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比如最常見的就是對與錯。

年紀越大、經歷越多的人越知道,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複雜的,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是不同的。因此,對與錯的界限很多時候都是模糊的。

但是在具體的事情當中,我們還是會習慣性的用自己眼中的對錯來評判一件事,或者一個人。我們很少有耐心去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也很少願意去傾聽一個人內心的聲音,我們會根據自己的第一感覺迅速的做出自己的判斷,因為這樣會讓自己更舒服一些。

所以,真正的了解一個人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當這個人做出一些我們不認同、甚至是不喜歡的事情時。這也是現在網路暴力越來越泛濫的一個原因,大家只想發泄自己的情緒,沒有人願意了解事情的真相,所以戾氣越來越重。

這句話的第二層意思是關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我們經常以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這是事實,但是還有一個事實是,很多時候我們也是最不了解自己的人。

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很多時候會被自己的期望所影響。比如我們都喜歡自己是美好、純粹的,這是我們更願意接受的。但是實際情況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複雜的,有寬容、善良、友好、努力的一面,也有自私、狹隘、冷漠、黑暗的一面。

我們內心的很多衝突,多是源於不接納自己的陰影面。

比如付出型的人會認為付出本身就可以讓自己很快樂,自己不需要任何東西。但現實中我們發現,這樣的人在和朋友、同事以及其他非親密關係的人相處時更自在,也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可,但是在和自己的家人相處時,往往會存在一些問題。

雖然他們對家人也是在不斷的付出,但是他們在家裡的時候往往是沉默的,甚至是冷漠的。這種沉默和冷漠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在乎自己的人家,而是一味的付出過度的消耗了一個人的心力,從而失去了本應該有的熱情。

人都是有各種需要的,假如我們無視它們,把它們強制性的壓抑到內心的深處,這看起來很高尚,但這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需要作為一種生活的動機,能為我們提供活力和能量,一個人無視自己內心需要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持續性的感到疲憊、很少有發自內心的快樂。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假如你的愛人和你在一起時很少感到快樂,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受?所以,付出成癮的人的親密關係,很多時候並沒有人們認為的那樣好。

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身上有一些我們當下不太喜歡的特質時,否定和壓抑並不是一個合適的處理方式。我們真正需要做的,其實是通過自己的陰影面,來更深入的了解自己。

比如當我們嫉妒一個人的時候,先不要急於否定自己,認為自己心胸狹隘或者品性有問題,而是去深入的覺察一下,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緒?它表達的是自己內心的什麼需求?

一般而言,當我們嫉妒一個人的時候,說明對方身上有我們想要但是還沒有辦法得到的東西。如果我們了解這一點,把它作為一個激勵自己去努力和奮鬥的一個動力,那麼,嫉妒這種情緒就不再是一個缺點,而是一種能促使自己變的更好的能量。

當我們懂得別人為什麼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時,我們就會對別人的行為更多一些理解和慈悲;同樣,當我們懂得自己為什麼會有那些不好的想法和念頭時,也會對自己多一些理解和慈悲。

從成長的角度說,推動我們不斷向前走的真正動力,並不是程度上越來越來越完美,而是體驗上的完整感。有一句話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兩個自己。如果前半生你的內心只有一個自己,那麼後半生,你只有找到另一個自己,你的人生才會完整。

比如付出型的人學會了做自己,依賴型的人變的獨立,控制型的人認識到放手的重要性,被動型開始主動的去生活,這樣的生命軌跡才是完整的。

表現在生活中,我們之前討論過的中年危機也是如此。人之所以在35歲以後會陷入到一種心理上的危機,除了家庭、工作等外在的因素影響,另一個心理上重要原因就是:原來那些推動著我們去努力的動力,因為被體驗過而逐漸失去了作用。我們只有找到新的動力,之後的生活才會找到新的方向。

而這個新的動力,只有從我們原來忽略、否認的甚至是排斥的自己中去尋找。

以前我們經常說,終有一天,我們會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無奈,是一種貶義。其實並非如此,它的真正意思是,當有一天我們真正體驗並讀懂了曾經討厭的樣子究竟是怎麼回事以後,我們與另一個自己就終於和解了。


推薦閱讀:

怎麼樣看待「成熟就是慢慢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這個觀點?
願這十句話,能讓你成熟點吧
思想成熟,心智不成熟,是什麼狀況?
漢語的成熟不是英語可以比的
是我不夠成熟

TAG:成熟 | 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