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風險社會需要何種價值觀

中國高風險社會需要何種價值觀

人心分裂、不公正、高風險的社會,為每個中國人設置了一個生存的背景條件。社會核心價值觀,是公民自發演進、總結出來的根本準則和行動標準,不是某個政黨、組織強行推進能達到效果的。特別在風險社會,如推行不好,還可加劇社會衝突

  人慾之大,蛇吞象。吃飽了肚子,還得讓心靈感覺到意義,所謂身心健康。

  然而,身心健康,實在不易。在一個快速涌動、炸裂的風險社會中,身體消耗太大,心靈也霧霾叢生。如此境況,活著就是受罪,彷彿印證了佛家箴言。用作家閻連科的話說:「今天的社會最不穩定的是所有的人心,每個人的內心都極其分裂,人性的崩潰已經到了邊緣。」用官方學者的話說,今天的中國進入了一個極度不公正、高風險的社會。

  人心分裂、不公正、高風險的社會,為每個中國人設置了一個生存的背景條件。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就像政府長了一張醜陋的臉,怎麼都不想看它,即使它做了好事,也不喜歡它。因為曾經被它欺騙、欺壓、推諉的經歷還留有陰影。因為政府的手伸得太長,管了不該管的事情,拿了不該拿的錢,使市場的自由、個人的權利、法治的尊嚴蒙羞。比如,當市場人士憑藉才智搞了個餘額寶、理財通,幫助個人多拿點利息時,政府方面的人士立刻站出來說,這危害了國家的經濟安全。「大帽子」老是亂扣,誰喜歡這樣的人、這樣的政府?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私人信用成長坎坷。在市場化的社會中,自私成了光明正大的價值。為了自我價值的最大化,不惜運用人情關係網和潛規則,把金錢作為衡量價值的根本標準。一棟房子值多少錢,一輛豪車值多少錢,一幅名畫值多少錢,一件古董值多少錢,一個項目投資多少錢,一個課題申請了多少錢,一個新娘值多少錢,和一個女人上床值多少錢等等。為錢而不要信用的事情常有,在街上扶一個摔倒的老年人起來,都害怕。有些人為名利,上了春晚的舞台,都假唱。有些人為了個人升官發財,可以把公權力用到極致,可以用「詩情畫意」彰顯自己無比醜陋的貪慾。金錢慾望之河,如脫韁野馬,直有衝破堤岸、淹沒一切的架勢。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滾雪球般的發展陷阱。官員意志的高度膨脹,可以勾畫出光亮耀眼的發展政績清單和深不見底的黑洞。比如,在城鎮化過程中,小山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變成小城鎮,然後變成縣城、城市、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一部分。從中,你能看到,滿口道德仁義的官員與全心全意為自己服務的官員並存,歐洲風情小鎮與「鬼城」並存,賣地收入的大頭被政府拿走與被拆遷戶的冒死維權並存,名勝古迹與藏污納垢並存,念MBA的和尚與懷抱美女的和尚並存,沒穿衣服的「國王」與眾人的逢迎拍馬並存。這個過程中,性慾的亢奮,人心的淪落,現實的荒誕,卑微的靈魂,都盡顯無疑。

  在這裡,政治語言、商業語言與大眾語言,各走各路,互相之間都聽不懂對方的話。比如,政治語言說,掃黃打非是一件事關全局工作的戰略性部署;商業語言說,小姐是市場經濟的潤滑劑;大眾語言說,笑貧不笑娼。政治語言說,特定、不特定人群聚集在一起維護自己的權益,引發負面影響,叫群體性事件;商業語言說,大量職工聚集在一起向老闆叫板,叫不好好工作;大眾語言說,那麼多人聚集在一起,一定是發生了大事了,群眾肯定吃虧了,這叫老百姓維權事件。

  在這裡,公權力強烈推崇的一元化與公民社會嚮往的多元性之間,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只講義務不講權利的公權力,以大局利益、團體利益、集體利益為最高追求,壓制個人的權利意識的成長,已經在這個國家的土壤中存活了數千年,至今還有旺盛的生命力。好在「80後」、「90後」在開放年代吸收了符合文明潮流的自我意識,他們以自我選擇的能力和行動證明著自我意識,符合人性,符合社會需要。為了自我意識的存活和崛起,青年人必須和高高在上的公權力作鬥爭,重新塑造合法的利益博弈規則,建設一個能保障個人權利的公民社會。

  在這樣一個風險社會,要活著,就得調整身心的狀態。對付身體的病態,有兩句話:管住嘴,邁開腿。而對付心靈的病態,就得靠價值觀的引導。

  人心多樣,價值觀也必須多樣,才能各取所需。作為執政者,顯然在多年前就看到了這一點,忙不迭地推出了一個核心價值體系,可是,內容太多,中看不中用,人心的需求還是得不到滿足。執政者不會輕易承認錯誤,不然就會損傷威信,於是,就用隱晦的方式提出了24字的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個字的內容,還是有點太多。但是,這也說明,執政者也明白,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多元共存的社會,提出多種而不是一種價值觀,供各個層面選擇使用,也是大勢所趨。

  官方解讀這24字,涵蓋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貌似面面俱到,然而理解各有不同。比如,站在國家層面理解富強,就可能是超強的政黨控制力+超強的經濟實力+超強的科技實力+孔子學院的軟實力;站在社會層面理解富強,就可能是政黨工具化+中性的經濟實力+有節制的科技實力+社會穩定發展的軟實力;站在個人層面理解富強,就可能是保障個人自由的政黨+個人的財務自由+個人興趣激發的發明活動+個人追求自由平等權利的軟實力。站在不同的層面,解讀不同的關鍵詞,還會得出許多不同的搭配。

  不同的解讀,體現價值觀的多元,也體現出價值觀內部的諸多矛盾。再比如,執政者老是高喊「愛國」。然而,各個層面對此的理解並不同。執政者希望的「愛國」,是愛黨、愛政府、愛人民;企業家希望的「愛國」,是愛自由、愛市場、愛利潤;公民希望的「愛國」,是愛自己、愛自由、愛平等。愛國的前提是,這個國家為這個執政者、企業家、公民提供了什麼保障性條件,比如遵守憲法、法律、法規的規則性條件,以及保護他們基本權益的實踐性條件,如果這些條件都不具備,他們還會愛國嗎?有些人士可能還會反問:「我愛這個國家,可這個國家愛我嗎?」愛不是單方面的義務,而是相互之間的關愛,更是相互之間的溫暖與保障。愛是合法自私與無私奉獻的統一體。

  解讀不同是一方面,不同意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是另一方面。

  有人說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一條,這就是公正。從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屬性上說,這是正確的。然而,公正得有基本的經濟基礎、文化基礎、生活基礎。不然,公正就可能淪為毫無生命力的口號和授人以柄的醜陋標籤。

  又有人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8個字:公正、民主、民生、和諧。這8個字顯然是生硬地與資本主義社會對比之後的產物。事實表明,資本主義社會的公民並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官員、企業家、公民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資本主義國家出生、學習、生活、定居了。社會主義的人民並非生活得很幸福,也可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姓資姓社」的對抗性心態決定了某些人的價值觀,這與之提出的「和諧」價值觀也有內在的矛盾和衝突。

  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公民自發演進、總結出來的根本準則和行動標準,不是某個政黨、組織強行推進能達到效果的。特別是在風險社會,如果推行不好,還可能會加劇社會的斷裂和衝突。要想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有點效果,就看看人心都在嚮往什麼,心靈的底色是什麼,心靈的安全感在什麼地方,人性的本質是什麼。在此,做一做公民素養培育方面的功課,讓公民的權利受到切實的尊重,讓公民的行動有法治規則可循,應該會讓身處風險社會的人「心安理得」些。

  劉鋒為法學博士,獨立學者 

【作者:劉鋒 】 (編輯:陳君) 關鍵字: 劉鋒 分享到:
推薦閱讀:

崔始源什麼時候退伍?
清明,隨便寫點什麼
為什麼你不願離開大連?
記憶遺傳
簡單現實的社會現象

TAG:社會 | 中國 | 風險 | 價值觀 | 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