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3D才叫電影
」這是上海市政府新聞辦的官方微博在6月12日發布的一條消息,為其疏忽所造成的烏龍表示道歉。之前下狠心掏140塊大洋以圖3D痛快的影迷紛紛大呼上當受騙,卻鮮有人記起,《盜夢空間》原本就只是2D的,甚至也沒用IMAX拍攝。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就曾明確表示過對3D技術沒興趣,「3D技術現在發展得還不夠完善,屏幕微暗、必須戴眼鏡等問題都是很大的制約。我們曾在《盜夢空間》中嘗試了後期轉制的方式,雖然很有效,但仍然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標準。」
作為對自己作品萬分苛刻的藝術家,諾蘭不願輕易嘗試「達不到想要標準」的3D電影。可受國產電影保護月呵護的《富春山居圖》,就萬分好意思進行廉價的後期轉制,以提高票價侮辱觀眾。不好意思,拿《盜夢空間》與富春並置而論,實在侮辱諾蘭。那麼,保護月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翻看七月拍片,確實一片驚喜,超人領銜好萊塢大片反攻,加上扎堆七夕檔的國產愛情,註定能讓噁心壞了的觀眾恢復對影院的信心。其實,觀影信心是影院基本不用操心的事情,從一線到三線城市的戀愛中的情侶、下班後的白領,周末的家庭,都少不了電影院的節目。那麼影院乾脆就將所有進口大片全數排入最貴的數字3D/IMAX 3D影廳,可其中並沒幾部是真用IMAX和3D攝影機拍攝。譬如本來就是2D的《速度與激情6》,之所以推遲2個月才將在內地上映,就被傳為是因為萬達為賺錢而「獨家轉制3D」所耽誤。雖說發行方立即回應「國內上映絕無3D版本」,但絕大部分「逛商場而走入影院」的觀眾依然可能把它當3D電影,甚或會出現抱怨影院為什麼不放映3D的「影鬧事故」。
這種荒誕事不久前就發生過。有不少買了《遺落戰境》影票的觀眾,在檢票後向工作人員問到:「眼鏡呢?」好萊塢大片、湯姆.克魯斯,在很多觀眾看來,這無疑該是一部3D電影,甚至,已經有不少人把如今的電影院等同於3D影院,「在家看碟看電腦,不用戴立體眼鏡;去影院,就得戴」。為防「影鬧」,有院線乾脆為《遺落戰境》的場次派發部分立體眼鏡,你願意讓觀影過程變得昏暗是自己的事。更有段子透露,領導團視察某影院,提出想看《中國合伙人》,當班的工作人員立即為這一場次準備出200副立體眼鏡。
(圖註:電影院里觀看3D電影的人們,在當前科技條件下,大多數電影院呈現3D效果需要藉助特殊的眼鏡;編輯配圖,圖片來自網路)
從為群眾擦眼鏡到為領導擦眼鏡,聽上去是如此不可思議,卻又確鑿的成為如今對3D趨之若鶩的中國影院之魔幻現實場景。反觀我最近幾年走過的大量北美和歐洲綜合性商業影院,是一番與內地3D奇觀迥異的景象,大量的喜劇、恐怖、文藝甚至動作片,都繼續以人們熟悉的2D樣貌存在著。3D當然有自己的江山,也有影院會耐心的一幀幀扣轉經典2D電影,有時甚至會比直接用3D攝影機拍攝的效果還理想。但絕大部分新鮮感過後的觀眾,還是樂意回到不戴立體眼鏡的自然狀態中,去沒入屬於電影的黑暗時間。就連從2011年2月高投入開播立體體育節目的ESPN 3D頻道,也決意不等到巴西世界盃,就在今年年底將其關閉,原因是設備用戶和觀眾收視都實在太少。
從卡梅隆的商業大片《阿凡達》到文德斯的藝術傑作《皮娜》,雖然3D技術一直有著讓人驚喜非常的突破和進步,但在實現裸眼立體效果前,它註定是取代不了傳統觀影習慣的,就像畫家並不會因為3D印表機的出現而失業一樣。悲哀的是,我們國內的觀眾和片方一道,一步步把電影院變成一座需要戴眼鏡去摸黑探索的無聊遊樂場。懷舊的《泰坦尼克號3D版》,其全球票房的大半不就是Made in China嗎?
(編者註:本文原標題為《電影院=戴立體眼鏡的地方?》)
(實習編輯:張小金)
推薦閱讀:
※《戀戀筆記本》這部電影是講什麼的?
※隨筆:關於電影研究的小和大
※電影【里昂黑幫- 法國動作片】
※《深夜前的五分鐘》兩個人的精彩,一個人的負擔
※電影阿凡達中有哪些明星參演?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