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敗國王的商人---漢薩同盟
俗話說「民不與官斗」。在古今中外大多數社會中,商人相對政府都處在弱勢的地位,受到政府的制約。但是近一千年前,在現在的北海和波羅的海地區,卻有一群商人,敢於挑戰政府權威。在極盛時期,這些商人壟斷了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地區的貿易,領主們也不得不看他們的臉色。他們甚至和丹麥國王發生了武裝衝突並且戰勝了國王,可謂為商人揚眉吐氣。這群神奇的商人就是漢薩同盟。
很多人都知道德國的國家航空公司叫漢莎航空,德文名Lufthansa。Luft即空中,全名意為空中漢薩。Hansa來源於低地德語,據信詞源即「聯合」的意思,在當時北德不少城鎮,都存在名為漢薩的商人行會組織。
在中世紀的歐洲,由於封建體制和宗教分權的影響,各領主實際直接統領的領地一般不大,力量相對羸弱,而且各個領主之間經常爆發衝突,缺乏中央集權的大政治實體。特別是北德地區,雖然名義上尊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最高領袖,但實際上諸侯們自行其是,領主們生活的主要內容就是收稅,考慮如何婚姻能得到更大利益,以及與其他領主鬥智斗勇搶地盤。這些紛爭不斷的領主對商貿這種費時費力費腦子的事興趣缺缺,他們對貿易活動的關注基本局限於收稅,對確保貿易路線的安全和暢通既缺乏動力也沒有能力。因此,以商人為代表的市民階層和領主之間經常有矛盾和衝突。在這樣的背景下,部分北德城市的大商人為了能夠降低風險,增加和領主們博弈的籌碼,開始聯合起來,組織商會以共同應對各種狀況。
眾多北德城市中,位於波羅的海西南角,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貿易路線要衝的呂貝克脫穎而出。122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授予呂貝克為帝國自由城市地位,呂貝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直轄領地。中世紀時交通不便,帝國皇帝很難對遠方城市的具體事務進行有效管理,加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又得不斷和諸侯們和教皇們鬥法,更無暇北顧,呂貝克就在很大程度上自治,城市由商會管理。
當時,波羅的海地區的居民對腌鯡魚的需求量很大,腌鯡魚不但能在寒冷的冬季給缺乏肉食匱乏的居民提供廉價的蛋白質,還不受天主教齋戒的限制。腌制鯡魚需要有大量食用鹽,其主產區為呂訥堡,位於內陸,無法直接進行海上貿易。呂訥堡生產的食用鹽要想銷往波羅的海各地只能先由陸路運輸至最近的海港——呂貝克或漢堡,再由呂貝克和漢堡的海商們送往波羅的海諸城,如法爾斯特布(在今瑞典)等地的魚市以供腌魚之用。兩地的商人們從食用鹽貿易中獲得大量受益。為了能更好的控制這條貿易路線,呂貝克和漢堡的商人行會於1241年成立聯盟,從而壟斷了鹹魚貿易。其他貨物如木頭、蠟、毛皮、小麥等也得從內陸產地通過北德諸港分銷。很快,北德其他城市的商人行會也陸續加入同盟。到了十三世紀後期,科隆、羅斯托克、維斯馬等城市均成為同盟成員,漢薩同盟就這樣成立了。
隨著同盟的擴大,漢薩同盟逐漸從一個早期的鬆散的商會聯合體轉型。同盟同各地領主進行磋商,爭取貿易權,如1266年同盟成功說服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取得了英格蘭的貿易權,還把觸角伸向北海和波羅的海各地,在倫敦、布魯日、諾夫哥羅德、里加、克拉科夫等地建立了聯盟的貿易站,以將東歐出產的穀物和毛皮西運,並將英格蘭和法蘭德斯(今比利時、荷蘭、法國北部的一部分)的紡織品東輸。貿易的擴張進一步擴大了同盟的影響力,北德商人漸漸取代斯堪的納維亞商人,壟斷了波羅的海的貿易路線,甚至把斯堪的納維亞商人的活動中心維斯比也吸納進了漢薩同盟。到了1356年,漢薩同盟在呂貝克召開了首次同盟議會,標誌著同盟成為一個實體。
作為一個商業聯盟轉化而來的半政治實體,漢薩同盟和一般的政治實體有明顯不同,各城市結盟的目的並非為了擴大政治上的影響力,而是為了確保能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地區進行自由貿易從而獲取利潤。加入和退出漢薩同盟取決於是否符合城市的商業利益,以自願原則為主。各商業行會的影響力和與聯盟的關係也是不同的,跟當地領主的控制力和領主對商貿活動的態度都有很大聯繫,既有像呂貝克、漢堡這樣實質上由商會控制,屬於漢薩聯盟核心的城市,也有像克拉科夫一樣作為一方首都,有強大的封建君主,跟聯盟關係鬆散的地方。如果有需要解決的事務,則召開漢薩議會,由各漢薩城市派出代表參與議事以取得共識。
漢薩同盟的建立確保了北德商人在海上貿易上的壟斷地位,同盟一方面積極維護成員的自由貿易權利,和歐洲各地領主簽訂協議取得貿易特權,在海岸線上修築燈塔,訓練戰船以對抗海盜和心懷不軌的領主們,另一方面也打壓自己的競爭對手,如荷蘭、丹麥、羅斯、英格蘭商人,通過禁運等手段使其無法自由貿易,從而最大化聯盟成員的利益。非同盟商人在海上貿易寸步難行,例如漢薩同盟不準諾夫哥羅德的羅斯商人獨立將貨物送往西歐。同盟成員如果不遵守協議也會遭到處罰:1356年,同盟核心城市之一的不來梅由於其商人違背議會決定,對法蘭德斯商人提供優惠的貿易條件,就被同盟臨時開除出盟。壟斷貿易讓同盟獲取了大量收益,力量迅速壯大,很快就成了一支不可小覷的勢力。
1361年,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和瑞典爭奪哥得蘭島,他因為聽說島上主城維斯比的居民唱歌嘲笑他而對維斯比特別痛恨。瓦爾德馬在維斯比城下擊潰哥得蘭軍隊後迫使維斯比投降。他拆除了維斯比的一部分城牆後進城,並在城中設了三個大啤酒桶,通知市民如果三天內酒桶沒有被金銀填滿,他就會放任手下劫掠維斯比。令他吃驚的是,只花了一天時間酒桶就滿了,但是他仍然下令洗劫了部分教堂,並綁架了城裡富戶開開心心返回了丹麥。並在自己頭銜上加上了「哥得蘭國王」一條,可他沒想到他可捅了馬蜂窩了。
維斯比不但是漢薩同盟的核心城市,而且由於扼守哥得蘭島和瑞典本土之間的海路要衝,地理位置極為特殊,對漢薩同盟的鯡魚貿易至關重要。瓦爾德馬佔下了維斯比以後威脅漢薩同盟不準取道海峽通道,還攻擊了同盟的船隊。同盟決定給他寫信抗議他干擾貿易,瓦爾德馬把信扔到一邊不予理睬,揚言這些抗議就跟「小貓咪咪叫」似的。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丹麥國王這下就不當心作大死了。
一開始,漢薩同盟的表現確實像病貓一樣,同盟的反擊被丹麥艦隊擊退,被迫在1365年簽訂了沃爾丁堡條約,放棄了不少貿易特權。但在1367年,漢薩同盟在科隆召開會議,決定訂立軍事聯盟,對丹麥宣戰。漢薩同盟組織了七十餘座城市共同出資出力,徵集了艦隊和陸軍,一齊攻打丹麥。丹麥海岸屢遭攻擊,軍隊被徹底擊敗,後來連哥本哈根都淪陷於同盟軍隊之手了。同時日德蘭半島上也發生了貴族叛亂,到了1368年的復活節,無計可施的瓦爾德馬四世只得倉皇逃竄,離開丹麥,派自己的顧問與漢薩同盟進行和談。在經過了冗長的磋商後,1370年漢薩同盟和丹麥王國簽訂了施特拉爾松德條約。該條約對丹麥而言可謂是喪權辱國顏面掃盡的不平等條約,條約規定漢薩同盟有在波羅的海自由航行、貿易和捕魚的權利;丹麥抵押部分領土給漢薩同盟十五年;更為離譜的是,條約甚至規定漢薩同盟有批准或否決丹麥王位繼承人的權力。瓦爾德馬四世就這樣被這隻看似是咪咪叫的小貓實際上是吃人不眨眼的老虎的狠狠咬了一口。迫使丹麥簽署不平等條約也是漢薩同盟發展的巔峰。在同盟全盛期,其力量讓國王們也不敢小瞧,除了丹麥以外,挪威、波蘭國王也都分別在同盟手上吃了虧。逼得國王簽訂不平等條約認輸的商業同盟,在古今中外歷史上不說空前絕後,至少也是極為罕見的。
來源:擊敗國王的商人 分享到俗話說「民不與官斗」。在古今中外大多數社會中,商人相對政府都處在弱勢的地位,受到政府的制約。但是近一千年前,在現在的北海和波羅的海地區,卻有一群商人,敢於挑戰政府權威。在極盛時期,這些商人壟斷了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地區的貿易,領主們也不得不看他們的臉色。他們甚至和丹麥國王發生了武裝衝突並且戰勝了國王,可謂為商人揚眉吐氣。這群神奇的商人就是漢薩同盟。
很多人都知道德國的國家航空公司叫漢莎航空,德文名Lufthansa。Luft即空中,全名意為空中漢薩。Hansa來源於低地德語,據信詞源即「聯合」的意思,在當時北德不少城鎮,都存在名為漢薩的商人行會組織。
在中世紀的歐洲,由於封建體制和宗教分權的影響,各領主實際直接統領的領地一般不大,力量相對羸弱,而且各個領主之間經常爆發衝突,缺乏中央集權的大政治實體。特別是北德地區,雖然名義上尊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最高領袖,但實際上諸侯們自行其是,領主們生活的主要內容就是收稅,考慮如何婚姻能得到更大利益,以及與其他領主鬥智斗勇搶地盤。這些紛爭不斷的領主對商貿這種費時費力費腦子的事興趣缺缺,他們對貿易活動的關注基本局限於收稅,對確保貿易路線的安全和暢通既缺乏動力也沒有能力。因此,以商人為代表的市民階層和領主之間經常有矛盾和衝突。在這樣的背景下,部分北德城市的大商人為了能夠降低風險,增加和領主們博弈的籌碼,開始聯合起來,組織商會以共同應對各種狀況。
眾多北德城市中,位於波羅的海西南角,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貿易路線要衝的呂貝克脫穎而出。122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授予呂貝克為帝國自由城市地位,呂貝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直轄領地。中世紀時交通不便,帝國皇帝很難對遠方城市的具體事務進行有效管理,加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又得不斷和諸侯們和教皇們鬥法,更無暇北顧,呂貝克就在很大程度上自治,城市由商會管理。
當時,波羅的海地區的居民對腌鯡魚的需求量很大,腌鯡魚不但能在寒冷的冬季給缺乏肉食匱乏的居民提供廉價的蛋白質,還不受天主教齋戒的限制。腌制鯡魚需要有大量食用鹽,其主產區為呂訥堡,位於內陸,無法直接進行海上貿易。呂訥堡生產的食用鹽要想銷往波羅的海各地只能先由陸路運輸至最近的海港——呂貝克或漢堡,再由呂貝克和漢堡的海商們送往波羅的海諸城,如法爾斯特布(在今瑞典)等地的魚市以供腌魚之用。兩地的商人們從食用鹽貿易中獲得大量受益。為了能更好的控制這條貿易路線,呂貝克和漢堡的商人行會於1241年成立聯盟,從而壟斷了鹹魚貿易。其他貨物如木頭、蠟、毛皮、小麥等也得從內陸產地通過北德諸港分銷。很快,北德其他城市的商人行會也陸續加入同盟。到了十三世紀後期,科隆、羅斯托克、維斯馬等城市均成為同盟成員,漢薩同盟就這樣成立了。
隨著同盟的擴大,漢薩同盟逐漸從一個早期的鬆散的商會聯合體轉型。同盟同各地領主進行磋商,爭取貿易權,如1266年同盟成功說服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取得了英格蘭的貿易權,還把觸角伸向北海和波羅的海各地,在倫敦、布魯日、諾夫哥羅德、里加、克拉科夫等地建立了聯盟的貿易站,以將東歐出產的穀物和毛皮西運,並將英格蘭和法蘭德斯(今比利時、荷蘭、法國北部的一部分)的紡織品東輸。貿易的擴張進一步擴大了同盟的影響力,北德商人漸漸取代斯堪的納維亞商人,壟斷了波羅的海的貿易路線,甚至把斯堪的納維亞商人的活動中心維斯比也吸納進了漢薩同盟。到了1356年,漢薩同盟在呂貝克召開了首次同盟議會,標誌著同盟成為一個實體。
作為一個商業聯盟轉化而來的半政治實體,漢薩同盟和一般的政治實體有明顯不同,各城市結盟的目的並非為了擴大政治上的影響力,而是為了確保能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地區進行自由貿易從而獲取利潤。加入和退出漢薩同盟取決於是否符合城市的商業利益,以自願原則為主。各商業行會的影響力和與聯盟的關係也是不同的,跟當地領主的控制力和領主對商貿活動的態度都有很大聯繫,既有像呂貝克、漢堡這樣實質上由商會控制,屬於漢薩聯盟核心的城市,也有像克拉科夫一樣作為一方首都,有強大的封建君主,跟聯盟關係鬆散的地方。如果有需要解決的事務,則召開漢薩議會,由各漢薩城市派出代表參與議事以取得共識。
漢薩同盟的建立確保了北德商人在海上貿易上的壟斷地位,同盟一方面積極維護成員的自由貿易權利,和歐洲各地領主簽訂協議取得貿易特權,在海岸線上修築燈塔,訓練戰船以對抗海盜和心懷不軌的領主們,另一方面也打壓自己的競爭對手,如荷蘭、丹麥、羅斯、英格蘭商人,通過禁運等手段使其無法自由貿易,從而最大化聯盟成員的利益。非同盟商人在海上貿易寸步難行,例如漢薩同盟不準諾夫哥羅德的羅斯商人獨立將貨物送往西歐。同盟成員如果不遵守協議也會遭到處罰:1356年,同盟核心城市之一的不來梅由於其商人違背議會決定,對法蘭德斯商人提供優惠的貿易條件,就被同盟臨時開除出盟。壟斷貿易讓同盟獲取了大量收益,力量迅速壯大,很快就成了一支不可小覷的勢力。
1361年,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和瑞典爭奪哥得蘭島,他因為聽說島上主城維斯比的居民唱歌嘲笑他而對維斯比特別痛恨。瓦爾德馬在維斯比城下擊潰哥得蘭軍隊後迫使維斯比投降。他拆除了維斯比的一部分城牆後進城,並在城中設了三個大啤酒桶,通知市民如果三天內酒桶沒有被金銀填滿,他就會放任手下劫掠維斯比。令他吃驚的是,只花了一天時間酒桶就滿了,但是他仍然下令洗劫了部分教堂,並綁架了城裡富戶開開心心返回了丹麥。並在自己頭銜上加上了「哥得蘭國王」一條,可他沒想到他可捅了馬蜂窩了。
維斯比不但是漢薩同盟的核心城市,而且由於扼守哥得蘭島和瑞典本土之間的海路要衝,地理位置極為特殊,對漢薩同盟的鯡魚貿易至關重要。瓦爾德馬佔下了維斯比以後威脅漢薩同盟不準取道海峽通道,還攻擊了同盟的船隊。同盟決定給他寫信抗議他干擾貿易,瓦爾德馬把信扔到一邊不予理睬,揚言這些抗議就跟「小貓咪咪叫」似的。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丹麥國王這下就不當心作大死了。
一開始,漢薩同盟的表現確實像病貓一樣,同盟的反擊被丹麥艦隊擊退,被迫在1365年簽訂了沃爾丁堡條約,放棄了不少貿易特權。但在1367年,漢薩同盟在科隆召開會議,決定訂立軍事聯盟,對丹麥宣戰。漢薩同盟組織了七十餘座城市共同出資出力,徵集了艦隊和陸軍,一齊攻打丹麥。丹麥海岸屢遭攻擊,軍隊被徹底擊敗,後來連哥本哈根都淪陷於同盟軍隊之手了。同時日德蘭半島上也發生了貴族叛亂,到了1368年的復活節,無計可施的瓦爾德馬四世只得倉皇逃竄,離開丹麥,派自己的顧問與漢薩同盟進行和談。在經過了冗長的磋商後,1370年漢薩同盟和丹麥王國簽訂了施特拉爾松德條約。該條約對丹麥而言可謂是喪權辱國顏面掃盡的不平等條約,條約規定漢薩同盟有在波羅的海自由航行、貿易和捕魚的權利;丹麥抵押部分領土給漢薩同盟十五年;更為離譜的是,條約甚至規定漢薩同盟有批准或否決丹麥王位繼承人的權力。瓦爾德馬四世就這樣被這隻看似是咪咪叫的小貓實際上是吃人不眨眼的老虎的狠狠咬了一口。迫使丹麥簽署不平等條約也是漢薩同盟發展的巔峰。在同盟全盛期,其力量讓國王們也不敢小瞧,除了丹麥以外,挪威、波蘭國王也都分別在同盟手上吃了虧。逼得國王簽訂不平等條約認輸的商業同盟,在古今中外歷史上不說空前絕後,至少也是極為罕見的。
來源:擊敗國王的商人 分享到
推薦閱讀:
※不丹國王:自廢世襲搞民主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康熙的「神交」
※國王的黃金夢
※淮陰少年韓信 從胯夫到國王的奮鬥
※英國王儲查爾斯談繼位:年齡太大等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