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九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九集)  2013/12/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4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九百一十七頁,第六行,科題,「惡逆罪極」。請看經文:

  【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面這一段經文,說明「從痴」,愚痴,生起瞋恨所造的惡業。「三惡業中,瞋業為地獄因」,瞋恚果報就是地獄。「又云:一點瞋心火,能燒功德林」。功德是指戒定慧,積功累德不容易,可是一次脾氣發過了,功德全沒有了,叫火燒功德林。這兩句話也有一個念法,叫「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我們一生的修學,到最後臨命終時發了一頓脾氣,一生的功德都燒盡了。這就曉得累積功德是多麼艱難,完全靠忍辱、禪定,沒有忍辱、禪定,決定沒有功德,為什麼?被瞋火燒掉了。功德沒有,但是有福德,福德不怕瞋恚,瞋恚再嚴重,福德在,功德不在。福德所感的是六道輪迴裡面人天福報,功德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換句話說,福德就是你定得不到,慧也得不到,戒定慧沒有了。由此可知,修行人最難能可貴的是忍辱的功夫,它能夠累積你的功德,讓你的功德像樹林一樣、森林一樣,功德林。沒有忍辱,沒有禪定,功德就不存在,這個道理必須要了解。

  「故心懷殺毒,殘傷他命,惡氣熾盛,從冥入冥,故云惡氣冥冥」,這段解釋經文的第二句。心懷殺,這個殺就是瞋恨。現在這個世界殺毒,毒是三毒,貪瞋痴是三毒,貪是毒,瞋恚是毒,愚痴是毒,在現前的社會非常可怕。我這幾天聽到有個小女孩把父母殺了,以前沒聽說過,兒子殺父母聽說過,女兒殺父母沒聽說過,讓人感到非常驚訝,現在的社會怎麼會亂到這種程度。殘傷他命,他是別人,別人居然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老師,自己的兄弟姐妹、親戚朋友,都忍心殺戮。這個社會,真的,像許多人問我,還會有和平嗎?怎麼辦?許多人把這樁事情放在心上,研究化解之道,多少年來不知道多少人在尋找,到現在找不出方法。我們對現實環境疏忽了,殺盜淫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犯罪的年齡不斷的下降,十幾歲的小孩,甚至於不滿十歲的小孩,都有這個念頭,殺人的念頭,原因是什麼?原因還是人教給他的。誰教他?電視在教他,網路在教他,電動的遊戲在教他。父母不教他,老師不教他,社會也不教他,把教育兒童的使命交給電視、交給網路、交給電動玩具,這怎麼得了!這些教什麼?它就是教殺盜淫。所以小孩從小就學會了,然後慢慢就養成習慣。他為什麼殺人?遊戲,在電動玩具裡頭殺人是遊戲。他不知道殺人是錯誤的,不知道殺人是有罪的,他不知道,他認為這是很平常的,就跟他玩電動玩具一樣。這是科學帶來的。過去的社會,七十年前中國沒有電視。在抗戰期間當中,那個時候最先進的傳播是無線電的播音,最先進的,廣播電台。廣播員多少還受一點倫理道德教育,播出去的內容正面的多、負面的少。到電視一出來之後,麻煩就大了。從黑白電視變到彩色電視,從一、二個頻道變到幾十個、一百多個頻道,造成今天的社會現象,整個社會惡氣熾盛,從冥入冥,故云惡氣冥冥。

  「又冥冥者,幽暗也,無知也,暮夜也」。這就是形容,不僅是社會的風氣,事實我們天氣的現象變成這樣了。大概是二十年前,我們在世界各處講經,飛機飛在上空,看到下面的青山綠水,清清楚楚。最近這個十年,我們坐飛機飛到上空,看到底下是一片雲霧,看不清楚,灰濛濛的,這種現象過去沒有。這是什麼?這就是此地所講的惡氣。人與人之間和睦沒有了,親愛沒有了,互相尊敬的心沒有了,好像看到人都不滿意別人,有怨氣、有仇恨,看人總是不順眼,自己的生活總是不滿意。看到別人比我好,嫉妒、傲慢就出來了,嫉妒、傲慢到極處,殺毒就出現了。由此可知,這些犯罪的青少年不能怪他,都是好孩子,可惜沒有人教。《三字經》上說,「苟不教,性乃遷」,不能不教。教育這個念頭興起,就是這句話,你要不教,他就學壞了。現在倫理的教育沒有了,道德的教育沒有了,因果的教育也沒有了,宗教的教育全沒有了,那個結果就是我們現代看到的社會,每個人都不願意看到。尤其是今年,在全世界各處出現的陰霾,濃霧,嚴重的空氣染污,這種空氣呼吸久了會得病。糧食染污、水染污了,我們健康的飲食沒有了。現在變得更嚴重,空氣染污了,我們沒辦法,不能不呼吸,這該怎麼辦?到人人無論在家裡、出外都要戴個防毒面具,這是什麼社會?這不是自然災害,我們要認真反省。

  無知造業,業感果報,果報讓我們增長怨恨,因果在循環。佛在經上教給我們,這是「為妄興事」,我們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完全錯了。標準是什麼?標準是倫理,倫理是講人與人的關係,尊卑長幼,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人有人的道德,基本的道德叫五常。常,永遠不能改變,改變就錯了。今天人不懂什麼叫五常,佛教裡面叫五戒,五戒十善。五常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怎麼能殺人?義者不盜,不盜就是不佔別人的便宜,這叫義。占別人便宜,錯了,那是犯盜戒。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這是做人基本的標準,如果這個標準沒有了,人心就壞了,社會就亂了。今天這五個字真的是沒有了,我們看這個社會,確實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不講信用,這怎麼得了!所以,「所作皆妄,故云為妄興事」。妄的對面是真,過去商品貨真價實,商人有道德,雖然有賺錢,賺得不過分,取多少利益?十分之一,這是有德行的商人。商人是要謀利,謀取小利,做生意能夠維持他家庭的生活,能夠幫助他商業的增長,夠了,沒有暴發戶。取十倍的利益、百倍的利益,太過分了。取十分之一的利益是菩薩商人。他能不能賺錢?能賺錢。為什麼?薄利多銷,他就賺了。利益社會,利益大眾,也利益自己,這是商道。「於是違逆天地」,天地是說神明,你做得太過分了,上天不容許你。

  「《嘉祥疏》謂為上不順天心,下違閻羅王之意」。閻羅王是地神,管地獄的。閻羅王說過,不是他造地獄讓罪人去受罪,不是的。閻羅王非常慈悲,在地獄裡頭照顧這些受罪的人,他用的是愛心,沒有憎恨心。地獄從哪裡來的?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不是閻羅王造的。地獄裡面有惡鬼、有羅剎,那也不是閻羅王造的,都是你自己不善業力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跟閻羅王沒關係。閻羅王很慈悲,勸你不要造惡業,不要常常讓他看到。「如是任意作惡」,恣意是任意,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很嚴重。「一旦罪惡滿盈。於是罪業牽引,則不待世壽終了,乃頓奪其命」。人投胎到這個人間來有命運,你的命運是七十歲,中國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能活七十歲自古以來就不多,假定說這是你的壽命,你造惡多端,造得太過分,也許四十、五十就走了。那是什麼?頓奪其命,天地鬼神不饒你,看你作惡多端,看你享受過分。一個人壽命是有定數的,福報也是有定數的,所以惜福的人長壽。他的壽命只有五十歲,可是他省吃儉用,多餘的還會幫助別人,他到五十歲壽命到了,他的祿還沒有用完,必須祿盡他壽命就到了,他可能延長五年、延長十年、延長二十年。你看袁了凡先生,延壽二十一年,什麼原因?他惜福、修福,福愈修愈多,壽命到了福沒享完,壽命延長。反過來,如果壽命七十歲,福報也很大,但是他享福享得太過分,七十年的福報他五十歲就把它享光,就沒有了,雖然還有壽命也不行。諺語有一句話說「祿盡人亡」,你的祿享盡、福享盡了,後面雖有壽命也不行,提前死亡。古人教我們惜福,有大道理在,不是隨便說的。惜福的人決定有好處,修德的人決定有好處。

  一定要如理如法的學,不能夠違背倫常道德,不能違背因果。財從哪裡來?佛告訴我們,財是從財布施來的。換句話說,我要想發財,我要追求財富,應該怎麼做?布施。中國國內,大概是北方,供財神,財神是誰?范蠡。春秋時代的人,越王勾踐的得力助手范蠡。范蠡有智慧,他跟文種兩個人幫助越王勾踐。越亡國了,能夠中興,歷史上太少了。越的再復興起來是中興,亡了之後再中興,好像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得力於范蠡。這個人有智慧,滅了吳國之後,越在南方就是大國,他知道越王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有災難的時候他有求於你,求你幫助他,富貴的時候他就不要你了。你又有智慧又有才幹,他還不放心,他怕你將來奪他的地位,所以文種被殺了。他事先告訴文種,越王勾踐這個人,勸他離開,文種不肯。他走了,改姓名去做生意去了,帶著西施,西施是他的妻子。做生意,做了三年,發財了。把他所賺的錢分給窮人,貧苦的人,救濟很多人,從小生意再做起,三年又發了。歷史上記載,三聚三散。他真的是財神,教你怎樣發財,要散財才能發財。你不散財,你怎麼能發得了財?

  佛經上教我們,財富是果報,業因就是財布施;聰明智慧是果報,業因是法布施;健康長壽是果報,那個因是無畏布施。佛教人修三種布施,得財富、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理如法,教你怎麼發財,教你怎麼樣能保住你的財富,生生世世不至於磨滅。你要明了,你要教你的後代世世代代遵守,修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違背佛陀的教誨,用不正常的手段奪取別人來富裕自己,這是短命的果報。我們看到有這些人,偷竊、搶劫得來的財富,必定不能長久享受,到最後他是家破人亡。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財為五家所有,教你看破。五家,第一個,水災,漂沒了;火災,房子燒掉了,水火無情;還有盜賊,來搶你的、偷你的;再就官府,你犯了罪,你的家產沒收、充公了;最後一個,敗家子,你兒孫不肖,吃喝嫖賭,你辛辛苦苦累積的財富,他不到幾年全給你敗光了。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懂得怎樣教導下一代,從小就要教他節儉、教他勤奮、教他刻苦,教他愛護鄰里鄉黨。你住在這個地方,這一方人都要照顧,有困難的一定要幫助。這都是生財有大道。

  經文上,『下入惡道』。頓奪其命,他到三惡道去了。「奪者強取也,使喪失也。頓然斷其壽命,故云頓奪其壽」。這是自己壞事做多了,惡業的累積,天地不容,奪他的壽命,說明他壽命還有,不是沒有,作惡太多了,雖有壽命也不行,他得早死。「《嘉祥疏》釋頓奪曰滅壽奪算」。算,古時候一百天叫一算。壽是壽命長短,用年算的,一年、十年、二十年。算是日期,一百天、二百天、三百天。你的壽命縮短了,造惡太多。「又《凈影疏》曰:痴故起瞋」,貪瞋都是愚痴沒有智慧才會生起來,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倫理道德的人、相信因果的人他不會幹。非義之財不取,這是正確的。我不應該得的財富決定沒有貪心,寧願餓死、凍死也不願意取,這叫義。懂得修福,我生活貧窮,還有別人比我更差的,我有一碗飯吃,他沒有,我分一半給他。這個人在積德、在修善,命運慢慢的會轉好,為什麼?懂布施,天地鬼神會幫助他,不會傷害他。如果是不明道理,這就是愚痴,生起瞋恨,怨恨、瞋恚,用不正常的手段去奪取別人的,他壽命就減短。下面說,痴故起瞋,「共相殘害,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為妄事等」,他造作的是惡業。

  現在的社會我們看到了,好像這經典是為現在人說的。五十年前我們讀這些經文,我們都覺得佛菩薩說話、祖師大德說話好像都有一點過分,社會是不好,還沒有壞到這種程度。可是今天我們讀它,我們感受很深,為什麼?就是眼前的事情。眼前的事情,幾千年前佛怎麼都知道?你看,「痴故起瞋,共相殘害,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窈冥是陰暗,「為妄事等」。「續雲」,接著又說,「造罪之人,宿罪之力,自然招集非法惡緣。隨而與之,恣其作罪。待其罪極,頓奪令盡。將入惡道,受苦無極」。你看這一段,造罪的人他有惡因,惡因感惡緣,惡因加上惡緣,惡的報就現前,他就造罪業。罪造到極處,頓奪令盡,這個頓奪就是天地鬼神,人無可奈何。你的勢力大,你福報大,你欺負我,我沒有能力報復,你惡貫滿盈的時候,天地鬼神報復你,這是你想不到。頓奪令盡,這就是死亡,你壽命到頭了。將入惡道,將是帶著你、牽著你,到三惡道。在三惡道的時候受苦無極,欠債的要還債,欠命的要還命。所以真正懂得因果道理與事實真相,決定不敢做惡事,為什麼?果報,逃不了。

  《疏》的意思,下面是念老給我們做的解釋,「世人因愚痴而生瞋心,相殺相害」,這就是現在社會。「心懷毒惡,唯作妄事」。小小不如意,自己有權、有勢力,他不原諒別人。人或許有做事情做錯的時候,要幫助他改過,不能隨便就處分。我說過我一樁事情,年輕的時候離開家庭太久了,學校老師沒有教,父母也沒有教,養成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年輕,看報紙,沒事情看報紙,坐在椅子上,身體靠在背後,背後沒有支撐,椅子前面兩個腳抬起來,只有兩個腳落地。這個姿勢不但不好,很危險,一不小心倒下去了,人會受傷。我在辦公室里,我們做文書工作,工作不多,所以休閑的時間多,看書、看報紙。我的長官彭孟緝先生從我後面來了,拍了我的肩膀,我回頭一看,他來了,趕緊站起來。他沒有責備我,和顏悅色告訴我,這個坐姿錯誤的,萬一不小心,椅子倒下去,你人要受傷。這樣幾句話,就把我毛病改掉了,一生再不犯這個過失。如果他要是罵我一頓、教訓一頓,他走了,我照樣靠,為什麼?不服。要人心服口服,他的效果收到了。從這些小地方就能觀察到,我跟他那時候他是中將,以後他的官階到四星上將。從這些小地方就知道他,這人有德行、有修養,對部下愛護而不懲罰。我們感激,一輩子忘記不了這樁事情,讚頌他的功德。他教了我一招,行住坐卧都要有威儀、都要有規矩,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凈影疏》裡頭的意思,世間人因為愚痴而生瞋恚心,相殺相害,在這個社會裡頭普遍可以看到。心懷毒惡,什麼是毒惡?貪瞋痴慢疑,五毒,造作出來的殺盜淫妄酒,這是惡,造的惡業。唯作妄事,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倫常違背、與道德違背、與善因善果違背,與惡因惡果相應。「如是造罪之人,由其宿世罪惡之業力,種種惡緣自然相隨」,惡與惡感應,有人來幫助他作惡。惡跟惡相感,他周邊的人都是惡人,為什麼?因為他心行不善,善人不會跟他在一起,跟他在一起都是惡人,大家一起造惡業。「恣意作惡」,認為沒有報應、沒有因果,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待其惡貫滿盈」,果報現前了,「頓然奪盡其壽命」,這就是要他命了,上天收人了,他墮入三惡道。「所受果報,無有窮極」,真叫苦不堪言。「欲出無期,故云無有出期。」一生幾十年所造的業報,幾千年、幾萬年在惡道裡頭都出不來,你說多苦,為什麼要幹這種事情?

  下面這一段,第六段,勸我們「諭離惡勸修」。經文分四小段,第一段「離惡行善」。常常想著,我希望別人怎樣對我,我應該怎樣對別人,從我做起,希望一生真正做到沒有冤家、沒有債主。中國古人所說的「仁者無敵」,真正仁慈的人一生沒有冤家、沒有對頭,他都能化解,不跟人結怨。佛在經典裡頭勸導我們,《無量壽經》這一段經文: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末後這一段普遍的勸導,「止惡從善,求生極樂」。人一生命運是自己造的,不能怪任何人。聽了佛的話,多想一想,多反省,要覺悟,不要迷惑。『若曹』,這是中國古時候的話,就是現在你們大家,就這個意思。『熟思計』,就是常說的深思熟計,要多想想,要多比較比較。不善的事情不好,人沒有十全十美的,真正成功的人、建大事業的人,用人之長,舍人之短,天下沒有不可用的人。如果處處看人之短,不看人之長,天下沒有一個可用的人,你怎麼會成功?毛主席跟蔣先生的鬥爭,毛主席為什麼勝利?會用人,這就是他有名的一個手段,統戰。統戰用的一個什麼口號?凡是反對蔣先生的,統統到我這邊來。這一個號召,真的許許多多的人才全部到共產黨去了,你怎麼能不亡,勝利就在此地。到政權建立,局勢穩定,毛也心裡清楚,不善的人一個一個收拾。這是帝王政權穩定之後殺功臣的,為什麼?怕你造反。你跟他一起起來,你有能力造反就得收拾,沒有能力造反的沒事,有能力造反的不能不收拾。歷代帝王個個都是這樣的,打天下的時候心胸開闊能包容,什麼人才都接受,都歡歡喜喜的,真是對人謙恭卑下,沒有人不讚歎他,沒有人不服他。當然這是一種權術,它能起作用。

  真實的智慧,就是權術裡面加上厚道、加上仁慈、加上智慧,那是大聖大賢,聖王。唐太宗平定群雄,爭取到最後勝利,建國了,大概在歷史上不殺功臣的就他一個,這人家稱他作明君。他跟他一起打天下這些將軍說,你們以為皇帝好當?你要願意當,我讓給你當。他說的是真心話,很辛苦,三點鐘就要早朝,換句話說,兩點半鐘就得起床,每天生活規律,要操心,天下多少事情由他來決定,所以那真不好當。清朝雍正皇帝,歷代帝王裡頭最勤政的一個皇帝,就是最認真、最負責任。祖孫三代,他的父親是康熙,他的兒子是乾隆,政治清明。滿清盛世叫康干盛世,差不多一百五十年,在中國各個朝代歷史裡頭太平盛世時間最長,一百五十年。中國是世界上一等國,最強盛的國家。後世的子孫只圖享福、享受,不能像這三個皇帝這麼樣認真努力去工作,運就衰了,到慈禧太后就滅亡了。我還聽說,慈禧太后臨死之前說一句話,希望女人不要干政。這是她自己一生的經驗,由於她的干政,滿清亡國,所以良心發現,來不及了。最後說出一句話,說明她還是有良心,說出這麼一句話。死了當然在地獄,透這個信息的是唐太宗,她的罪可重了,萬劫不復。所以真正是所受果報,無有窮極,欲出無期。

  下面教我們離惡行善。離惡行善,無比殊勝的大善就是求生凈土。黃念祖老居士在這一段給我們點出來了,你們大家要認真去考慮,多想一想,深思熟慮,一定要遠離眾惡,不跟眾生結冤讎。有意無意,眾生怨恨藏在心底,來生後世遇到了,果報就現前。你怎麼樣對他,他怎麼樣對你,絕對不是對等的,他總要加很多倍報復你。這個累積是一世比一世深,報復一世比一世殘酷。這個事實,《文昌帝君陰騭文》第一大段,文昌帝君十七世為士大夫,你看那個十七世的報復,冤冤相報,太可怕了。到最後,最後就變成兩國戰爭,那死亡多少人,受害的是多少人,這個責任自己全都要負責。起因是什麼?起因就是小事,心裡不愉快,不能忍受,讓對方生怨恨走了,就這麼個小事,十世、二十世之後就變成大災難,太可怕了。所以真正的善,求生凈土。離開六道輪迴是究竟離苦,往生極樂世界是究竟得樂。我們看到這個事實真相,想得很多,這就是此地所說的「當熟思計」。想來想去,這一生決定求往生,其他的什麼都不顧了。決定不能在這搞輪迴,搞輪迴,這些怨恨永遠沒有辦法洗刷乾淨,那真的一世比一世苦,一世比一世凄慘,何必干這個事情,為什麼不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佛去?

  所以底下一段教我們,「當離愛欲」。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要看破,愛欲不要放在心上,榮華富貴的生活裡面有多少不善的業因,有沒有想到?再往深處想,將來一定有果報,想通了,自然你就放下。「《會疏》曰:榮華不可保,會者定離散」。會是聚會,緣聚的時候大家在一起,決定有散的時候,一定有離散的時候,常常想到離散。「愛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世間人確實顛倒妄樂,認為七情五欲是真的,拚命在追求,無止境的在享受,確實壽命還沒有到,冤親債主要他的命,天地鬼神奪他的算,苦因必招苦果,樂在哪裡?「顛倒妄樂,故無可樂者」。這個世間樂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

  「彭際清曰:一切世人以欲為樂」,慾望,他的樂就是他的慾望,不知道欲是苦本。「智者觀之」,有智慧的人他看到的,「唯苦無樂。所以者何」,為什麼?「以有為樂,無即是苦,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人要懂得有無,有無都不執著,就解脫了。懂得恆順眾生,不為自己想,我以為是樂,他認為是苦,我要順從他、隨順他,提高自己的警覺。什麼警覺?離苦得樂的心,離開六道輪迴,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念頭加強了。這好事情,不是壞事情。人要吃苦,他才能發憤。人要在享樂,忘掉了,把求生極樂世界給忘掉、疏忽了,不認真了。天天有痛苦,天天有高度的警覺心,這好事,不是壞事。我們不高度提高警覺心,怕來不及了。

  古人教導我們,歐陽修有一篇文章,「秋聲賦」。早年我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把這篇文章講給我們聽,文章的喻意,雖然說的是秋天,實際上是喻人生之秋。一個人的一生有春夏秋冬,從出生到二十歲,人生的春天;二十到四十,人生的夏天,春生夏長;四十歲到六十歲,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人生的冬天,也就是說該走了,秋收冬藏,六十到八十是該走的時候。八十以後沒有了,多活一天是你多賺一天,多活一年是多賺一年,也就是說八十以後隨時隨地都可以走,不定什麼時候,要有高度的警覺,在人生之秋就要辦自己的事情了。春夏時候是可以辦別人的,幫助別人,秋天的時候要準備自己的後事了。你看古人一篇文章,含這麼深的意思在裡頭,沒有智慧的人看不出來,有智慧,你一講,我們一聽,是有道理。秋冬還望辦別人的事情,這錯了。自己來生還搞六道輪迴,這一生什麼成就都沒有,白來一趟,一生受的辛苦白受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奮發努力,勇猛精進,一句名號念到底,往生到凈土,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成就了。度眾生的大事業,有緣可以隨喜,沒有緣決定不要去找,那就錯了,找是攀緣。隨緣可以不把事放在心上,攀緣是把事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錯了,放在心上去不了極樂世界。萬緣放下,徹底放下。

  下面說,「以得為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什麼叫得?你那個樂的因失掉就苦了。跟前面有無這一對,不知道有者是無所因,有,把有的因丟掉了,就變成無。「以聚為樂」,聚會快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你的因聚因散,因聚,感覺得很快樂,散,悲傷就來了。「以生為樂,滅即是苦」,生,以為生是快樂,滅就是死,死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是把你生的因滅掉。一切法全是相對的,這就是五種見惑裡頭的第二種。第一種是身見,身見是執著身,以為身是自己,錯了。第二種就是對立,邊見,就二邊,你看生死是二邊,得失是二邊,聚散是二邊,生滅是二邊,邊見,六道輪迴的因。「蓋謂眾生所樂正是苦因。從茲苦因,必生苦果」,所以總結是「無可樂者」。你在這一生當中所謂的樂,假的,這個樂就是將來六道輪迴的苦因。

  末後這一段,佛勸我們求生凈土。

  【當勤精進。生安樂國。】

  這個地方平安,這個地方真正快樂,為什麼?有智慧。

  【智慧明達。】

  有功德。

  【功德殊勝。】

  不是福德,是功德。我們看註解,再接著勸大家精進,「求生安樂國」,就是極樂世界。「得生彼國,悉皆智慧明達,功德殊勝。明者明了,達者通達」,明了通達,沒有障礙。《凈影疏》裡頭說,「智慧明達,得智勝」,智慧殊勝;「功德殊勝,得福勝」,福報殊勝。功德裡頭有福德,福德裡頭沒有功德。功德是什麼?修福不著修福的相,叫三輪體空,不著相,這個要知道。這兩樁事情六道眾生哪個人不求?為什麼?沒有智慧,愚痴,自己總不希望自己愚痴;沒有福報,貧苦,也不甘受貧苦,所以沒有一個不是想求智慧、求福德。現在迷,迷得太深了,把知識當作智慧,這錯了。現在人以為知識就是智慧,不知道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性質完全不相同。智慧是從真心裏面生的,只要心真就生智慧;心要是妄,妄心就生煩惱,就生知識。阿賴耶裡面含藏的有知識,真如自性裡面含藏的是智慧,兩碼事。所以我們要求智慧不要求知識,求智慧要修心,要用真心,對人、對事、對物統統要用真心,智慧就生,用妄心就生知識。妄心是什麼?有分別,有執著,有起心動念,這都是阿賴耶一邊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心。

  學佛的人要明了,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如果連真心、妄心都沒搞清楚,這個學佛就有大問題。有大問題的人不少,十個人不止九個。這是什麼原因?學了一輩子,沒有入佛門。以什麼為標準?用真誠心待人接物,以這個為標準。真的,待人接物用真誠心、用恭敬心。賢首國師在《妄盡還源觀》裡面跟我們講的四德,那就是入門,而且大乘入門。第一個「隨緣妙用」,智慧,能隨一切緣;妙用是什麼?妙用是不放在心上。善緣、惡緣都可以隨,順境、逆境沒有一樣不隨。你不隨,你必定跟人鬥爭、必定跟人結怨,肯定的;隨緣,順著他,就不會了。順著他什麼?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為什麼?這些事情是假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順境是虛妄,逆境也是虛妄;善緣是虛妄,惡緣也是虛妄,全是虛妄,你要去計較它幹什麼?搞得自己的心不清凈,錯了。境界天天在考我們,看我們怎麼應付,是不是隨緣妙用?如果是隨緣妙用,你是大乘菩薩。

  第二「威儀有則」,時時處處要做好樣子給別人看,做榜樣給別人看,我是怎麼待人,我是怎麼接物,我是怎麼處世,認真負責,還不著相。法喜充滿,跟惡人在一起也法喜充滿,為什麼?因為我心清凈,我心平等。我們修什麼?修清凈平等覺。怎麼修法?在人事上修,在對人上修、在接物上修、在對事上修,就是在人事物上修。離開人事物你到哪裡去修?你沒地方修。看不順眼的人看順眼了,看不習慣的事看慣了,這就是修。不再把人事放在心上,讓心恢復到清凈平等覺,這就是大乘,要做出這個榜樣。對人、對事、對物要忠厚,忠是沒有偏心、沒有私心,厚是厚道,厚德載物,人厚道天下歸心,大家都願意親近你,都願意聽你的,要有厚德。厚德表現在哪裡?孔夫子的五德就是的,他老人家待人接物辦事,處處你能看到他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謙虛讓別人。這是用在事上,理上就是仁義禮智信,表現在行為上就是溫良恭儉讓。中國人尊重讀書人,尊重讀聖賢書人,為什麼?他們這些道德做到了。

  在佛法裡面,威儀有則就是十善業道。不殺生,絕不傷害別人,換句話說,絕不引起別人的煩惱,引起別人的煩惱是屬於殺生的罪,你雖然沒有動刀殺他,你叫他難過;不偷盜,絕不佔人的便宜,反過來,要常常幫助別人,布施,三種布施都要做,遇到機會真干,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不淫慾,身三善。口四善,因為口過最多、最嚴重、最不容易持,所以佛說了四條,不妄語,絕對不欺騙別人;不兩舌,不挑撥是非;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不惡口,說話柔和,不會說得很難聽、很粗魯,那叫惡口。意三業,不貪、不瞋、不痴。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中國人講七情五欲,不貪、不瞋、不痴,真正能做到、能落實。

  我們看末後這一段,「勿虧經戒」。

  【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經戒』是佛陀的教誨,苦口婆心教導我們,不要隨心所欲,虧負了經戒的教誨。『在人後也』,別人先往生,早作佛了,你還在六道搞輪迴。『虧』,缺的意思;『負』,欠的意思,欠缺。「經指經教,戒指戒行。此處特勸持戒,以戒乃萬行之基也」。戒律重要,是佛法的基礎,好像我們蓋大樓,這是地基,沒有地基決定沒有大樓能成就,所以戒為無上菩提本。根本的戒,我們凈宗學會初成立的時候,我寫了個緣起,緣起上提出五樁事情,那就是戒律,必須要遵守的。第一個凈業三福,是所有佛法,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共同遵守的,離開這個法不是佛法,所以凈業三福重要。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條。第一條講了三個根,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這是根本的根本。這不是佛的根本,做人的根本,這一條沒有了必墮三途,你不可能再得人身,得人身一定要遵守。十善業道圓滿就是成佛。大乘教里常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從哪來的?從十善開出來的。十善一展開,在大乘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就這十句;在小乘展開,叫三千威儀。十善是佛法教學的大根大本。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小乘。有前面的基礎,才能受持三皈,沒有前面的基礎,不夠資格受三皈,受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最後一條是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弘法利生,前面都是成就自己,最後成就別人。最高的指導原則,這個重要!從這個基礎上,我們再提出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賢十願,這是我們修凈土同學必須要守的戒律,重要!

  「勿得隨心者,《涅盤經》曰:常為心師,不為師心」。心就是理、就是性,我們要以真心、要以自性、要以道理,做我們的老師,做我們的標準;底下一句說的,不為師心,不可以。師心是什麼?自以為是,自作聰明,完全用自己的意思,那就錯了,「乃行人大失」。學佛為什麼學不成功?個性太強了,不相信佛說的,認為自己想的、做的都是對的。甚至於在現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法弱魔強,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裡面還有不少鬼神在裡頭,誰有能力辨別真妄?我們今天守住經就好,經是不變的。如果聽信這些鬼神,我們會上當,我們會將來落在神道,為什麼?跟他去了。不管聽到什麼,一定跟經典對一對,跟經典對了相應,可以做參考,不相應不能信受,這個重要。自己要有信心,最可怕的是我們自己把信心喪失掉,不相信自己,不相信經教,去相信別人,這是很危險的一樁事情。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二0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六0三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五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二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一集)

TAG:凈土 | 五四 | 木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