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10年跟蹤拍攝「00後」,繪製出中國教育真實畫卷,父母們看完都沉默了
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最合適的。
最近,一部紀錄片在央視首播,刷爆了朋友圈。
5集,一集50分鐘,豆瓣評分8.4,濃縮了一群「零零後」十年的光陰,也繪製出了中國教育真實的畫卷——
00後的孩子什麼樣,00後的父母究竟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從2006年開始,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從一所幼兒園開始跟蹤記錄十多位00後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持續10年時間,最後打磨出了五集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對於宇宙只是眼皮眨動的一瞬間,對於昆蟲卻是漫長的生死輪迴。」
《零零後》的總導演張同道說,當時中國紀錄片正處於低迷時間,自己沒敢有這麼宏偉的設想,可沒想到這一拍,就是十年。
十年間,父母、社會、學校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也是無數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們最感興趣的地方。
或許,你從片中可以找到答案——
1
錫坤是一個不善溝通的孩子,從2歲開始,他就總是一個人,探索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
老師們發現鞋子不見了,直到某一天才知道,原來是被他扔進了垃圾桶。
「這是對世界空間的探索。」幼兒園老師沒有阻止錫坤的行為,而是每天在孩子們放學後,整理垃圾箱,把鞋子撿回。
換了不懂兒童的人,分分鐘會認為孩子品性有問題。自私,破壞,道德審判已開啟,就看不見真實的人了。
「這是對世界空間的探索。」是我聽過的關於兒童「破壞分子」行為的一句很美好的解釋。
進入小學的錫坤,依舊沉默寡言,長期焦慮孩子成長的媽媽鼓勵他多與同學交流,同時伴隨他青春期的到來,媽媽開始思考,該如何放手。
媽媽:(需要的是)你離開我
錫坤【輕鬆而堅決地】:是 你離開我
好一幕中國式母子對話。
2
梁昊天和劉嘉陽是幼兒園的玩伴,也是性格迥然不同的兩人。
梁昊天性格內向,喜歡自個跟自個兒玩,劉嘉陽開朗活潑,在芭學園一呼百應,「迷妹」眾多。
十年成長,梁昊天步步遵循應試教育,參加了中考;
劉嘉陽則是選擇出國留學,社交和英語,對他來說都不是問題。
兩人的命運就此別過,各有各的精彩,日後天各一方,人生將會怎樣?
3
幼兒園裡的孩子們,成群結隊玩遊戲,只有一一總是單獨一個人。
一一是一個很個性的女孩,從小如此。
「我覺得一個人玩挺好。」「我不想交朋友。」一一說。
上了小學,升了初中,一一明白了團體的意義,有了自己的朋友,但她還是享受一個人孤獨的時光……
13歲的她回顧當時的自己,卻說出了一番頗具哲思的言論。
「我覺得,要求人是外向這件事情它
首先肯定是有它的目的的
是為了讓人們更加緊密地
就是抱團在一起,然後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吧
但是我覺得,從本質上來講
其實它對內向的人是有點不公平的
它在要求每一個內向的人都變得外向
其實內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優點的
比如說能更好安靜的思考沉澱」
一一的父母很篤定,並沒有想方設法地將一個內向有著沉靜世界的孩子轉成外向型。
可能,人,本來就不一樣。
這部紀錄片,無需人為的戲劇性,也沒有意外的衝突和高潮,只是把十年的記錄彙集,就可以直接看出,孩子們的變與不變。
儘管小臉泄露了年齡信息,但錫坤個頭依舊不高,探索依舊執著;一一雖在老師的引導下交了朋友,卻依舊保持了獨處的樂趣。
孩子的本真,並沒有受到時間和外界的引導而改變,有人註定成為滔滔不絕的演說家,而有人則適合安靜的實驗室。
導演張同道原本堅持自由放養的教育觀,在這十年里,同樣發生了變化。每個孩子的基因和生長環境不同,所以適合的方法也不同,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教育方法。
▲張同道和紀錄片中的小孩
紀錄片導演和其中的家庭,在片子的內外,他們各有糾結,也有思考。
故事一
父子生活中的小插曲
激起一部「00後」成長系列紀錄片
一個拍紀錄片的爸爸,在陪伴兒子時激起的一個靈感,最終成就了中國第一部連續10年跟蹤一群「00後」孩子成長的系列紀錄片。
張同道決定把鏡頭投向千禧年之後出生的孩子,是源於父子生活中的小插曲:
2006年,兒子四歲,有一次,張同道洗完手後接著讓兒子洗,不想兒子一伸手就叫水這麼燙,「我剛洗完沒覺得燙啊,」「那是爸爸你認為不燙,我覺得很燙。」兒子的回答讓張同道愣了下。
還有一次,他帶兒子去北戴河玩,上車時,兒子抱了一個鞋盒子,「出去玩拿個鞋盒幹嘛,放回去。」張同道發現自己這一句話後,兒子馬上就要哭出來。再問才知道這個鞋盒是兒子在幼兒園做的一個科學小發明。
這兩次小插曲讓張同道認識到,作為家長他對孩子的認知有一些武斷。
「我想更好地了解兒子,也想看看他們這一代將會被時間塑造成什麼模樣。」張同道帶領自己的團隊走進當地李躍兒老師創辦的芭學園,在當時把孩子送到芭學園的,都是對幼兒階段教育很重視的父母。
「假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那麼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是教育的起點。」紀錄片總導演張同道說。
故事二
我們知道太多的不該怎樣
但事情一到自己頭上就很糾結
紀錄片播出後,也有觀眾指出,片中所拍孩子太局限,不能代表全體,但拋開地域和家庭背景等因素,有些話題是共通的。諸如要不要擇校、學不學奧數,要不要放棄國內高考,甚至陪孩子作業時能不能發火......
正在養育「00後」一代的父母們,在片中總能看到自己以及自己孩子的影子。
「我知道送孩子到幼兒園就應該相信老師,堅定離開,這是減輕孩子分離焦慮的最好做法,但是當一聽到女兒的哭聲時,我還是忍不住回頭。」70後的喻溟,紀錄片《零零後》的執行總導演,同時也是一個三歲半女兒的媽媽。2009年,她初識片中孩子及父母,後來在多年的跟蹤拍攝中,他們之間愈加熟悉。
在手記中,喻溟這樣說:
「『00後』的父母多為我這樣的70後乃至80後,他們曾接受應試教育、經歷過高考,如今對於子女的教育,他們掙扎在素質教育的理想和應試教育的體制之間。當他們選擇傳統體制之外的學校,就意味著必須接受未來的不確定性。」
「拍片過程中,我曾對團隊中的夥伴們說,以後我養育孩子要像劉嘉陽媽媽那麼篤定,可真到做了媽媽,我才發現篤定是那麼難,也開始理解當時另外一些父母在選擇教育道路時的糾結甚至分裂。」喻溟是川妹子,說話直爽,但聲音輕柔。
「我認為我們這一代家長的糾結源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知道很多道理,但一到現實生活就無法超脫,然後就開始糾結。當然,我還是希望家長們少一些糾結,不管選擇什麼路,堅定點,因為大人的糾結會影響到孩子。」
▲紀錄片《零零後》的執行總導演喻溟
故事三
陪孩子作業不發火難度挺大
我的教訓是要給孩子養成好習慣
晚上,兒子趴在書桌前作業,爸爸坐在邊上瞪大眼睛盯著並不時講解著。剛開始還是風平浪靜的,可一會畫風突變。
爸爸:你把這裡塗掉幹嘛,有毛病啊?
兒子:我不小心塗錯了,不行啊。
再過一會。
兒子:你讓我寫行不行?
爸爸:你都寫錯了,還寫什麼寫?
兒子:閉嘴!你讓我說行不行。
……
這是紀錄片第三集中的一段畫面,爸爸是梁兵,兒子叫梁昊天。當時的情景是陪兒子備戰小升初。相信這也是很多陪過孩子做作業的父母最熟悉的場景。
「我脾氣有點急,忍不住發火,控制不住,幸虧是兒子,承受力強或者說習慣了。」現在兒子已上高二,回想起那一幕,梁兵坦承陪孩子作業不發火難度挺大。
「我很多同事看了片子後,也問過我,就這麼播出去不擔心影響形象啊,可這就是我曾經陪孩子的真實經歷,能記錄下來挺好,這也是我願意接受被拍攝的最大原因。」
梁兵表示,回過頭看看走過的路,還是有遺憾的,「我的教訓就是沒有很早給兒子養成好習慣,諸如回家就先做作業這件事,這也是因為我對所謂尊重孩子個性發展有誤解,其實不管選擇體制內的傳統教育還是體制外等,養成好習慣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之間不矛盾。及時做作業不意味著就是傳統教育該做的事。教育孩子沒有固定的模式,誠如總導演張同道跟我們聊,教育的方法無所謂對錯,其標準應該是這個方法與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契合。」
故事四
每回爸爸一發脾氣
我就覺得自己特別弱小,沒話語權
在張同道、喻溟以及分集編導看來,不希望為00後這一代人貼一個簡單的標籤。如果非要用幾個關鍵詞來形容他們眼中的這代人的話,應該是「有個性」、「有自信」、「有潛力」、「國際化」。這代人身上的包袱不重,視野更廣,國際化程度更高。
譬如那個三歲就脫口說出「我覺得一個人玩挺好」的小女孩,上了中學後,她表示「我佩服自己小時候不交朋友的勇氣」,然後對於獨處的一番見解也讓大人驚詫。「『獨處』和『跟朋友交往』,對我來說都非常重要。如果說朋友是接收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的話,那麼獨處就是整理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
而在梁昊天看來,「爸爸一發脾氣,我覺得這個世界瞬間就黑暗了。我的很多事情也都是父母商量的結果,怎麼說呢,我就覺得自己特別弱小,沒有話語權。」但在中考結束,他與爸爸40天的川藏騎行後,他對父子關係又有了重新的認識,對父母為其選擇的路也更加認同理解。
▲梁兵父子
在英國紀錄片《7up》,選取了14個7歲孩子,每隔7年就會對他們採訪拍攝一次,2013年結束,孩子已經變成56歲的中老年人。
張同道是否要像這樣,把《零零後》繼續?他自己也不確定,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他和全國無數爸媽的想法一樣,希望孩子簡簡單單、快快樂樂地長大。
本文由編輯整理自:
升學寶、匠心之城(jxzc681)、錢江晚報
資料參考:
《零零後》總導演張同道製作手記《十年:透過中景看人生》
推薦閱讀:
※跟蹤翻番股 《一》
※中線跟蹤:送轉預期股池
※飛機製造首位女總師:C919廠房共4條生產線34工位|工位|激光跟蹤儀
※太原:命喪派出所農婦家屬拒百萬私了 遭跟蹤服務|周秀雲|跟蹤服務
※【佳片U約】跟蹤
TAG:教育 | 中國 | 中國教育 | 父母 | 拍攝 | 沉默 | 真實 | 10年 | 00後 | 跟蹤 | 連續 |